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及其分类证候症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首先根据文献确定观察的证候和症状,然后设计统一表格进行。结果:9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的出现频率分别为肝胃不和证490例(51.0%)、肝郁脾虚证180例(18.8%)、脾胃虚弱证112例(11.7%)、脾胃湿热证98例(10.2%)、胃阴不足证80例(8.3%);不同的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不相同。结论:与传统相比,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发生了变迁,以肝郁相关证候最为常见;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有不同模式特点,症状谱则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原发性肝癌中医候规律。对象与方法:临床调查广州地区5所医院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80人,获得有效病例资料352例,对常见中医症状频数、中医证候(虚证、实证)分布、以及证候与临床分期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症状频数最高为神疲乏力(78.7%),其次为纳呆(76.6%)、食少(75.3%)、痞块(70.5%)、情绪抑郁(69.9%)、形体消瘦(62.8%)、胁痛(61.4%)、口苦(60.5%)。以出血(6.8%)、青筋暴露(6.5%)、盗汗(5.1%)发生机率最低。(2)舌苔以白腻苔、薄黄苔、黄腻苔为多见,舌质以黯红、红色为多见,脉象以弦脉最多见;(3)脾虚证最多见,占38.0%,其次是气滞证,占34.4%,血瘀证占23.6%,湿热证占19.0%;较少的是心虚证,占1.9%,热毒证占2.3%。二证相兼共153例,占43.5%,三证相兼共70例,占19.9%;以脾虚气滞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热、肝脾两虚证最为常见,多分布于Ⅱ期肝癌患者中。在三证相兼中肝虚、肾虚合并阴虚证最为多见,且多分布在Ⅲ期患者。结论:广州地区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主要集中在脾虚证、气滞证、血瘀证、湿热证,Ⅱ期患者多见脾虚气滞、气滞血瘀、脾虚湿热、肝脾两虚证,Ⅲ期患者多见肝肾阴虚证。  相似文献   

3.
肝郁脾虚证是抑郁症的核心证候,文章从流行病学研究、诊断研究、治疗研究、机制研究4个方面对肝郁脾虚抑郁症进行了简要综述,指出:抑郁症肝郁脾虚证"以肝为主"论治的各项研究较为丰富,但是疗效的进一步提高依然遇到了瓶颈,"以脾为主"论治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可能新的方向,希望可启发读者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在病理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辨证分型规律及各证型睡眠障碍的特点。方法:采集245例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象、脉象等基本信息,以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其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候特点。结果: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常见症状有38项,出现频率较高的前5项症状依次为忧思善虑、心烦易怒、兴趣索然、神疲乏力、早醒;舌、脉象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数多见;常见辨证分型有6类: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肝郁痰阻证、肝郁血瘀证、气郁化火证、脾肾阳虚证;各证型睡眠障碍以早醒和入睡困难为主,在气郁化火证中尤为典型。结论: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基本中医证型有6类,在不同证型中睡眠障碍构成情况上各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中医证候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抑郁症中医证候特征,明确各证候的诊断依据,为新药临床试验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主、次症的确定提供参考,为构建辨证方法新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对10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分别是精神抑郁、神疲、烦躁、面色异常、睡眠质量差等,这些症状的发生率均在95%以上;患者以肝气郁结和肝郁脾虚型最为多见,二者所占的百分比均为35%,其次为心胆气虚型和忧郁伤神型。结论:治疗抑郁症患者时要着重改善其主要症状,应重点从肝论治,同时注意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6.
梁惠卿  ;陈少东 《光明中医》2014,(5):1052-1054
抑郁症是常见精神科疾病。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报道日益增多。本文通过病因病机的探讨,认为本病可为情志因素引起肝的疏泄功能下降,形成肝郁;肝失疏泄,影响及心、脾、肾,导致机体精、血、津液的亏虚,而成阴虚之候;反之,阴虚势必影响肝主疏泄,继而形成肝郁阴虚之证。故而临证时,应注意采用滋阴疏肝法以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7.
肝郁脾虚证是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为病机,以胁胀作痛、情志抑郁、腹胀便溏为主症的证候,多见于肝病、胃痛、肠易激综合征、抑郁症等疾病,是现代临床常见证候。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辨证研究的关键,也是指导疾病治疗的基础。文章在总结课题组及领域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方证相应为指导,以“药效机制-证候本质”为耦合,揭示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与神经-消化-循环系统失衡作为“肝郁”与“脾虚”证候病机生物学基础的核心、阐明了肠道微生物-免疫系统-脑轴失衡是介导肝郁脾虚证病机演变转化的关键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特征,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疗提供辨证施治的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对110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舌、脉等四诊信息,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统计分析这类患者的证候学特点。结果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常见的中医证候依次为:肝胃郁热证(45.45%)、痰气交阻证(34.55%)、肝郁气滞证(20%)、中虚气逆证(19.09%)、肝胃不和证(18.18%)、脾肾阳虚证(9.09%)、胆热犯胃证(9.09%)、肝郁脾虚证(8.18%)、瘀血阻络证(7.27%)、痰热内蕴证(7.27%)、脾胃气虚证(6.36%)、脾胃湿热证(5.45%)、胃阴亏虚证(3.64%)、脾胃阳虚证(2.73%)。其中同一个患者常有几个证候重叠。结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较少见单一证候,兼夹证多见。肝胃郁热兼痰气交阻的复合证型,是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最特征性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9.
