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多巴胺(DA)对ATP-激活电流(IATP)的调制作用。方法 在大鼠新鲜分离的DRG神经元标本上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DA对IATP的影响。结果 大部分受检细胞(89.5%,77/86)对ATP敏感,10^-6~10^-3mol/L ATP可引起剂量依赖性呈明显去敏感的内向电流。在此77个细胞中,预加DA对IATP的影响如下:在50.6%(39/77)的细胞产生抑制作用,28.6%(22/77)的细胞产生增强作用,其余的无明显作用(20.8%,16/77)。在浓度10^-7~10^-3mol/L范围DA对IATP的抑制或增强作用依赖于多巴胺的浓度。胞内透析GDP-β-s,上述抑制或增强作用可完全被取消。结论 DA对IATP的抑制作用可能是由于多巴胺受体激活后经G蛋白耦联使ATP(P2X)受体磷酸化所致。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对体外培养大鼠中脑多巴胺(DA)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取胚胎腹侧中脑,制成细胞悬液,常规体外培养。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高浓度MPTP(30μmol/ml)组、低浓度MPTP(3μmol/ml)组和胆碱能神经元对照组。培养细胞定期抽出作免疫组化和荧光组化染色。高浓度MPTP组培养10天,荧光组化阳性细胞已基本消失,此后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反应的阳性细胞开始减少,至体外培养2周,每孔平均仅剩14.5个,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残存的DA神经元突起缩短或消失。低浓度MPTP组培养2周后,大部分荧光组化阳性细胞消失,但对T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影响。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体外生长不受MPTP干扰。实验结果提示MPTP对大鼠中脑DA神经元同样具有特异性损伤作用,其损伤程度与MPTP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包金风  贺雄军 《甘肃医药》2009,28(4):245-248
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发育生物学虽为生物学中重要的领域,近20年来因新技术的引进,使得发育研究进人基因层次,能更清楚地了解控制机制。中脑多巴胺(midbrain dopamine,mDA)能神经元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的主要来源,对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发育过程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是神经发育生物学的重要问题,多巴胺神经元的发育是一包括多种转录因子和生长因子参与的严格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探讨腺苷对小鼠前额叶皮质锥体细胞的超极化激活阳离子电流(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ation current,IH)的影响.方法 制备小鼠前额叶皮质脑片,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模式下,观察腺苷对锥体细胞IH的调节作用.结果 记录的43个细胞中有41个观察到IH;腺苷能够使该电流幅度减小,并使Ⅰ-Ⅴ曲线显著下移(P<0.01,P<0.05),此效应呈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 腺苷具有抑制前额叶皮质锥体细胞IH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脑腹侧多巴胺能神经元对氧化应激反应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脑腹侧(VM)多巴胺能神经元对氧化应激反应的性别差异。方法原代培养不同性别Balb/c胎鼠的VM多巴胺能神经元,分为对照组(未处理)、鱼藤酮组(25 nmol/L鱼藤酮处理8 h)、雌激素+鱼藤酮组(用1×10-7mol/L的17β-雌二醇预处理1 h后,加25 nmol/L鱼藤酮处理8 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性别神经元的损伤程度;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W estern b lotting检测不同性别细胞酪氨酸羟化酶(TH)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鱼藤酮组雄性细胞较雌性细胞损伤大,TH阳性细胞更明显。MTT检测结果显示:鱼藤酮组雄性细胞存活率为66%,雌性细胞存活率为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激素+鱼藤酮组雄性细胞存活率为81%,雌性细胞存活率为86%,高于相同性别的鱼藤酮组(P<0.05)。W estern b 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鱼藤酮组雄性细胞的TH蛋白水平较雌性细胞明显下降(P<0.05);雌激素+鱼藤酮组TH蛋白水平高于相同性别的鱼藤酮组(P<0.05)。结论 VM多巴胺能神经元对氧化应激反应存在性别差异,雄性细胞对鱼藤酮的刺激较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大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培养体系,判断百草枯(Paraquat)和氧桥氯甲桥萘(Dieldrin)能否对培养的大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产生选择性损害。方法将0.001~100μmol/L浓度的Paraquat、Dieldrin加入到原代培养的大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中,计数存活的多巴胺神经元和非多巴胺神经元。结果Paraquat对大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无选择性损害。1μmol/LDieldrin能选择性损害大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结论Dieldrin可能是致帕金森病(PD)的神经毒物,它与PD病因之间的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 1 甲基 4 苯基吡啶 (MPP+ )对体外培养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MPP+ 加入体外培养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培养液中 ,分别测定 [3H]多巴胺和 [3H]胆碱摄取能力及细胞内的多巴胺含量 ,并进行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MPP+ 对体外培养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 [3H]多巴胺摄取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P <0 0 5 ) ;但对[3H]胆碱摄取力无抑制作用 (P >0 0 5 ) ;这种抑制作用在未抑制胶质细胞组明显强于抑制胶质细胞组 (P <0 0 5 ) ;加用MPP+ 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内的多巴胺含量明显减少 (P <0 0 5 ) ,TH阳性细胞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MPP+ 对体外培养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9.
