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方便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湘西贫困农村985名四年级~六年级小学生,以儿童孤独感量表为测量工具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孤独感检出率为13.8%;单因素分析显示男童比女童孤独感更强(P=0.019);9岁以下组儿童的孤独感得分明显高于12岁以上的大龄儿童(P=0.007),10岁组儿童得分高于11岁组(P=0.040)及12岁以上组(P=0.003);四年级儿童孤独感显著高于五年级(P=0.000)、六年级(P=0.000),五年级高于六年级(P=0.047);留守时间5年以上者孤独感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与父母探视间隔4年以上者孤独感最突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高年级为儿童孤独感的保护性因素(P=0.025,P=0.000)。[结论]湘西贫困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较高,应鼓励男童进行情感表达,通过加强亲子沟通、强化同伴关系,提高留守儿童的情感支持,降低孤独感。  相似文献   

2.
武汉市4~16岁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情况,探讨行为问题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式于2003—09/12在武汉市随机抽取2所幼儿园、2所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选取其中幼儿园中班、大班,小学1-6年级,初中1-3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共12个年级,按年级名册各随机选取男50名,女50名,共2400名。均为年龄4-16岁儿童,监护人同意参加。调查工具为行为问题调查量表。该量表包括:①一般项目:有性别、年龄、儿童生活主要照顾者、父母职业等。②环境量表:有亲子关系、父母经济状况、家庭大小、父母心理知识认知、教育认知、环境、父母对自己与孩子相处是否需要建议等项目(对各项目进行同趋势化处理,转换为低优即分越低越好,按1~5分共5个等级进行评分,并采用合计方式计算各纬度的得分,按人数计算各维度的平均分)。③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版做父母调查(113条行为问题,每条有0,1或2分称为粗分,113条粗分加起来称总粗分,再归纳为8~9个因子,计量其因子分),将该量表因子分与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版(父母用)诊断标准对照,判断该儿童是否具有该项行为异常。由各班主任将调查表分发给所选调查对象的家长,并负责向家长讲解调查表内容和填写方法,在发表1周后负责回收表格。结果:纳入儿童2400名,发放调查表2400份,回收调查表2205份,其中内容完整的2199份。由于年龄不符合的有71名,对2128名符合年龄条件和填写完整符合要求的调查表进入结果分析。①男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童(x^2CMH=1722.6350,P〈0.01)。不同年龄段儿童行为异常发生率相似(P〉0.05)。②12~16岁行为异常儿童中非父母照顾者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行为正常儿童(17.07%,3.64%,x^2CMH=15.7005,P〈0.01)。③4~5岁行为异常男童父母的精神心理认知、家周围噪音污染和亲子关系评分和正常儿童相近(P〉0.05);6~16岁行为异常儿童上述3项指标平分普遍高于正常儿童(t=-2.06--6.77,P〈0.05~0.01),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④4~5岁行为异常女童父母的精神心理认知和亲子关系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t=-2.26,-2.10,P〈0.05)。结论:①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②12~16岁行为异常儿童中非父母照顾者多于由父母照顾的正常儿童。③行为问题发生率可能与儿童的生活照顾者、亲子关系、父母的精神心理认知及家周围的噪音有关。④4~5岁儿童行为异常的发生与父母的精神心理认知、家周围噪音污染和亲子关系无关,但与性别有关。  相似文献   

3.
儿童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儿童体内微量元素铁、锌、钙、铅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4-2007—06715例于我所就诊和体检的儿童的体内微量元素铁、锌、钙、铅含量,分析影响体内微量元素铁、锌、钙、铅含量变化的因素,比较各种影响因素与内微量元素铁、锌、钙、铅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1)1~3岁的儿童缺铁和缺锌发生率明显高于3~6岁的儿童(P〈0.05),而血铅水平和缺钙发生率明显低于3~6岁的儿童(P〈0.05);(2)性别对铁、锌、钙、铅含量的无明显影响(P〉0.05);(3)城市儿童缺铁、缺锌和缺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农村(P〈0.05),而血铅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儿童(P〈0.05)。结论:年龄和地域对儿童体内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影响显著,针对与年龄和地域相关的各种高危因素,采取早期预防、监测、积极治疗,是降低儿童微量元素.含量异常发生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了解江西省儿童行为问题现状,探索影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早期干预儿童不良行为提供依据。方法应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江西省4个地区1678名6~13岁的小学生行为问题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儿童行为问题的患病率为11.44%,其中A行为问题、N行为问题、M行为问题的患病率依次为5.01%、3.75%、2.68%。男生行为问题患病率高于女生(P〈0.05),独生子女行为问题患病率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母亲文化程度较高的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低于母亲文化程度较低的儿童(P〈0.05),父、母亲内外向与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无关(P〉0.05),父亲精神质、父母亲情绪不稳定是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较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加强男生与独生子女的教育,提高父母自身文化素养和家庭教育素质,父母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个性对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260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父亲与母亲在相同教养方式上存在一致趋势,依次为情感温暖、过度保护、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而母亲的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否认因子分均显著高于父亲(P〈0.05);男生的父亲过度保护、过度干涉、惩罚严厉,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否认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女生(P<0.05或0.01);城市学生的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与保护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农村(P<0.05);不同职业的父亲过度保护、过分干涉,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惩罚严厉因子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情感温暖因子分越高(P〈0.01);母亲受教育程度越低,惩罚严厉因子分越高(P〈0.01)。父亲过度保护和惩罚严厉在生活环境和子女性别方面存在交互作用;母亲惩罚严厉在职业和文化程度上有交互作用。结论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受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子女性别等多种因素影响,教养方式仍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6.
