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舍格伦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Graves和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均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三者同时存在罕见。现将一例舍格伦综合征合并Graves病和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病例报告如下。1病史摘要患者,女,50岁。近2年来,病人常觉眼干、口干,未诊治。近1年来,逐渐出现眼球突出,多食易饥,怕热,多汗,月经紊乱,当地医院诊断为“甲亢”,间断服用“他巴唑”治疗,入  相似文献   

2.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3岁。主因乏力伴肛周肿胀疼痛1个月余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神疲,乏力感明显,肛周肿胀疼痛,体温波动在37~39℃。纳少,腹胀,寐欠安,小便调,大便溏。既往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史7年,有血小板输注史,现口服甲泼尼龙片。查体:慢性面容,神志清楚,营养中等,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未见明显出血点及紫癜。心肺检查未发现异常,腹部听诊肠鸣  相似文献   

3.
1结核病的5种分型中,严重血行播散性肺结核(Ⅱ型)可伴有各类血细胞减少,其他分型则血细胞减少并不明显;或可伴有贫血,但白细胞及血小板水平变化并不明显。本科室于2012年2月收治双肺继发性肺结核(Ⅲ型)合并咯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尿、继发性癫痫患者1例,实属少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5岁,因“消瘦伴畏热、多汗5年,全身浮肿20天”于2006年6月13日入院。入院前5年无明显诱因出现消瘦伴畏热、多汗,未诊治;20天前出现全身浮肿,口服利尿剂疗效差遂入院。体检:T39℃、P120次/min、BP150/85mmHg;双眼睑浮肿、双眼突出;双侧甲状腺Ⅰ度肿大、质软、未触及结节;心率120次/分、心肺无异常;腹部膨隆、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囊水肿、双下肢对称性可凹陷性水肿。[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体外循环术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刘传绶,漆一伟,陈生龙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出血及渗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血小板功能与数量的降低[1]。其机制与体外循环机械性损坏、预充液稀释、输入库血、血小板微栓子形成等有关,一般持续1~3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为血液循环中存...  相似文献   

6.
1典型病例病例1:男婴,4个月,左胸壁出现鲜红色肿块4个月。2002年5月入院治疗,查体:左胸壁皮肤呈草莓状鲜红色高起斑块,皮下肿块大小20cm×15cm×1cm,质地硬,触之局部皮温较高,有轻度压缩性,血小板3.5×104。诊断:婴儿血管瘤合并血小板减少综合征(Kasabach-Merritt,K-M综合征)。MRI检查提示:血管瘤侵及胸壁肋骨以外全层软组织。在静脉麻醉下行栓塞硬化术及激素治疗,用无水酒精3.0ml 得宝松明矾5.0ml。术后1周检查血小板2.0×105,术后1个月血管瘤表面皮肤变为暗紫红色,触之局部皮温正常,瘤体张力降低。术后6个月血管瘤表面皮肤颜色明显变淡…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37岁,因右下肢突发肿胀5d于2010年9月急诊入院.无胸闷胸痛,咳痰和咯血,否认发热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心、肾功能不全,无VTE病史.既往无抗凝药物及激素应用史,2009年3月体检发现血小板40×109/L,无出血症状.体检发现右下肢全程肿胀,皮肤及肌肉张力高于左侧,皮色暗红,大腿可见浅静脉扩张,腹股沟区压痛(+),右大腿周径大于左侧5 cm,右小腿周径大于左侧5 cm.辅助检查结果显示:①静脉CT血管造影:右侧股浅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和下腔静脉(L1水平)管腔内充盈缺损影,双侧肾静脉、左侧髂静脉未见充盈缺损.肺动脉主干及左右分支未见充盈缺损.②血液学:血小板:36 × 109/L.IgG-Beta2GP1抗体:(-),IgM-Beta2GP1抗体:(-),IgA-Beta2GP1抗体:(-).抗Sm:(-),抗RNP:(-),抗SSA:(-),抗SSB:( ),抗Smm:( -),抗U1RNP:(-),抗SSA/Ro:(-),抗SSB/La:(-),抗Jo-1:(-),抗Scl-70:(-),抗核糖体:(-),抗心磷脂抗体:IgG型:(-),IgM型:(-),抗ANA:( -).③骨髓:符合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象.  相似文献   

8.
9.
10.
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合并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又称Kasabaeh-Merritt's综合征(K-M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综合征,多见于婴幼儿,成人发病极为罕见。现报道一例。患者女性,32岁,河南安阳人。因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经右股动脉穿刺行肝动脉插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舍格伦综合征(SS)常用口腔科诊断方法的分析,探讨其诊断意义。方法选取初诊为SS患者进行唾液分析和唇腺活检检查。经确诊后,比较各项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SS患者唾液中AST、LDH平均含量均明显高于非SS患者,唇腺组织中腺泡及导管上皮可见的阳性凋亡细胞,其数量明显多于非SS组。结论唇腺活检为诊断SS的必要检查,唾液中AST、LDH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SS的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55岁。2019年4月因牙龈出血行洗牙治疗,之后出现双下肢皮肤紫癜,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为3×10^9/L,遂给予促血小板生成素、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丙种球蛋白治疗,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水平。患者出院后1个月因血小板减少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再次入院,给予替加环素、莫西沙星和氟康唑治疗后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其特征是循环血小板数严重降低,但血小板的产生或大于常。Harrington 1951年首先发现一种能使循环血小板降低的因子,后来 Shulman 称它为抗血小板抗体。脾脏在 ITP 的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是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由于体内产生过量甲状腺激素,引起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又称Graves病。甲状腺癌作为内分泌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全球发病率逐年上升[1]。20世纪30年代前,多数学者认为甲亢与甲状腺癌是相互排斥的。从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病例报道及相关研究对  相似文献   