利多卡因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GABAA-Cl-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利多卡因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全细胞γ-氨基丁酸介导的氯电流(GABA—CI^-电流)的影响,及其中枢致惊厥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酶解急性分离2周龄左右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利多卡因对单个海马锥体神经元GABA—CI^-电流的影响。结果 将钳制电位固定在-60mV,GABA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诱导出内向电流;利多卡因明显抑制GABA诱导的CI^-电流(IGABA),50%抑制浓度(IC50)4.05mmol/L,10mmol/L可使GABA浓度效应曲线明显右移,50%有效浓度(EC50)由7、72nlmol/L增加到17.2mmol/L,且最大电流明显降低。结论 利多卡因以非竞争性的方式,抑制海马锥体神经元GABAA-CI^-电流,可能是其中枢致惊厥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鼠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随年龄老化的形态学变化规律,探讨其退行性变的形态学依据。方法SD大鼠16只,雄性,分为成年组(4-5月龄)和老年组(≥18月龄)。取中脑黑质,常规制片,连续冠状切片,分别进行焦油紫染色和TH免疫组化染色,用图像分析仪分别对Nissl染色细胞、TH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神经元进行计数,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老年大鼠中脑黑质神经元数量减少(P〈0.05),TH阳性神经元也同时减少(P〈0.05),且在超微结构上老年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出现内质网扩张及多量脂褐素形成。结论老年黑质退行性病变可能与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尼古丁(NIC)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LPS组(L组)、NIC组(N组)和NIC+α7型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α7)阻断剂α-银环蛇毒素组(α-BTX)(M组)分别腹腔注射PBS、NIC和NIC与α-BTX,连续4周,并于2周末一次性黑质内注射LPS。对照组(C组)均给予PBS。4周末进行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试验,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数量及离子钙结合蛋白1(Iba1)阳性细胞的形态。结果:4组大鼠旋转实验阳性率及30min内旋转圈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79,P=0.006;F=54.681,P〈0.001),TH免疫阳性神经元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1.541,P〈0.001)。与N组相比,L组及M组旋转实验阳性率降低,旋转圈数减少(P〈0.05),TH免疫阳性神经元数减少(P〈0.05)。N组Iba1阳性细胞多呈静止期的形态;L组与M组细胞形态相似,大多呈活化期的形态。结论:NIC可能通过nAChR-α7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对LPS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NGF对大鼠离体中脑神经元存活和突起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对中脑神经元的突起生长和促生存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法进行形态学观察与测量。每个视野的细胞数NGF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多,;NGF组细胞突起个数多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细胞突起长度却无明显差别。结论NGF对大鼠离体中脑神经元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高浓度葡萄糖在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中的作用以及对斑马鱼多巴胺神经元发育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葡萄糖实验(25 mmol/L葡萄糖)组,甘露醇对照(25 mmol/L甘露醇)组.25 mmol/L葡萄糖溶液处理Vmat-GFP转基因斑马鱼胚胎,当胚胎发育到第3天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多巴胺神经元的发育,荧光定量PCR检测PD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甘露醇组相比,25 mmol/L葡萄糖溶液处理胚胎后,胚胎发育迟缓,心脏畸形,多巴胺神经元荧光增强,端脑部位多巴胺神经元数量增加,PD(帕金森病)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升高,其中parkin基因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 mmol/L葡萄糖溶液对胚胎的发育具有毒性作用,但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对多巴胺神经元具有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APP-17肽对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变化的影响。方法SD雌性大鼠分4组:对照组、帕金森病(PD)模型组、PD治疗组、APP-17肽预防组。PD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和减少为特征。以6-羟多巴胺单侧损毁大鼠脑内多巴胺能系统可建立PD动物模型。通过阿普吗啡诱导旋转,观察行为学改变,并经过高压液相法检测大鼠脑内纹状体和黑质多巴胺及其主要代谢产物水平,可反映多巴胺减少或恢复程度。4周后灌注固定,取大脑组织冰冻切片,作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行为学检查:APP-17肽预防组及PD治疗组旋转次数明显低于PD模型组。(2)多巴胺及代谢产物含量检测:APP-17肽预防组及PD治疗组代谢产物含量均有明显增加,接近对照组。(3)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PP-17肽预防组及PD治疗组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与正常大鼠相似,明显多于PD模型组。