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TAN-FAN)复合体的血管内栓塞时机及并发症防治方法。方法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对58例TAN—FAN复合体进行血管内栓塞。结果58例TAN—FAN复合体中24例(41.4%)为出血后7天内进行栓塞,20例(34.5%)为出血后7天~2周内进行栓塞,14例(24.1%)为出血后2周~1个月内进行栓塞。58个动脉瘤均被成功栓塞,其中真性动脉瘤腔100%闭塞者46个,95%闭塞者9个,90%闭塞者3个;13例A型与31例B型假性动脉瘤腔均未行弹簧圈填塞,14例C型中11例仅用弹簧圈疏松填塞假性动脉瘤腔,另3例用3D-GDC仅栓塞真性动脉瘤腔部分。术中并发动脉瘤破裂1例;并发脑血管痉挛2例;并发脑梗死3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其治疗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43例,Ⅱ级11例,Ⅲ级3例,全组死亡1例,死亡率1.7%。术后随访3~6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对动脉瘤破裂后形成的TAN—FAN复合体应早期进行血管内栓塞;只有根据TAN—FAN复合体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栓塞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具有丰富的动脉瘤栓塞经验,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显微手术夹闭、血管内栓塞和栓塞后手术夹闭3种治疗方法,探讨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案。方法显微手术瘤颈夹闭30个动脉瘤,栓塞34个动脉瘤,栓塞后夹闭15个动脉瘤。结果夹闭组30个完全夹闭,无复发,死亡率6%(2/30)。栓塞组完全闭塞率70.6%(24/34),复发率17.6%(6/34),死亡率11.8%(4/34)。栓塞后手术组15个完全夹闭,无复发,死亡率6.7%(1/15)。治疗结束用GOS评价,1个月后3组良好率分别为80.0%、79.4%和80.0%;半年后良好率分别为90.0%、88.2%和86.7%。结论显微手术瘤颈夹闭术仍然是治疗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具有1次治疗彻底和复发率低的优势,并可作为栓塞失败的补救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方法,技术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54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4例中成功栓塞53例,其中32例100%栓塞,19例95%栓塞,2例90%栓塞;3例出现严重血管痉挛;2例死于脑疝及严重血管痉挛继发脑梗塞。随访6~24个月,无术后再出血病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一种微创、相对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血管内栓塞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2010年12月血管内栓塞治疗17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6例在出血2天内1、1例在出血3~10天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应用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3例,弹簧圈栓塞14例。结果 17例中成功栓塞16例,其中10例100%栓塞,3例95%栓塞,3例90%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弹簧圈栓塞,次日死亡)。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恢复良好12例;中度病残,但生活能自理3例;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1例。16例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无术后再出血,2例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一种微创、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较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意外,本院2004年9月至2008年12月手术夹闭治疗动脉瘤26例。同时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7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铂金丝弹簧圈(GDC)的问世以来.血管内栓塞治疗由于疗效可靠.微侵袭.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本院自1998年至2005年5月.对19例对颅内动脉瘤进行了铂金丝弹簧圈栓塞。现将麻醉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20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20例颅内动脉瘤病人采用可脱性球囊,自制钨丝微螺旋圈,蓝色组织胶,机械解脱钨丝微螺旋圈等栓塞材料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18例治愈,1例出现脑血管痉挛,1例瘤体破裂再出血,均经对症处理症状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各自的适应证,优缺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4年6月至2001年7月收治颅内动脉瘤278例,其中手术治疗173例,血管内治疗105例。手术治疗组包括前交通动脉瘤(AcoAA)65例,后交通动脉瘤(PcoAA)60例,大脑中动脉瘤(MCAA)20例,颈内动脉瘤(ICAA)20例,胼周动脉瘤(ACAA)2例,后组循环动脉瘤8例。血管内治疗采用机械可控式弹簧圈(MDS)或电解可控式弹簧圈(GDC)栓塞疗法,栓塞的动脉瘤包括AcoAA22例,PcoAA42例,MCAA13例,ICAA9例,后组循环动脉瘤4例。采用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25例。结果:手术治疗组出院时治疗结果为优者157例(90.8%),中度残疾5例(2.9%),重度残疾4例(2.3%),死亡9例(5.2%),其中I,Ⅱ级病人无死亡。血管内治疗组出院时治疗结果为优者96例(91.4%),中度残疾1例(1.0%),重度残疾4例(3.8%),死亡4例(3.8%)。结论:血管内治疗和显微外科治疗同属微侵袭治疗范畴,各自有其优缺点。对于大部分颅内动脉瘤来讲,二种方法均可选用,并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Hunt-HessⅣ级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血管内栓塞颅内Hunt-Hess分级Ⅳ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6例16个颅内动脉瘤。结果 16例完全栓塞11例,大部分栓塞5例,1例死亡,并发动脉瘤破裂2例、脑血管痉挛3例、脑梗死2例、4例再次栓塞后痊愈。结论 早期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Hunt-Hess分级Ⅳ级动脉瘤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1月于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9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直径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小型组(动脉瘤直径≤5 mm)和对照组(动脉瘤直径﹥5 mm),每组9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特征、治疗情况、术中脑动脉痉挛发生情况、术中再出血情况、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的比例、术后即刻完全栓塞率及术后症状性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发病至就诊时间、发病至介入时间、动脉瘤部位及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型组患者术中脑动脉痉挛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术中再出血率、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小型组患者的完全栓塞率(RaymondⅠ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症状性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具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