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病热瘀证的病机及分期证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病热瘀证是指在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既有热毒炽盛又见血行瘀滞的一类急性发热性疾病,是温病学中一个独特证型,即热邪入侵体内,煎熬阴津血液,导致血液粘稠而成瘀血。热邪和瘀血相互交织,热瘀阻于脏腑经络,引起相关脏腑的病变,最终可致热瘀气脱,正气耗竭而死亡,而热毒和血瘀是整个热瘀证病变过程中始终贯穿的基本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2.
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瘀血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商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3.
从现代研究论“痰瘀同源”痰浊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瘀血则是气血失调,血行不畅或血离经脉所酿成,由于津血同源,津血输布运行均赖气的推动,故而痰瘀同源。痰浊、血瘀各自有相应病证,同时痰瘀可互化并见,如气滞致血瘀,脉道阻塞,津血运行不畅,即是瘀血生痰;同样...  相似文献   

4.
痰和瘀血都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气机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和瘀血虽不属同一物质,但均为阴精的病理产物,同由津液化生.痰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而瘀血是血液停滞和运行迟缓所导致,津液和血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故有"津血同源、痰瘀同源"之说.  相似文献   

5.
活血化瘀药治疗糖尿病的思路及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弛 《广东医学》1999,20(9):722-723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血瘀证的专用治法,活血是使停滞瘀积、不流的死血复活,化瘀是使堵于血管中凝结的瘀血化开,其总的含义即是使血液恢复正常流动和血管恢复畅通,从而使血瘀引起的病证得到康复;正常血液不停地周流于全身,一旦流动受阻,停滞不行而淤积,中医则称之为血瘀证,其瘀积不流的血液则称之为瘀血,此外中医对不正常的血液又称之为污秽不洁之血,留在体内亦被认为瘀血,另外对久治不愈的病证亦归之于瘀血,如<医林改错>认为:"久病入络为瘀血".  相似文献   

6.
痰与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疾者,百病之因,可随气升降济,内而脏腑,外致筋骨皮肉,形成许多病证,故称"百病多由痰作崇"。瘀血,也为人体常见致病因素,其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儒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而变证丛生。痰与瘀血其来源虽不相同,但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常相互影响。痰可阻滞气机,气滞则血瘀,而致瘀血内停;瘀痰互结,胶着难解,交错为患,从而形成顽证瘤疾。笔者运用痰瘀同治法,在临床治疗许多疑难杂证,疗效卓著。兹将几则治验及…  相似文献   

7.
中医所说的瘀血,是指血液在生成、输布、运行以及质和量等方面发生障碍,以致瘀滞于体内一定部位所出现的各种病证。所谓瘀血,在中医文献中有衃血、蓄血、积血、死血、干血、恶血、污血、血结、血痹等记载。凡属血脉瘀滞、血流不畅、血液蓄积、血液污秽等所致的各种有关疾病,都包括在瘀血的范畴之内。关于瘀血的诊断,可从下列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8.
气治法机理气病,脏腑经络气机失调的病证。见《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有虚实之分,虚者由精气内夺,实者由邪气偏盛。虚证可见气耗、气消、气脱等;实证可见气结、气乱、气逆等。气病与情志过极关系密切,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亦与寒热偏胜有关,如聚热则腠理开而气泄,聚寒则经络凝涩而气收。又劳损可致元气虚衰,积聚可使气机壅阻。以肺主一身之气,肾为元气之根,故气病与肺肾疾患影响尤深。血病与气亦有密切联系,以气为血帅,气病常易导致血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是脏腑功能的反映。因为气的活动范围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9.
心合小肠是指心与小肠生理上相互为用,经络上相互沟通,病理上相互影响。心合小肠功能正常是气血调和、心脉通畅的重要条件。若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常,则精微不生,心失所养,血脉不充,导致气血亏虚,血液运行迟缓,停滞脉中,瘀血阻滞,发为心力衰竭;若小肠失于"泌别清浊"之功,则清者不升,浊者不降,心主血脉功能失常,水液糟粕留滞脉中,浊者入血酿生痰浊、瘀血,使气血失和、脉失所养、心脉失畅,痰瘀相互夹杂于脉中,也可发为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0.
肖娴 《开卷有益》2006,(5):14-15
二、瘀血 瘀血与“血瘀(郁)”的概念不同.瘀血是病理产物,血瘀(郁)则是一种病理变化,是指血液运行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血瘀的结果,即可形成瘀血.中医所说的瘀血,又不同于西医所说的“淤血”.后者多指由于静脉血循环的障碍,从而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某些病理改变.而中医所说的瘀血,包括了体内瘀积的离经(即从血脉中流出)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在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因此,瘀血又有“恶血”、“蓄血”、“败血”、“衃血”等名称.“衃”(音胚),指的是凝积的死血.  相似文献   

