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病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出现的眩晕.笔者自拟驱风止晕汤随症加减治疗眩晕8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综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症是指颈椎及相关软组织,受到退变组织刺激压迫,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缺血性眩晕(椎动脉受挤压,椎-基底动脉缺血所引起的眩晕;或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颅内外动脉血管平滑肌痉挛,所引起的眩晕),和非缺血性眩晕,即颈部本体感觉障碍,感觉中枢传人错误,引起反射性眩晕。在按摩门诊中,颈性眩晕患者,非缺血性眩晕能占70%以上。本病是复发性中老年病;女性多于男性,最常见者是长期伏案工作及电脑的工作。本病诊断是依据全国第二届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排除心血管性眩晕、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头及颈部外伤后性眩晕,进行性加重性中枢神经症状患者等。  相似文献   

3.
对中医眩晕病证名称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生  刘轲 《光明中医》2008,23(10):1506-1507
中医眩晕病证发病率较高,且其发病年龄谱有年轻化趋势.本病证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或厥证,脱证,甚至危及生命.开展有关中医眩晕病证的名称及病因病机研究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论眩晕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晕是指以头晕眼花为主的一种病证,轻者闭目休息片刻即可缓解,重者如坐舟车之中,旋转不定,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晕欲倒。本病与西医学中的眩晕含义基本相同。凡以眩晕为主症的疾病,如内耳迷路病(眩晕综合症、迷路炎等)、脑动脉硬化以及高血压、低血压、神经官能症和其他某些脑部疾患有突出的眩晕症状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5.
浅谈临床治疗眩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郝汝瑞  张会 《河南中医》2006,26(6):38-39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常伴有汗出、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病包括现代中医学的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等.笔者根据中医对本病的认识,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初步总结出八种治疗方法,现概其大要,供同道参考验证.  相似文献   

6.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我院2008年4月~2013年4月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浊中阻型)的患者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眩晕是指以头晕眼花为主的一种病证,轻者闭目休息片刻即可缓解,重者如坐舟车之中,旋转不定,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晕欲倒。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本病与西医学中的眩晕含义基本相同。凡以眩晕为主症的疾病,如内耳迷路病(眩晕综合症、迷路炎等)、脑动脉硬化以及高血压、低血压、神经官能  相似文献   

8.
美尼尔氏综合征又称内耳性眩晕,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耳鸣及波动性听力减退.往往伴有口苦、恶心及呕吐等症状.确切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迷路动脉痉挛,局部缺氧,导致内淋巴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迷路积水所致,亦有人认为本病可能为代谢障碍所致.本病属祖国医学眩晕之范畴.  相似文献   

9.
眩晕是由于身体虚弱,气血亏虚,房劳伤肾,情志不遂等致肝肾阴亏,脑髓失充或过食肥甘,脾虚生痰而发生本病,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轻者转瞬即止,重者如坐舟船,头重脚轻,站立不稳,视物模糊,常伴有恶心呕吐,现代医学中的高血压病有以上症状者多以眩晕辨证。  相似文献   

10.
眩晕为中医辨证中常见证候,属于眩冒及头晕的统称,指眼花或眼前发黑,中医理论中本病与肝脏联系密切,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记载,汉代张仲景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对本病的病机、病因进一步阐述,并拟定药方,为后世治疗眩晕奠定基础,后世经隋、唐、宋、金、元不断改良,至明代,张景岳承前启后,以"下虚立论眩晕",认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主张"当以治虚为主",为现代中医治疗眩晕奠定基本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以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两者常同时并见。眩晕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一般无意识障碍,主要由迷路、前庭神经、脑干及小脑病变引起~([1])。随着人口老龄化,本病发病率日益增高,受到国内外医务界的广泛重视,本病涉及多个学科,病因复杂,绝大多  相似文献   

12.
眩晕是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或清窍不利 ,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多见于中老年人 ,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 ,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或厥证、脱证而危及生命。临床上用中医药防治眩晕有多种治疗方法。或从肝论治、从脾论治、从肾论治 ,而从肺论治者 ,少为人用。兹就从肺论治眩晕九法 ,略识于下。1 宣肺祛风法 :所谓祛风必宣肺。严用和于《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 :“所谓眩晕者 ,眼花屋转 ,起则眩倒是也 ,由此观之 ,六淫外感 ,七情内伤 ,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六淫致眩说 ,补前人之未备。从临床…  相似文献   

13.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退变而引起的一种继发性眩晕。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奏效。近几年来笔者采用推拿治疗本病6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68例中,男26例,女42例;年龄最小者24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者5天,最长者3年。临床表现发作性或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2013年我科采用中医护理方法耳穴压豆结合中医基础护理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现笔者对30例眩晕患者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常富业 《国医论坛》2004,19(1):16-17
眩晕是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或清窍不利,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或厥证、  相似文献   

16.
<正> 原发性高血压是指40岁以后的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者,相当于中医头痛、眩晕、肝阳及心悸、中风等范畴,其发病机理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本病的临床表现,常是本虚标实,或挟痰热,治疗之法,应兼筹并顾,审慎立方.今将自己一得之见条列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内耳性眩晕,亦称美尼尔氏综合征。首先描述本病的是1861年法国学者Meniere。本病系内淋巴积水所致的一种内耳病,至今确切病因未明。其典型症状为突发性眩晕、耳聋、耳鸣与耳内胀满感,屡发者可有头胀、耳闷以及耳聋、耳鸣加重等前驱症状。发作持续时间多为几分钟至数小时,长者可以数日至数周。有短期症状消失或反复发作的倾向。属于祖国医学中“眩晕”范畴。本病的针灸治疗方法不断扩大,临床报道均获满意疗效。现将掌握到的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作一综述,供同道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8.
颈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是由于颈椎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后压迫、刺激椎动脉和颈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收缩、管腔变窄而造成供血不足,最终导致前庭迷路缺血,产生眩晕症状.病人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颈部疼痛或酸楚不适,重者伴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甚至突然摔倒等一系列症状.本病属中医的"眩晕"范畴.笔者近年来以推拿手法为主,配合牵引拔罐治疗本病155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闫东升 《河南中医》2005,25(12):38-3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ral Basilarartery Insufficiency VBI)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病症,临床表现以发作性眩晕、恶心欲吐、共济平衡失调等为主要症状,因受累血管供血范围的不同,可发生中枢、桥脑、延髓或小脑的症状或体征.本病多由痰浊内蕴、瘀血阻络所致,痰瘀互结,阻于脑窍,脑府失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为眩晕.笔者采用健脾化痰祛风,补气活血通络之法,以祛痰活血止眩汤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内科疾患.中医学对于本病早有描述,如《金匮要略》有“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的记载.它在现代医学中,包括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