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制备的新剂型———担载丝裂霉素纳米纤维-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PLCL(LA/CL 80∶20)对膀胱移形细胞癌T24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质量的载药纤维对T24细胞产生凋亡的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PI和Annexin V双染法)检测载药纤维对T24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1)经不同质量担载丝裂霉素纳米纤维处理48 h后,细胞变圆变小,细胞膜模糊,染色质浓缩并分裂成块状,并出现多个凋亡小体。(2)AnnexinⅤ/PI双染法结果显示,随着剂量的递增,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的细胞比例逐渐增加,显示出剂量依赖性。结论载药纤维作用于T24细胞后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地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担载丝裂霉素C纳米纤维-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PLCL(LA/CL 80:20)的体内降解机制。方法 96枚PLCL试样随机分成5个时间组,分别植入大鼠脊柱肌肉中,在2、4、6、8、12 w取出材料及外周组织。测量试件电镜下微观形态、质量及生物降解率变化。结果 (1)载药剂型电镜下微观形态表现为材料孔隙增多,结构疏松化,出现断层,已完全失去材料连续性。(2)载药剂型分子量随聚合物酯键断裂,数值迅速下降,表现为生物降解率增高,随后趋缓。(3)载药剂型经过12 w的降解,有失重情况,明显失重发生在6~12 w之间。结论通过共聚的方法,可调控新药物剂型的降解周期及生物降解规律,载药剂型经过12 w的降解,电镜下微观形态降解破坏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担载丝裂霉素的可生物降解载药纳米纤维对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采用胰酶消化后人工计数法及MTT法检测对T24细胞增殖率的影响;采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cyclin dependent ki-nase4,CDK4)、WAF1/p21、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含量变化。结果 (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2、4、8 mg的担载丝裂霉素的纳米纤维在24 h后显著地降低了T24细胞数目;载药纤维以剂量-时间依赖的方式,使细胞存活率(OD值)显著下调。(2)随载药剂量逐渐增加,WAF1/p21含量增加,cyc-lin D1和CDK4蛋白含量逐渐降低。结论 (1)担载丝裂霉素的纳米纤维材料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能显著地抑制T24细胞的增殖。随药物剂量升高(0.1~0.8 mg),作用时间延长(12~48 h),抑制作用增强。(2)担载丝裂霉素的纳米纤维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表现为剂量依赖的方式(药物剂量0.1~0.8 mg),显著地增强了WAF1/p21的表达,降低了cyclin D1和CDK4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喜树碱活性代谢产物SN-38载药纳米微球(SN-38-np)的各项特征,比较该栽药纳米微球与裸药抗人胃癌肿瘤细胞BGC-823的效果.方法:用溶剂分散法制备SN-38/PCL-PEG纳米微球.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微球形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SN-38浓度并计算该栽药微球载药量、包封率及描绘其体外释放曲线.采用MTT法观察该微球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的生长抑制效果,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结果:微球为不规则的圆形,平均粒径小于100nm.载药量11%左右,包封率80%左右;SN-38纳米微球可稳定溶解于水中且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MTT结果显示,较低浓度的SN-38载药纳米微球在72 h抑制肿瘤效果明显优于SN-38裸药,同时计算IC50发现SN-38载药纳米微球在24 h和72 h的IC50明显低于SN-38裸药(P<0.05),两者48 h时间点的IC50相当;细胞内活性氧(ROS)检测结果显示:裸药和载药微球均可明显诱导ROS产生,在较低作用浓度时,SN-38载药纳米微球可比裸药诱导产生更多的细胞内ROS产物.结论:SN-38载药纳米微球可使细胞内达到并维持有效药物浓度,即使在较低作用浓度下亦可持续有效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效果明显优于相同浓度下SN-38裸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旨在了解在超声介导下载药微泡对肝癌的治疗作用.方法:我们的研究中以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PLA)和卵磷脂为药物载体,以紫杉醇为模型药物,通过冷冻干燥技术以及改良的超声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载紫杉醇的聚乳酸-卵磷脂纳米级微泡,考察主要的制备参数:(1)超声时间对载药微泡理化特性(包括:粒径、形态、载药量、包封率和超声介导下体外释药特性)的影响;(2)卵磷脂含量,优化其制备最佳条件;然后考察其对于人肝癌细胞的细胞毒性,及其在超声介导下对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和治疗效果.结果:在制备初乳和复乳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超声时间均为100 s、PLA与卵磷脂质量比为250∶50时可以制得较好的聚乳酸-卵磷脂纳米级微泡.其平均粒径为615 nm、内部为空心的纳米级微泡,药物包封率可达90.90%±5.79%,载药率可达到8.26%±0.53%,紫杉醇以无定型状态分布在微泡的壳内;其在体外药物释放具有零级释放、缓释以及在超声介导下加快药物释放的特点.并且在紫杉醇浓度为10μg/mL时HepG2人肝癌细胞的增殖率仅为43.37%±3.23%.结论:相对于单纯的紫杉醇注射剂而言,在超声介导下载药纳米级微泡注射剂可以提高抑瘤率并且还能减少对小鼠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紫杉醇是一线广谱抗癌药物.本研究采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分别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制备载药纳米胶束,比较两者理化性质、释放行为和体外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内局部定位药物缓释体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研究探讨了载药纳米微球(NP)作为血管内靶向定位药物控释载体的可行性,通过最佳配方和导入条件的筛选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基础.