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栀子豉汤属于经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栀子和淡豆豉两药组成,本方清中有宣,宣中有降,为清宣胸中郁热,治疗虚烦懊恼不得眠之良方.心身疾病中所包括的疾病如抑郁症、不寐、焦虑症、郁证所表现的症状如心烦、失眠、胸中烦热等症状经过辨证,可以使用栀子豉汤治疗.本文主要介绍了栀子豉汤的理论基础及在心身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杨文娟  林雪娟 《光明中医》2016,(8):1066-1067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栀子豉汤的用药配伍及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伤寒论》中覆盖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和厥阴病篇有涉及栀子豉汤条文的研读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笔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再发挥己见。结果笔者发现栀子豉汤证主要的两大症状是虚烦和心中懊恼。结论笔者认为该证病机为郁热在胃,旁扰于心,故用小剂量栀子清热又不复伤胃气,用大剂量淡豆豉宣发郁热兼和胃安中。秉着中医"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辨证只要有郁热、郁火,且不论郁于哪经、哪脏,均可考虑应用栀子豉汤宣发之,正是《黄帝内经》的"火郁发之"的治则体现。  相似文献   

3.
酸枣仁汤养肝血以宁心神,清内热以除虚烦,以养为主,养中兼清,有养心安神,清热除烦之效。栀子豉汤重在清热,降中有升,宣郁达邪,两药合用,共奏辛开苦降、清热除烦之功。酸枣仁汤与栀子豉汤均能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但酸枣仁汤用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的内伤失眠,而栀豉汤用于外感风寒邪气入里化热,上扰心神所致的外感失眠。二者有外感内伤之分,实热虚热之别,临床运用时应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4.
虚烦不得眠,为病证名,亦称虚烦不得卧。主要指心烦失眠的病证。用治此病证的方药较多,笔者从中选取黄连阿胶汤和栀子豉汤加以比较。黄连阿胶汤与栀子豉汤均可用治虚烦不得眠,但又有所区别。黄连阿胶汤主治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之虚烦不得眠。栀子豉汤主治无形邪热郁扰胸膈,心神被扰之虚烦不得眠。二者有虚实、外感与内伤之别,且病因、病机及主证均有所不同,临床应用应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七十六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栀豉汤由栀子、香豉二味组成,一升一降,具有除烦泄热,宣达解郁的作用。方中栀子苦寒清心除烦,豆豉具有升散之性,能泄胸中郁热。两药合用,具有清热除烦之功。《伤寒论》对本方的加减运用,多以汗、吐、下后或“大病瘥后”出现不眠、懊(忄农)为特征。“条文”,中所称“虚烦”,其病理机制是伤寒化热后,胸膈间游溢无形之郁热影响气机升降,上焦气分失和,扰乱心神所致。方中二药俱轻,能使气机流畅,烦热得平。此方药虽两味,但颇多妙义,使用范围甚广,不仅用于伤寒汗吐下后的心中懊侬,而且对温邪初起,心  相似文献   

6.
<正>周铭心教授以治疗疑难病见长,临证运用栀子豉汤灵巧化裁,颇具匠心。栀子苦寒,入心、肝、胃、三焦经,长于清泄郁热,解郁除烦,可导火下行,降而不升。淡豆豉辛甘,其气味轻薄,入肺、胃经,善于解表宣热,和胃气。栀子豉汤两药相须为用,宣降相因,清透并举,从而遏制热邪向纵深方向发展。栀子豉汤本为《伤寒论》方,用于太阳表证、阳明热证诊  相似文献   

7.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呕下不止.发汗呕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原方主治热郁胸膈证见心烦不得眠,心中懊侬,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胸中结痛.近代本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呃逆、胃炎、食管炎、胆囊炎、痤疮、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方面[1].现介绍本方治疗热扰心神之心悸1例.  相似文献   

8.
田义龙 《河北中医》2005,27(9):681-681
栀子豉汤为《伤寒论》名方,擅长治疗热郁胸膈,而见心中懊忄农,虚烦不得眠之证.古人善用栀子豉汤加减治疗蛤蚂黄、昏迷不食、脘闷不饥、郁热胃痛、口疮、牙龈肿痛、咳逆头胀、头晕、大小便难、身热狂躁、汗出、神蒙、咽膈噎塞状若梅核、反胃、赤白痢等外感温病和内伤杂证.笔者临床运用栀子豉汤加减治疗痤疮,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栀子豉汤证出自《伤寒论》,主要是太阳病表邪内陷、热郁胸膈出现以“心中懊(忄农)”为主的一组证候。根据《伤寒论》有关原文可分主证和兼证两类。栀子豉汤主证有:(1)虚烦不眠;(2)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3)胸中窒;(4)心中结痛。兼证见少气,用栀子甘草豉汤;见呕,用栀子生姜豉汤;见心烦腹满用栀子厚朴汤;见下后身热微烦,用栀子干姜汤。  相似文献   

