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7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 CD62 P,同时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结果 与不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 ,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 ,尤其伴颈动脉粥样斑块组血小板活化程度显著增高 ,其中不稳定斑块组血小板活化程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活化血小板在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致血小板活化及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为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致血小板活化机制及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1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及其周围血血小板表面CD62p、CD63的表达,并与30例非脑梗死头晕患者对照.结果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单侧脑梗死者同侧颈动脉斑块明显增加,达68.75%,双侧脑梗死者双侧颈动脉斑块达58.47%.斑块处狭窄,局部血流增快.颈动脉斑块患者血CD62p和CD63水平较正常动脉者明显增高,单侧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CD62p和CD63的阳性率及荧光强度分别达4.72%±4.52%、5.38%±3.73%和1.50±0.26、1.38±0.14,双侧斑块者达7.72%±4.96%、6.78%±4.02%和1.59±0.37、1.41±0.18,后者较前者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率明显较对照组增高,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P<0.05).结果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构成"高剪切力+低剪切力"的特殊剪切力梯度活化血小板,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急性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3.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与冠心病(CHD)的发生及心血管死亡有一定相关性.有报道经TUBP和尿道微波热疗术(TUMT)两种方法前列腺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明显增加。国内也有报道BPH患者前列腺切除术后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伴CHD的患者为甚。推测内皮功能失调可能是BPH和CHD两种疾病共同的发病机制之一。本研究通过测定BPH患者血小板活化CD62p、血小板与白细胞黏附CD41+CDllb的表达及颈动脉超声检查,进一步探讨BPH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当今社会心脑血管病发病率的不断攀升,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科研工作者的高度关注。AS是一个与内皮细胞损伤、脂质紊乱、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关的、极其复杂的慢性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小板活化后表面一些抗原决定簇的改变,探讨其在血栓性疾病研究中的意义。方法:以凝血酶诱导20例正常人血小板活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Ⅲa,P-选择素的表达,纤维蛋白原结合以及瑞斯托霉素(Risto)诱导的血小板粘附,同时用全血法测定脑梗死患者相应抗原的改变,结果:随着凝血酶浓度0.001-0.1U/ml递增瑞斯托霉素(Risto)诱导的血小板粘附及GPⅠb表达逐渐下降,P-选择素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则在0.01-1U/ml间逐渐上升,GPⅢa无明显变化,30例脑梗死患者GPⅠb显著下降,P-选择素的表达及纤维蛋白原结合远高于对照组,GPⅢa无变化。结论:凝血酶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分别对血小板的粘附,聚集与释放产生影响,而血小板表面活化相关性抗原的改变是反映体内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73例)及25例正常对照者的血小板活化指标活化血小板糖基化复合物,同时观察活化血小板糖基化复合物,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血脂,血糖及肾功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活化血小板糖基化复合物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活化血小板糖基化复合物,年龄,病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且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活化血小板糖基化复合物呈正相关。结果提示,活化血小板糖基化复合物水平增高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易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物质表达与脑梗死的关系。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 76例 2型糖尿病和 3 2例糖耐量减退患者测定血小板活化、血小板与白细胞粘附的表达。  结果 无论 2型糖尿病组还是糖耐量减退组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血小板与白细胞粘附水平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 (P <0 0 5 ) ,后者又高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 (P <0 0 5 ) ;2组中发生急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血小板与白细胞粘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减退患者测定血小板活化、血小板与白细胞粘附表达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血小板活化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56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展组)、50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非进展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及斑块的性质;同时测定两组血小板CD62P、CD63水平。结果进展组患者不稳定斑块、溃疡斑块检出率,血小板CD62P、CD63水平均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溃疡斑块及血小板活化与脑梗死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特点。方法 采用彩色多谱勒超声仪检测脑梗死与无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各30例。分别记录其颈总动脉内径(CAD)、内膜-中层厚度(ITM),收缩期峰期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及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结果 两组间血管内径、IMT血流动力学、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相似,但脑梗死病人以软斑、溃疡斑发生为主;并以中-重度、重度狭窄为甚。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斑块类型、性质有关,而与颈动脉内径大小、颈动脉狭窄关系不大,但其颈动脉狭窄以中.重度、重度为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前循环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及血小板活化功能;并探讨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小板活化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10例,根据病情分为进展组56例和非进展组54例;另选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的表达,同时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斑块性质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27例、稳定斑块43例和不稳定斑块40例,比较CD62p的表达。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以不稳定斑块为主(44.6%);与对照组比较,进展组和非进展组CD62p明显升高[(17.75±2.26)%vs(10.26±1.87)%vs(4.50±1.15)%,P<0.05];与无斑块患者比较,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患者CD62p明显升高[(15.28±2.12)%vs(9.09±1.70)%vs(5.23±1.28)%,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与脑卒中进展有关;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表达的高低与斑块性质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OCSP分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OCSP分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OCSP各亚型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OCSP各亚型构成比为:部分前循环梗死为43.1%,腔隙性梗死为39.0%,后循环梗死为11.6%,完全前循环梗死为6.3%;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有斑块者占70.5%,完全前循环梗死+部分前循环梗死组患者中占斑块检出率的55.3%;不稳定性斑块患者的检出率为46.9%、斑块≥4个的患者为33.3%、斑块平均个数为3.26±1.87个,明显高于其它两型(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斑块稳定性、个数与完全前循环梗死和部分前循环梗死的形成密切相关,对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斑块检出者应尽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和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并与40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作对照。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且以软斑和混合斑为主,而对照组以硬斑为主;脑梗死组C反应蛋白水平为9.85±2.28 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8±1.23 mg/L(P<0.01);软斑、混合斑、硬斑、正常颈动脉、内膜毛糙组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9.80±2.43 mg/L、10.72±2.55 mg/L、7.46±2.54 mg/L、6.15±1.71 mg/L及6.38±1.96 mg/L。