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Ⅰ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行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Ⅱ组运用传统方法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阻滞后30min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对2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阻滞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0.1±2.8)min和(12.9±1.8)min,Ⅱ组阻滞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1.5±2.7)min和(14.6±2.2)min,I组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较Ⅱ组明显缩短(均P〈0.05)。2组均未出现动脉损伤、气胸等并发症。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较传统方法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更高.阻滞实施更快。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上肢手术临床最常用的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随着超声引导与麻醉学的融合,其阻滞成功率大大提高,并发症也不断减少。本组选取43例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观察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联合组和B超组,每组各43例。联合组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定位仪进行治疗引导,其中男25例,女  相似文献   

3.
选择2005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行上肢手术的100例患者,男54例,女4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异感定位。结果麻醉起效时间:研究组为16.9±3.8min;对照组为17.8±4.2min。麻醉效果:研究组患者显效38例(76%),有效11例(22%),无效1例(2%),总有效率95%;对照组患者显效23例(46%),有效18例(36%),无效9例(18%),总有效率82%。研究组出现霍纳综合征l例,未见使用神经刺激仪而引起的局部肌肉疼痛及感觉异常。对照组出现惊厥、抽搐1例,喉返神经麻痹1例,霍纳综合征3例。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明显优于异感定位。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对血管神经损伤小,操作简易,准确率高,是一种有效、安全、简单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麻醉安全性和麻醉质量,帮助麻醉医师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4.
我科于1999年1月开始 ,将用于全麻过程中肌肉松弛监测的0.01mA ,并分20等分 ;每1等分作为一个刺激强度 ,其刺激强度显优 ;Ⅰ级术中病人微痛或对止血带有胀痛感 ,需加辅助药物为良Ⅲ级病人感觉明显疼痛需加局麻 ,以及辅助药物为差[3]。上段的位置[2] ,用仪器刺激时三角肌收缩明显 ;前臂手术时皮肤改良周围神经刺激仪应用于神经定位的临床观察@李志云!311400$浙江省富阳市人民医院 @韩英!311400$浙江省富阳市人民医院 @裘林峰!311400$浙江省富阳市人民医院 @俞国灿!311400$浙江省富阳市人民医院 @章根娣!3114…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200例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应用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护理配合要点,包括心理护理、术前评估、术前准备,术中注意患者体位摆放,观察病情,并遵医嘱推入麻药,严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认为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及判断力,熟练的配合,确保麻醉的安全是麻醉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陈静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1):4162-4162
近几年,我科将神经丛刺激仪应用于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使阻滞成功率质量大大提高,为患平安渡过手术麻醉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现将该阻滞方法与普通肌间沟法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分析三种不同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以60例拟行断指再植手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B超定位组,神经刺激仪组与传统盲探组各20例。三组分别采取B超定位、神经刺激仪定位和传统盲探定位。观察其临床疗效。B超定位组主要分支阻滞起效时间最短,其次为神经刺激仪组;传统盲探组起效时间最长。三组间起效时间比较,两两差异显著(P<0.05)。B超定位组麻醉优良率最高,其次为神经刺激仪组,传统盲探组麻醉优良率最低。三组间麻醉优良率比较,两两差异显著(P<0.05)。B超定位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起效时间和麻醉效果均优于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和传统盲探定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前、后路阻滞效果.方法 随机将颈部无畸形、无神经系统疾患的168例患者分成两组,即前路肌间沟组84例(A Winnie法)和后路肌间沟组84例(B Pippa法).记录两组阻滞实施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镇痛时间.结果 两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镇痛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阻滞实施时间A组明显快于B组(P<0.05).结论 后路臂丛神经阻滞具有阻滞时间短、效果佳、易定位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正>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目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1],老年患者重要脏器的储备功能显著下降,常出现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相关的慢性疾病,容易出现手术和麻醉的耐受能力显著降低。因此,麻醉的方式要尽量准确和有效,减少患者痛苦,并且对身体的影响小而且有利于术后恢复及其他特点[2]。过去,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神经刺激仪,患者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一般不能被准确定位,而现在所采用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径路与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30例。分别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A组行肌间沟径路,B组经锁骨上径路。比较两组麻醉操作时间、镇痛时间、臂丛神经主要分支麻醉阻滞完善情况、手术中辅助镇痛药使用情况及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操作时间、术后镇痛时间、20 min阻滞完善率、手术中辅助镇痛药使用及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径路与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均是安全有效的上肢麻醉阻滞方法,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行择期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超声引导组28例(Ⅰ组)、神经刺激组30例(Ⅱ组)、传统方法组30例(Ⅲ组),局麻药品均使用2%盐酸普鲁卡因30ml。