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1 引言根据输血小板阈值原则,无出血的病人仍需作预防性血小板输注。20世纪90年代,这一阈值为血小板计数20×109/L。嗣后人们对20×109/L水平的有效性产生疑问,提出更低水平的阈值(Gmur等1991年;Beutler,1993年)。90年代发表的研究支持Gmur等(1 991年)的观点,提供了更多表明10×10 9/L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手工法、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与免疫法计数血小板的结果,探讨低水平血小板准确计数能否减少临床血小板输注。方法采用手工法、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与免疫法同时计数血小板。以免疫血小板计数值(×10^9/L)将标本分为4组:≤5、6~10、11~20及〉20,对三种方法的计数结果进行比较。然后根据同一输注标准统一输注阈值(5×10^9/L),计算并比较以三种方法计数结果决定的血小板输注例数。结果免疫血小板计数(×10^9/L)≤5的标本,免疫血小板计数结果低于手工计数法,远低于仪器计数法;免疫血小板计数(×10^9/L)为6~10的标本,免疫血小板计数结果与手工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于仪器计数法结果;免疫血小板计数〉10×10^9/L的标本,三者计数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同一输注标准统一输注阈值(5×10^9/L),与其他方法相比,采用免疫血小板计数结果决定的血小板输注例数有所增加。结论应使用免疫血小板计数法准确计数低水平血小板,尤其是低于10×10^9/L的标本;以5×10^9/L为输注阈值,采用免疫血小板计数可增加血小板输注例数。  相似文献   

4.
Brain等所在的Johns Hopkins肺瘤中心,于1985年4月以后的3个月中生生4例和输血小板有关的败血症,都是在室血保存下的血小板浓缩物。Anderson等用分离机单采血小板保存82—90小时以后,4例引起败血症。Anderson遇到的输血小板后败血症,4例中的3例是从同一供者采集血小板引起,该供者曾献血188次,由于多次献血,这位献血者的右肘部留有直径5 mm的注射痕迹,中央明显凹陷,从两肘窝部取标本,右侧凹陷处查出许多细菌,多数为  相似文献   

5.
杨秀丽 《临床荟萃》2007,22(1):24-25
随着医学新技术的开展和广泛应用,大剂量输血和疑难复杂手术增多,使临床应用血小板的数量也急剧增加;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各种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措施。各种慢性血小板生成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是血小板输注的主要适应证。同时还可以  相似文献   

6.
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抗体检出率与输注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免疫法,对65例多次输注血小板浓缩液的患者进行了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浓缩血小板输注量〈10U,输注次数2次以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仅6.6%;当输注量增大,输注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一率明显增高,临床观察表明,当血小板抗体效价〈2时,100%输注有效,无非血溶性输血反应(NHTR);当产价增高时,病人发生反应增多;当效价〉64时,则88.8%出现“输注无效”或发生NHTR。因  相似文献   

7.
报道32例血液病和恶性肿瘤化疗导致血小板减少,有出血倾向的患者62次血小板输注后1h和24h血小板的变化,计算其血小板恢复率,并记录止血效果。结果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后的有效率明显降低,止血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计数草酸铵改良法的试剂中EDTA-Na2浓度各异.本试验将EDTA-Na2浓度改为1.084g/L,并加2ml/L氯仿防腐,克服了许汝和氏法对少数红细胞不能溶解、试剂不易保存的缺点,又克服了加1ml/L甲醛防腐使部分血小板聚集,影响计数结果的缺点.一、检测对象患者153例,其中血小板正常患者128例,血小板减少患者25例,包括肝炎8例,肝硬化3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再障2例,癌症化疗8例,健康人对照50名.二、试剂和方法1.草酸铵新改良液草酸铵1.0g、EDTA-Na20.108g,加蒸馏水溶解后,加入0.2ml氯仿,再加蒸馏水溶至100ml.…  相似文献   

9.
接受细胞毒治疗的恶性血液病病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最佳血小板计数阈值尚待确定。最近的研究显示,对于没有其它危险因素的病人,血小板计数的临床判定阈值可从20×109/ L降至10×109/L,而不显著增加出血危险。降低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推荐阈值至10×109/L(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2003) 或甚至更低的值的主要担心是,标准常规自动血液分析仪对低血小板计数可能不准确。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目的探讨Sysmex 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PLT-F通道在低值血小板测定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 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3种方法电阻抗法(PLT-I)、光学法(PLT-O)、荧光核酸染色法(PLT-F)进行血小板计数,从精密度、低值血小板及红细胞碎片干扰评价,并与使用抗CD61抗体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电阻抗法(PLT-I)、光学法(PLT-O)相比,荧光核酸染色法(PLT-F)的重复性最好,精确度较高;在红细胞碎片干扰实验中,PLT-F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高、低浓度组P0.05),PLT-O次之(高浓度组P0.01,低浓度组P0.05);低值血小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3种方法都得到良好的相关性,PLT-F法的准确性较高,尤其在低值血小板计数中。结论临床常规标本可以使用Sysmex XN-9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PLT-I法检测,当标本血小板数目异常或溶血时,建议使用PLT-O法或PLT-F法复查,必要时采用镜检法或流式细胞术。  相似文献   