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动力学特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动力学特征,为家庭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父母问卷、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和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对昆明市盘龙区城市、农村、城郊结合部三所小学的627名四、五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627名学生中检出行为问题者131名,阳性率20.1%,其中男生67名(21.7%),女生64名(20.1%)。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中发现,单亲家庭阳性率显著高于双亲家庭(P〈O.05),双亲家庭阳性率显著低于多代同堂家庭(P〈0.05),城市家庭阳性率显著低于外来务工家庭(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在有、无行为问题儿童家庭中,动力学个性化因子差异有极显著性(F=10.58,P〈0.01)。结论单亲家庭和多代同堂家庭儿童行为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双亲家庭;在家庭动力学因子中以个性化因子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科系、年级的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方法:①2005-11随机整群抽取河南大学及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校二、三年级大学生320人进行施测,共发出问卷320份。在资料整理过程中,28份因填写不完整和故意作答作为无效问卷被剔除,最后回收资料填写完整的问卷292份,有效率91.3%。②采用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施测并调查分析。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共18个项目,包括4个维度(社会孤独感、人际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发展孤独感),1—5级评分(分数越高出现孤独感频率越高)。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共90个项目,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1~5级评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③量表施测的同时获得受试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如年级、性别、专业等内容,并对比进行分析。结果:292份有效问卷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受试者的基本资料特征为男125人(42.8%),女167人(57.2%);文科133人(45.5%),理工科159人(54.5%);二年级学生137人(46.9%),三年级学生155人(53.1%)。②性别变量在自我孤独感维度上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t=3.15,JP〈0.01),即女生高于男生;学科变量在自我孤独感维度、孤独感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t=2.55,P〈0.05;t=2.41,P〈0.05),即文科高于理工科;而年级变量在社会孤独感、人际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发展孤独感4个维度上均未表现差异。③发展孤独感、社会孤独感这两个维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r=0.207~0.393;r=0.246-0.384;P均〈0.01).且对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9个因子具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 结论:孤独感程度高的大学生其相应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学校应加强针对孤独感的教育活动和心理调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湖南省边远地区留守儿童抑郁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湖南省边远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抑郁与其生活状态、自我认知、情绪情感有关,并且不同年龄、性别、监护人、父母亲每次探望间隔时间、亲子关系、学习成绩等方面抑郁程度不同(P〈0.05或P〈0.01).[结论]改善边远地区留守儿童生活状态、给予情感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及社会环境是降低留守儿童抑郁程度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络依赖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依赖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拟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207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分析。结果不同性别、不同学科大学生网络依赖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网络依赖程度经方差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两比较显示,一年级与三年级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四年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二年级与三年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网络依赖程度从大一到大三年级呈明显上升趋势,三年级达高峰,四年级有所降低。结论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程度不同,各高校应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网络依赖状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相似文献   

10.
