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早期Twin-Block(TB)功能矫治器矫治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 对42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进行早期TB功能矫治器矫治,通过X线正中(牙合)位头颅侧位定位片分析功能矫治前、功能矫治后患儿软组织和硬组织相关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 早期TB功能矫治器矫治能够促进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儿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使下颌基骨长度、下颌升支高度明显增加(P<0.05),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得到改善,同时发生以下颌磨牙区牙槽骨高度增加为主的牙槽骨代偿性改建;还可使软组织上唇突距明显缩小,上唇基部厚度、上唇紧张度、下唇突距、颏突度、软组织面突角明显增大(P<0.05或P<0.01)。结论 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进行早期TB功能矫治器矫治,可改变硬组织颌骨间关系,使软组织颏部突出,改善鼻、唇、颏软组织形态结构,使患儿拥有良好的侧貌面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2种不同拔牙方式矫治前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60例,根据不同拔牙方式分为44/44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30例)和44/55组(拔除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和2颗下颌第二前磨牙,30例),应用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测量2组患者软硬组织的相关测量指标(T1和T2)及其差值(T2-T1)。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硬组织测量指标中Overjet、SNA、ANB、U1-NA、U1-NA距、U1-SN、NA-PA和A-NP减小(P<0.01),U1-L1和Pg-NB增大(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软组织测量指标中H角、上唇突度、下唇突度、上唇-E线距离、下唇-E线距离和鼻下点-H线距离减小(P<0.05或P<0.01),下唇倾角增大(P<0.01);治疗前后2组患者软硬组织测量指标变化量(T2-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拔牙方式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时对于患者面部软硬组织侧貌的改变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Twin-Block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矫治作用。方法选择14例替牙期、恒牙早期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应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矫治。通过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多数患者后牙调整为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软组织侧貌协调。结论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疗效显著,促进下颌生长,改善下颌后缩,同时达到相应的软组织侧貌美观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Twin-Block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矫治作用.方法选择14例替牙期、恒牙早期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应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矫治.通过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多数患者后牙调整为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软组织侧貌协调.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疗效显著,促进下颌生长,改善下颌后缩,同时达到相应的软组织侧貌美观改善.  相似文献   

5.
安氏Ⅱ^1类错He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进行减数治疗后,软、硬组织的突度变化. 方法 选择26 例11~16岁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病例,用方丝弓矫治技术, 矫治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 正畸治疗后,SNA减小1.1°,⊥-NA角度减小13.3°, ⊥-T角度增加19.9°,上唇倾角增加10.4 °,下唇倾角增加5.9°,上下唇角增加15.8°,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氏Ⅱ1类拔牙矫治可取得明显的软、硬组织突度的改变,主要是上颌及上颌前牙突度减小和上下唇突度减小.  相似文献   

6.
高低T形曲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朝阳 《广西医学》2010,32(3):293-294
目的用方丝弓矫治器矫治成人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观察矫治前后牙颌面的变化情况,以寻找一种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安氏Ⅱ^1类错[牙合]21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器,上颌拔除第一双尖牙并采用横腭弓控制支抗,下颌不拔牙,或拔除单颗严重错位的下切牙,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后内收上前牙,单独牵引上颌尖牙远中移动至与下颌尖牙形成中性关系,采用0.018×0.025不锈钢方丝弯制高低T形曲内收、压低并根腭向转距控制上切牙。后期常规精细调整。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其颌面部变化。结果21例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上前牙突距平均减小6.3mm,下前牙突距平均减小0.2mm,前牙覆盖平均减小6.1mm;SNA角平均减小3.8°,SNB角平均减小0.4°,ANB角平均减小3.4°;覆颌基本恢复正常;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平均减小13.3°;上前牙前突得到明显改善;尖牙为中性关系,磨牙完全远中关系。