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与高血压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65例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设为病变组,85例健康人设为对照组,均于清晨空腹采血测定其血浆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含量。结果:EH患者血浆ET及AⅡ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人且两者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Ⅰ期EH患者血浆ET含量较正常人轻度升高(P>0.05),而AⅡ含量显著升高(P<0.01),Ⅱ、Ⅲ期高血压患者血浆ET和AⅡ含量均显著高于Ⅰ期患者(P<0.01)。结论:ET和AⅡ为高血压密切相关,且与高血压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伴胰岛素抵抗(IR)患者的正常血压子女胰岛素敏感性及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高血压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测定42例EH患者正常血压子女[高血压IR患者的正常血压子女24例(C组),高血压非IR患者的正常血压子女18例(B组)]和18例正常人(A组)血糖、胰岛素浓度、ET和NO浓度。结果 ①B、C组胰岛素敏感性明显降低;②C组血ET水平显著升高,NO显著降低;③B组血ET、NO含量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结论 有高血压遗传因素者在高血压发生前就可能存在IR;ET的升高NO含量的降低、ET/NO比值的失衡在高血压发病前可能就参与了血压的升高。  相似文献   

3.
韩凤梅  张海军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6):1927+1933
目的:探讨高血压(EH)伴糖尿病(DM)患者血管内皮及肾功能受损程度。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87例EH患者(其中48例伴DM)血浆内皮素(ET)、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65例进行比较。结果:EH患者血浆ET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GRP则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EH伴有DM者血浆ET水平较EH不伴DM组显著增高(P<0.05),CGRP水平则进一步降低。结论:EH伴DM患者不仅血管内皮系统损伤,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颅内肿瘤患者围术期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即分为异丙酚组(A组)和异氟醚组(B组)两组,每组2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全麻插管后1h、3h、术后4h采静脉血,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内皮素含量。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血浆ET含量无显著差异,全麻后1h两组血浆ET含量均升高,B组升高幅度高于A组(P<0.05);全麻后3hA组血浆ET含量低于全麻后1h,并且低于B组(P<0.01),B组血浆ET含量低于T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hA组血浆ET含量较T2时低,并且显著低于B组(P<0.01),B组血浆ET含量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临床常用剂量异丙酚能显著抑制颅内肿瘤患者血浆ET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对肝硬化患者肝损害及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对51例肝硬化患者(其中Child-PughA、B、C级分别为19、21、11例)和31名正常对照分别用硝酸还原酶及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中NO、ET水平;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受试对象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用自动分析生化仪检测受试对象肝功能。结果: 肝硬化各组(Child-PughA、B、C级)血浆中NO、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各组患者血浆中NO、ET水平随肝功能恶化逐渐升高,各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肝硬化患者血浆中NO/ET较对照组升高(P<0.01);NO/ET在Child-PughA、C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Child-PughB、C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各组的门静脉血流量(PVBF)、脾静脉血流量(SVB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Child-PughC级升高更明显,Child-PughC级与ChildPughA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hild-PughC级与B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血浆中NO、ET含量与PVBF、SVBF呈显著正相关,而对照组与上述各递质间无直线相关关系。肝硬化有腹腔积液组患者NO、E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无腹腔积液组(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中NO和ET水平可反映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对肝功能预测有重要意义。NO、ET在肝硬化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形成机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联合缬沙坦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影响。方法将12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阿魏酸钠治疗组(A 组)、缬沙坦治疗组(B 组)、阿魏酸钠+缬沙坦联合治疗组(C 组),测定3组治疗前后血浆 ET、NO 及 UAER 的变化。结果 A组、B 组、C 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P 〉0.05);A 组、B 组治疗后血浆 ET 和 UAER 较治疗前均降低(P 〈0.05),血浆 NO 较治疗前均升高(P 〈0.05),C 组血浆 ET 和 UAER 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1),血浆NO 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1)。结论阿魏酸钠联合缬沙坦治疗可有效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 ET、UAER,升高 NO,对治疗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轻、中度肾性高血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浆ET 1和NO水平变化及川芎素对其干预作用。方法 :轻、中度肾性高血压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 6 0例分为A与B组 ,A组静滴川芎素 30 0mg ,每日 1次 ,加对症治疗 ;B组采用对症治疗 ,疗程均为 2周。选择 2 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C组 )。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ET 1浓度和生化比浊法测定血浆NO水平。结果 :A ,B组血浆ET 1浓度明显高于C组 (P <0 .0 1) ,而血浆NO浓度明显低于C组 (P <0 .0 1)。A与B两组治疗前、后血浆ET 1,NO ,BUN ,Scr,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ET 1与血压成正相关 (γ =0 .5 2 9P <0 .0 1) ,而NO与血压成负相关 (γ =- 0 .345 ,P <0 .0 1)。结论 :轻、中度肾性高血压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浆ET 1浓度高于正常人 ,血浆NO浓度低于正常人。川芎素具有调节患者血浆ET 1与NO浓度 ,减少尿蛋白排泄 ,改善肾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8.
