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目的 :比较置管溶栓与系统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2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02例,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系统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置管溶栓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大腿消肿率、小腿消肿率、静脉通畅率、溶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溶栓时间为(5.2±1.7)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8±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9,P=0.000);观察组血管通畅例数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残留大量血栓例数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能缩短血流恢复时间,且深静脉通畅率远优于系统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25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经小隐静脉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推注尿激酶(168.45±82.34)万U溶栓。以术前、后的健、患肢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价疗效。结果置管溶栓治疗后,膝上周径减少[(4.9±0.8)cmvs(1.4±0.5)cm,P<0.01);膝下周径减少[(3.8±0.6)cmvs(1.0±0.4)cm,P<0.01]。术前、后静脉通畅度评分显著改善(7.6±1.5vs1.8±0.7,P<0.01)。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总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滤器保护下经胭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05年2月收治的5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在滤器保护下经B超引导,由胭静脉置入溶栓导管,以输液泵经溶栓导管持续泵入溶栓药物10—14d,同时行抗凝治疗。结果所有病人均置管成功,其中3例未能通过髂静脉。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出院前均行影像学检查,治愈11例,显效34例,有效6例。其中5例接受髂静脉球囊扩张术,3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术,1例行耻骨上静脉转流术。结论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行膪静脉置管溶栓,可防止肺栓塞,延长尿激酶溶栓时间窗,减少尿激酶用量,减少出血并发症,并为后续治疗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时机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经下肢顺行深静脉造影证实的136例中央型和混合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溶栓前病程的长短,将其分为三组.A组46例,病程≤3d;B组44例,3d<病程≤7d;C组46例,7d<病程≤14d.患者治疗方法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置管溶栓,同时行常规消肿、活血化瘀等,比较三组患者7d疗程后治疗的效果.结果 治疗7d后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总有效率A组为95.65%,B组为90.91%,C组为69.57%,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和B、C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VT置管溶栓治疗时机的选择上,病程≤3d与3d<病程≤7d,还不能认为有差别,而病程≤3d、3d<病程≤7d均明显优于7d<病程≤14d. 相似文献
5.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疗效.方法:总结病人共126例,均以溶栓治疗为主.结果:临床治愈85例,良好34例,进步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9%.结论:绝大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可以经溶栓和抗凝为主的非手术治疗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可回收腔静脉滤器在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方法:对接受可回收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的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是否进行置管溶栓治疗分为置管溶栓组28例和对照组63例,观察溶栓效果及两组滤器捕获率及滤器回收率有无差异.结果:置管溶栓组24例血栓溶解率超过50%;血栓捕获率及滤器回收率明显高对照组(均P<0.05).结论:置管溶栓过程中存在着较高的血栓脱落率,使用可回收腔静脉滤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6例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6例分析海军总医院普外科(北京,100037)秦建辉张航法山东省昌乐县人民医院(262400)李宪笃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在逐年增多。1991年12月至1997年2月收治47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置管溶栓和系统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远期发生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单侧下肢DVT患者,根据溶栓方式分为置管溶栓组和系统溶栓组,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血栓溶解率、溶栓并发症及随访5年时的PTS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在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法测定18例DVT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1周、2周、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同步测量双下肢膝上15cm和膝下10cm处周径,计算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天。治疗后1周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降至正常范围。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和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的下降相符。结论动态监测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DVT溶栓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acute limb arterial embolism,AE)是常见的血管外科急症,栓塞栓子通常来源于心脏和主动脉附壁血栓的脱落,有较高的截肢率和死亡率[1].动脉栓塞后往往会导致栓塞远端动脉血栓形成,特别是股、腘动脉的栓塞.传统Fogarty导管取栓术创伤大、对于继发血栓取栓不完全以及再灌注反应大的局限性日益显现.随着腔内治疗的发展,下肢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已经显示出其良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2-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阻塞并血栓形成的布-加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近6年间收治的75例下腔静脉阻塞并血栓形成的布一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根治性隔膜切除、血栓取出22例,腔-腔(房)人工血管架桥41例,放射介入+内支架放置12例.