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应用辣根过氧化酶逆向运输技术(HRP法),研究了家兔颌下腺的神经支配,发现支配颌下腺的副交感节前神经元在脑干下端的位置靠前,紧邻面神经核的背外侧;腺包囊下感觉神经起自第2~4颈脊神经节,以第3节为主。  相似文献   

2.
采用类霍乱原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作为标记物,注入本组制备的内关穴得气的动物模型内关穴内。根据传入和传出神经对标记物的摄取和逆行传递的原理,追踪和观察了分布在内关穴内的各类神经纤维胞体在脊神经节、脊髓灰质、交感神经节中的节段性分布状况,从而探讨了内关穴与心脏之间的神经联系。  相似文献   

3.
乔莉  邱建华 《医学争鸣》1995,16(1):25-27
用豚鼠耳蜗背侧核注入6μl0.3g/L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与螺旋神经节(SG)谷氨酸(Glu)免疫反应相结合的双标方法。研究SG内Glu阳性神经元的投射,结果表明豚鼠SGⅠ型及Ⅱ型Glu阳性神经元直接向耳蜗背核投射,并提示SG内可能还存在含其它神经信息物质的神经元并向耳蜗核投射。  相似文献   

4.
通过刺激家兔一侧颈上交感神经节造成脑缺血,利用双脉冲阻抑技术,记录双侧大脑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观察缺血1h后及恢复血供2h期间双则大脑皮层兴奇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脑缺血后,同对侧大脑皮层R2/R1升高,提示双侧大脑皮层兴奋性主要表现为高兴奋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家兔髂腹股沟神经躯体纤维来源的节段性分布。方法:成年家兔6只,采用HRP逆行追踪方法,在左侧髂腹股沟神经近侧断端涂抹HRP。结果:在所有的6只动物中,同侧L4脊神经节出现大量的标记细胞,仅一只动物同侧L4脊神经节见少量的标记细胞,在这些动物中,发现同侧L4脊髓灰质腹角也有标记细胞。结论:对比传入和传出纤维来源的节段性分布,显示两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用HRP法对空家免肘关节滑膜层的神经分布进行研究,将辣根过氧化物酶注入肘关节腔内,确定了家兔肘关节滑膜层的躯体传入神经元胞体位于颈5,6,7,5和胸1,2脊神经节,内脏传出神经元胸体位于交感干颈上节至胸3交感干神经节。  相似文献   

7.
家兔阴部神经躯体纤维来源及其节段性分布——HRP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HRP逆行性标记技术,选健康家兔6只,将0.4mgHRP涂于左侧阴部神经近侧断端内,对躯体传入和传出纤维来源的节段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同侧S2~S4节段脊髓面质腹角腹外侧部出现了阳性标记细胞,同侧S2~S4脊神经节中出现大量的HRP标记细胞,仅一只动物的S4脊神经节中出现少量HRP标记细胞,表明阴部神经躯体传入传出纤维来源骶髓角及相应的脊神经节,并呈现明显的节段性分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鼠腹腔 -肠系膜上神经节内交感节前神经纤维的来源、走行及分布。方法 :用嗜神经追踪剂菜豆白血球凝集素 (phaseolus vulgavis leucoagglutinin,PHA - L )顺行性追踪 ,行 PHA- L免疫组化反应 ABC法。结果 :分布到腹腔 -肠系膜上神经节的交感节前神经纤维 ,来自胸 8~ 10脊髓节段侧柱 ,随内脏大神经走行 ,在内脏大神经进入腹腔 -肠系膜上神经节时 ,标记纤维集中成束 ,进入节后则立即分散分布。在节内腹侧部只见少量的标记纤维 ,节的中间部有大量互相交织成网状和树枝状集中分布的标记纤维 ,节的背侧部也只见有少量的标记纤维。节的吻侧端的标记纤维多于尾侧端。结论 :来自胸 8~ 10脊髓节段侧柱中间外侧核的交感节前神经纤维随内脏大神经走行 ,进入腹腔 -肠系膜上神经节 ,在节内呈广泛型分布。  相似文献   

9.
目的 :用HRP逆行追踪技术显示家兔肌皮神经躯体神经元的定位。方法 :将 6只家兔分别切断左侧肌皮肌神经 ,并在近侧断端涂抹HRP ,对躯体运动和躯体感觉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进行研究。结果 :HRP标记细胞见于脊髓C7节段前角外侧部 ,同侧C7脊神经节内也出现大量的HRP标记细胞。结论 :对比感觉和运动神经元的定位 ,可见两者间呈对应性关系的节段性分布。  相似文献   