10.
滕俊  张永生  唐卓然 《河南中医》2020,40(3):325-328
凡《伤寒论》中用栀子豉汤的情况,均是在医家误治之后所作的弥补措施。误治的形式有下法,兼有汗法、吐法。误治后的症状多表现在心中、心下、胸中、胃中,常表现为热、(虚)烦。烦是热的表现,属气,栀子启下焦阴气于上,淡豆豉使气分邪热向上向外透达,两药合用,轻清宣透,“解陈腐郁热”“宣陈腐郁结”,使胸膈郁热从上而解。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栀子豉汤的作用对象以消化器官为主,主要作用为护肝、保胃、抗炎、调整肠道菌群,其治疗机制与中医理论扶正祛邪相似,病位也契合《伤寒论》栀子豉汤的主治,为阳明胃。故栀子豉汤方义重在疏利气机,清透湿热,所治病位在脾胃,兼有心、肺、肝。其疏利清透的方义,符合湿热证中湿浊之邪蒙蔽上焦的治法,故栀子豉汤为治湿热之方。  相似文献   

11.
<正>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发汗吐下后,身热虚烦不眠,剧者则心中懊(?),反复颠倒,或胸中烦热窒塞,按之心下濡,嘈杂似饥,舌苔微黄”等证。历代众多医家多崇“涌吐剂”之说,认为淡豆豉催吐,热扰胸膈之虚烦可以涌而越之,一吐则舒。清·张锡驹则否认涌吐剂说,认为“本草并不言栀子能吐,奚仲景用为吐药,此皆不能思维经旨,以讹传讹者也,此因瓜蒂散内,用香豉二合,而误传之也”。张氏认为淡豆豉的作用是发表退热。据此,可见争论的焦点在淡豆豉的功用上。近年出版的中医院校的教材中,淡豆豉大都被列在发汗解表药中。1979年,李孔定医师在《试论栀子豉汤的功效》一文中,提出淡豆豉既不能催吐,也不能宣泄,功能“滋肾宁心,开胃消食”。他指出栀子豉汤的功效仅次于黄连阿胶汤,具有清  相似文献   

12.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有清宣郁热的功效,叶天士认为栀子豉汤气味俱薄,属于上焦药,可清透上焦热结、开宣肺气、清肝理胃止痛、清利湿热畅气机等功效。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把该方广泛应用于肿胀、痞证、风温、温热、暑、湿、呕吐、肠闭、肺闭、疸、燥、肝火、疟、胃脘痛、腹痛、诸痛等多种疾病中,对临床具有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二、热扰胸隔证(一)主证原文: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8)本条主要阐述热扰胸膈证的病因、主证及其治疗方法。太阳伤寒证(原文中省略了这一前提)治疗不当(汗不如法,或误用吐下),表邪入里化热,郁于胸膈部位,出现不同的证候。轻则虚烦不得眠。所谓“虚烦”,是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历代医家对这里的“虚”字认识颇不一致,但多数认为,“虚”非指正气之虚,乃是与有形  相似文献   

14.
栀子豉汤方出《伤寒论》,用治汗吐下后余邪未清,热郁胸膈而出现的身热懊(忄农),虚烦不眠等证。方以栀子清心火泻三焦游热;取豆豉轻浮上行之性,化浊为清,二味相合,能彻散胸中邪气,宣泄郁热,使之由内达外,清里透表,故为清热除烦之良剂。该方药味虽简,但配伍精当,寓义无穷。笔者应用该方加减治疗多种病证,疗效满意。现举数例说明。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考证及对《伤寒杂病论》中论治虚烦不眠证的部分相关条文进行分析,得出虚烦不眠证之本质属无形之热扰于胸膈,此无形之热包括外邪客中、病后余热未清和内生虚热,其也可相兼为病。并对张仲景治疗虚烦不眠的三个代表经方——栀子豉汤、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分别所主的方证病机概要、方药配伍进行对比研究,解析张仲景治疗虚烦不眠的处方用药精髓,以期对临床失眠病证的治疗提供经方理论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栀子豉汤为治疗发汗吐下后所引起的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之证.对于具体的症状,我们就从伤寒论的原文里来探讨.伤寒论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条文76)又曰: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条文77)又曰: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解,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原文78条)又曰: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原文79条)又日: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栀子甘草豉汤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86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栀子甘草豉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0%,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3个月,实验组复发率为4.7%,低于对照组的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栀子甘草豉汤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尹太阳 《河南中医》2010,30(10):941-942
栀子豉汤是由栀子、淡豆豉二药组成的名方,二药性味皆为苦寒,栀子清热除烦,淡豆豉宣泄条达,二药一升一降,共奏清上焦烦热之功。其服法为"得吐者,止后服",除证治所示外,现代可应用于多种病症。  相似文献   

19.
栀子豉汤证是《伤寒论》中主要证型之一,历代伤寒学家对此议论颇多,但在其所属何经病证的问题上认识不一。有认为邪热客于胸中或上焦者,有认为邪热涉及阳明,属阳明轻证者。笔者认为,栀子豉汤证当属少阳三焦证,兹论述之,以期对读者有所裨益。一、栀子豉汤证治分析据论中所述,栀子豉汤证的主要见症有“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76条);“烦热,胸中窒”(77条);“身热不去,心中结痛”(78条);“饥不欲食,但头汗出”(228条);“胃中空虚,客气动膈”(221条)等等。综合这些病症可以  相似文献   

20.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为治伤寒汗、吐、下后,虚烦懊憹不得眼、胸中窒、心下结痛而设。功能清热除烦,宣泄郁热。笔者临床上治疗多种病证,不论有无经过汗、吐、下,只要有热邪烦扰所致的胸中烦热懊憹,均以本方加味,井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兹举数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