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ERD的定义为异常的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并损伤食管黏膜.30%的GERD患者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对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人群中其发病率为10%.西方国家尤为多见.目前我国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GERD的发病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许多新技术的应用及抑酸剂、促动力剂的广泛使用,对GERD的认识及诊断方法有很大发展,疗效也显著改善.本文通过系统回顾近年来GERD的研究与实践,从而将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gs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系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GERD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EE)即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和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eal,BE),它们也称为GERD相关性疾病.GERD反流形式:酸反流、非酸反流(胆汁反流最重要)和混合反流,其中胃酸反流至食管是GERD的主要病因.GERD发病日渐增多,其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愈加重要.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胆汁反流与食管内pH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胆汁反流和食管内pH值的关系。方法收集具有典型GERD反流症状患者60例,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22例,轻中度反流性食管炎(MRE)20例,重度食管炎(SRE)10例和Barrett食管(BE)8例,采用24hpH监测仪及胆红素监测仪监测其胆汁反流开始和过程中食管内胃酸反流情况;并分析:(1)胆汁反流开始时和反流过程中pH值;(2)胆汁反流开始过程中pH分布;(3)各种胃食管反流病胆汁反流过程中pH值的差别。结果SRE与BE组胆汁反流发生率显著高于MRE和NERD组(P<0.05);GERD患者反流开始时,87.4%的食管内pH>4,反流过程中食管内pH在3~4(26%)最多,其次4~5(20%);SRE和BE组胆汁反流过程中pH值均显著低于NERD和MRE组(P<0.05)。结论GERD患者胆汁反流和胃酸反流不一定同时发生。重度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患者胆汁反流多伴有明显胃酸反流,而NERD和轻中度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过程中与胃酸反流并不完全同步。  相似文献   

4.
刘金鸽 《中外医疗》2007,26(24):20-2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过多胃、十二脂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之外的组织损害.GERD的病理改变主要是食管下括约肌(LES)功能失调起重要作用.GERD的表现多样,烧心和反酸是GERD的最常见症状,有的很不典型,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识别.GERD患者内镜下可见食管粘膜糜烂或溃疡等炎症改变,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重度RE可发展成Barrett食管,为癌前病变.因此GERD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陈杰  雷莉 《陕西医学杂志》2002,31(9):811-812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于食管运动功能障碍 ,引起胃、肠 (主要为十二指肠 )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造成食管粘膜损害所致。GERD的反流物分胃内容物反流、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 ,以及两者同时存在的混合反流。国外报道 ,单纯胆汁反流占 4% ,混合反流占 76%。 Vaezi MF等 [1 ,2 ] 对 3 0例 GERD患者、2 0例 Barrett' s食管患者和 2 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胆红素和 p H同步监测发现 ,大多数反流为胃内容物反流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混合反流。国内也有人研究 [3 ] 发现 ,GERD患者中存在双重反流者明显多于单…  相似文献   

6.
近30年来,食管腺癌(EA)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率上升有关。GERD是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包括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Barrett食管(BE),并发  相似文献   