10.
家兔肠系膜微循环模型是机能学实验中失血性休克实验的一个特殊模型。此模型制作似乎很简单 ,但要把这个模型做得很好并不容易 ,过去一般都是随意地寻找一段肠袢 ,在观察时肠袢易从灌流盒中回缩使视野变得模糊不清。本人通过多年实践 ,总结出一套比较容易掌握且容易观察的技术方法 ,现介绍如下。1 动物选择成年家兔 ,不宜过老 ,否则脂肪过多影响观察。2 实验用品剪毛剪刀、手术剪刀、注射器、 2 5 %氨基甲酸乙酯、生物示教显微镜、微循环灌流盒。3 实验方法3 1 动物麻醉 将家兔固定于手术台上 ,以 4ml/kg体重氨基甲酸乙酯耳缘静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测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起始段的走行、与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 AA)的夹角及左肾静脉(Left Renal Vein, LRV)水平SMA与AA的距离.方法:对52例正常人的上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像进行矢状位MPR重组并观测SMA起始段走行及其与AA的夹角及距离.结果:本组52例MPR矢状位图像均可显示SMA起始段及其与邻近AA、LRV等血管结构的解剖关系,SMA起始段走行呈转折型者41例,径直型11例;SMA与AA夹角为58.4°±21.8°(95%置信区间52.4°~64.5°),其中<30°占9.6%,>80°占23.1%,30°~80°占67.3%;LRV水平SMA与AA的距离为(11.2±4.8)mm(95%置信区间9.8 mm~12.5 mm).结论:螺旋CT上腹部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像MPR重组可用于观察SMA起始段并可显示其与周围邻近血管结构的解剖关系.SMA起始段的异常走行可能是胡桃夹现象的潜在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 m,MAE),具有高致残率及致死率。早期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是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最重要的因素。方法对2002-09~2010-07间,收治的8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患者行Fogarty导管辅助取栓治疗,早期的6例病人经取栓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晚期的2例合并有肠坏死的病人行Fogarty导管辅助取栓后,行坏死肠管切除吻合,术后酌情抗凝、溶栓治疗。结果早期诊断的6例病人经Fogarty导管辅助取栓治疗均获治愈,无肠坏死,晚期的2例病人行Fogarty导管辅助取栓后,行部分肠切除术,其中1例术后3 d死亡。结论建议对突然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白细胞升高合并酸中毒,尤其是有心脏瓣膜病和房颤的病人,均应早期行肠系膜血管彩超或腹腔血管增强CT扫描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对诊断明确的病人应立即行Fogarty导管辅助取栓术,并同时配合溶栓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研究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最终诊断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给予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检查;对照组患者给予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以及检查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5.00%,检查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65.00%,检查满意度为60.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血管成像能够清楚的显示患者肠系膜上的动脉夹层情况,对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诊断有极高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临床治疗措施,并根据Sakamoto描述分型。结果多层螺旋CT轴位图像均能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并可清楚显示内膜瓣,后处理图像MPR、MIP、VR亦可清楚显示;动脉管径不同程度扩张,10~15mm,周围脂肪密度增高、间隙模糊;依据Sakamoto分型,有4例Ⅰ型,1例Ⅲ型,1例Ⅳ型;5例内科保守治疗,1例腔内支架治疗。结论多层螺旋CT有助于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10a间收治的11例SMAS的确诊病例和治疗措施.结果 11例SMAS病人经手术治疗后随访10a痊愈.结论确诊的SMAS病人虽然内科保守治疗后症状可一时缓解,但根本的措施仍然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Treitz韧带切断松解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14例Treitz韧带切断松解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简述了手术操作过程,指出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作者认为此手术是一种简单易行,创伤小,符合解剖生理要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5例十二指肠血管前移位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4例痊愈,1例因术式选择不当而未愈。文中介绍了手术方法;讨论了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以及手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8.
王顺华  石建华 《医学综述》2008,14(17):2713-2715
目的探讨提高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的诊治方法。方法对2例SMAE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中有关本病的报道进行分析。结果2例全部经手术治疗。1例术前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术前误诊为出血性小肠炎,术中均证实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生存至今,1例术后第2天死亡。结论本病早期诊断、及时采取介入取栓或手术治疗,是提高本病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实验观察失血性休克、静脉阻断及开放后缺血一再灌注多重损伤对小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日本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个时间段取肠系膜静脉血检测血浆内毒素及丙二醛水平,取末端回肠检测小肠黏膜厚度和绒毛高度。结果实验组在休克1h后和再灌注1h后血浆内毒素及丙二醛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小肠黏膜厚度和绒毛高度明显下降(P〈0.01)。结论在经历失血性休克、肠系膜上静脉阻断及再灌注损伤多重打击下,小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遭受了严重破坏,进而引起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对机体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肠缺血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28例CT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CT检查结果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肠系膜上动脉成像,分析肠系膜上动脉的狭窄情况及小肠缺血的程度。结果28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患者中,16例临床确诊为小肠缺血,CT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分层强化,肠管扩张、积气、积漶,肠壁强化程度减低或无强化。CTA表现为管腔内充盈缺损或突然中断及肠系膜上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结论多层螺旋CT及CT血管成像是诊断小肠缺血的一种无创性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