结果 73例手术成功,手术死亡2例,手术后下腔静脉压力明显下降.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缓解.随访6个月至6年,复发4例;其中人造血管堵塞2例,再发下腔静脉狭窄2例.结论 对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形成的布一加综合征患者,根据阻塞节段及血栓长度选择相应手术方式,大多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AMVT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行腹部增强CT确诊,7例患者确诊后立即行抗凝及溶栓治疗;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结果:11例AMVT患者死亡3例,总病死率27.3%,其中非手术治疗7例死亡1例,病死率14.3%;手术治疗4例死亡2例,病死率50.0%。8例存活者给予长期抗凝治疗。经平均64.7月随访,复发1例,死亡1例结论:增强CT扫描对于AMVT的诊断及鉴别至关重要,对怀疑AMVT者应首选增强CT扫描确诊。AMVT如果能早诊治就可避免发展至肠坏死或穿孔,从而降低病死率。采用长期抗凝治疗可降低AMVT复发并提高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Cockett综合征(CS)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2008年1月收治16例急性左下肢DVT合并CS的临床资料.16例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人术及左下肢股静脉切开取栓术,其中13例患者同时行左髂总静脉PTA及支架置入术,另3例行PTA术,术后均予抗凝,祛聚,溶栓治疗.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及肺栓塞的发生,14例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6例中2例术后第2天再发生左下肢急性血栓形成,予药物抗凝、溶栓、祛聚治疗,出院时肢体肿胀明显好转.随访14例,随访时间1~25个月(平均11个月),2例出现下肢DVT后综合征,余12例左下肢无肿胀,无静脉曲张及色素沉着.结论 急性左下肢DVT并CS行手术取栓加左髂总静脉PTA术及支架置入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临床诊断特点及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FN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28例患者中,20例(71.4%)无明显症状,24例(85.7%)肝功能正常,3例(10.7%)HBsAg阳性,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检查均正常。超声检查20个(75.0%)病灶为低回声,超声造影3个(75%)病灶为快进慢出。多数病灶CT和MRI检查有特征性表现。治疗采用肝脏不规则切除术,24例定期随访3个月至6年。患者术后疗效确切,未见肿瘤复发,包括术后病理显示存在不典型增生的4个病灶。结论:FNH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影像检查对其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有治疗指征者,手术切除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年余863例血管瘤和各类血管畸形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14例,女449例;年龄2周至55岁.针对病变类型、发生的部位、累及范围及患者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手术切除者746例,手术结合硬化治疗者89例,介入治疗者20例,介入结合手术治疗者8例.结果 (1)术后近期疗效:治愈772例(89.46%),显效78例(9.04%),好转13例(1.5%).(2)620例患者获随访0.5~3.0年,治愈556例(89.68%),显效51例(8.23%),好转13例(2.09%).结论 合理的手术对于局限的病灶是理想的治疗方案,而对于范围广,部位深,无法手术完全切除者可予非手术治疗或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鼠后肢急性缺血后血流、血压的动态变化及肌肉组织的变化,为进行后续干预实验摸索条件。方法:取Lewis大鼠10只采用切除左后肢股动脉及其分支至膝关节附近的方法制备急性后肢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2,7,14,28,42,49 d对患侧和健侧肢体进行血流、血压及血管造影分析。取材后行后肢肌肉HE常规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结果:动物术后均成活,但部分出现后肢跛行(n=2),紫绀(n=2),苍白(n=3),肌肉的萎缩(n=1)。急性缺血下肢部分肌肉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后期出现纤维化。患肢血流在术后7 d明显下降,术后28 d下降至最低点,术后49 d基本恢复正常(正常肢体的90%)。患肢血压在术后2 d明显下降,14 d下降至最低点,后逐渐恢复,至49 d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结扎并切除大鼠后肢股动脉及分支可以成功制备下肢缺血模型,但血流及血压在术后42~49 d基本恢复正常,术后14~28 d是缺血最严重的阶段,适于进行各种干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间收治的759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从甲状腺切除范围、颈部淋巴结清扫情况两方面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结果全组患者均接受双侧甲状腺全切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多灶性甲状腺癌占23.6%,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病和Grave病等的患者共381例,占50.2%。638例行不同范围的颈淋巴结清扫术,487例(76.3%)有颈淋巴结转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4%。结论结合国外临床指南及该组临床资料分析,建议将双侧甲状腺全切术作为我国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常规手术方法,并结合患者的肿瘤分期,考虑是否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肠造瘘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行肠造瘘42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25例行肠造瘘患儿的原发疾病包括:肠穿孔119例,肠坏死3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5例,先天性巨结肠61例,先天性无肛并直肠尿道瘘86例,先天性无肛并直肠阴道瘘78例。其中小肠造瘘159例,结肠造瘘266例;单口造瘘228例,双口造瘘197例。随访389例,均二期顺利关瘘。关瘘时间:小肠造瘘首次术后1~3(平均1.87)个月,结肠造瘘为术后3~12(平均7.95)个月。结论:实施肠造瘘时应根据患儿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肠造瘘部位。二期关瘘时间的选择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术式、术中处理,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7年4月间27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腹腔镜完整胆囊切除术260例,胆囊大部切除术加残余胆囊黏膜电灼破坏术12例.结果 无中转开腹者,无死亡、胆道损伤、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安全、有效的.其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出院后继续抗凝治疗、使用弹力袜以及爱脉朗在血栓后综合征(PTS)防治中的价值。方法:将经过抗凝、溶栓治疗后的58例(58条肢体)患者,分为对照组(15例)、治疗1组(抗凝+弹力袜24例)和治疗2组(抗凝+弹力袜+爱脉朗19例),通过随访,比较临床评分,评价3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PTS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1组和治疗2组;从6个月开始,治疗1组和治疗2组临床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出院后1年和1.5年治疗2组临床评分明显低于治疗1组。结论:DVT患者出院后的抗凝、压力支持治疗及爱脉朗的应用对于减少血栓后遗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