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中医证型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1 85例(2 83只眼 )糖尿病患者包括未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 90只眼和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 1 93只眼。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其中气阴两虚型 2 0 0只眼 ,阴阳两虚型 3 7只眼 ,血瘀气滞型 46只眼。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 ,1 93只视网膜病变眼中有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5 0只眼 ,增殖前期 64只眼 ,增殖期 79只眼。分别与病程、发病率、视力及中医证型进行了分析。结果 在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中病程 5年以下者多为气阴两虚证 ;病程 5~ 1 0年者多为血瘀气滞证 ;病程 1 0年以上者多为阴阳两虚证。血瘀气滞组、气阴两虚组与阴阳两虚组在糖尿病患者中构成比之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与中医证型的构成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糖尿病患者中阴阳两虚证和血瘀气滞证者发生视网膜病变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 ,并与病程有一定关系。单纯期和增殖前期病变中多为气阴两虚证 ;增殖期则多为血瘀气滞证和阴阳两虚证。血瘀气滞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损害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证候统计与病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证候特点、主要病机。方法:对245例患者,从症状、证候、证型几个层次进行分析归纳。结果:①虚证出现频率占57·22%,实证为4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气虚证出现频率为88·75%,占诸证之首;痰湿证次之,为本病的主要证型之一;③出现频率在10%以上合并证型为气阴两虚、阴虚内热、湿热内蕴、阴阳两虚、胆虚痰湿五型的合并证,占总例数的97·55%。结论:脾虚为本,痰(湿)瘀为标为本病的主要病机特点;气阴两虚、阴虚内热、湿热内蕴、阴阳两虚、脾虚痰湿为主证兼夹痰/瘀/(水)湿的证型为本病临床主要合并证型。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药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丽娟  蒋宇 《吉林中医药》2009,29(8):687-68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眼部微血管病变.主要病理是燥热灼伤目中血络,导致视网膜的一系列改变,主要以出血为主,而阴伤、燥热、血瘀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病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是阴虚内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过程.中医辨证有多种证型,但以气阴两虚最为常见,治以益气养阴固本为主,辅以清热化瘀软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其中阴虚热盛型34例,湿热困脾型36例,气阴两虚型41例,阴阳两虚型44例,血瘀脉络型45例,分别测定各型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分析各中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病率为21.5%(43/200),以甲状腺功能减退为主占86.0%(37/43),其中女性占74.4%(32/43);并且随着年龄、病程的增加,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按照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血瘀脉络型的演变顺序,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血瘀脉络型患者的血清FT3、FT4水平明显低于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P均0.05),TSH水平明显高于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P均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演变,对2型糖尿病尤其是晚期证型患者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早期诊断及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潘光明  邹旭  姚耿圳 《新中医》2018,50(8):43-45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3 3 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中医诊断、中医证型、合并症等的分布规律。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各项合并症所占比例,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心脏瓣膜病高脂血症。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性证素先后顺序为气虚血瘀痰浊阴虚阳虚水饮血虚气滞。慢性心力衰竭病位心脾=肺肾肝。中医证型最多为气虚痰瘀证,占19.82%,而后依次为气阴两虚痰瘀(占13.81%),气虚血瘀(占11.4 1%),气阴两虚血瘀(占10.21%),阳虚水泛兼瘀血阻络(8.11%),其他证候较为分散。证候虚实中,单纯性虚证占6.9 1%,单纯实证占6.3 1%,本虚标实证占86.7 9%。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性本虚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痰浊、水饮为主,本病病位主要涉及心、脾、肾,中医证型以气虚痰瘀、气阴两虚痰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证为主。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6,(5):905-908
目的:了解浦东中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基层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提供基础。方法:对浦东六灶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证型分5个,即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脉络(作为主证或兼夹证)。结果:年龄阴阳两虚型最大,与阴虚热盛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60~75岁组比较,60岁组的阴阳两虚型少于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和血瘀脉络型(P0.05或P0.01);75岁组的阴虚热盛型少于湿热困脾、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型(P0.05或P0.01),血瘀脉络型少于阴阳两虚型(P0.05)。病程阴虚热盛型最短,阴阳两虚型最长;阴虚热盛型与气阴两虚、血瘀脉络和阴阳两虚型比较均有差异(P0.05或P0.01)。与5年和5~10年组比较,10年组的阴虚热盛型少于其余四型(P0.01),阴阳两虚型多于湿热困脾和气阴两虚型(P0.05)。结论:社区中医证型分布以气阴两虚最多,阴阳两虚最少;阴虚热盛型的年龄最小,病程最短,兼血瘀证比例最低;阴阳两虚型的年龄最大,病程最长,兼血瘀证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7.
