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继发于腰椎小关节疾病在20世纪初就已经被认可。然而,腰椎小关节综合征临床上往往被腰椎间盘疾病掩盖,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一些患者误诊及治疗不当〔1〕。1971年,Rees等〔2〕报道经皮小关节神经横断术治疗所有类型的背部和腿部疼痛达到了99.8%的成功率,这使大家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重新产生了兴趣。因为其他研究者无法复制Rees的实验结果,所以Shealy〔3〕在1974年开始进行腰椎小关节神经的经皮射频凝固手术。而Mooney等〔4〕注射生理盐水和利多卡  相似文献   

2.
2000年3月~2007年3月,我院采用椎板回植行椎管减压,腰椎横突间及小关节周围植骨融合的手术方法治疗退变形腰椎滑脱症3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关锦峰 《山东医药》2005,45(20):62-62
自2003年9月以来.笔者采用自制的T形复位器.在手法推拿的基础上,以双人整脊操作法治疗C6~T4椎体小关节紊乱症108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工腰椎间盘(AID)置换术(ADR)对腰椎节段小关节应力的影响。方法新鲜成人腰椎尸体标本1具,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L4/L5正常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髓核摘除术后模型及AID置换的腰椎节段有限元模型(根据AID放置位置分为前置、中置和后置模型)。在L4椎体上终板施加400N的轴向压缩载荷,分别向模型施加前屈、后伸、右旋转力矩,力矩大小均为6Nm。分析各状态下腰椎小关节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五个模型在前屈和右旋转时,小关节均产生较大应力,尤其是旋转时,后伸时小关节应力均较小;与正常腰椎节段相比,髓核摘除术后腰椎节段在前屈、后伸、旋转时小关节的应力均增加。与髓核摘除术相比较,AID前置在前屈时小关节应力减小,而在后伸和右旋转时应力增加;AID中置和后置前屈时小关节应力增加,而在后伸和右旋转时小关节应力均减小。结论AID具有一定抗旋转载荷性能,术中将其放置于椎间隙中央或中央偏后可降低术后小关节应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RF-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联合后外侧关节突和横突间植骨融合对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3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RF-Ⅱ型椎弓根螺钉进行复位内固定行椎板切除减压和髓骸摘出,同时行椎间植骨联合后外侧关节突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后卧床休息6~8周后佩带腰围下床活动.结果 随访半年至3年,平均27个月,滑脱椎体平均复位率86.0%(80%~100%),经X线检查,37个椎间隙的融合率为97.6%,术后症状基本消失,植骨均融合,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优良率达83.5%.结论 RF-Ⅱ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腰椎关节突关节(LFJ)退变作为腰痛根源之一,通常被称为“小关节综合征”,组织中发生率为15%~45%〔1〕。腰椎失稳也与LFJ的退变、损伤密切相关〔2〕。临床上,退变发生在结构和细胞水平,与年龄,损伤,感染或炎症有关。这个过程改变了小关节的材料和机械性能,最终导致受影响组织完整性的进一步损害,其中最突出的标志是病理学改变,包括软骨磨损、撕裂、坏死、纤维化、硬化、软骨下骨暴露、骨赘形成、软骨下囊肿及关节囊钙化等〔3〕。研究表明,LFJ是位于腰椎后外侧真正的滑膜关节,除了抵抗腰椎平移,这些成对的关节根据不同的体位可以支撑3%~33%的压缩负载,并通过促进或限制腰椎运动节段的运动增加腰椎稳定性〔4~6〕。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观察于脊神经后内侧支和后支各2个位点一次实施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小关节源性慢性腰痛的效果。方法 腰椎小关节源性慢性腰痛患者60例,均接受射频热凝术毁损腰椎脊神经后支治疗,依据治疗位点位置不同,分成A组、B组,每组各30例,A组选取的2个治疗位点为病变关节横突根部与上关节突交界处内下侧处神经、病变关节的上一关节横突根部与上关节突交界处内下侧处神经,B组选取的2个治疗位点为病变关节的下缘外侧半处神经、上缘内侧半处神经。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月、6月、12月时,采用VAS评分法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用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机体功能障碍程度。治疗后1周、1月、6月、12月时,依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计算总有效率。观察治疗后1月内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计算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1月、6月、12月时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但两组患者同一时间点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患者治疗后1周、1月、6月、12月时总有效率分别为:80%、80%、73.3...  相似文献   

