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心脏手术术中输血是导致围术期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133例行瓣膜置换的非贫血患者术中输血的影响因素,为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合理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行瓣膜置换手术的133例患者,按术中是否输注异体血分为异体输血组(51例)和非异体输血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并了解我院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方法:收集我院从2005年1月~2010年10月共行4897例瓣膜手术(包括瓣膜成形和置换)患者的原始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围术期死亡率为0.572%(28/4897),围术期主要死因依次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和心力衰竭10例(35.7%),严重室性心律失常8例(28.6%),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14.3%),左心室破裂2例(7.14%)。结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心力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我院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51例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行中、低温体外循环下阻断升主动脉手术,二尖瓣置换26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16例。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19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48例痊愈出院,随访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结论加强围术期监测和管理可提高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97例同期行TKA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35例、B组30例及C组32例,三组手术方法相同,其中A、B组分别于手术开始时及术前1h静滴氨甲环酸20mg/kg,观察三组并发症及围术期失血量。结果①全部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切口I期愈合,术后14d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②A、B两组术中、术后失血量及输血例数均明显少于c组(P〈0.05或0.01)。③A、B两组总红细胞丢失量及显性/隐性红细胞丢失量均显著少于c组(P〈0.01),术后红细胞比容高于C组(P〈0.05);B组总红细胞丢失量、隐性红细胞丢失量明显少于A组(P〈0.05)。④三组术中松止血带时和术后3h凝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1h和手术开始时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均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单侧TKA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尤以前种方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正>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手段之一。髋关节置换围术期有大量的出血,甚至导致严重贫血,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1〕)。而高龄老人由于综合因素更易造成术后出血及贫血,本文拟分析经过对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减少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后失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2年7月至2015年1月在我科因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并有完整病例记录的高龄老年患者5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连续选择90例年龄≥60岁的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围手术期各个相关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早期死亡8例,病死率为8.89%。术后发生并发症34例,包括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心室颤动、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再次手术、心功能(NYHA)分级、体外循环时间是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症状严重而合并症少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心脏瓣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病因及诊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自2007年3月至2013年10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施行心脏瓣膜再次手术的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2例(32.3%),女性193例(67.7%),年龄2~72岁,收集患者术前合并症,术前心功能状态,初次手术方式,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方式,围手术期死亡情况等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次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再次手术的原因为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生物瓣毁损、机械瓣功能障碍或其他病因;全组围手术期死亡18例,病死率6.31%,主要原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多器官衰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OR=3.530,P=0.049),术前心功能IV级(OR=4.025,P=0.025),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120min(OR=5.748,P=0.004),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24h(OR=4.770,P=0.025),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再次心脏瓣膜手术难度大,手术风险较高,准确的把握手术时机,术中注意心肌的保护,术后加强心肺肾等重要器官的监护和处理,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术前心功能IV级,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是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由于外科、麻醉、体外循环灌注、心肌保护及围手术期管理技术的进步,瓣膜手术的病死率显著下降,手术疗效明显提高〔1〕。现报道我们的诊治体会。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3年8月~2006年12月老年瓣膜病瓣膜替换术患者43例,均经临床检查、X线、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证实诊断,近8年的21例术前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男29例,女14例,年龄60~78岁,平均(65.41±3.25)岁,体重42~81kg。