结论高低T形曲用于矫治成人安氏Ⅱ^1错[牙合],能够内收、压低并转距控制上切牙,效果满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win Block和隐适美矫治器双期矫治对安氏Ⅱ1类患者的矫治结果,为该方案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例下颌后缩伴牙列拥挤的患者,诊断为安氏Ⅱ1类错畸形,毛氏Ⅱ2+Ⅳ1+Ⅰ1类错畸形,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矫治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应用Twin Block和隐适美矫治器行双期矫治,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牙弓长度及宽度,比较矫治前后测量值;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Ricketts审美平面变化。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患者SNB角增大1.7°,ANB角减小0.7°,L1/MP角增大8°,U1/L1角减小6°;U1-NA距减小,L1-NB距增大;上颌牙弓中段宽度增加3.8 mm,下颌牙弓后段宽度增加3.4 mm;上下颌牙弓长度亦有所增加。Ricketts审美平面分析,矫治后颏部前移。结论:对安氏Ⅱ1类患者行Twin Block和隐适美矫治器双期矫治,可改善患者侧貌,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给患者带来良好的矫治体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 Begg细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矫治的功效及在第一期矫治结束时,上下切牙的突度,深覆(牙合)及磨牙关系的变化.[方法]选择 48例拔除的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的病人按性别和年龄分 4组,其中女性未成年组(12~ 15岁) 12人,成年组(16~ 20岁) 18人;男性未成年组(13~ 18岁) 10人,成年组(19~ 27岁) 8人,通过严格的 Begg技术治疗,在第一期结束时,分析治疗前后的 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测定上下颌与颅底及颌间关系的变化、牙颌间的变化、颏点的变化.[结果]①上下颌切牙突度明显减少,上下切牙夹角增加约 8°;②深覆(牙合)的打开是通过上下切牙的压入(约压入 3.25~ 3.5 mm),后牙槽及后牙的增高(1.1~ 1.25 mm);下颌向下前的旋转(约 1°~ 1.2° ),下颌角的增加(1.34°~ 1.41° )来进行的.③第一期结束时,下颌第一磨牙平均近中移动了 1.78~ 1.98 mm,上颌第一磨牙则相对稳定.④在未成年病例中,颏点增加了 0.91-0.93 mm,成人在治疗前后则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结论]Begg细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的矫治是高效的,对上下切牙突度、深覆(牙合)及磨牙关系的改变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前后唇部软硬组织突度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24例,拔牙后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测量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突度的7个项目和硬组织侧貌突度11个项目的变化值.结果 (1)鼻唇角、下唇倾角、上唇厚度增大,上唇突度、下唇突度减小(P<0.05);(2)ANB角、U1-NA角、L1-NBmm、 U1-SN角、U1-Namm 、L1-MP角、OJ减小,U1-L1角增大(P<0.05).结论 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后,唇部软硬组织突度表现为上前牙突度减小和上下唇突度减小,软硬组织侧貌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 目的 评估高角骨性安氏Ⅲ类矫治的临床效果,并从软组织侧貌角度探讨其矫正机制。方法 7例高角骨性安氏Ⅲ类错合畸形病例,男2例,女5例。年龄11~16岁,平均治疗时间为(2.4±0.4)年,全部采用标准直丝弓矫正技术,对矫治前(T1)后(T2)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 。 结果 治疗结束后上前牙向唇向移动,下前牙向舌向移动,建立正常覆牙合盖关系,ANB角增大了0.95°(P<0.01),OP-SN角减小了3.73°(P<0.05),下唇突点向后减小1.93mm,颏唇角减小15.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唇突点(UL)和颏前点(Pos)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上下牙列的代偿性移动,高角骨性安氏Ⅲ类患者的凹面型可以矫治成近直面型,其主要变化在于下唇突点的后移,提示应尽量采用利于下唇突点后移的矫治方案以获得较好的面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winblok在安氏Ⅱ类错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30例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均采用Twinblok矫治器进行矫治,观察疗效。结果正畸后,上齿槽座角(SNA)、覆盖(OJ)、上下齿槽座角(ANB)、上中切牙唇倾均减小(P<0.05),而SNB、下中切牙唇倾、下颌体长度、下颌升支长度增加(P<0.05)。结论在安氏Ⅱ类错治疗中应用Twinblok矫治器,可改善前牙覆盖,促进下颌生长,改善面型,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咬合诱导矫治器配合肌功能训练对早期儿童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矫治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0年12月安顺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4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咬合诱导矫治器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肌功能训练,治疗12个月后观察矫治疗效。结果 两组矫治前后上牙槽座角、下牙槽座角、上下牙槽座角、下颌平面角、面、眼耳平面相交下后角、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连线交角、蝶鞍中心与颏顶连线与眼耳平面相交的下前角、上面高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矫治前后上中切牙长轴与SN平面相交的下内角、全面高、下面高、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交角、下中切牙长轴与眶耳平面、覆盖、覆颌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矫治前后关节上间隙、前间隙、后间隙及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咬合诱导矫治器联合肌功能训练可增强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疗效,改善上下颌骨关系,减少覆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颅面硬组织的改变.