用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制备了包载抗细胞增生药物细胞松驰素B的生物降解性纳米微球.用狗为实验动物研究了正常血液循环条件下,纳米微球在血管内的吸收和定位的可能性和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载药纳米微球可穿透结缔组织并被靶部位的血管壁吸收,可以用介入方法将NP导入血管内病灶部位,并使其在血管局部组织内缓慢释放药物,从而维持长期局部有效药物浓度,可达到有效地治疗心血管再狭窄及其他血管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构建分蘖葱头黄酮提取物纳米乳载药系统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最佳处方组成;制备分蘖葱头黄酮提取物纳米乳载药系统;检测载药纳米乳的外观、粒径、电位;最后,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载药量并考察稳定性.结果 分蘖葱头黄酮提取物纳米乳最佳处方为:Tween80-Span80-PEG400-肉豆蔻酸异丙酯(2.5∶1∶3.5∶3)和水.所制备的纳米乳外观澄清透明,平均粒径为23.6 nm,Zeta电位为-2.74 mV,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包封率为91.0%,含量为37.9%,稳定性良好.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分蘖葱头黄酮提取物纳米乳载药系统为热力学稳定的纳米载药体系,处方合理,制备简单,质量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制备长效羟喜树碱纳米粒并对纳米粒的常规理化特性和体外的释放特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羟喜树碱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纳米粒,并测定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利用电镜观测纳米粒形态,对三批制备样品进行载药量测试及体外释放检测.结果 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39.4 nm,三批样品平均载药量为6.03%,可维持30 d左右的体外释放.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羟基喜树碱PLGA缓释纳米粒具备良好的理化特性,体外释放特点良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考察聚乳酸碳酸酯键合表柔比星纳米胶束(EPI-NPs)在体外的释药特点及对Walker-256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透析法制备化学键合的EPI-NPs,并用动态激光光散射(DLS)测定其粒径,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绘制药物体外释放曲线,通过MTT法测定和比较EPI-NPs与表柔比星(EPI)对Walker-256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Walker-256细胞对纳米胶束的摄取情况.结果 键合药具有良好的缓释性,释放率随pH值降低而提高;与游离EPI相比较,键合药对Walker-256细胞株增殖的抑制更明显,随药物作用时间和浓度的增大,抑制率逐渐增高.结论 利用酸降解腙键合成的EPI-NPs具有良好的细胞内缓释性和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紫杉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缓释系统,观察其抑制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效果,探讨用于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改良溶剂蒸发法制备紫杉醇PLGA缓释微球,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其载药量、包封率,并行体外释放试验对其缓释性进行评估;采用噻唑蓝法测定空白微球及不同剂量的紫杉醇缓释微球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紫杉醇PLGA微球形态圆整,平均粒径40μ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67%和66.8%。体外释药表明微球具有缓释性,可持续释放20天以上;20 mg微球每天释放的紫杉醇浓度在10-5mol/L左右,均在有效浓度范围内。MTT测定,不同剂量微球均可抑制HPF增殖,并且呈剂量依赖性,60 mg微球缓释液作用24 h,对HPF的抑制率可达50%以上。结论成功制备了紫杉醇缓释剂型,能够实现药物缓慢释放并可有效抑制HPF的增殖。证实局部应用该剂型在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纳米粒子是直径介于 30~ 50 0 nm的聚合球形颗粒。包装药物的纳米粒子进入动脉壁 ,可缓慢释放药物 ,发挥最佳的预防动脉再狭窄效能 ,可望用来治疗动脉成形术、动脉切除术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切除后动脉再狭窄。1 纳米粒子的制备制备纳米粒子的方法依赖于被包装药物以及聚合体的理化特性。通过改变制备系统所用能量的来源及能量大小来调节颗粒大小。下面以 PLGA (一种聚酯 )为例 ,简述其制备程序。PLGA和药物在有机溶剂 (如氯仿、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 )中溶解 ,室温搅拌使有机溶剂挥发。对于水溶性药物 ,则需要一种多重水 -油-中乳化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制备载阿克拉霉素 (ACM)的磁性聚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PBCA)纳米微球 ,并观察其对裸鼠人胃癌移植模型的治疗效应。方法 界面聚合法合成载ACM的磁性PBCA纳米微粒 ,用裸鼠人胃癌移植肿瘤模型 ,观察药物对预先埋有磁铁的肿瘤的治疗效应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 载ACM的磁性PBCA微球的载药率为 12 .0 % ,平均粒径 2 10nm。裸鼠人胃癌移植肿瘤模型ACM组 (8mg/kg)、高剂量载ACM的磁性PBCA纳米微球组 (8mg/kg)、低剂量载ACM的磁性PBCA纳米微球组 (1.6mg/kg)及未载药磁性纳米微球组的抑瘤率分别为 2 2 .6 3%、5 2 .5 5 %、30 .6 6 %和 10 .2 2 % ,且高、低剂量载ACM的磁性PBCA纳米微球组和未载药磁性纳米微球组骨髓培养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GM )的形成数量与生理盐水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而ACM组骨髓CFU GM形成数量较生理盐水组下降 36 .11% (P <0 .0 5 )。结论 载ACM的磁性PBCA纳米微球可显著提高ACM的抑瘤率 ,有效降低ACM的骨髓抑制作用 ,是一种安全的新型药物靶向制剂。  相似文献   

14.