8.
叶茂  王奎  邹毅  王建国  周涤沙 《山东医药》2008,48(39):86-87
采用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26例。术后随访12-39个月,平均27.8个月。23例滑脱完全复位,有3例滑脱复位达90%,植骨融合25例。疗效按JOA标准评价,优良率为93.2%(24/26)。并发一过性下肢疼痛或加重3例,滑脱复位后再滑脱1例,假关节形成1例,术后切口表浅感染1例。认为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能恢复脊柱序列及椎间高度、维持腰椎生理弧度、促进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吸收症主要是由于椎间盘退变吸收、髓核中蛋白多糖和水分大量丢失导致椎间隙狭窄和腰椎不稳所致,临床上以吸收退变的椎间隙极为狭窄、上下椎体终板增生硬化、继发腰椎小关节突增生内聚和黄韧带肥厚引发的腰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为特征,由于症状和体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极为相似,极易误诊。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82年7月至1997年7月收治的无椎间盘突出而椎间隙极为狭窄、符合腰椎间盘吸收症的老年患者28例,就老年人孤立性腰椎间盘吸收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近年多发病,好发于青壮年。我院自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采用腰椎关节松动术结合骶管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收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间小关节植骨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效果。方法对43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在完成复位和内固定后,将所切除的自体椎板和棘突骨片行小关节V型截骨及小关节突间植骨术。术后采用CT和X线检查评估脊柱融合情况。结果 43例患者中40例确定为骨性融合,3例未融合。结论小关节部位植骨符合脊柱融合的生物力学原理,操作安全,使用方便,用于胸腰椎骨折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2.
颞下颌关节紊乱症是口腔科常见病之一 ,常用针灸、封闭、电疗等措施治疗 ,效果并不理想 ,本单位研制的颌痛安胶囊治疗该病 ,取得较满意疗效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标准 采用《实用口腔科学》[1] 中有关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的分型诊断标准选择病例 ,排除类风湿关节炎、化脓性颞下颌关节以及由于牙周病、牙龈感染等原因引起的颞下颌关节区疼痛。 (1)翼外肌痉挛型 :张口时疼痛 ,张口活动受限 ,张大时疼痛尤甚 ,有时可伴有弹响 ,颞下颌关节区或其周围肌群明显压痛。 (2 )翼外肌功能亢进型 :主要表现为颞下颌关节活动时弹响 ,张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融合与非融合固定联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合并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融合与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合并邻近节段椎间突出症患者25例,术后患者获得6~36个月的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术后疗效。结果术后无感染、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手术前后的VAS及ODI分值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融合与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合并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减压效果明显、固定可靠,有效减缓了相邻椎间盘退变,是治疗该退变的一种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开窗式手术治疗腰椎间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开窗式手术治疗,对其疗效做出评价。结果 181例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根据日整会JOA术后评分标准,平均改善率为77.79%,疗效显著。结论开窗式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术中对脊柱结构破坏少、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及患者康复比较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开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开窗法髓核摘除术,对伴有腰椎管狭窄的病例同时予以扩大侧隐窝、松解神经根管。结果本组无神经根损伤,伤口均一期愈合,经过不少于6个月的临床观察,表明采用开窗法髓核摘除后,患者创伤小,功能恢复迅速,未发生下腰椎不稳,优良率达96.5%。结论使用开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优良,较少干扰下腰椎稳定。  相似文献   

16.
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9例,术后配合正规康复训练.随访0.6~3.6a,结果疗效为优56例,良21例,差2例,优良率为97.5%.认为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尤适用于单侧下肢症状典型偏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相似文献   

17.
丁广耀  徐欣 《山东医药》2012,52(13):72-74
目的探讨双通道关节灌洗术联合透明质酸钠关节上腔注射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在颞颌关节区域局部麻醉后建立关节上腔的双通道灌洗系统,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注射透明质酸钠。通过开口度和疼痛测量值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随访2年,在不同的随访时间开口度和侧向运动时上、下颌中线间的最大距离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增加,主观疼痛值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效果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P均<0.05)。结论双通道关节灌洗术联合透明质酸钠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有效方法,需要增加治疗次数以维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性的人类健康问题,尤其危害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胸椎骨折可使胸椎的后凸增加,腰椎骨折可以使腰椎的前凸减小,产生相对的腰椎后凸畸形。脊柱的后凸畸形使损伤平面以上的躯体重心更趋前,重力弯矩增大,常常会导致骨折椎体的渐进性塌陷,后凸畸形进行性加重,继发性的导致腰椎关节突关节所承受的力量增加。除骨折本身引起的腰部疼痛外,小关节突损伤、小关节突的炎症也是导致慢性腰痛的  相似文献   

19.
1992年12月~1998年8月,我们采用成角旋转快速牵引治疗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32例,收到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21~42岁,平均32岁;病程2小时~7天。病因:变换体位(起立、转身)13例,弯腰负重8例,刷...  相似文献   

20.
腰椎管狭窄症和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手术方法是全椎板切除,有侧椎管狭窄者加做小关节突部分切除术。此法虽减压彻底,但术后可产生医源性腰椎不稳,且硬脊膜后面失去半环形骨性覆盖,增厚的瘢痕可对硬脊膜形成新的压迫。为此,我们设计了新的手术方法,采用椎板减压,棘突重建椎板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8例,收效满意。 1.临床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41~65岁。退变性椎管狭窄症2例,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6例。其中L_(3、4),L_(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