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Heude)]是我国的主要食用螺种之一,作者曾在其体内查见9种棘口科吸虫的囊蚴,其中有7种可以感染人体。1990年6月我们又对中华圆田螺体内棘口科吸虫囊蚴的感染情况作了进一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中华圆田螺108只采自雅安市大兴、姚桥两乡的水稻田和水沟中。将中华圆田螺逐一编号,称重,测量壳高之后,打碎,用胃蛋白酶消化法检查螺体  相似文献   

2.
叶形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perfoliatusRatz,1908)病系人畜共患的鱼源性寄生虫病。在日本与我国湖北汉川等地均有报道人体感染。其第一中间宿主为纹沼螺。我们在铜锈环棱螺(Bellamyaaeruginosa)内,发现一种具棘口科吸虫特征的尾蚴,通过动物感染实验,证明其为叶形棘隙吸虫。 材料与方法 铜锈环棱螺采自福建云霄县火田乡居民区附近的池塘内。除去螺体外壳,捣烂内脏后,于  相似文献   

3.
1984~1987年,我们对浙江省的牛、羊、猪、鸡、鸭、鹅、猫、狗等家畜家禽进行寄生虫学检查,获人畜互通寄生吸虫23种,根据Skrijabin分类系统,隶属9科16属,同时查获与人体寄生有关的吸虫6种,隶属3科4属。23种人畜互通的寄生吸虫是: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胰阔盘吸虫,肝片吸虫,巨片吸虫,布氏姜片虫,卷棘口吸虫,宫川棘口吸虫,林杜棘口吸虫,接睾棘口吸虫,圆圃棘口吸虫,曲领  相似文献   

4.
附件棘隙吸虫与4种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调查福建棘隙吸虫等多种吸虫混合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改良加藤法或水洗过筛沉淀法粪检 ,对吸虫卵阳性人群和终宿主动物分别作驱虫与解剖观察 ,对鱼类宿主取鱼鳃和鱼肉等组织 ,镜检囊蚴。结果 :查出福建棘隙吸虫 ( Echinochasmus fujianensis)、华支睾吸虫 ( Clonorchissinensis)、日本棘隙吸虫 ( Echinochasmus japonicus)、钩棘单睾吸虫 ( H ap lorchis pumilio)和台湾棘带吸虫 ( Centrocestus taiwanense)等 5种 ;人群感染率为 4 .6% ( 81/ 1774 ) ,有 33.7%感染者同时感染 2种或 3种吸虫 ,第二中间宿主为麦穗鱼等 11种 ,感染率为 4 9.1% ( 169/ 34 4 ) ;不同吸虫囊蚴寄生鱼体部位不同 ;保虫宿主为狗、猫和 2种鼠类等 4种 ;混合感染率为 53.5% ( 2 3/ 4 3)。结论 :当地为兽主人次的鱼源性 5种吸虫混合感染区 ,人体自然感染钩棘单睾吸虫系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5.
圆圃棘口吸虫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圆圃棘口吸虫扫描电镜观察安春丽,陈殿学,陈新秋,王力圆圃棘口吸虫(Echinostomahortense)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可寄生于犬、鼠等多种动物和人体。近年来,国内已有多起人体感染报道。范树奇(1989)[1]、陈新秋(1993)[2]分别...  相似文献   

6.
棘口科吸虫(Echinostomatidae Dletz,1909)是一类主要寄生于鸟类和哺乳类动物肠遭的小型寄生虫,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人体大多系偶然感染。但近年来屡见有新虫种感染人体的病例或流行的报道。在某一些地区随着工业化、生态学改变和现代  相似文献   

7.
在安徽省淮南市洛河、窑河、高溏湖和焦岗湖等沿岸居民饲养的家鸡和家鸭盲肠内发现了卷棘口吸虫,其感染率分别为23.33%(7/30)和43.33%(13/30)。这是首次在安徽省发现禽类感染卷棘口吸虫。  相似文献   