分析臂丛神经麻醉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结果超声引导组麻醉完成用时最少、神经刺激组稍长,传统组用时最多;而阻滞起效时间超声引导组最短,传统组起效时间最长,三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超声引导组、神经刺激组、传统方法组麻醉效果比较优等率分别是:100.00%、90.00%、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比神经刺激器及传统方法的阻滞,起效时间短,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任晖  张丽平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9):1809-1810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探讨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的适宜浓度.[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ASAⅠ~Ⅲ级,年龄65~80岁,按所用麻醉药物浓度不同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均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A组采用0.25%罗哌卡因20 mL,B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20 mL,C组采用0.5%罗哌卡因20 mL.观察各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患者术中麻醉满意度及并发症.[结果]C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最短,B组次之,A组最长,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持续时间C组最长,B组次之,A组最短,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中满意度比较,B组、C组术中满意度高.A组术中轻微痛例数多,需加用麻醉性镇痛药镇痛,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发生一例喉返神经阻滞.[结论]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0.25%罗哌卡因20 mL、0.375%罗哌卡因20 mL和0.5%罗哌卡因20 mL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0.375%罗哌卡因20 mL更适合于老年患者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应用Y型静脉留置针改变穿刺径路行连续臂丛阻滞。方法:A组:传统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用Y型静脉留置针,于肌间沟中点向下向内胸椎方向进针,注入0.75%布比卡因10 ml+2%利多卡因10 ml混合液。结果:B组麻醉效果优者63例,明显优于A组8例(P〈0.01);A组阻滞不全66例,B组仅21例。结论:用Y型静脉留置针改变穿刺径路行臂丛阻滞效果好,是简便、实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陈益  龚璇  夏瑞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4):686-687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常被应用于前臂手术中,但容易损伤血管及出现阻滞不全。神经刺激仪、超声的应用使阻滞成功率大大提高,且并发症较少,但对仪器的依赖难以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本研究采用腋动脉上、下行两点阻滞法(即改良腋路神经阻滞),并与神经刺激仪、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进行比较,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神经刺激器是利用电刺激器产生脉冲电流传送至穿刺针,当穿刺针接近混合神经时,会引起混合神经去极化犤1犦,而其中运动神经较易去极化出现所支配的肌肉颤搐,从而通过肌颤搐来定位,不必通过寻找异感或针随动脉搏动而判断定位。我院自2003年运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7.
<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是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最新数据表明,我国HZ的患病率约为7.7%,而29.8%HZ病人将进展为PHN [1]。目前PHN治疗是采用以药物治疗为基础,联合微创介入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2]。神经电刺激治疗是国内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一种重要的微创神经调控技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神经电刺激方法包括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外周神经电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和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等[3]。  相似文献   

18.
不同浓度左旋布比卡因术后臂丛神经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不同浓度左旋布比卡因配伍芬太尼用于上肢手术后患者,连续臂丛神经镇痛效果、炎症反应及运动阻滞的临床观察.方法:择期上肢手术患者臂丛神经镇痛完善者90例,双盲随机分成三组,行术后连续臂丛神经镇痛,A组为0.1%左旋布比卡因配伍芬太尼0.004mg/kg;B组为0.15%左旋布比卡因配伍芬太尼0.004mg/kg;C组为0.2%左旋布比卡因配伍芬太尼0.004mg/kg.分别于术后6、12、24、48h观察及记录VAS评分及Bromage评分,评定运动阻滞情况;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h、36h、72h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及WBC.结果:A组患者较C、B组VAS评分高(P<0.01),C组患者较B、A组Bromage评分低(P<0.01);A与B、C组患者的IL-6、WBC、NC、IL-10在术后各观察相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15%左旋布比卡因配伍芬太尼0.004ms/kg用于上肢手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可减少机体的炎症反应,且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9.
20.
两点刺激法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引导两点刺激法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12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分为一点刺激组(A组)和两点刺激组(B组),每组各60例,分别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30 mL.观察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的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麻醉持续时间,并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结果: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神经支配区起效时间比较,B组均明显短于A组(均P<0.05).注药30 min后.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7根神经的阻滞效果B组明显优于A组(P<0.05).B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93.3%vs 80.O%,P<0.05).A组失败12例,其中9例追加其他途径臂丛神经阻滞,3例改为全麻后完成手术.B纽失败4例,其中3例追加其他途径臂丛神经阻滞,1例改为全麻后完成手术.麻醉持续时间A组为(396±156)min,B组为(413±162)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两点刺激法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较一点刺激法的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效果更好,是较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