方法:对19例处于生长发育期且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进行新型可调Twin-Block功能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进行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分析.结果:经新型可调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矫治结束后,SNB角、下颌综合长度(Co-Pg)增加(P<0.01),可促进下颌生长发育.而对上颌抑制作用不明显,SNA角变化不明显,A点无变化.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P<0.05),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P<0.01),下切牙明显唇移(P<0.01).垂直方向上,前下面高(ANS-Me),后下面高(Ar-Go)均增大(P<0.01).结论:新型可调Twin-Block功能矫治器能有效促进下颌骨生长发育,改善患者侧面型,纠正下颌后缩畸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颅面硬组织的改变.方法:对19例处于生长发育期且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进行新型可调Twin-Block功能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进行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分析.结果:经新型可调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矫治结束后,SNB角、下颌综合长度(Co-Pg)增加(P<0.01),可促进下颌生长发育.而对上颌抑制作用不明显,SNA角变化不明显,A点无变化.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P<0.05),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P<0.01),下切牙明显唇移(P<0.01).垂直方向上,前下面高(ANS-Me),后下面高(Ar-Go)均增大(P<0.01).结论:新型可调Twin-Block功能矫治器能有效促进下颌骨生长发育,改善患者侧面型,纠正下颌后缩畸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 对24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应用Twinblock进行矫治.男11例,女13例.通过分析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评价其矫治效果.结果 矫治后SNA、ANB、OJ等减少,差异有显著性;SNB角增大、下颌升支、下颌体长度均有增长,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安氏Ⅱ类患者在应用Twinblock后,覆(牙合)覆盖减小,(牙合)关系改善,改变患者下颌后缩的面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前后软组织的变化.方法 14例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下颌发育不足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早期治疗,用 Burstone分析法对比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软组织变化.结果 治疗后侧貌趋于平直,开唇露齿好转.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治疗后患者侧貌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良FR-Ⅲ型矫治器对替牙期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矫治效果.方法 使用改良FR-Ⅲ型矫治器对38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进行矫治,对其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进行分析评判.结果 矫治后所有患者上颌长度明显增加,上颌位置明显前移(P<0.01),反覆(牙合)、反覆盖解除,磨牙达到中性.结论 改良FR-Ⅲ型矫治器对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用功能矫治进行矫治,观察矫治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 用双(牙合)垫功能矫治器(twin-block)对15例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进行矫治,分析比较矫治后的头颅侧位片.结果 患者除SWA角无明显变化外,SNB角增大,ANB角减小,前牙的覆盖(is/r-ii/r)减小,磨牙关系(ms/Y-mi/Y)在矢状方向变化明显.结论 对于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应在早期用功能矫治器进行第一期治疗,主要纠正骨骼的矢状关系不调.第二期用固定矫正器,对牙位及牙合关系作精细调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分析Forsus矫治器治疗安氏II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对牙颌及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取21例下颌后缩的安氏II类错牙合畸形的青少年患者,使用Forsus矫治器引导下颌向前,每位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CBCT扫描,通过Invivo 5软件分别对治疗前后的颌骨、牙与牙槽、颞下颌关节有关数据进行测量,并应用Pancherz分析法对治疗前后的颌骨变化进行对比。结果:经统计学对比发现在治疗前后两组中,与髁状突在关节窝内位置的有关测量指标没有明显差异(P>0.05),与颌骨相对位置有关的Pancherz测量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安氏II类错牙合下颌后缩的青少年患者经Forsus矫治器治疗后,颞下颌关节髁状突位置改变较少,下颌骨发生明显的向前生长,侧貌的改善和咬合关系的纠正主要是由牙槽骨的适应性改建和颌骨的生长完成。  相似文献   

20.
滕英  白雪芹 《吉林医学》2011,(22):4536-4538
目的:探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所引起的牙、牙槽、颌骨的改变。方法:对12例处于生长发育期且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进行双期矫治,一期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接下来直丝弓固定矫治器治疗。治疗前后侧位片X线头影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覆、覆盖分别减少3.92 mm及8.20 mm,SNB增加1.47°,ANB减小2.52°,L1-MP增加9.77°,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下颌生长朝着有利的方向进行。结论:Twin-Block矫治器是一种简便、高效的功能矫治器,可以诱导下颌功能性前移,同时使得上下颌牙及牙槽骨发生改变,从而协调上下颌关系,改善面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