传统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在肝癌治疗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疗效不稳定以及靶点不明确常限制了其在肝癌患者中的应用。因此,为了提高药物在肝癌治疗中的疗效,近些年在生物医学领域发展起来的纳米医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纳米载药系统以低毒、生物利用度广、药物释放可控、稳定性好等优势被逐渐应用于临床研究,本文将着重介绍纳米载药系统在肝癌治疗中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体外细胞学水平观察丝裂霉素C及紫杉醇抑制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量效及时效关系特点.初步探讨药物抑制细胞增殖的潜在机制,为设定药物洗脱气道支架的药物洗脱浓度提供试验参考.方法 采用噻唑兰(MTT)法分别测定10-11 mol/L至10-4 mol/L(10倍倍比稀释)的丝裂霉素C或紫杉醇持续作用24、48和72 h后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通过AnnexinV-FITC/PI双染及流式细胞术检测5 x 10-6、10-5、5×10-5、10-4、2×10-4 mol/L的丝裂霉素C或紫杉醇持续作用48 h后的细胞凋亡百分比.并采用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结果 MTT结果显示,各浓度丝裂霉素C或紫杉醇持续作用24、48及72 h均可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其中,当丝裂霉素C处于10-11 mol/L至10-8 mol/L的较低浓度水平时,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较弱.且在此浓度范围内,提高药物浓度或延长作用时间对于改善抑制率无益.而当丝裂霉素C处于10-7 mol/L至10-4 mol/L的较高浓度水平时,随作用时间延长或药物浓度提高,抑制率呈渐进式增高.10-7、10-6、10-5及10-4 mol/L的丝裂霉素C持续作用72 h,抑制率分别为53.52%、60.23%、89.81%及96.47%.紫杉醇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存在明显的“阈浓度效应”.10-5 mol/L的紫杉醇持续作用72 h,抑制率仅为48.22%,但当浓度达到10-4 mol/L后,药物作用24 h时抑制率即可达93.38%,且随作用时间延长,抑制率可进一步升高.细胞凋亡部分的试验结果与MTT部分相吻合,即当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时,采用流式细胞术可检测到大量凋亡细胞,且以早期凋亡为主.此时进行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可观察到典型的凋亡细胞.结论 在体外条件下,一定浓度的丝裂霉素C或紫杉醇持续作用均可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产生抑制作用.二者在气道药物洗脱支架的制备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可作为备选涂层药物.为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丝裂霉素C洗脱气道支架的药物洗脱浓度不应低于10-7mol/L,而紫杉醇药物洗脱气道支架的药物洗脱浓度不应低于10-5 mol/L,极限洗脱浓度均为10-4 mol/L,此时丝裂霉素C或紫杉醇持续作用72 h抑制率均可达95%以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洗脱浓度对于改善抑制率而言意义不大,反而有增加系统毒性的风险.诱导细胞凋亡是丝裂霉素C及紫杉醇抑制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制备长效紫杉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对微球的常规理化特性、体外释放特性进行考察并对该微球的抗肝癌疗效进行鼠体内评估.方法 采用单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紫杉醇PLGA微球成功后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平均粒径,利用扫描电镜观测微球表面形貌,对3批微球样品进行载药量及体外释放检测,构建小鼠H22肝癌模型,以瘤内方式给药,给药15 d后观测肿瘤病理切片,评估疗效.结果 微球表观平整,形态圆滑,平均粒径为36.4 μm,3批样品平均载药量为7.42%,可维持30 d左右的体外释放,体内实验显示微球具备良好抗H22型肝癌疗效.结论 所制备的紫杉醇PLGA缓释微球具备良好的理化特性、体外释放特点并具备良好的抗肿瘤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纳米微粒对糖尿病大鼠皮肤创面的愈合作用,探讨EGF纳米微粒促进愈合的机制.方法 制备EGF纳米微粒,测定EGF纳米微粒载药率、包封率和释药行为.用打孔器制备糖尿病大鼠皮肤创面模型.分为4组:EGF纳米组(给予含1μg/d EGF的纳米微粒),EGF组(给予1μg/d EGF),空微粒组(给予不含EGF纳米微粒),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于3、7、14、21 d照相并取材,计算创面愈合率并比较创面病理学变化及EGF受体阳性细胞面积.