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后角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变化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阳性对照组和bFGF组。阳性对照组动物右侧坐骨神经钳夹损伤,bFGF组动物右侧坐骨神经损伤后给予bFGF,在不同时间点运用免疫荧光技术结合图像分析检测相应背根节和脊髓后角CGRP的变化。结果:bFGF处理组术侧DRG内中小型神经元和脊髓后角内的CGRP表达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积分光密度值相比(P<0.05);但DRG内大型神经元内CGRP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结论:结果提示外源性bFGF能明显促进损伤后同侧DRG中小型神经元和脊髓后角CGRP的合成,对DRG内大型神经元中CGRP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坐骨神经损伤后Roundabout 2(Robo2)在成年大鼠背根节和脊髓的表达变化。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分别存活3~28d,取其L_(4~6)背根节(DRG)和脊髓;利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Robo2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图像分析技术对阳性细胞的灰度值进行测定。结果:正常DRG感觉神经元表达Robo2 mRNA和蛋白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不表达。坐骨神经切断后3 d DRG内Robo2表达增加,7~14 d达高峰,21~28 d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坐骨神经切断可导致DRG内Robo2的表达上调,可能与早期的感觉轴突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伪狂犬病毒(PRV)逆行示踪技术观察Wistar大鼠两侧背根神经节(DRG)之间神经元的联系,寻找两侧DRG神经元交互支配的形态学基础。方法:选用18只正常成年雌性Wistar大鼠,分为单侧PRV组、双侧PRV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组(n=6)。单侧PRV组将2μl滴度为1×10~(10)的PRV-EGFP注射到左侧坐骨神经;双侧PRV组将2μl滴度为1×10~(10)的PRV-EGFP注射到左侧坐骨神经上,同时2μl滴度为1×10~(10)的PRV-mRuby注射到右侧坐骨神经上;CTB组将2μl浓度为1μg/μl的CTB注射到左侧坐骨神经上。5 d后观察病毒标记结果。结果:单侧PRV组在左侧DRG可见大量被PRV-EGFP标记的神经元,右侧DRG也观察到大量被PRV-EGFP标记的神经元,但数量明显少于左侧(P0.01)。双侧PRV组在左侧DRG可见大量被PRV-EGFP和PRV-mRuby标记的神经元,且有部分神经元被PRV-EGFP和PRV-mRuby同时标记。CTB组大鼠L_4脊髓前角神经元被CTB标记,DRG中枢突大量纤维终末被CTB标记。此外,L_2脊髓中背根神经节中枢突的大量纤维终末被CTB标记。单侧PRV组大鼠L_4脊髓前角神经元被PRV-EGFP标记,腰骶髓后连合核(DCN)有大量神经元被PRV-EGFP标记,L_2腰骶髓后连合核也有大量神经元被PRV-EGFP标记。结论:Wistar大鼠的左右侧DRG神经元之间存在交互支配的现象,两侧DRG神经元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突触联系,而是通过后连合核等中间神经元跨突触联系。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研究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神经元内可顺行运输至末梢并释放到下一级神经元参与突触可塑性等功能。而成熟的BDNF由其前体分子(pro -BDNF)经蛋白酶水解形成。体外研究表明pro -BDNF可以激活神经营养因子受体TrkB并导致TrkB的磷酸化,但pro -BDNF在体内的作用目前仍不清楚。本文拟探讨内源性pro -BDNF在周围神经的运输。将大鼠坐骨神经结扎或压榨背根制成模型,动物存活不同时间后取坐骨神经、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进行pro -BDN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pro- BDNF免疫阳性产物沉积于坐骨神经和背根损伤处的近侧端和远侧端, 24h达高峰,近侧端可持续达 7d而远侧端可达3d;在坐骨神经的近侧端和远侧端、背根神经节和脊髓可检测到全分子量大小的完整pro -BDNF;在转染pro- BDNF质粒后,PC12细胞内可见pro -BDNF免疫阳性产物分布于胞体和突起。这些结果提示pro- BDNF可以象成熟BDNF一样在感觉神经内顺行和逆行运输,并可由神经元分泌、释放而发挥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神经营养因子-3(NT-3)对脊髓半横断后背根神经节c-Jun表达的影响,探索NT-3促进脊髓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NT-3注射组,应用荧光免疫组化法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背根神经节c-Jun的表达,并计数细胞核完整的神经元数目。结果:脊髓损伤后,背根神经节的细胞内c-Jun的表达上调;NT-3注射组脊髓损伤侧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c-Jun表达明显上调,背根神经节内细胞核呈完整状态的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结论:(1)c-Jun在轴突损伤后表达上调。(2)NT-3对轴突损伤后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3)NT-3可能通过使c-Jun表达上调而发挥其促神经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如何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一直是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基因治疗有可能成为今后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的:观察携带小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 cDNA表达片段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xCA-BDNF转染大鼠损伤坐骨神经后BDNF的表达,以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和神经生长情况。 方法:切除成年Wistar大鼠股中部10 mm长的坐骨神经,AxCA-BDNF转染组、BDNF组和对照组分别用硅胶管内置AxCA-BDNF原液,BDNF溶液或空白病毒稀释液桥接坐骨神经两断端。术后3,7,14 d,1,2,4个月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损伤坐骨神经及相应脊髓节段BDN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观察损伤坐骨神经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再生的神经元及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和髓鞘厚度。 