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对过敏性鼻炎模型小鼠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和血清卵白蛋白(OVA)特异性IgE(SIgE)的影响.[方法]选用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穴位敷贴组、激素阳性对照组(激素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阴性对照组(PBS组);除正常对照组以外,其他组均采用OVA致敏及攻击方法复制过敏性鼻炎模型,穴位敷贴组以中药(白齐子、玄胡、细辛、甘遂、苍耳子)敷贴大椎穴,激素组以100mg/L地塞米松腹腔注射,PBS组采用大椎穴假治疗同时腹腔注射PBS.以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EOS计数及百分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SIgE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外周血EOS计数与百分率、血清SIgE水平均显著性升高(P<0.05或P<0.01);穴位敷贴组和激素组的治疗均可显著性降低模型小鼠EOS计数与百分率及SIgE水平(P<0.05),两治疗组作用相仿(P>0.05).[结论]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可能与其能降低外周血EOS计数及血清SIgE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对过敏性鼻炎小鼠脾淋巴细胞特异性增殖的影响.[方法]选用BALB/c小鼠,采用卵白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加滴鼻法复制过敏性鼻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小鼠随机分为穴位敷贴组(中药敷贴大椎穴)、假治疗组(纸团代替药物敷贴大椎穴)、地塞米松组(剂量为0.05 mg/只)和模型组,并设立正常对照组;连续治疗4...  相似文献   

3.
穴位敷贴对哮喘豚鼠外周血及支气管组织EOS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对哮喘气道炎症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方法将4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穴位敷贴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每组10只。哮喘模型制备采用10%卵蛋白生理盐水1mL腹腔内注射,2周后每天用1%的卵蛋白溶液超声喷雾,连续用药7d。采用光镜、血细胞自动计数方法,检测哮喘豚鼠支气管组织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及外周血EOS水平。结果模型组豚鼠外周血及支气管组织EOS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穴位敷贴组和地塞米松组外周血及支气管组织EOS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地塞米松组和穴位敷贴组之间外周血E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支气管组织EOS浸润地塞米松组低于穴位敷贴组(P<0.01)。结论穴位敷贴能降低外周血EOS水平及支气管组织EOS浸润程度,具有确切的抗哮喘气道EOS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对哮喘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疗法对哮喘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用Wistar大鼠33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及穴位贴药组:模型组以卵蛋白致敏并诱发哮喘模型,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同时背部给予空白对照药物敷贴;地塞米松组在哮喘大鼠雾化后予以腹腔注射1 mg/kg地塞米松,同时在背部备皮予以空白对照药物敷贴;穴位贴药组在哮喘大鼠雾化后予以腹腔注射1 mg/kg的生理盐水,同时在背部备皮予以治疗药物敷贴,穴位取大椎、肺俞、脾俞、肾俞穴.疗程结束24 h内取各组大鼠肺组织观察其炎症情况,并取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比较各组大鼠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比较,肺组织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EOS)、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增加(P<0.01).地塞米松组与模型组比较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显著降低(P<0.05或P<0.01).穴位贴药组对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也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但对于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无显著抑制作用(P>0.05).模型组大鼠外周血IL-4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1),而IFN-γ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地塞米松组及穴位贴药组中大鼠外周血IL-4含量较模型组降低(P<0.01),但地塞米松组大鼠外周血IFN-γ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穴位贴药组大鼠外周血IFN-γ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的作用可能与其能抑制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降低外周血IL-4含量,升高IFN-γ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炎症细胞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EOS)、白介素-4(IL-4)及γ干扰素(IFN-γ)等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组用胡椒、白芥子、细辛、白芷、半枫荷、姜油、姜汁等,对照组用姜汁配红米、黑米、玉米等,分别制成药饼敷贴穴位。