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白质疏松症病因相关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立  周红雨 《华西医学》2009,(2):253-255
目的:探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LA)以及LA合并脑梗死及其MRI影像学严重程度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相关性初步分析。方法:根据郭氏等2003年制定的LA诊断标准纳入168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分为A、B两组:A组95例为单纯脑白质疏松(LA),B组73例为LA合并脑梗死(LA+CI)。两组患者均行头MRI检查。根据Kinkel等的方法将T2WI显示脑室周围高信号范围及程度分为5型。结果:年龄与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呈线性相关性(P〈0.05),男性与女性间比较脑白质疏松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LA以及LA+CI患者,其高血压及糖尿病伴发率较高,而且LA+CI组高于LA组(高血压P〈0.01,糖尿病P〈0.01),LA患者MRI表现以1型为主,LA+CI患者表现以2型为主,P〈0.01)。结论:脑白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密切相关,LA的发生率在男女性别间无明显差异。高血压、糖尿病可能是LA的危险因素。LA+CI组与单纯LA组相比,其高血压、糖尿病伴发率更高且MRI表现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2.
王江川  张志强 《临床荟萃》1997,12(11):511-511
  相似文献   

3.
脑白质疏松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1987年由Hachinski提出的一项神经影像学术语,以希腊词根leuko (白)加araiosis(稀疏)构成,用于描述脑室旁或皮质下(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异常CT(低密度)或MRI(T2WI高信号)表现,当然这两种技术的可测病灶(CT-LA和MRI-LA)在数量、位置、累及范围上并不完全一致。现将脑白质疏松症的近年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5.
脑白质疏松症影像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症在疾呆、脑血管病患者及正常老年人中的发生率、可能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既往住院的40例疾呆患者,240例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并通过查体对60例正常老人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 脑白质疏松症尽管可见于正常人,但更常见于疾呆及脑血管病患者,而且发生频率与年龄及脑血管病类型有关。结论 脑白质疏松是衰老过程的一部分,其发生机制与脑血流低灌注有关,它可能导致和加重智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症 (LA)对脑梗死康复的影响。方法  74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根据MRI有否LA分为两组 :脑梗死合并LA组 (A组 ) 36例 ,脑梗死不伴LA组 (B组 ) 38例 ,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 ,治疗前及治疗 8周后评定偏瘫肢体运动功能 ADL能力 步行能力和高级脑机能。结果 康复治疗前长谷川智能评分 ,A组 2 3 .8± 4 .6 ,B组 2 7.3± 4 .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肢体运动功能 ADL能力和步行能力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治疗 8周后A组不能步行从治疗前 75 %下降至治疗后 2 2 % ,独立步行从 0 %提高至 2 5 % ,B组不能步行从 74%下降至 1 3 % ,独立步行从 0 %提高至 40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两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均P <0 .0 5 ,但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ADL积分A组从 31 .6± 1 0 .7提高至 64 .1± 1 6 .8,B组从 32 .3± 1 1 .4提高至 71 .5± 1 8.3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A组的康复效率 (0 .54± 0 .0 8)明显低于B组 (0 .65± 0 .0 9)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结论 LA能够影响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脑白质疏松症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晶  严为宏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5):2358-2359
目的:分析脑白质疏松症(LA)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41例LA患者及40例非LA患者,统计临床基本资料特点,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总胆固醇史、高甘油三酯史、糖尿病病史、高收缩压史、高舒张压史以及腔隙性脑梗死史,并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最后入选方程的为4个变量,性别、吸烟史、高总胆固醇、腔隙性脑梗死,模型拟合良好。结论:预防LA,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临床综合征,最早是由加拿大神经学家Hachinski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于描述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弥漫性斑点状或斑片状改变,CT表现为低密度影,MRI T1加权像呈等或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液体恢复反转序列(FLAIR)为高信号。此种影像学改变可见于多种疾病,如Alzheimer disease(AD)、脑外伤、脑炎、CO中毒、糖尿病等患者,且在正常老年人中也占一定比例。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对LA的研究逐渐增多,现结合文献对该病的发生率、病理基础及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脑白质疏松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高国栋  莫建伟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7):2030-2031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分别对92例脑CT或MRI检查确诊的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观察组)和81例脑CT或MRI正常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回声特点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及Crouse积分.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0.7%,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 mm者占23.9%,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6.3%,Crouse积分410.1;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32.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 mm者占12.3%,Grouse积分210.2.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白质疏松症明显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白质疏松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的认知水平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123例LA患者,按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分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A组)、痴呆组(B组)及正常组(C组)各41例,均双盲法颈部血管超声仪(TCD)检测患者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的血管动力学指标。结果:CCA、ICA及V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PV)及舒张末血流速度(EDV)C组〉A组〉B组(均P〈0.05);血管博动指数(PI)及血管阻力指数(RI)C组〈A组〈B组(P〈0.05)。结论:LA患者PI及RI越高,SPV及EDV越慢、认知损害越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度颈动脉狭窄(CAS)与轻度脑白质疏松(LA)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度CAS患者25例(CAS组)、中度CAS合并轻度LA患者21例(CAS+LA组)、同期无CAS和LA的患者30例(对照组),均进行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阿尔茨海默病评价量表-认知分表(ADAS-Cog)第1套、韦氏数字符号转换测验、数字广度顺背、倒背测验、语言流畅性测验、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测试。