王洁  杨志新 《中医药研究》2014,(9):1151-1152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的中医证候及其合并症的发病。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的患者90例,分析其辨证分型及其出现的合并症。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气阴两虚型〉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阴阳两虚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及冠心病为主,其次是低血糖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均合并症阴阳两虚〉气阴亏虚〉阴虚内热〉湿热困脾,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证与其他证型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糖尿病气阴两虚型最多,阴阳两虚型最少;伴有多种合并证,并多有致残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规律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揭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医辨证分型的发病规律,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方法:将898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气阴两虚兼血瘀组、气阴两虚兼湿热组、阴阳两虚组,检测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管超声等,研究不同证型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各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无差异性;阴阳两虚组腰围、臀围、腰臀比、体重、体质指数(BMI)、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明显偏高(P0.05,P0.01),气阴两虚兼湿热组次之,气阴两虚兼血瘀组最低;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足背动脉血流量阴阳两虚组明显低于气阴两虚兼湿热组(P0.05),气阴两虚兼湿热组、气阴两虚兼血瘀组、阴阳两虚组股动脉、腘动脉管径依次变窄,血流量依次减少。结论:阴阳两虚证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最严重阶段,气阴两虚兼湿热型患者较轻,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最轻。从而揭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不同证型之间的发病规律,为临床分型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以利于正确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9.
曾洁  浦莉俊  郑敏 《辽宁中医杂志》2013,(12):2412-2415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C肽、尿微量蛋白、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本证(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标证(湿证、瘀证、痰瘀互结证)辨证分型,同时检测血糖、C肽、尿微量蛋白,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检测指标,分析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59例,以阴虚燥热证(62.7%)及气阴两虚证(30.5%)为主,多兼有湿证(78.0%),中期糖尿病肾病患者50例,以脾肾气虚证(72.0%)为主,多兼有瘀证(62.0%),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1例,以阴阳两虚证(81.8%)为主,多为痰瘀互结证(72.7%)。本证中脾肾气虚证及阴阳两虚证的尿微量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其他证型,而C肽水平低于其他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证中痰瘀证、瘀血证的尿微量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湿证组,C肽水平低于湿证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型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无关(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本证的演变规律为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标证为湿证-瘀证-痰瘀证。C肽、尿微量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可反映中医证型的动态变化,与中医主证标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KD)不同分期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演变规律,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横断面、回顾性调查的研究方法,依据Mongensen分期标准选取我院住院DKD(Ⅰ-Ⅱ、Ⅲ、Ⅳ、Ⅴ期)患者273例,收集其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DKD不同分期中医本证方面,Ⅰ-Ⅱ期以阴虚燥热证为主,Ⅲ期以气阴两虚证为主,IV期及V期以脾肾气虚证为主,随着病情进展,DKD的主要证候呈现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的发展趋势;DKD不同分期中医标证方面,血瘀证贯穿DKD发生、发展的始终;DKD早期湿热证所占比例较高,随着病情进展,湿热证逐渐减少,痰浊证和寒湿证逐渐增多。结论:DKD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肾气虚证为主,标实以血瘀、湿浊证为主。  相似文献   

11.
周静  高晟  吴深涛 《天津中医药》2015,32(9):526-529
[目的]揭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不同证型患者量表积分的差异,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病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方法]将202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气阴两虚兼血瘀、气阴两虚兼湿热、阴阳两虚组,进行量表评测,研究不同证型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气阴两虚兼血瘀组、气阴两虚兼湿热组与阴阳两虚组糖尿病控制状况评价量表评分、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评分依次减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阴阳两虚型患者糖尿病控制状况及生存质量最差,气阴两虚兼湿热型患者较好,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最好。研究显示了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不同证型之间的发病规律、疾病控制状况及生存质量,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病患者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与年龄、病程、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62例2型糖尿病首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中医辨证分型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和湿热困脾,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中医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型为最多见,其次为阴阳两虚型,然后是阴虚热盛型和湿热困脾型;病程5年以上兼有血瘀证表现者高于5年以下:湿热困脾证TC,TG和LDL-C增高,HDL-C降低,气阴两虚证TC,TG和LDL-C与之相比较正常:存在胰岛素抵抗者以气阴两虚证最多;并发症也以气阴两虚证为最多。结论 2型糖尿病随着病程的进展,中医证型逐渐由阴虚热盛、湿热困脾向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演变,且多兼有血瘀。