15.
16.
背景与目的 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合并肝血管瘤临床罕见,容易误诊误治。笔者报告的1例成人ITP合并肝血管瘤患者的诊治经过,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成人ITP合并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诊治特点。结果 患者为46岁女性,因“全身皮肤黏膜出血1个月余,血小板减少1 d”入住血液内科。血细胞分析血小板计数4.0×109/L,凝血功能正常,骨髓穿刺活检提示巨核细胞相对增多,血小板少见,高度疑似ITP。经激素等治疗后皮肤黏膜出血好转,血小板升高至59×109/L。上腹部增强CT提示右肝巨大血管瘤,转至肝胆胰外科行肝血管瘤切除,术后术区渗血明显,阴道流血,血小板逐步降低至3.0×109/L,右侧胸腔大量积液,但凝血功能正常。经止血、输血、调节免疫、抗感染、胸腔穿刺引流处理后逐步恢复。术后第13天患者血小板升高至220×109/L。随访32个月,患者皮肤黏膜不再出血,血小板计数维持在正常范围。结论 成人ITP,需警惕合并肝血管瘤,处理血管瘤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远期效果,但需做好围术期管理以使患者顺利恢复。  相似文献   

17.
Graves病合并甲状腺癌21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了我院收治的Graves病保并甲状腺癌21例,占同期Graves病人的2.57%(21/816),二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其甲状腺癌为亚临床阶段,术前都未被确诊,病理类型多样,其中乳头状癌13例,滤泡状癌3例,混合癌2例,Hurthle癌和髓样癌各1例,另1例为双侧癌(分别为乳头状和滤泡状),微小癌占90%(19/21)。首次手术均为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二次作残甲切除加颈清术者12例,仅1例  相似文献   

18.
何先珍  白淑霞  付宇  张曼  王金堂 《骨科》2015,34(6):755-756
患儿,男,2个月,体质量6 kg。因发现全身散在出血点2 d,于2013年11月7日入院。2013年10月26日肌内注射进口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当时无异常表现。2013年11月5日全身出现针尖大小出血点,并逐渐增多,无瘀斑,无牙龈出血,无血尿及黑,便发病前无感染病史。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及其他特殊病史。2013年11月7日门诊检测血常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5.83×109.L-1,中性粒细胞比例(N)16.30%,淋巴细胞比例(L)71.0%,单核细胞百分比(M)6.5%,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3.370×1012.L-1,血红蛋白(hemoglobin,Hb)94.0 g.L-1,血小板(platelet,PLT)4.0×109.L-1。体检:神志清楚,全身散在针尖大小出血点,未见瘀斑及紫癜。前囟平,张力不高,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肝脾不大。骨髓细胞学检查显示:增生活跃,巨核细胞代偿性增生,以颗粒性为主;肝功能、肾功能、血清电解质、凝血功能、Torch五项检查,大小便常规均无异常,心肌酶:羟丁酸脱氢酶286.0 U.L-1,肌酸激酶同功酶26 U.L-1,乳酸脱氢酶375.0 U.L-1;按国家计划免疫程序接种,已接种乙肝疫苗2剂,卡介苗1剂,未发生不良反应。结合症状、体征及辅检符合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诊断标准。患儿入院后给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每次1 g.kg-1,共用2次,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维生素K1及酚磺乙胺(止血敏)止血。2013年11月12日皮肤出血点基本消退,复查PLT 100×109.L-1; 患儿发病前无发热、呕吐、腹泻,无鼻塞、流涕及咳嗽。出院后随访半年,患儿4个月时改为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糖丸后未见不良反应,接种其他疫苗亦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正血小板减少(thrombocytopenia)与外科感染病人的预后直接相关,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可以作为病人预后的预测指标[1]。传统认为,血小板主要参与机体的促凝血过程而起到维持凝血系统平衡的作用,外科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临床危害在于病人出血风险增高[2]。近年来,随着对血小板生理功能的认识逐渐加深,外科重症感染后血小板介导的免疫效应被逐渐认识[3]。本文就外科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流行病学特征、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20.
Graves病合并肾炎三例临床分析孙德珍,王凤岐,杨惠Graves病与肾炎同属免疫性疾病,但二者共存于同一患者少见,报告3例如下:3例均为女性,年龄26-30岁,例1于肺部感染1月后出现急性肾炎综合征并有心悸、多汗、易饥多食。血压22.6/1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