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简称新版肿瘤分类)将"局限性(circumscribed)"一词用于具有局限性生长特性的星形细胞胶质瘤的分类,至此,"弥漫性(diffuse)"和"局限性"这种定义生长方式的描述应用于胶质瘤的命名。本文解读新版肿瘤分类的局限性星形细胞瘤,介绍新增的有毛细胞样特征的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和星形母细胞瘤,MN1变异型相关定义和临床特征,并总结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和分子病理学改变在局限性星形细胞胶质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2016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首次将分子遗传学标志物应用于中枢系神经统肿瘤的分类与分型,其中星形细胞肿瘤分为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分级Ⅱ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分级Ⅲ级)和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WHO分级Ⅳ级),  相似文献   

3.
正胶质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30%,占颅内恶性脑瘤的80%~([1])。2016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颠覆性地改变了胶质瘤传统形态学分型方法,并第一次以分子分型作为肿瘤分型的核心依据,共分为8个,即弥漫性星形细胞(WHOⅡ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Ⅲ级)、少突胶质细胞瘤  相似文献   

4.
<正>大脑胶质瘤病(Gliomatosis cerebri,GC)是一种少见的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938年Nevin[1]首次报道此病并命名为大脑胶质瘤病。按世界卫生组织最新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组织分类,大脑胶质瘤病是来源不明的神经上皮肿瘤,属于胶质瘤的一种特殊类型,2007年WHO工作组[2]将GC归类于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中的星形细胞肿瘤。确定GC的诊断标准为:一种弥漫性的胶质瘤,生长方式为广泛浸润  相似文献   

5.
免疫组化与电镜在诊断神经系统疑难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评估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在疑难神经系统肿瘤病例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对4例神经系统肿瘤进行研究,免疫组化应用的抗体包括了神经系统肿瘤诊断中最重要的几种抗体。结果 通过显微镜观察HE染色切片,并结合免疫组化、电镜结果,根据WHO神经系统肿瘤2000年分类,明确了病理诊断,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PNET)、婴幼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脊索瘤样脑膜瘤和原发于外周神经的神经纤维瘤。结论 免疫组化和电镜的应用在神经系统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间变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定义为伴异柠檬酸脱氢酶1或2(IDH1或IDH2)基因突变的弥漫性浸润性星形细胞瘤,发生局灶性或散在性间变,增生活跃。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可以源自低级别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但尤以无低度恶性原始病变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最为常见,可以进展为胶质母细胞瘤,IDH-突变。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定义为伴异柠檬酸脱氢酶1或2(IDH1或IDH2)基因突变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一种亚型,以存在明显(可能数目不等)的肥胖肿瘤性星形细胞为特点。肥胖细胞约占所有肿瘤细胞的20%,在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中也可见少许肥胖细胞,但不能诊断为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采用  相似文献   

8.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简称新版肿瘤分类)首次将弥漫性胶质瘤分为成人型和儿童型两大类,其中成人型分为3种类型,即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和1p/19q共缺失型;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为进一步准确理解和应用新版肿瘤分类,本文就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诊断分类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参照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以下简称新版肿瘤分类),报告胶质瘤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诊断并进行分型分类。方法 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经基因检测确诊的60例胶质瘤患者,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基因检测,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和分子诊断,参照新版肿瘤分类进行分型分类。结果共60例胶质瘤根据新版肿瘤分类分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例,1.67%);神经节细胞胶质瘤(1例,1.67%);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15例,25%);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伴1p/19q共缺失型(11例,18.33%);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1例,1.67%);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21例,35%);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 K27变异型(3例,5%);胶质瘤,NEC(7例,11.67%)。7例胶质瘤,NEC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分别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2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和神经节细胞胶质瘤(1例);分子诊断,仅1例为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  相似文献   

10.
<正>神经系统肿瘤病理学已经历经近200年的发展与演进[1]。最初的神经肿瘤病理学研究起始于19世纪前叶,由于当时技术水平所限,仅限于对尸检材料进行肉眼观察。直至19世纪中下叶,VIRCHOW基于显微镜下的形态学观察,开启对颅内肿瘤的病理学研究,并首次提出“胶质瘤”的概念[2]。20世纪初期,BAILEY和CUSHING首次提出神经上皮组织肿瘤的系统分类,并提出“肿瘤分级”的概念。他们认为:神经系统肿瘤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细胞分化障碍所致;分化程度越低,肿瘤的恶性度越高[2-3]。尽管这一理论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存在缺陷,但仍对神经肿瘤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这是目前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的基础,许多肿瘤的命名沿用至今,包括:髓母细胞瘤、松果体母细胞瘤、松果体细胞瘤、室管膜瘤、星形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