11.
瘀血,在现代医学是指静脉血循环的障碍,而在祖国医学中,瘀血的含义极为广泛。官不仅是指瘀积不行、污秽不洁,已离经脉的血液,而且泛指气滞血瘀、血脉瘀滞不畅,久病影响脉络所出现的各种病变。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早有瘀血与精神失常有关的论述。如《内经》指出“血上逆则忘,血下蓄则狂”。《伤寒论》提出“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清代名医王清任又创立了完善的精神病瘀血说理诊,明确指出,“癫狂一症,哭笑不休,……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作梦一样”。祖国医学并指出瘀血导致精神失常的机理,是瘀血阻塞心气,心窍失灵,心神闭塞,导致发狂。临床上常用动与静的辨证分析,运用活血化瘀、舒肝理气的治疗方法,治好了  相似文献   

12.
瘀血证是指由瘀血所引起的或临床具有瘀血特征的一类病证。所谓瘀血,在中医文献中其概念和提法颇为繁多,诸如恶血、蓄血、污血、败血、留血、死血、干血等等。其含义概括起来大体包括三层意义:一指血行滞涩、血流不畅。如《素问·调经论》:“……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这是指血流方面的变化。二是指血液蓄留,即离经之血蓄于脏腑体腔或组织  相似文献   

13.
瘀血系指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内经>中有关于"恶血"、"脉不通"、"血泣"等记载,也曾论及其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然首次提出"瘀血"之名者为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许多篇章中详细论述了瘀血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证特点,并用活血化瘀诸方治疗与瘀血有关的病证,为后世医家对瘀血理论和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瘀证已是被临床医家所熟知的以血液运行不畅、瘀积凝滞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为特征的多种病症的总称。其病因多以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或各种内外伤所致的离经出血为多见。我们在长期临床中观察到 ,除以上因素外 ,水湿和瘀血的关系也甚为密切。血的运行除赖气的推动以外 ,尚需水津的运载 ,水津充沛则血流润滑流利而不粘滞 ,相反 ,水湿停滞 ,重浊不运 ,则亦会导致血液粘稠胶着 ,血运不畅 ,甚至瘀塞而发生瘀证。《素问·调经论》谓 :“孙络水溢 ,则经有留血” ,孙络是别络的分枝而细小者 ,分成无数的细支而遍布于全身 ,呈网状扩散能使循行于经脉中…  相似文献   

15.
痰与瘀血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痰者,可随气机升降,形成诸多疾病,故有“百病皆有痰作祟”之说。瘀血,不仅失去正常的血液濡养作用,而且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运行。痰与瘀血可相互影响,交错为患,胶着难解,形成顽疾。因而,痰瘀相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临床各科都有指导作用,本文拟就痰瘀同治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内伤发热是指脏腑功能因内伤而紊乱,气血阴阳虚亏导致发热的一种病证。主要表现为低热,高热者并不多见。气虚燥热多因劳倦过度、饮食失调引起,中气不足为主要病理所在。临床病证有阴火内生者,有气虚伴下陷者,有痰瘀虚实兼挟者,往往表现为机体不规则发热,病程长且有反复,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治疗较为棘手。  相似文献   

17.
老年病多虚,历代医家论述甚多,老年病多瘀则无人论及。近年来,笔者在颜德馨教授指导下,开展老年病与瘀血关系的研究,认为人至老年,正气消耗,运血无力,可致血滞不流,凝而成瘀,而瘀血阻于体内,势必进一步加重气血流行艰涩,影响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引起脏腑病变,疾病丛生。临床所及,老年病患者均有明显瘀血的表现,如颜面色素沉着、皮肤粗糙、老年斑迭出、巩膜混浊、舌青紫、  相似文献   

18.
淤血一证,乃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停滞经络脏腑间,或血脉流行不畅,进而涩滞淤积所成。淤血形成后,由于致淤原因、淤阻部位、淤滞程度、病程久暂有所不同,故临床表现出一系列复杂的证状。如淤血部位刺痛拒按,固定不移,肌肤甲错,麻木不仁,淤血痰浊相合,可形成症瘕;淤血淤久化热或淤血被吸收都可产生发热;肠胃淤血可见便黑,妇人淤血则月经不调,至于病者肌表有淤斑点块,舌质紫暗或青,脉象迟涩不利等,更是常见之证。  相似文献   

19.
葛根与丹参配伍针对以血脉瘀阻为主要病机特点,且多伴见心系疾病或神志病变,或其它脏腑疾患而以血脉瘀阻为主要病机,葛根输肌以散促进血脉的运行,丹参则针对瘀血本身,以活血化瘀,保证脉道的畅通,故两者配伍可缓解血脉瘀阻的状态,广泛用于血脉瘀阻之病证.  相似文献   

20.
总结分析高黏滞血症的中医认识现状以及以痰证贯穿高黏滞血症全程的依据,试从痰瘀的辨证角度来论述此症。提出在辨证上以痰为主,痰瘀夹杂为特点,以中药调整脏腑功能,杜痰之源,改善血液内环境;以针来调整气血运行,加强经络与脏腑的联系,促进脏腑功能的改善。提出以痰为主和针药并用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