15.
近来体内研究表明将贮存血小板在37℃孵育1小时较未经孵育后的血小板有较好的形态且能更好地保持其正常的圆盘形。在给小儿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孵育后的贮存血小板具有较高的血小板回收率。为此,作者在成人白血病患者中通过检测输注孵育后血小板浓缩物10分钟后的校正计效增值来测定是否可提高血小板的回收率。选取临床病情稳定,血小板计数少于30000/μl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登革热(DF)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性及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住院的805名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检验室数据,根据患者伴慢性病情况分为DF伴心脑血管疾病组(n=475)、DF伴其他慢性疾病组(n=229)和DF无伴慢性疾病组(n=101);按照患者极期Plt(×10~9/L)最低值情况分为最低100组(n=78),最低50-100组(n=375)和最低50组(n=352);依据患者是否输注血小板,分为输注组(n=81)和非输注组(n=271),将输注血小板患者按其输注前的Plt(×10~9/L)値,分20组(n=58)和≥20组(n=23)。依据各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的Plt、对患者血小板输注指征、病程及输注血小板情况做统计分析。结果 1)极期不同Plt(×10~9/L)最低值患者病程100组与50-100组为:7.1±1.2 vs 8.5±1.9(P0.05),50组为13.8±6.1(P0.05)。2)输注组和非输注2组DF患者Plt从极期最低值回升至100的恢复时间(d)分别为:5.2±1.1 vs 5.1±3.2(P0.05);病程(d)分别为:9.2±4.3 vs 8.9±4.5(P0.05)。3)极期DF患者Plt(×10~9/L)平均输注量(U)20组和≥20组分别为1.2±0.3 vs 2.1±0.2(P0.05);出血率分别为5.2%(3/58)vs 4.3%(1/23)(P0.05);输血反应过敏反应、发热率分别为6.9%(4/58)vs 10.3%(6/58)vs 13.0%(3/23)17.4%(4/23)(P0.05);输注无效发生率为5.2%(3/58)vs 4.3%(1/23)(P0.05)。结论 DF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输注血小板对患者血小板恢复和病程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输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所导致的出血,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22±2)℃振摇对血小板进行保存。研究发现4℃冷藏后的血小板用于治疗急性出血患者效果良好,但冷藏血小板输注后易被机体快速清除,在体内的循环时间明显缩短。为延长血小板输注后的循环时间,对冷藏血小板输注后的清除机制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综述就目前冷藏血小板输注后的清除机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对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价值,用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检测了2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APCT的变化,并与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和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输注1小时、24小时后的APCT均明显缩短,APCT由血小板输注前的(103.7±11.3)秒分别缩短为输注后1小时、24小时的(60.0±9.7)秒、(68.5±9.8)秒,(P<0.01),而正常对照的APCT为(42.0±3.4)秒;按照CCI和PPR的判断标准(输注后1小时和24小时CCI分别为<7500和<5000,PPR分别为<30%和20%为输注无效),有2例为血小板输注无效,其输注1小时、24小时的CCI值分别为7415、2966和6913、4988,PPR值分别为28.0%、11.2%和25.2%、14.1%。1例PPR均达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而CCI值均显示血小板输注有效;2例PPR均达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而输注1小时的CCI值表示为血小板输注有效,24小时的CCI值表示为血小板输注无效。结论:APCT可以反映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也能较全面的评估血小板的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把57例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分为无抗体组和有抗体组,分别在输注前1h内和输注后24h检测血小板数,并进行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结果 无抗体组输注后比输注前血小板计数有高度显著性增多,有抗体组输注后比输注前血小板计数仅显著性增多;CCI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无抗体组有效率为77.4%,有抗体组有效率为26.9%,两组血小板输注效果有高度显著性差别.结论 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血小板抗体的存在有关,预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分析,选择合适的血小板输注,可大大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把57例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分为无抗体组和有抗体组,分别在输注前1h内和输注后24h检测血小板数,并进行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结果]无抗体组输注后比输注前血小板计数有高度显著性增多,有抗体组输注后比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只显著性增多;CCI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无抗体组有效率为77.4%,有抗体组有效率为26.9%,两组血小板输注效果有高度显著性差别。[结论]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血小板抗体的存在有关,预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分析,选择合适的血小板输注,可大大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