8.
推测在同一螺宿主体内发育的吸虫表面可能有一些共同的糖基元,与以凝集素为基 础的免疫学识别的缺如有关。作者检测了6种吸虫[卷棘口吸虫、似锥低颈吸虫、无饰棘缘吸虫、缘口吸虫属吸虫、复口吸虫(D.pseudospathaceum)、斯氏毛毕吸虫]表面糖类存留物。吸虫尾蚴是实验室饲养或取自现场池塘中的静水椎实螺所逸出的。每螺限定由一种吸虫寄生。除感染缘口吸虫螺用2只  相似文献   

9.
藐小棘隙吸虫病感染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研究表明,居民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系由于生饮含有该吸虫见蚴的水或食入其活囊蚴。经常喝生水的居民的感染率为20.1%,较不喝生水居民的感染率1.5%高12.6倍。该地水体中仅检到该吸虫尾蚴.未发现囊蚴。因此可以认为,藐小棘隙吸虫感染人体的主要方式是尾蚴直接经口,而囊蚴经口感染为次要。  相似文献   

10.
人体棘口吸虫病研究进展汪天平综述袁鸿昌徐伏牛审校安徽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芜湖241000)棘口科吸虫(EchinostomatidaeDietz,1909)是主要寄生于鸟类和哺乳类动物肠道的小型寄生虫,种类多,分布广,人体多系偶然感染。但近年来屡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安徽省长江流域血吸虫病流行村的40个点计16286人和7个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中签县的34个点共17611人的人体寄生吸虫调查结果。在未控制流行地区,日本血吸虫病的居民粪检阳性率仍高达8.6%,急性感染病例近年明显增多,1989年达4664例,表明血吸虫感染仍是该地区的严重社会公共卫生问题。调查中同时发现了7种其它人体寄生吸虫,居民总感染率为1.2%,其中华支睾吸虫和姜片虫是散在分布。繁昌县为肺内寄生卫氏并殖吸虫流行区,而旌德等其它地区为肺外寄生型肺吸虫感染。棘口科和异形科吸虫系本省首次报告,繁昌县11例虫卵阳性者经驱虫鉴定为抱茎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perfoliatus),另3例驱虫鉴定为横川后殖吸虫(Metagonimus yokogawai)。旌德县1例巨片形吸虫感染者驱出虫体。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圆圃棘口吸虫病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30年代和80年代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先后发现圆圃棘口吸虫和人体感染病例。为了解辽宁省有否本虫和人体感染者存在,1990年6月—1991年8月开展了本项调查。结果两者均存在。 1 人体自然感染圆圃棘口吸虫病例 1990年6月和1991年8月,调查沈阳市传染病院肝炎病房住院病人,查出活吞泥鳅感染史者10人。留取粪便经一层纱布过滤后行水洗沉淀检查虫卵,结果在6人粪便中查见虫卵。虫卵为椭圆形,淡黄色,卵盖不明显。测量10个虫卵,平均长0.117  相似文献   