两组均选用大椎、肾俞、肺俞、脾俞(第1组穴)和天突、膻中、气海、关元、足三里(第2组穴)穴位交替进行治疗,每周敷贴2次,共贴8次。观察治疗前后EOS计数,IL-4、IFN-γ水平及肺功能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EOS计数显著性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EOS计数变化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FEV1值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4、IFN-γ水平有显著性改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间IL-4、IFN-γ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治疗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可能通过调节体内细胞免疫反应抑制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气道炎症性反应,从而减少哮喘复发频次。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简单易行的小鼠鼻气道阻力检测方法及鼻灌洗方法。方法雌性小鼠16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变应性鼻炎组(AR组)采用卵清蛋白+氢氧化铝生理盐水混悬液腹腔注射致敏及滴鼻激发致敏,建立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致敏和滴鼻激发。致敏后小鼠麻醉分离气管,近喉部切开气管插入18 G插管至鼻咽部,插管连接"T"形管,再分别连接实验精密注射泵和压力传感器,应用灌注/吸引模型模拟呼气/吸气,检测鼻气道的压力,计算鼻阻力。对小鼠鼻腔进行组胺雾化激发,检测鼻气道反应性。采用一侧鼻腔插管灌洗,对侧鼻腔收集灌洗液的方法,对鼻腔灌洗液进行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处死小鼠后取鼻黏膜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对照组小鼠的基础鼻气道阻力、反应性及鼻激发后的鼻气道阻力、反应性均低于AR组(P均〈0.01);AR组鼻腔灌洗液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细胞总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AR组的鼻黏膜有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管轻度充血水肿。对照组小鼠鼻黏膜无明显异常。结论成功建立了简单易行的小鼠鼻气道阻力检测方法及鼻灌洗方法。  相似文献   

7.
【】 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加重哮喘模型小鼠气道炎症及气道阻力变化的影响。方法 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30只,每组1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OVA组(哮喘模型组)、OVA/RSV组(RSV+哮喘模型组)3组。OVA组用卵清蛋白(OVA)致敏和激发;OVA/RSV组在OVA 致敏后,隔日用RSV滴鼻,连续3次,复制急性病毒感染哮喘模型;空白组予等量PBS。末次激发24h后,用小鼠动物呼吸机(Buxco RC系统)检测小鼠气道反应性;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学分析;留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PAS染色、VG染色,观察肺组织炎症反应。结果 OVA组肺功能和BALF嗜酸粒细胞比例(EOS%)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OVA/RSV组肺功能和BALF中嗜酸粒细胞比例(EOS%) 与正常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OVA/RSV组气道反应性及BALF中嗜酸粒细胞比例(EOS%)与哮喘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OVA组小鼠肺组织有炎性细胞浸润,气道可见粘液分泌物,气道周围可见胶原增生。OVA/RSV组小鼠肺组织有明显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明显狭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气道可见明显粘液分泌物,气道周围胶原增生明显。结论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能明显增加重哮喘模型小鼠肺部组织炎症反应同时气道阻力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加味过敏煎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选用BALB/c雌性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模型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剂量为1.25 mg·kg-1·d-1),加味过敏煎高、中、低剂量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27.2、13.6、6.8 g·kg-1·d-1),每组10只。采用卵白蛋白(OVA)致敏、雾化方法复制小鼠哮喘模型。各组于末次激发24 h后,取外周血进行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右肺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进行评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肺组织病变程度严重(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中剂量组白细胞总数、嗜酸粒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或P0.01)。