结果与结论:术后3,7,14 d及1个月时,AxCA-BDNF转染组损伤坐骨神经近、远端神经干及脊髓(L3~6)中BDNF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高于BDNF组和对照组(P < 0.01)。光、电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图像分析证实,BDNF基因转染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新生神经纤维数目及其髓鞘厚度、神经联接的再形成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说明经腺病毒介导转染的BDNF基因可在大鼠坐骨神经内有效表达,并通过轴突逆行转运到了相应的脊髓神经元,不仅能促进损伤神经纤维再生,也能保护损伤的脊髓神经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上GABAA受体亚基表达的改变。方法:建立坐骨神经压榨性损伤动物模型(CCI),热板实验检测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WL);并取大鼠L4-L6DRG神经元进行膜片钳实验,观测术后DRG神经元GABA介导的内向电流的变化;分别应用Western Blot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术后GABAA受体γ2和α2亚基表达的变化。结果:(1)CCI模型鼠的TWL比正常组明显缩短(P0.05);(2)膜片钳实验观察到术后14 d CCI术侧DRG神经元GABA介导的内向电流较正常组明显减小(P0.05),对侧电流较正常组明显增强(P0.05);(3)Western Blot检测观察到CCI术侧和对侧DRG神经元上GABAA受体γ2亚基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明显下调(P0.05),术侧和对侧磷酸化γ2亚基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4)术侧GABAA受体α2亚基表达量下调(P0.05),对侧表达量上调(P0.05)。结论:神经病理性痛时,磷酸化GABAA受体γ2亚基表达的增多以及GABAA受体亚基组合方式的变化,可能参与了痛觉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小鼠坐骨神经压榨损伤后 ,腹腔注射抗 BDNF血清 ,动物存活 2周。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生长相关蛋白 ( GAP-4 3)在脊髓腰骶膨大部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表达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发现 ,注射抗 BDNF血清后坐骨神经损伤侧脊髓前角 GAP-4 3m RNA的阳性神经元与 GAP-4 3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目减少 ,阳性神经元的光密度也降低 ,上述改变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意义。结果提示 ,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内源性 BDNF可能参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GAP-4 3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部分去背根猫备用背根节 ( L6 )卫星细胞 NGF、BDNF和 NT-3的表达变化 ,将成年雄猫 2 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术后 3 d、术后 7d及术后 10 d三个实验组。实验组行单侧部分背根切断术 (切除一侧 L1 ~ L5,L7~S2 DRG,保留 L6 背根为备用根 )。取正常组一侧和术后 3 d、7d及 10 d实验组手术侧的 L6 DRG制作 2 0μm厚冰冻切片 ,行免疫组化反应 ;观察 NGF、BDNF和 NT-3在 DRG卫星细胞的分布 ,计数各组 L6 DRG的 NGF、BDNF和 NT-3的阳性卫星细胞数量。结果发现 ,部分去背根术后7d和 10 d组 L6 DRG的 NGF、BDNF和 NT-3的阳性卫星细胞数量较术后 3 d组和正常组者明显增高 ( P<0 .0 1)。表明 ,单侧部分背根切断导致备用 DRG卫星细胞的 NGF、BDNF和 NT-3的表达上调 ,这一变化可能与脊髓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部分去背根后备用背根节 (L6 )各类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及其mRNA的量变情况。 方法 对成年雄性猫行单侧部分背根切断术 (切除一侧L1 ~L5、L7~S2 DRG ,保留L6 为备用根 )。取正常组一侧和术后 3d及 7d组手术侧的L6 DRG并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染色。观察BDNF及其mRNA在DRG各类细胞的分布 ,测定BDNF及其mRNA在神经元和卫星细胞的光密度值。 结果 部分去背根后 3d ,中小神经元内BDNF及其mRNA的光密度值较正常者明显减少 (P <0 0 5 ) ,而 7d时又恢复近正常水平 (P >0 0 5 )。BDNF及其mRNA在大神经元的光密度值术后 3d无明显变化 ,而 7d时较正常者明显减少 (P <0 0 5 )。比较之 ,卫星细胞BDNF及其mRNA的光密度值术后 7d时明显升高 (P <0 0 5 ) ,术后 3d与正常者比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 部分背根切断导致备用DRG各类细胞BDNF的表达水平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提示备用DRG内BDNF的变化与脊髓Ⅱ板层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Human lungs weighing ca 600 g permit the passage of 5–6 l of blood per minute. The blood capacity of the human lungs is about 0.5 l. Consequently, each 0.5 l of blood is during 5 s. The questions arise of how such a large mass of blood passes through such a small mass of lungs and what the reasons are for such a high rate of blood oxygenation. Since the structure of lungs in mammals is almost the same, we tried to solve these issues studying the rats, in which 20–22 ml of blood pass through the lungs of 1.5–2.0 g mass. A great blood flow appear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a large diameter of the lung arterioles and a high rate of the blood flow in them. The high rate of oxygenation is accounted for by a special structure of alveoli and special conditions of the blood flow, which create ideal conditions for oxygen diffusion.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