13.
安徽人体感染日本棘隙吸虫的发现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jap onicus)系寄生于人、犬、猫、鸡、鸽等动物的人、畜共患寄生虫。1991年春,作者等在和县陈桥洲发现人体自然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的同时,又发现了日本棘隙吸虫自然感染病例。为了解该病的分布与流行情况,同年秋在陈桥洲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安徽和县陈桥洲人体藐小棘隙吸虫流行区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藐小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liliputanus),主要寄生于犬、猫、鼠等哺乳动物和鸟类。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未见人体感染的报道。1991年春我们在安徽和县陈桥洲作居民肠道寄生虫病粪便普查时,查见大量棘口科吸虫卵,经药物驱虫,虫体和虫卵送安徽医科大学刘昌威、杨兆莘教授和福建师范大学汪溥钦教授鉴定为藐小棘隙吸虫及其虫卵。现将流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芜湖地区家鸭体内宫川棘口吸虫形态学特征,并探讨Cox1基因作为分子标记鉴定宫川棘口吸虫的可行性。方法从芜湖地区散养家鸭体内分离宫川棘口吸虫,染色、制片、鉴定;并应用PCR技术扩增出宫川棘口吸虫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测序后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获得同源性。结合形态学结果鉴定虫种,并基于Cox1基因序列进行种间比较分析。结果芜湖地区家鸭体内宫川棘口吸虫感染率约为16.67%,成虫体长6.6~13.2 mm。扩增出的宫川棘口吸虫Cox1基因长度为660 bp,与GenBank中收录的宫川棘口吸虫同源性为99.68%,形态学鉴定与分子鉴定结果一致。结论芜湖地区家鸭体内宫川棘口吸虫感染较为普遍,线粒体Cox1基因可作为分子标记用于棘口属内和属间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平远县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调查及DNA(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调查广东省平远县棘隙吸虫及其他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情况。方法 对鱼类宿主取鱼鳃和鱼肉等组织 ,镜检囊蚴 ;用水洗过筛沉淀法粪检虫卵 ,部分虫卵阳性动物解剖检查。采用DNA -RAPD技术 ,比较福建棘隙吸虫广东株与福建株。结果 查出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sinensis)、东方次睾吸虫 (Metorchisorientalis)、福建棘隙吸虫 (Echinochasmusfujianensis)、日本棘隙吸虫 (E japonicus)、抱茎棘隙吸虫 (E perfoliatus)和钩棘单睾吸虫 (Haplorchispumilio) 6种。第二中间宿主为麦穗鱼等 11种 ,感染率 48 3% (182 / 377) ,有 92 4%的阳性鱼混合感染 2种以上吸虫囊蚴。保虫宿主狗、猫感染率 79 2 % (19/ 2 4) ,每只阳性动物均有 2种以上吸虫混合感染。 15个引物在福建棘隙吸虫广东株与福建株两者共获DNA片段 185个 ,共享度 (F) =0 984,遗传距离 (D) =0 0 16。结论 当地为人兽共患的多种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区。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相印证 ,福建棘隙吸虫广东株与福建棘隙吸虫福建株为同一虫种。  相似文献   

17.
<正> 1988年10月,我们在肺吸虫研究中偶然发现一家犬自然感染了棘口吸虫,现报告如下。 将粪检疑似感染棘口吸虫的犬人工致死解剖,纵向切开肠管,分段检查。将在小肠内检获的棘口吸虫用生理盐水清洗、压片固定、盐酸卡红染色,快绿复染。对10条成虫标本和100个新鲜虫卵进行了光学显微镜观  相似文献   

18.
异形科吸虫是一类小型吸虫,种类繁多,寄生人体的有异形异形吸虫(Heerophyes hetervphyes)、横川后殖吸虫(Metagonimus yokogawai)、高桥后殖吸虫(Metagvnimus tadahashil)、钩棘单睾吸虫(Haplorchis pumilio)、多棘单睾吸虫(H.yokogawai)、扇棘单睾吸虫(H.taichui)、镰刀星隙吸虫(Stellantchasmus fulcutus)与台湾棘带吸虫(Centrocestus formosanus)10种。  相似文献   

19.
1991年春,作者等在安徽省和县陈桥洲首次发现藐小棘隙吸虫人体自然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当地居民的感染率高达13.71%(899/6557);其感染途径主要是喝生水所致.为此,进行了藐小棘隙吸虫尾蚴对理化因素抵抗力的实验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在首次证实了辽宁省存在圆圃棘口吸虫(Echinostomahortense)感染病例[1]的基础上,对圆圃棘口吸虫感染的病例,用吡喹酮进行了治疗。病例调查及治疗调查沈阳市传染病院肝炎病房住院患者81人,对其中有生食活泥鳅史者17人进行粪检,8人检出圆圃棘口吸虫虫卵。患者自述生食活泥鳅后,食欲不振、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加重。对2例肝炎症状较轻的患者进行驱虫。于早饭前,2例各服吡喹酮800mg,2h后各服硫酸镁30g,然后进行粪检,分别检出成虫8条和146条。虫体经染色制片观察,其形态与谷重和(1976)、范树奇(1989)所描述的本虫形态基本相同。半月后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