中药高剂量组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中药高、中剂量组能使肺组织中细支气管、血管周围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得到控制(P0.01),减轻支气管周围炎性病变程度。【结论】加味过敏煎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鼻炎清胶囊”对变应性鼻炎大鼠药效实验观察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探索鼻炎清胶囊 (中药复方制剂 )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效。方法 :以卵白蛋白致敏大鼠制做 型变态反应动物模型 ,随机分为 5组 :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实验药物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阳性对照组。进行致敏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过敏收缩试验 (Schultz- Dale反应 )、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实验、鼻粘膜光镜组织学检查。 结果 :鼻炎清胶囊实验大剂量组动物在 2个抗血清稀释度上均能明显抑制蓝斑生成 ;光镜组织学观察结果 ,实验大剂量组抑制鼻粘膜内嗜酸性细胞及嗜中性细胞浸润 ,其程度显著优于模型对照组 (P <0 .0 1) ;对组胺引起的豚鼠回肠收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结论 :鼻炎清胶囊能抑制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减少鼻粘膜嗜酸细胞及炎细胞渗出 ,明显对抗组胺引起的豚鼠回肠收缩 ,显示对 型变态反应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9,(3):157-158
[目的]观察隐丹参酮对哮喘模型小鼠呼吸道炎症的作用.[方法]取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哮喘组、隐丹参酮低、高剂量(15,30 mg/kg)组,给予相应处理.采用鸡卵白蛋白致敏和激发的方法制作哮喘小鼠模型,末次激发24 h后处死小鼠,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测定总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及IL-4,IL-5,IL-13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哮喘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总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及IL-4,IL-5,IL-13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哮喘组比较,隐丹参酮低、高剂量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隐丹参酮具有抗哮喘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h2细胞因子、减少炎性细胞浸润有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甲型H1N1流感病毒A/California/7/2009分别与A/Brisbane/10/07和A/ShenZhen/406H/06共感染小型香猪,预测甲流病毒在与季流H3N2病毒/甲流病毒与禽流感病毒共感染时是否会发生变异.方法 分别将A/California/7/2009(CA7)与A/Brisbane/10/07(H3N2),A/California/7/2009与A/Shenzhen/406H/06(H5N1)对5~6月龄小型猪共感染,小型猪经复方氯胺酮0.1 mL/kg麻醉后进行滴鼻感染,感染后第5天安乐死动物,取动物肺组织作病毒测序分析.结果 A/California/7/2009(CA7)与A/Brisbane/10/07(H3N2)共感染后,A/California/7/2009病毒PB1基因993位G→A突变,PA基因1659位G→A突变,没有氨基酸的变异.A/California/7/2009与A/Shenzhen/406H/06(H5N1)共感染后A/California/7/2009病毒PB2基因1711位T→C突变.碱基的突变未引起氨基酸的变异.结论 A/California/7/2009(CA7)与A/Brisbane/10/07(H3N2),A/California/7/2009与A/Shenzhen/406H/06(H5N1)共感染后在猪的体内没有发生病毒重组、变异.  相似文献   

12.
青蒿琥酯注射剂治疗恶性疟以及凶险型疟疾的推荐剂量为3天疗程,总量240mg。该剂量具有速效、低毒的优点,但原虫复燃率高达50%左右.试用7天疗程,总量480mg方案治疗恶性疟40例,原虫复燃率降至5.6%,亦未见毒副反应。本文结果提示,适当延长青蒿琥酯注射剂的疗程和增加总剂量,可明显地降低疟原虫的复燃率;延长疗程、增加总剂量而不增加每天量,未见毒副作用出现。  相似文献   

13.
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切削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治疗近视术后使用非接触式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的准确性。方法:于LASIK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非接触式压平眼压计测量不同程度(等值球镜-2.00 D~-26.63 D)近视的 1005只眼的眼压,并进行比较。同时,将术后眼压变化结果与术后角膜厚度及曲率变化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LASIK术后眼压较术前显著降低,近视矫治程度越高,即术后角膜越薄、角膜曲率越小,则眼压降低越明显。结论:LASIK术后使用非接触式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较实际值偏低,其原因可能是术后角膜变薄、曲率变小所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Fura-2做为细胞内钙离子荧光指示剂,在大白鼠胰腺分离细胞观察缩胆囊素和乙酰胆碱对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nmol/L缩胆囊素和lmmol/L乙酰胆碱分别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从基础水平的122±8nmol/L增高至360±32nmol/L和380±20nmol/L,半最大有效浓度分别为0.45nmol/L及54μmol/L。