1.2术前情况病因诊断:(1)风湿性瓣膜病38例,其中单纯二尖瓣病变10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5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10例,二尖瓣合并三尖瓣继发性改变11例,二尖瓣、主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血栓素B2(TXB2)水平的影响,同时观察TXB2的变化与术后出血和输血情况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观察。入选101例择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3),观察组(n=48)。氨甲环酸采用麻醉诱导后给予负荷剂量10 mg/kg,20 min完成,随后给予维持量10 mg·kg~(-1)·h~(-1)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液输注。对照组和观察组各顺序取20例受试者,在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即刻、术后6 h和术后24 h四个时间点取静脉血3 mL,3 000 r/min持续5 min离心,取血浆-20℃冻存。ELISA法测定TXB2。记录术后TXB2水平、出血量、输血量和相关实验室检查情况,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术前患者一般资料和围术期临床数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结束即刻,观察组的TXB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为[66.41(40.72,94.93)vs.34.10(21.06,51.82) ng/L,P0.01]。术后总引流量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分别为[(746.83±274.60)vs.(1 153.62±480.37)mL,P0.01]。观察组异体红细胞的输注量、血浆和血小板的输注量与输注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血浆TXB2水平在手术后即刻显著降低,氨甲环酸可显著改善术后TXB2降低并显著减少围手术期出血量和异体血制品输注量。本研究未观察到与氨甲环酸相关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1996年7月至2000年7月,我们对29例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瓣膜替换术,现对其围手术期处理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极与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在心脏瓣膜手术中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的患者137例.根据射频消融系统的不同,分为单极射频消融组(n=56)及双极射频消融组(n=81).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射频消融时间、围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术后房颤消除率及心功能等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围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术中两组消融所需时间亦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心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改善,左房内径明显减小(P<0.01).与单极消融组相比,双极消融组同期的房颤消除率显著提高(P<0.05). 结论: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迷宫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房颤安全、有效的方法.与单极射频消融相比,双极射频消融的房颤消除率更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97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围术期麻醉处理经验。方法97例心脏瓣膜病变患者,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1~0.3mg/kg、芬太尼3~5μg/kg、维库溴铵0.1mg/kg诱导,麻醉维持用芬太尼30~40μg/kg、维库溴铵0.1mg·kg-1·h-1。术中、术后适量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循环功能。结果麻醉诱导期心率与诱导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而血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7例,死亡率7.21%。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麻醉的关键是保持适当心率,在围术期尤其是在CPB前尽量维持有效的心输出量,术中、术后适量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循环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60岁以上心脏瓣膜置换手术387例的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1998年5月至2006年5月共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1116例,60~89岁患者387例(老年组),其中男178例,女209例,按年龄60~64岁、65~69岁、70~89岁分为3组,手术在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行瓣膜置换术,并发严重冠心病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发心血管畸形者行矫治术。分析老年人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特点,并以同期13~59岁的729例(非老年组)作比较。结果老年组术后早期(30 d内)发生各种并发症55例,并发症发生率14.2%,高于非老年组的11.2%(P〈0.05)。主要并发症为心包积液、胸腔积液、恶性心律失常、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老年组术后早期死亡10例(2.6%),60~64岁4例、65~69岁3例、70~89岁3例;非老年组死亡31例(4.2%)。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恶性心律失常、呼吸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并发症发生率高,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降低术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高危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重症、高危心脏瓣膜疾病的特点及提高瓣膜置换手术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3例高危瓣膜病患者施行了瓣膜置换手术及相关的辅助手术,对体外循环心肌保护、手术方法的选择、围手术期处理要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2例,术后重要并发症发生率25.6%(11/43),41例康复出院,出院时心功能Ⅰ级者15例,Ⅱ级者23例,Ⅲ级者3例,出院后一个月复诊心功能进步至Ⅰ级者31例,Ⅱ级者10例。结论高危患者只要选择好手术时机,尽可能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重视术后潜在的危险并发症等,可有效的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危重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187例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先行强心利尿治疗控制心衰后,行二尖瓣置换术(MVR)4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7例,主动脉瓣联合二尖瓣置换术(DVR)111例,三尖瓣置换术(TVR)1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TVP)12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7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ASD)+二尖瓣置换术4例;术后调整心脏前后负荷,适当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加强呼吸道管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抗凝。