林菊英 《医学综述》2007,13(23):1867-1868
目的探讨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及30例正常妊娠妇女血浆ET、NO浓度。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ET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NO则明显下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ET水平随着病情加重而升高,两者成正相关(P<0.01)而血浆NO水平随着病情加重而下降,两者成负相关(P<0.05),同时血浆ET、NO之间亦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ET、NO共同参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联合检测其血浆浓度可以作为监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川芎嗪对先心病肺动脉高压影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先心病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选取先天性心脏病45例。其中中、重度肺动脉高压30例;肺动脉压正常15例。分为川芎嗪治疗组(A组,n=15)及对照组(B组,n=15)。肺动脉压正常者为空白对照组(C组,n=15)。围术期不同时点测定血浆中ET1、NO、cAMP、cGMP含量,治疗组于用药前及术中测定肺动脉压。结果①A组及B组各时点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C组,NO、cAMP、cGMP含量明显低于C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②A组术前1d及术后72h血浆ET1含量分别低于用药前及术后24h,NO、cAMP、cGMP含量分别高于用药前及术后24h,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A组及B组比较:用药前及术后24h血浆中各因子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A组术后72h血浆ET1的含量明显下降,cGMP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NO及cAMP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川芎嗪降低血浆中ET1的含量,增加NO、cAMP及cGMP的含量,提示川芎嗪可降低肺动脉张力及肺动脉压力,减少围术期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汤大鸣  洪秀芳 《新疆医学》1997,27(4):193-194
75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中53例服用依那普利行降压治疗并观察其血浆内皮素(ET)和心钠素(ANP)含量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H患者血浆ET和ANP含量均明显升高且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Ⅰ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ET和ANP含量较正常人轻度升高(P>0.05),Ⅰ、Ⅲ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ET和ANP含量均显著高于Ⅰ期(P<0.001)。服用依那普利后EH患者血浆ET和ANP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0.01)。说明依那普利可有效降低血压,并影响血浆ET及ANP含量,是较好的一线降压药。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高血压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 )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 对 5 0例不同临床分期EH患者 (EH组 )及2 5例体检健康的正常人 (对照组 )分别检测血浆内皮素 (ET)、血清一氧化氮 (NO)、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浓度、血清丙二醛 (MDA)含量 ,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结果 EH组ET、MDA、vWF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1) ;NO、SOD活性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1)。结论 EH时内皮细胞损伤 ,NO和ET的平衡受到破坏 ,NO和ET及氧化应激参与EH的发生、发展。vWF可作为EH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程度的特异性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 (简称先心 )伴肺动脉高压 (PH)患儿手术前后血浆内皮素 1(ET 1)和血清一氧化氮 (NO)的浓度变化。方法 :31例先心患儿分为中重度PH组 (10例 )、轻度PH组 (11例 )和无PH组(10例 ) ,分别用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术前、术后即刻、术后 4h、2 4h血浆ET 1及血清NO浓度。另选取无心肺疾患的普通住院患儿 1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术前先心伴PH患儿血浆ET 1水平明显高于先心无PH者 (P <0 .0 1) ,而血清NO浓度明显低于先心无PH者 (P <0 .0 5 ) ;先心患儿术前血浆ET 1浓度与血清NO水平呈负相关 (r=- 0 .4 5 1,P <0 .0 5 )。先心患儿术后血浆ET 1明显升高 ,术后 4h最明显 ,术后 2 4h已缓慢下降 ;NO水平则于手术后下降 ,尤其以术后 4h下降最为显著 ,术后 2 4h ,则有所回升 ,以无PH恢复最快。结论 :ET/NO失衡可能参与了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T174M多态性和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ET)的水平.方法:对100例EH患者、40例正常血压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及电泳分型的方法对AGT基因M235T、T174M多态性进行分析,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2组血浆NO、ET水平.