不同剂量的缩胆囊素和乙酰胆碱彼此不同程度抑制对方的作用,后加入的试剂提高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幅度与先加入的试剂所引起的增加幅度成反比,加入各自相应的受体拮抗剂可使细胞恢复对另一激素(蛙皮素)刺激的反应。说明了缩胆囊素受体和胆碱能受体的相互调节影响细胞内钙离子的活动.加入受体拮抗剂后,细胞恢复反应过程中的时间动力学改变可能与受体阻滞后钙离子通道关闭的程度和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甲型H1N1 流感病毒A/California/7/2009感染BALB/c小鼠,研究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毒性肺炎发病机制.方法 4~6 周龄雌性BALB/c 小鼠60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CA7 流感病毒滴鼻制备甲流病毒感染小鼠模型.攻毒后第5天解剖实验和对照组小鼠,取肺组织,测定肺组织中IL-2,IL-6,TNF-α含量.结果 结果实验组肺组织中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IL-6、TNF-α、IL-2这3种细胞因子在感染甲流病毒后的显著性变化与病毒感染后的肺组织病理损伤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增生型外阴白色病变43例电子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增生型外阴白色病变细胞超微结构的形态改变。方法:选择43例临床诊断为增生型外阴白色病变的女性患者,取活检,其病变组织进行常规病理检查,部分标本制作电镜样品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病变皮肤角质层细胞角化不完全,颗粒层细胞减少,棘细胞间隙增宽,桥粒连接减少,细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细胞间淋巴细胞浸润,基底细胞钉脚增多、紊乱,细胞内黑色素颗粒减少,15例患者皮肤组织的细胞超微结构呈瘤细胞样改变。结论:外阴白色病变的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可为临床预测病变进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检测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和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及正常人球、胃粘膜内肥大细胞和组胺的实验指标.结果显示治疗前球部溃疡活动期患者的肥大细胞病理形态改变与正常人有差别,与慢性胃炎患者也有程度上的不同;而且脱粒细胞数量高于正常人和慢性胃炎患者(P<0.001)。说明球部溃疡活动期患者球、胃粘膜内肥大细胞处于高度活化脱粒状态.治疗后溃汤愈合,肥大细胞由脱粒型转变为接近正常人的静止型细胞,脱粒细胞数量下降(P<0.001),部分组胺值高的患者治疗后组胺值下降(P<0.05).提示肥大细胞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可能是球部溃疡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同时部分球部溃疡患者的发病及愈合过程也可能与局部组胺含量增高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介绍 1 8例颅底脑膜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经验 ,探讨显微手术技巧。方法 :在气管插管全麻下采用相应恰当的手术入路 ,在显微镜直视下操作 ,妥善处理肿瘤与血管、神经、静脉窦及脑干的关系 ,分块切除肿瘤。结果 :全切肿瘤 1 6例 ,近全切除 2例 ,术后附以放疗。治愈 1 6例 ,占 88.89% ,术前脑疝术后肢体偏瘫未恢复 1例 ,1例术后 1 8d因气管黏膜脱落呼吸衰竭死亡 ,病死率 5 .5 6%。结论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对提高颅底脑膜瘤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暴露充分 ,严密止血 ,正确处理肿瘤与重要组织的关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镉对大鼠胚胎损害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镉对大鼠胚胎的毒性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 :雌雄性 SD大鼠按 2∶ 1同笼交配获取 38只孕鼠 ,随机分为 4组 (对照组 ,低镉组 ,中镉组 ,高镉组 )。分别在妊第7、1 0、1 3天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的氯化镉 ( Cd Cl2 ) ,妊 2 1 d,剖宫取胎鼠 ,活杀取出胎鼠的肝、脑组织称重后测定 Cd、Zn、Ach、AKP、DNA含量。结果 :1高镉组未见存活胎鼠 ;2染镉组胎鼠肝中镉增加 ( P<0 .0 5 ) ,脑中锌有下降趋势 ;3染镉组胎鼠肝组织中的AKP活性 ,脑组织中的 Ach、DNA含量较对照组减低。结论 :1高剂量的镉可使孕鼠胚胎发育异常 ;2母鼠染镉可致胎鼠肝中 AKP酶活性降低及脑组织中 Ach、DNA含量减少 ,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鉴别肾小球性与非肾小球性血尿的检验方法。方法: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尿中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并结合显微镜红细胞形态观察。结果:肾小球性血尿:尿MCV为62.2±5.2fl,变形红细胞百分率46.7±12.0%;非肾小球性血尿:尿MCV为89.4±5.8fl,变形细胞百分率10.0±5.0%,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尿MCV结合尿红细胞形态观察,对肾小球性血尿诊断符合率为95%(38/40),非肾小球性血尿诊断符合率为98%(48/49)。结论: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尿MCV结合显微镜观察尿RBC形态,对单纯性血尿的鉴别诊断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