结果本组死亡17例,其中术中心脏复跳困难2例,低心排7例,肾功能衰竭2例,术后突发心律失常5例,机械瓣失功能1例。139例术后随访1~60个月,心功能Ⅰ级112例,Ⅱ级17例,Ⅲ级8例,Ⅳ级2例;仍存在心绞痛1例,心脏瓣周漏2例。结论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合理的术式选择是手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机械心脏瓣膜(MHV)患者接受再次手术时,需要中断华法林的抗凝治疗,往往需要桥接低分子肝素(LMWH)进行抗凝。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MHV患者再次接受择期手术(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桥接亚治疗剂量的LMWH是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方法 观察我院在2013年1月1日到2018年1月1日收治的需再次择期手术的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瓣膜置换组,n = 47),瓣膜置换组纳入标准是围手术期桥接抗凝的机械瓣置换的患者,并经心外科医生制定桥接抗凝方案患者(机械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14例,机械瓣二尖瓣/双瓣置换术后患者33例),以同期行相同手术的患者(未做过瓣膜置换术)为对照组(n = 47),主要观察指标是住院病死率、术中出血量、桥接后30 d内血栓栓塞事件或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瓣膜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第一个24 h出血量较对照显著增多(P < 0.05),瓣膜置换组1例死亡(2%),死亡原因为低心排,并出现1例(2%)出血事件,两组均未发生栓塞事件,但与对照组相比两组病死率、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在进行择期外科手术期间采用亚治疗剂量LMWH进行桥接抗凝术中出血量增多,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增加,此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成人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术后低蛋白血症的围术期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CPB心脏瓣膜手术的1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按照术后48 h内的最低血清PA水平分为低蛋白血症组(<150 mg/L)和非低蛋白血症组(≥150 mg/L),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基本资料,并对两组围术期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17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48例,发病率为27.74%,无院内死亡。成人心脏瓣膜术后低蛋白血症单因素分析提示体重(P=0.04)、术前血红蛋白(HGB)水平(P=0.001)、术前胆碱酯酶(ChE)水平(P=0.039)、术前PA水平(P<0.001)、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P=0.017),经统计学分析,与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有关。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低PA水平(OR=0.985,95%CI:0.977~0.993,P<0.001)、术前低LVEF(OR=0.945,95%CI: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60~70岁患者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与生物瓣置换术后生存率、术后瓣膜并发症情况及再次手术率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的64例60~70岁患者与同年龄段的147例行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的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前基线资料,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对患者分组。分组后比较两组患者瓣膜置换术后的生存率、瓣膜相关病死率、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手术率的差异。 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机械瓣组与生物瓣组术后6年,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及瓣膜相关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160,P=1.000)。机械瓣组术后并发症包括机械瓣非结构性功能异常1例(2.1%),栓塞1例(2.1%)、出血1例(2.1%),生物瓣组术后并发症包括瓣膜血栓1例(2.1%)、栓塞4例(8.2%)。总体的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321)。生物瓣组6年内再次手术1例(2.1%),机械瓣组未发生再次手术,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1.000)。 结论 我中心60至70岁年龄段患者行主动脉瓣机械瓣或生物瓣置换术后6年的生存率、瓣膜相关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手术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应用氨甲环酸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效果。方法行TKA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于术中松止血带前15 min给予氨甲环酸静滴,对照组静滴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Hb、输血例数、输血量、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及输血量低于对照组,Hb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手术前后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未发生下肢DVT。结论 TKA术中静滴氨甲环酸能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减少术后输血,且不影响凝血功能,不增加下肢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在婴儿先心病体外循环(CPB)手术中氨甲环酸(TA)的应用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10月682例心内直视CPB手术低龄患儿抗纤溶药物TA的应用情况与术后出血情况,其中采用TA治疗的TA组353例和不采用TA治疗的空白对照组329例.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CPB升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流时间,术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CICU停留时间,术后24h胸腔(或心包纵隔)引流量,术后输血量和输血率,二次开胸止血例数及术后近期死亡例数.结果 两组患儿围术期一般情况及构成比例、手术并发症和早期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引流量及输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婴儿心脏CPB手术中应用TA,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及输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