我院141例职工脂肪肝中医证候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我院职工体检中发现的141例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候及其分类证候症状分布规律.方法 设计统一问卷,对本院职工体检中发现脂肪肝者进行调查.参照文献分为肝郁脾虚证、痰湿蕴结证、肝气郁结证、肝胆湿热证、肝阴不足证5型.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用频数法进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统计分析.结果 141例脂肪肝中医证候分布以肝郁脾虚证居多,其次为痰湿蕴结证.不同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不相同.结论 脂肪肝中医证候与症状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7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病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规律,为其分类及规范化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7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发病与症状调查,采用积分记录,分析证候分布规律。结果:中老年人为发病主要人群。输血史为本病的高危因素,感染后易转为慢性化。中老年人多表现为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青年人多表现为脾气亏虚证。结论:慢性丙型肝炎的中医基础证型有肝肾阴虚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主要表现为阴虚、脾虚、肝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及其分类证候症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56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将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以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为主要证候;症状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且不同的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不相同。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证候为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有不同模式特点,其症状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开展全国范围内多中心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证候调查,归纳该病的证候分布特点以及主要证型。方法:调查全国共计1 003例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采集舌象、脉象及中医症状指标,通过量化评价确定症状分布频次及构成比,分析该病的主要证候分类及占比。结果: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常见中医症状(前10位)依次为:困倦乏力(84.55%)、胁痛(75.67%)、尿黄(75.37%)、口干(66.20%)、烦躁易怒(60.42%)、胃部满闷(58.33%)、口苦(54.24%)、食欲不振(53.24%)、面色晦暗(51.94%)、腹部胀满(48.16%)等;在单一证候及有兼证存在的情况下,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证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复合证候“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为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临床最常见相兼证候,肝郁脾虚及肝胆湿热证患者常见症状构成比及肝功能指标有显著差异。结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及复合证候“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为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核心病机。  相似文献   

13.
朱刚  孙伟  张沙丽 《山西中医》2010,26(11):38-41
目的:观察138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方法:通过临床观察138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研究其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MHD患者中单纯虚证患者较多,占53.7%。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占47.1%(65/138)。(2)该组MHD患者本虚证脾肾气虚证患者年龄小于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标实兼证中湿热证小于湿浊证(P〈0.05);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及肝肾阴虚证透析时间长于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P〈0.05);脾肾气虚证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肝肾阴虚证以高血压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气阴两虚证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糖尿病为主,阴阳两虚证以红斑狼疮、梗阻性肾病、多囊肾、痛风、肾癌为主。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特点表现为急证、重证较少,而慢证、轻证较多。(2)患者年龄因素、透析时间因素、原发病因素可以影响中医证候分布。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通过对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及珠三角地区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流行病学调研,探讨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记录857例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水平、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等临床资料,并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两虚、阴虚阳亢、痰瘀内阻为血脂异常患者的5个常见证型,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310例,占36.17%)。