结论APP-17肽对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防治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乌头碱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的毒理作用,以了解和预防乌头碱及其衍生物产生的神经毒性作用。方法: 从孕14 d的小鼠中取出胎鼠中脑,并分离出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于5%CO2,37 ℃和100%湿度条件培养,培养第10天加入不同浓度的乌头碱(0.1,0.5,1,5,10,50 和100 μmol/L)作用48 h,于第12天免疫组化染色。选取神经元细胞数、神经元树突的长度和数量作为观察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 乌头碱作用48 h后,不同浓度的乌头碱(0.5~100 μmol/L)对神经细胞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表现出浓度依赖性神经毒性作用,高浓度乌头碱(10~100 μmol/L)的抑制强度高于低浓度组(0.5~5 μmol/L)。结论: 体外实验证实了乌头碱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有神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巴胺对ATP激活电流的调制作用。方法 :实验在培养的新生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细胞上进行 ,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出ATP和多巴胺激活的电流。结果 :在被检的DRG细胞中 ,有 6 2 % (39/ 6 3)的神经元对ATP和多巴胺都敏感。在预加 10 -8,10 -7,10 -6和 10 -5mol/L多巴胺后 ,ATP的激活电流分别增加到 139.7% ,141.5 % ,149.9% ,149.1% ;呈剂量依赖性。用D1的拮抗剂SCH - 2 3390能取消此增强作用 ;在电极中灌注H - 7(PKC ,PKA抑制剂 )也能取消此增强作用。结论 :多巴胺对ATP激活电流的增强作用是多巴胺作用于D1受体 ,通过胞内第二信使 ,使P2X受体通道复合体胞内磷酸化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丙戊酸(VPA)对6-羟多巴胺(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体外细胞模型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原代培养孕14 d大鼠胚胎中脑神经元,6-OHDA(50 μmol/L)在体外建立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细胞模型.实验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6-OHDA组,6-OHDA+VPA(0.3、0.6、0.9和1.2 mmol/L)组.应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多巴胺神经元,观察不同浓度VPA对6-OHDA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形态及数量的影响.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6组TH阳性细胞数及细胞活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3.907和138.524,P均<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6-OHDA组TH阳性细胞数少(P<0.05),活力低(P<0.05).与6-OHDA组比较,6-OHDA+VPA组TH阳性数增多(P<0.05),突起变长,活力增加(P<0.05).结论:VPA可能是通过减少细胞凋亡,增加细胞活力,对体外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杏仁核和扣带回的联合毁损对甲基苯丙胺 (MAP)大鼠脑内边缘区多巴胺D2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即分为对照组、MAP组、MAP 毁损组和MAP 假毁损组,每组各 10只;采用经腹腔注射MAP制备精神分裂症MAP模型,立体定向 射频毁损杏仁核和扣带回,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边缘区D2受体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 ( 12. 7±2. 9 )比较,MAP组 ( 23. 3±5. 8)及MAP 假毁损组(20. 2±6. 1)大鼠边缘区D2受体阳性细胞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 01); MAP 毁损组(14. 2±5. 1)大鼠边缘区D2受体阳性细胞数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1 )。结论杏仁核和扣带回的联合毁损可以抑制MAP诱发的边缘区D2表达的亢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大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培养体系,判断百草枯(Paraquat)和氧桥氯甲桥萘(Dieldrin)能否对培养的大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产生选择性损害。方法 将0.001~100umol/L浓度的Paraquat、Dieldrin加入到原代培养的大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中,计数存活的多巴胺神经元和非多巴胺神经元。结果 Paraquat对大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无选择性性损害。1umol/L Dieldr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杏仁核和扣带回的联合毁损对甲基苯丙胺(MAP)大鼠脑内边缘区多巴胺D2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即分为对照组、MAP组、MAP+毁损组和MAP+假毁损组,每组各10只;采用经腹腔注射MAP制备精神分裂症MAP模型,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杏仁核和扣带回,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边缘区D2受体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12.7±2.9)比较,MAP组(23.3±5.8)及MAP+假毁损组(20.2±6.1)大鼠边缘区D2受体阳性细胞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0.01); MAP+毁损组(14.2±5.1)大鼠边缘区D2受体阳性细胞数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1).结论杏仁核和扣带回的联合毁损可以抑制MAP诱发的边缘区D2表达的亢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