前两组与后三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后三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明显增多,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反应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91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及175例正常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依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与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比较各组间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程度;并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情况.结果对照组与冠心病各组在左侧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发生率和狭窄率上存在差并(P<0.05),而且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也越重.以颈动脉斑块分级计分大于1、2和3分为标准预测冠心病的阳性预测值分别是68.5%、73.2%和74.6%.结论以上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价值的预测因素,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筛选94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颈动脉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并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残疾率和死亡率进行评价.结果 与低C反应蛋白组脑梗死患者相比,高C反应蛋白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高C反应蛋白组脑梗死死亡率、残疾率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均显著高于低C反应蛋白组(P<0.01).结论 C反应蛋白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和斑块的稳定性,是了解脑梗死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为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对94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采用Sutton法,结果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单支组和多支组内膜一中膜厚度,斑块积分显著高于正常组,冠状动脉病变多支组显著高于单支组(P均<0.05),斑块指数与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收缩压以及高血压病程及程度密切相关,结果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是平行的。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8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程度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选择20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并经颈动脉DSA及B超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对照组)。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直径,冠心病组再分成三个亚组。结果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呈线性正相关,颈动脉狭窄较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低,但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且颈动脉狭窄亦有加重趋势。结果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密切相关。对中年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多种危险因素者,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早期发现和筛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过性黑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因一过性黑朦首诊于眼科的患者64例行彩色多普勒显像(color Doppler flowimaging,CDFI)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同时检测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一过性黑朦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90.63%,同侧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比无症状侧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过性黑朦与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有关,颈动脉粥样斑块导致同侧眼血流速度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和脂蛋白(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13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同期检测患者血纤维蛋白原和脂蛋白(a)浓度,观察两者间的关系。结果130例患者中有76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硬化病变,其中29例经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47例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颈动脉硬化组患者的平均纤维蛋白原和脂蛋白a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均P<0.01),并且随着平均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脂蛋白a水平升高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研究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与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38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和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查,其中8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未发现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对照组;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冠心病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稳定型心绞痛12例.将血管内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与颈动脉超声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0例冠心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71.21%±9.81%,血管内超声示有不同类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平均面积狭窄率80.88%±7.77%;8例对照组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与血管内超声平均面积狭窄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与血管内超声平均面积狭窄率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663,P<0.01).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计算的Gensini积分分别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和斑块数三项指标间均有相关性(P<0.01).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痛的阳性预测值为70%(21/30),阴性预测值为75%(6/8).结论 应用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能准确诊断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并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率;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血管内超声对评价冠状动脉病变更准确.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与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33例脑梗死患者和92例对照者行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测,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评分和管腔的狭窄率,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铁蛋白的水平。比较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清铁蛋白水平的差异,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评分与血清铁蛋白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70.6%)较对照组(39.5%)明显增高,脑梗死组血清铁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48.5±107.4μg/L比197.6±94.8μg/L,P<0.05);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主要危险因素行有序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铁蛋白、血压控制情况和年龄进入回归方程。血清铁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评分之间呈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6和0.48(P<0.05);血清铁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Pearson积距相关系数为0.51(P<0.05)。结论脑梗死组血清铁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血清铁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