肝郁脾虚组总胆固醇(TC)高于脾肾两虚组、阴虚阳亢组以及其他证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脾肾两虚组、其他证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痰瘀内阻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肝肾阴虚组、脾肾两虚组、阴虚阳亢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郁脾虚证是广东地区血脂异常患者的最常见证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定量诊断脂肪肝严重程度及血液生化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脂肪肝病例及健康对照者各100例,对脂肪肝病例进行中医证候分型,测定各组中的肝、脾CT值,同时测定血液生化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郁脾虚、痰湿内阻、痰瘀互结、肝肾不足、湿热内蕴5个中医证候分型均以弥漫型脂肪浸润为主(P〈0.05);脂肪肝5个中医证候分型在不同CT分度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和湿热内蕴型以轻度为主;痰湿内阻型及痰瘀互结型以中度为主;而肝肾不足型以重度为主;肝脾CT比值最高的为肝郁脾虚型,最低为肝肾不足型;5个中医证候分型患者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肾不足型患者血液中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及其他中医证型脂肪肝患者(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脂肪肝患者的肝脾CT值及血液生化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可以成为区分脂肪肝中医证型的客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IgA肾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主要预后指标的关系进行调查,为中西医结合诊治本病的规范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中心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的方法,收集了1016例IgA肾病患者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探索IgA肾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结果 出现概率在10%以上的中医症状包括阴虚、气虚、阳虚、湿热及血瘀症状;其中气阴两虚证最多(41.4%),脾肾阳虚证最少(8.1%);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肺气虚证患者比例下降,而脾肾阳虚证患者比例上升;兼证中湿热(31.6%)和血瘀(28.9%)最为常见。脾肺气虚、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证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显著低于脾肾阳虚证(P〈0.05);脾肺气虚、气阴两虚证血压水平显著低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P〈0.05)。结论 气虚、阴虚是IgA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证型与尿蛋白、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预后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更年期综合征常见中医证候及其症状分布特点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1986~2005年间我国辨证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本病常见中医证候及其症状分布特点.方法:以符合选择标准的文献建立数据库,并运用SPSS12.0软件统计证候出现的频次、频率以及常见证候所对应的症状出现的频次、频率.结果:证候名称经规范为146个,其中出现频率在5%以上的有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心肾不交证、肝气郁结证.症状经规范为328个,与以上各常见证候对应的且出现频率在10%以上者的症状个数分别为:30(肝肾阴虚证)、28(脾肾阳虚证)、30(肾阴虚证)、41(肾阳虚证)、23(心肾不交证)、30(肝气郁结证).结论:更年期综合征辨证分型复杂,症状繁多,其常见中医证候的症状分布特点符合传统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抑郁症中医证候特征,明确各证候的症状构成,为新药临床试验中中医证候辨证标准中主、次症的确定提供参考,为构建辨证方法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对我院2005年9月至11月间连续就诊的门诊或住院抑郁症患者100例进行中医证候信息采集,并将这些信息统计处理得出抑郁症常见证型及其症状构成。结果抑郁症肝气郁结证的主症为精神抑郁、神疲、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神情淡漠;次症为心悸、叹息、胸闷气短、健忘、悲伤欲哭。同样,肝郁脾虚证的主症为精神抑郁、神疲、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神情淡漠;次症为心悸、胸闷不舒、健忘、悲观、倦怠乏力。两证型的症状积分总分值均在15分到30分之间。结论通过对抑郁症患者的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得出了此病常见证型的症状构成及各症状的发生率。抑郁症肝气郁结证和肝郁脾虚证这两个最常见的证型中,除存在一些共同具备的症状,如精神抑郁、烦躁、面色异常等,还存在各自证型具有的一些独特症状,肝气郁结证中有急躁易怒、叹息、气短、悲伤欲哭等肝郁症状,而肝郁脾虚证则有乏力等脾虚症状,这些不同症状作为证型的次症构成可能更能体现该证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以证候为基础,审证求机,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关键,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前提。肝郁脾虚证中医证候要素具有"虚—郁—滞"的特点,而现有"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的病机存在重"内实"而轻"外虚"、重"静态"而轻"动态"、重"理气"而轻"补虚"的不足,不能完全涵盖其病机内涵。本文从临床实践角度出发,以需求为导向,提出肝郁脾虚证"虚气留滞"病机及基于该病机的培元健脾、开郁通滞治疗原则,丰富证候病机内涵,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方法 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对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市县/区级医院的6 688例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全国范围内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以肾气虚证(17.34%),脾气虚证(13.25%),气血两虚证(12.62%),气虚血瘀证(8.45%),肾阴虚证(6.88%)为常见中医证候。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以气虚、阴虚、血虚为常见病性要素,并且多与肾、脾、肝密切相关。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医证候的地区分布具有一定规律,肾气虚证、脾气虚证、气血两虚证为共有证候;但因地域不同,各地区中医证候的分布也存在差异之处。华北、西北、西南、华东地区的肾气虚证出现频率较高,华中、东北、华南地区出现频率稍低。华中地区脾气虚证出现频率最高。华东地区气血两虚证频率最高。脾肾两虚证在华中、华北、西南地区分布较多。西北、华南、华北地区以气虚(肾虚)血瘀证为常见证候。华东、西北、东北地区以肾阴虚证较为多见,而虚热证主要分布在西南、华东地区。肾阳虚证则较多分布在华南地区。肝郁血热证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多。肝郁脾虚证在华中地区频率较高。肾气虚证、脾气虚证、气血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肾阴虚证与既往诊断标准差异不大。对肾气虚证有诊断意义的症状为阴道不规则流血,经量多,或月经周期缩短;腰酸痛,健忘。对脾气虚证有诊断意义的症状是月经周期缩短;神疲乏力,纳呆食少,便溏;苔白。对气血两虚证有诊断意义的症状是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无华,头晕,心悸。对气虚血瘀证有诊断意义的症状是经行不畅,经常或偶有血块;神疲乏力;舌紫暗。对肾阴虚证有诊断意义的症状是排卵期出血;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盗汗。结论 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中医证候类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地区分布存在差异,可为临床因地论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