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DPN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其中医证候研究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或住院DPN患者380例,收集其中医症状信息,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其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DPN≤5年者,主要以气阴两虚兼有血瘀、痰湿为主;510年以气阴两虚兼有血瘀、痰湿为主,但阴虚呈现下降趋势,而阳虚呈现上升趋势;10年以上则以气虚、阴阳两虚为主,兼有血瘀、痰湿。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本虚标实之证。虚证以气阴两虚为多;实证以血瘀、痰湿为多。本病不同发展阶段,病机重点有所不同,但气虚血瘀为其共有病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关系。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36例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不同中医证型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证型以气阴两虚型为主,脾虚胃热、阴虚血瘀也较多见,脾虚胃热、阴虚血瘀型多见于男性患者,气阴两虚型女性略多于男性。其中阴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脾虚胃热型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均值水平依次递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与高密度脂蛋白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与年龄、病程、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的关系。方法收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首诊时的临床资料,按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和湿热困脾辨证分型,对有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型最多见,其次为阴阳两虚型,然后是阴虚热盛型和湿热困脾型;病程5年以上兼有血瘀证表现者高于5年以下;湿热困脾证TC、TG和LDL-c增高,HDL-c降低,阴虚热盛证TC、TG和LDL-c与气阴两虚证相比有显著差异;存在胰岛素抵抗者以气阴两虚证为最多。结论2型糖尿病随着病程的进展,中医证型逐渐由阴虚热盛、湿热困脾向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演变,且多兼有血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糖尿病肾病(DN)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其中医证候研究提供比较客观可靠的依据。方法:依据Mon-gensen分期标准选取我院门诊或住院DN(III、IV、V期)患者363例,收集其中医症状信息,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其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DNIII期主要以气阴两虚兼有血瘀、痰湿为主;IV期以气阴两虚兼有血瘀、痰湿为主,但阴虚呈现下降趋势,而阳虚呈现上升趋势;V期则以气虚、阴阳两虚为主,兼有血瘀、痰湿。结论:糖尿病肾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虚证以气阴两虚为多;实证以血瘀、痰湿为多。本病不同发展阶段,病机重点有所不同,但气虚血瘀为其共有病机。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 28例DM患者辨证分型为:气阴两虚、脾虚痰湿、阴阳两虚、阴虚燥热、湿热痹阻、气滞血瘀.并检测肌电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以及运动传导潜伏期(ML)等.结果 128例EMG异常肌肉382块(77.0%),其中气阴两虚型57例159块;脾虚痰湿型26例81块;阴阳两虚型1 4例38块;阴虚燥热型13例37块;湿热痹阻型10例36块;气滞血瘀型8例31块.MCV异常者823条(83.6%).其中阴虚燥热型MCV正常者最多,四种神经发生MCV异常的比率较其他证型明显减低(P<0.01),以气滞血瘀型MCV异常率最高,其次为湿热痹阻型.在6种不同证型中,以气滞血瘀型的ML最长,湿热痹阻型其次,气阴两虚型最短.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以气滞血瘀型最为显著,其次为脾虚痰湿型和湿热闭阻型,说明实证较虚证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机会增加,病情相对较重.  相似文献   

18.
213例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调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不同阶段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规律,为规范中医临床辨证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依据Mongensen分期标准将213例2型糖尿病继发糖尿病肾病的住院病例分为Ⅲ、Ⅳ、Ⅴ三期,在此基础上借助描述性频次统计,对各病程阶段的中医症状分布规律及证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2型糖尿病继发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候特征随病程阶段的不同而变化.Ⅲ期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可兼夹血瘀、热盛证;Ⅳ期则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夹瘀,同时可因个体体质差异而出现热盛或湿热等兼夹证;Ⅴ期则较为统一,均表现为气血阴阳俱虚、湿浊蕴阻、瘀血阻滞的虚实夹杂重症.提示随着病情的进展,2型糖尿病继发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候趋于复杂.结论 2型糖尿病继发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证以气阴两虚为主,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发展为阴阳俱虚之证;所兼夹的标实证因病程阶段不同和个体差异而表现各异,但血瘀证为贯穿其病程始终的重要兼夹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硫辛酸联合阿魏酸钠注射液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效果。方法:60例分为阴虚热盛组,湿热困脾组,气阴两虚血瘀脉络组各20例。3组均予以控制饮食、控制血糖、血压、阿魏酸钠、硫辛酸注射液治疗2周,比较3组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3组中医临床证候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改善,UAER降低(P0.05),气阴两虚血瘀脉络组优于其他治疗组(P0.05)。结论:硫辛酸联合阿魏酸钠能显著减少2型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率,更加适用于气阴两虚血瘀脉络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P)中医证候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以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的糖尿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为蓝本进行改良设计,以主证证候+次证证候+舌脉证候的形式,确定中医证候的证型归属.观察100例西医确诊的DRP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结合其FFA造影改变,统计分析DRP中医证候与FFA造影表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DRP患者中阴虚热盛证18例(占18%).湿热困脾证35例(占35%),气阴两虚证23例(占23%),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23例(占23%),血瘀脉络证1例(占1%).在FFA检查中,以新生血管形成这一表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P各中医证型在FFA造影中出现新生血管,以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和阴虚热盛证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