结果:CAS组及CAS+LA组患者MMSE、韦氏数字符号转换、数字广度顺背、倒背测验、语言流畅性测试等评分均低于对照组,ADSA-Cog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LA组与CAS组比较,MMSE、数字广度顺背评分减低,ADAS-cog评分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度CAS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中度CAS与轻度LA合并时,认知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与脑白质疏松症(LA)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108例LA患者(LA组)与108例无LA的患者(对照组)之间发生VD的差异。结果:LA组和对照组的VD发生率分别为41.7%和5.4%,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LA分级1~4级的患者中,VD发生率分别为4.8%、27.8%、41.9%和88.2%(P〈0.01)结论:VD与LA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与脑白质疏松的关系。方法322 例患者根据头颅MRI 分为脑白质疏松组(LA组)181 例和非脑白质疏松组(非LA组)141 例。LA组根据Fazekas 分级标准分为轻度组(Fazekas Ⅰ)57 例,中度组(Fazekas Ⅱ)52 例,重度组(Fazekas Ⅲ)72 例。比较各组间血脂水平。结果随着LA程度加重,总胆固醇水平逐渐升高(P<0.05),中、重度组间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甘油三酯在各LA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各LA组与非LA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LA发病有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LA发病无关;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LA程度有关,甘油三酯与LA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65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70例非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颈动脉内径及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78.46%(、7.42±0.08)mm(、7.53±0.06)mm]与对照组[28.57%、(7.84±0.10)mm、(7.97±0.75)m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7.5%),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0%),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7.5%)。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脑梗死组年龄(69±8)岁和患有高血压(70.1%)、糖尿病(47.7%)、代谢综合征患者(40.0%)的比率非常明显高于对照组[(61±6)岁、41.3%、18.6%、15.7%](均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控制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脑白质疏松(LA)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253例患者依据有无LA表现分为LA组127例和对照组126例,LA组根据年龄相关白质变化分级量表(ARWMCRs)评分又分为轻度亚组36例、中度亚组48例、重度亚组43例。应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北京版(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结果:LA组与对照组相比,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亚组与对照组相比,MMSE和MoCA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组与对照组相比,在视空间与执行、命名能力、注意力、语言能力、抽象能力、延迟记忆能力、定向力7个认知域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WMCRs评分与MMSE、MoCA评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LA与老年患者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脑白质稀疏症与脑梗死患者记忆障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脑白质稀疏症(LA)与脑梗死(CI)患者临床记忆障碍特点。方法:随机选取LA患者60例作为试验组,其中单纯LA29例,并发CI患者31例,另以健康老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编制的临床记忆量表进行记忆能力测评。结果:试验组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记忆障碍,表现为联想学习、指向记忆、无意义图形再认、图像自由回忆、人像特点联系回忆及记忆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并发CI患者明显低于LA患者(P<0.05,0.01),但随着LA病变程度的加重记忆障碍明显加剧。结论:LA对人类记忆活动有直接、明显的影响,提示及早发现LA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压晨峰(MBPS)与大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124例(高血压组,其中有血压晨峰56例,无血压晨峰68例)与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其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值,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其颈动脉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并对3组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组无任有无血压晨峰,其baPWV、IMT值及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有血压晨峰的高血压患者其baPWV、IMT值及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无血压晨峰的高血压患者(P<0.05).结论 血压晨峰是影响大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有血压晨峰的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IMT增厚及粥样斑块的形成,其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意义。方法:根据DSA、颈动脉B超及头颅CT检查结果,将6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25例、易损斑块组22例及中间组17例,另选择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浆Hcy水平。结果: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及中间组的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间组及易损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易损斑块组的Hcy水平显著高于中间组(P0.01)。结论:高Hcy血症可能增加颈动脉斑块易损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血浆总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酶标吸附法测定60例高血压患者、60例健康对照血浆总Hcy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IMT。结果高血压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IMT高于对照组(P<0.05),出现颈动脉增厚及斑块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总Hcy水平呈增高趋势,并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341,P<0.05)。颈动脉IMT与年龄(r=0.41,P<0.01)、总胆固醇(r=0.28,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37,P<0.05)、收缩压(r=0.35,P<0.01)呈正相关,与体重指数、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舒张压无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总Hcy及颈动脉IMT明显增高,两者呈正相关;血浆高Hcy、年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增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人类软骨糖蛋白-39(YKL-40)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稳定性间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保定市高阳县医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C T或MRI诊断结果分为无斑块组(n=14)、稳定斑块组(n=21)和不稳定斑块组(n=30),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各组YKL-40水平进行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YKL-40水平远远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组YKL-40水平远远高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YKL-40水平远远高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YKL-40水平能表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及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