结果 EGF纳米微粒平均粒径为193.5 nm,载药率为0.02%,包封率为85%.药物释放达24h.EGF纳米组创面愈合比EGF组快[14 d,(93.8±1.8)%比(89.3±2.3)%,P<0.05;21 d(96.6±1.6)%比(92.1±4.3)%,P<0.05].EGF纳米组创面内EGF受体阳性细胞面积高于EGF组[7d,(49.4±6.5)%比(35.1±2.8)%,P <0.05;14 d,(80.2±3.8)%比(73.4±1.7)%,P<0.05].结论 EGF纳米微粒上调创面内细胞EGF受体表达,加速创面的愈合,效果优于EGF.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双靶向吉非替尼磷脂胶束纳米载体靶向肺癌干细胞和肺癌细胞方法制备吉非替尼纳米载体和双靶向吉非替尼磷脂胶束纳米载体,检测吉非替尼载药量、包封率、粒径及zeta电位,培养肺癌细胞和干细胞分选,测定不同载药纳米载体在肺癌细胞中的蓄积效率、对肺癌细胞克隆球生长的影响、对肺癌细胞杀伤作用。结果双靶向吉非替尼纳米载体组包封率、粒径均高于吉非替尼纳米载体组,载药量、zeta电位低于吉非替尼纳米载体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载药纳米载体中的吉非替尼在各时间点的释放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靶向吉非替尼纳米载体组在肺癌A549细胞、A431细胞中的蓄积效率均高于吉非替尼纳米载体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靶向吉非替尼纳米载体组肺癌A549细胞、A431细胞克隆球形成率均低于吉非替尼纳米载体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靶向吉非替尼纳米载体组肺癌A549细胞、A431细胞在各时间点的存活率均低于吉非替尼纳米载体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靶向吉非替尼磷脂胶束纳米载体可双靶向杀伤肺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建立胆囊癌3D细胞培养模型,研究新型纳米载药系统对胆囊癌细胞的杀伤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构建胆囊癌细胞GBC-SD的2D/3D培养模型,利用MTT、HE染色、流式细胞仪(FCM)、Hoechst/PI凋亡检测等方法探索叶酸修饰的聚己内酯基药物P(CL-co-OPD)纳米载药系统CP24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以及载药后对胆囊癌细胞的抑制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HE染色显示纳米载药系统CP24对肝肾细胞未见明显细胞毒性。FCM法显示CP24对胆囊癌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在氟尿嘧啶(5-Fu)浓度为100μg/ml时,5-Fu-CP24组以及单纯5-Fu组在3D细胞模型下对肿瘤的杀伤和抑制效果均较2D细胞模型下减低。无论在2D/3D细胞模型下,5-Fu-CP24组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均显著强于单纯5-Fu组(P0.05),通过Hoechst/PI凋亡检测前者引起细胞的死亡以凋亡为主,后者以坏死为主。结论 3D细胞培养可以更加真实的反映体内细胞之间的微环境,细胞间基质的影响可能使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携5-Fu的纳米载体比原药5-Fu能引起更多的细胞死亡,这种可降解纳米载药系统具有良好的载药性、缓释性及生物安全性,其对于胆囊癌的化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用纳米载体包裹的三氧化二砷(As2O3)在荷胰腺癌SCID小鼠体内的分布及对腹水生成和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用超声乳化法制备载As2O3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微粒(As2O3-NPs),用体外释药方法研究其释放特性.于小鼠右前腋下接种SW1990细胞12 d后,静脉给As2O3-NPs 5.0 mg/kg体重,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浆、正常和肿瘤组织中As2O3含量.观察不同浓度As2O3-NPs对腹水生成的抑制作用.观察10.0 mg/kg体重As2O3-NPs处理的胰腺癌小鼠的存活期、体重、腹腔渗透性及腹水中凋亡细胞的变化.结果 As2O3-NPs直径为(210±23)nm,含药量为29%(重量比),体外释药速度明显慢于单纯的As2O3.As2O3-NPs在体内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腹水形成,减少腹膜的通透性,增加腹水内凋亡细胞量,延长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结论 As2O3-NPs具有明显的缓释药物功能,能有效积聚在肿瘤组织,并抑制癌性腹水生成,是一种有希望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