7.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 resolution esophageal manometry,HREM)是评估食管动力障碍相关疾病最重要的手段,凭借其精准分析食管动力及抗反流屏障功能的优势,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中的应用不断被开发和利用.难治性GERD的发生、质子泵抑制剂(PPI)长期应用及过度手术治疗的风险都为临床提出了新的挑战.HREM不但可以辅助筛选出真正的GERD患者并评估食管运动及储备功能,从而指导动力药物的应用、手术术式的选择和疗效的预测等,在GERD发病机制的研究中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食管动力障碍与胃食管反流病8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 《实用医技杂志》2012,19(2):173-174
胃食管反流病(GERD)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烧心、反酸、胃灼热感等慢性症状和(或)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GERD包括食管黏膜有破损表现和无破损表现2种,有破损者称为糜烂性食管炎(RE),而后者称为非糜烂性或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NERD).1965年,Olsen和Schlegel报道[1],GERD与食管动力障碍有关.而在GERD的发病机制中食管酸暴露是主要决定因素,食管酸清除功能的强弱直接决定食管黏膜损害与否.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指胃食管反流引起的烧心、反流等症状和/或食管炎,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后者又名内镜下阴性反流病.GERD治疗的目的是愈合RE,快速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虽然目前对GERD的自然病程知之甚少,但是治疗方法不断改进和深入研究.本文对近年若干GERD的治疗新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患儿食管压力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机理及食管压力监测在儿童GER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24h食管动态pH监测确诊有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的患儿进行食管压力监测,并设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两组患儿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屏障压(BP)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短暂性下食管括约肌松驰(TLESR)现象发生例数差别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L)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O.05).结论TLESR在GERD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LESP和BP降低也起了主导作用,而LESL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的慢性症状和(或)组织损伤.目的 讨论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法 根据诊断进行治疗.结论 治疗GERD的目的是为了治愈食管炎,减轻症状,维持缓解,提高生活质量并防止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伴有食管外并发症的胃食管反流病(GERS)和未伴食管外并发症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间食道动力学及酸反流的变化的区别,分析酸反流和食管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探讨无效食管动力(IEM)在GERD及GRE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多功能胃肠动力仪对19例GERS组患者及22例GERD组患者进行食管压力测定及24 h食管pH监测,测定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食管体部蠕动波幅,测量24 h内食管总pH、卧位pH及立位pH≤4的时间百分比,算出DeMeester评分.对两组患者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各组患者中具有IEM的患者的百分比,所有患者依照有无IEM分为IEM组(19例)及非IEM组(2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食管总pH、卧位pH及立位pH≤4的时间百分比和DeMeester评分是否有无差异.结果:GERS组的食管动力异常类型主要表现为IEM,IEM发生率为63.16%,明显高于对照组31.82%;GERS组与对照组以及IEM组与非IEM组在24 h内食管总pH、卧位pH及立位pH≤4的时间百分比、24 h总反流周期数、DeMeester得分等比较上均有明显增高.结论:IEM是GERS最常见的动力异常类型;GERS是在比未伴食管外并发症GERD更长的食管内酸暴露时间基础上发生发展的;IEM可造成严重的食管酸清除障碍,导致食管酸清除时间延长,造成或加重GERD及GERS.因此,IEM在GERS患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2位有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行上消化管内镜检查和24h食管内胆汁反流监测,其中54位同时接受24h食管内pH值监测检查。根据年龄将观察对象分成≥65岁组(即老年组)和<65岁组穴对照组雪。分别比较两组的体重超标和病程情况,并对内镜下食管炎程度、食管食管裂孔疝合并率以及胆汁和酸反流等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老年组中有48%的患者和49%的对照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肥胖现象;老年组患者的病程较对照组长(P<0.05),重度食管炎的发生率高达35%熏这可能与老年组有较高的食管裂孔疝合并率(65%)有关;老年组GERD患者,无论胆红素吸收值>0.14总时间百分比,还是立位胆汁反流时间百分比均较对照组高穴P<0.05雪,但两组之间卧位、餐后胆汁反流时间百分比以及酸反流无明显差异。老年组混合反流发生率高于<65岁组(76%verus18%,P<0.05)。结论老年人GERD发病与肥胖、食管裂孔疝有关,其特点为病程较长并且伴有酸与胆汁的混合反流。长时间、高浓度的胆汁反流与酸反流同时存在可能是造成食管粘膜严重损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的慢性症状和(或)组织损伤.典型症状是烧心和反酸.GERD为一种多发病,近年我国学者对北京和上海城乡5000例问卷调查显示,伴有反流症状者分别为10.19%和7.76%,推测GERD 的患病率为5.77%.而国外对GERD患病率的报道不一,一般患病率为7%~15%,也有高达20%以上的.GERD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越来越多地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酸反流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食管蠕动波推进速度、食管体部压力及湿咽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符合GERD诊断标准的43例患者,进行高分辨多通道毛细灌注测压检查及24 h食管pH动态监测,根据24 h食管pH监测指标结果,以DeMeester积分<14.7为标准,将43例患者分为生理性酸反流组和病理性酸反流组,比较两组食管蠕动波推进速度、食管体部压力及湿咽成功率.结果:病理性酸反流组LESP、食管体部远段压力、湿咽成功率(%)较生理性酸反流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食管蠕动波推进速度、食管体部近段、中段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ERD患者病理性酸反流与LESP、食管体部远段压力、湿咽成功率密切相关,而与食管蠕动波推进速度、食管体部近段、中段压力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的症状和组织损害,常合并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在西方国家,GERD十分常见,人群中约10%~20%有反酸、打呃、反食、烧心等胃食管反流症状。与西方相比,亚洲GERD的发病率较低,但有上升趋势,其中非典型表现者占有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161-161
1定义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2类型及定义GERD可分为3种类型: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以NERD最常见。(1)NERD是指存在反流相关的不适症状,但内镜下未见Barrett食管及食管黏膜破损;(2)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上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与酸或胆汁相关,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流及刺激症状,可伴有食管外表现。约1/3的GERD有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 E)。根据其内镜下表现,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将胃食管反流病分为,非  相似文献   

19.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酸性的或酸性和碱性的胃内容物非生理性逆流至食管等处,造成食管以及食管外组织化学性炎症性改变,并引起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的疾病.近年,GERD又被分为糜烂性和非糜烂性2类,糜烂性GERD是指患者食管黏膜有组织病理学损伤改变者,即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 E);非糜烂性GERD则指内镜下不能发现食管黏膜破损,但相关检查证实存在病理性胃-食管反流者,又称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之外的组织损害.本病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人群中约7%~5%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6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男女患病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