结果:①EH组中M235TT、T174TM、T174MM基因型频率及T174M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②EH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NO水平降低;ET水平升高(P<0.001).③EH组中T174MM型血浆NO水平明显低于T174TM型和T174TT型(P均<0.001);而ET水平T174MM型和T174TM型明显高于T174TT型(P均<0.001);血浆NO、ET水平在M235T 3种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T174MM基因型和T174M等位基因是EH发病的危险因素.②EH存在血管内皮舒缩功能障碍,表现为血浆NO水平降低、ET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以及不同病变程度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对63例经CT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证实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进行血浆ET和NO水平检测。结果动脉硬化组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浆NO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动脉硬化Ⅲ期ET水平显著高于Ⅰ期、Ⅱ期(P均<0.01);NO含量显著低于Ⅰ期、Ⅱ期(P均<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展过程中ET处于高水平,而NO处于低水平。血浆ET和NO的检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人血浆NO和ET水平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①目的 探讨高血压 (EH)病人血浆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关系。②方法采用比色分析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及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对 4 8例EH病人和 30例正常人的血浆NO ,ET水平及心脏结构和功能分别进行检测。③结果 EH组血浆NO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而ET水平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随着血压的升高 ,血浆NO ,ET水平变化愈显著 (F =5 .34,6 .0 1,q =3.6 7~ 5 .4 1,P <0 .0 5 ,0 .0 1)。当出现左房扩大 (LAE)或左室肥厚 (LVH)时 ,血浆NO水平进一步降低 ,而血浆ET水平则进一步升高 (F =5 .2 5 ,6 .86 ,q =3.4 9~ 5 .78,P <0 .0 5 ,0 .0 1)。EH早期出现左室舒张功能损害 ,表现为舒张期二尖瓣口血流频谱A峰升高 (F=3.2 8,q =4 .2 5 ,P <0 .0 5 ) ,E峰及E/A比值降低 (F =4 .0 6 ,3.6 5 ,q =3.87,4 .0 8,P <0 .0 5 )。当出现LVH时 ,左室舒张功能的损害加重。血浆NO水平与E/A比值呈正相关关系 (r =0 .5 1,P <0 .0 0 1) ,与左室质量指数 (LVMI)及收室收缩末期左房内径 (LAD)呈负相关关系 (r =- 0 .38,- 0 .2 6 ,P <0 .0 5 ) ;血浆ET水平与LVMI ,LAD呈正相关 (r =0 .4 8,0 .2 9,P <0 .0 5 ) ,与E/A比值呈负相关 (r =- 0 .31,P <0 .0 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 ,血浆NO ,ET水平对E/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变化及非洛地平对其影响。方法:观察124例EH患者(EH)组用非洛地平治疗前后血浆NO、ET和CGRP浓度的变化,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非洛地平治疗前EH组血浆NO和CG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非洛地平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能使EH患者血浆NO和CGRP浓度升高,ET浓度降低,对EH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精氨酸加压素(AVP)和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的动态变化,探求这些物质与脑梗塞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和Green's法检测36例急性脑梗塞发病48、168、480h共3次3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值)AVP、ET、NO水平。结果:脑梗塞后48和168h的AVP、ET显著高于正常值,P<0.001和0.01;而480h后与正常值接近,P>0.05。NO在脑梗塞后48和168h,非常显著低于正常值,P<0.001和0.01;而480h接近正常值,P>0.05。脑梗塞大梗塞灶组AVP、ET显著高于小梗塞灶组,P<0.01;而NO大梗塞灶组显著低于小梗塞灶组,P<0.01。结论:AVP、ET、NO与急性脑梗塞发病后的时间和梗塞范围有密切的相关性,可作为观察急性脑梗塞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NO、NOS、ET含量与突发性耳聋的关系。方法:应用酶法和放免法检测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前后NO、NOS及ET的含量,并与3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相比较。结果: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前血NO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而NOS、ET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1个月后血NO、NOS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T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突发性耳聋患者血NO、NOS、ET水平的检测对了解病情观察其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