陈静  王秀兰 《护理研究》2006,20(6):1444-1446
[目的] 了解中学生心血管疾病预防知识、态度、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为相应的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太原市某中学初二、高一年级262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年级间比较,高中组学生的知识、态度以及总得分均高于初中组学生(P〈0.05),而行为方面无差异(P〉0.05);不同性别间比较,男生和女生的知识、态度、行为以及总得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父母亲文化程度及职业均不是影响相关知识和总得分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中学生存在心血管疾病早期预防和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需求,对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相关教育干预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开展农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孤独感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研究组联合农疗。观察6mo。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w、4w、8w、16w、24w末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临床效果,UCLA孤独量表评定孤独状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各时点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UCLA孤独量表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并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但治疗后各时点评分均无显著性差(P〉0.05);对照组除治疗8w末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外,其他时点评分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开展农疗对疾病康复具有积极的协同作用,有利于减轻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孤独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学生精神活性药物滥用行为的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乐昌市300名中学生药物滥用者为研究组,随机抽取与研究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600名正常中学生为对照组。采用自拟问卷进行调查,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自拟问卷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11个因素有极显著性差异(P均〈0.01);将11个有显著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影响中学生精神活性药物滥用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父母有药物滥用、学习成绩差、缺课、暴力行为、自觉孤独、家庭关系不和睦,而多与父母交流则为主要保护因素。结论中学生是药物滥用行为预防和控制的重点人群,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及健康的学校、社会环境是防治中学生药物滥用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桐乡市两所中学370名初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症状自评量表测评,5.67%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焦虑与抑郁等;女生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城镇与农村及男生与女生各因子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测评,城镇中学生受惩罚因子分显著高于农村(P〈0.05),丧失因子及健康适应因子分显著低于农村(P〈0.05或0.01);男生受惩罚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人际关系因子分显著低于女生(P〈0.05)。症状自评量表总分与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激总分和各因子分呈正相关。结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及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193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其中患者配偶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分显著高于子女(P〈0.01),女性家属躯体化、抑郁因子分显著高于男性家属(P〈0.01),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家属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显著高于大专以上文化者(P〈0.01),农村患者家属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因子分显著高于城市患者家属(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同家庭因素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与正常人群子女的行为问题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自编“家庭环境调查问卷”对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研究组)和86例正常人群子女(对照组)进行评定分析。结果研究组行为问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家庭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差,父母文化程度低,教养方式差,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行为问题较多,主要与遗传、心理及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化期望在社区老年人家庭功能与孤独间的中介作用,并分析自我效能对中介模型直接路径及间接路径的调节作用,以期探讨四者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为预防和减少社区老年人孤独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1—12月,选取泸州市380名社区老年人,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家庭关怀指数问卷、孤独感量表简化版、老化期望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PROCESS 3.3软件对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进行检验。结果 本组社区老年人家庭功能总分为8.0(6.0,9.0)分;孤独总分为10.0(7.0,14.0)分;老化期望总分为44.4(36.1,55.6)分;自我效能总分为23(18.0,29.0)分。家庭功能总分与自我效能、老化期望总分呈正相关(rs=0.400~0.511,均P<0.01),与孤独总分呈负相关(rs=-0.436,P<0.01);老化期望总分与孤独总分呈负相关(rs=-0.489,P<0.01)。家庭功能对孤独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851,P<0.001),老化期望对家庭功能和孤独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效应(β=4.325,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9.92%;自我效能对老化期望中介作用的前半路径具有调节效应(β=0.156,P<0.001),且家庭功能对老化期望的影响随着自我效能水平的增高而降低。结论 本组社区老年人家庭功能良好,孤独感处于较低水平,老化期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自我效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本组社区老年人家庭功能可以通过老化期望的中介作用影响孤独,自我效能调节家庭功能对老化期望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blem behaviors of children from grades 4–6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the rural Hunan province of China. Design and Sample: Randomized cluster sampling in 3 rural areas of the Hunan province was used. 435 subjec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grades 4–6. Measures: A researcher‐design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find influential demographic, parent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The prediction test of problem children (PPCT) was used to assess problem behavior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the early child problem behaviors in our sample was 17.44%. Associated factors include gender, willingness to attend school, parents' expectations of the children's educational degree, parents working outside the home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children's feeling of their par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m. Conclusions: The prevalence of children with problem behaviors was higher in rural areas in Hunan than in China as a whole. This may be partly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parents must often work in the cities and leave their children behind at home, increasing the chances that those children develop behavioral problems. This phenomenon also applies in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making it a public health concern. Therefore, there is a need to prevent problem behaviors through collaboration among families, schools, and society.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桡动脉穿刺的改进方法。方法188例需要进行桡动脉采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96例采用改良Allen试验采血,对照组92例采用传统方法采血,评价两组患者穿刺一次成功率和患者疼痛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采血一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疼痛反应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Allen试验采血成功率高,患者疼痛程度轻,且操作方法易于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营口地区城乡儿童少年行为问题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城乡儿童和少年行为问题间的差异性.方法随机抽取营口市区和农村普通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年龄6~16a年龄段学生各50名进行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012份,其中农村517份,城市495份.结果Conners父母问卷各因子分农村均高于城市(P<0.05或0.01);Conners教师问卷不注意/被动、多动指数分量表分农村高于城市(P<0.01);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比较城乡均有差异.结论农村儿童和少年比城市儿童少年可能存在较多的品行问题、学习困难、多动行为和情绪问题,尤以12~16a多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部分地区小学新生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首针(HepB1)接种情况.方法 2005年9月,在西部12个省根据接种率和流动儿童聚集情况各抽取1个县,分别在城区、城镇、农村各选1所小学,每所小学随机抽取100名新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免疫规划宣传文化衫,采用问卷和查验预防接种证记录,对小学新生乙型肝炎HepB1接种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城区、城镇、农村小学新生HepB1及时接种率分别为60.4%、53.4%、27.6%,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534,P<0.001),县级和县级以上医院、乡卫生院以及在家出生的小学新生HepB1及时接种率分别为61.2%、46.5%、14.3%,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2=953.3,P<0.001);常住儿童和流动儿童HepB1及时接种率分别为47.4%和41.9%,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2=16.8,P<0.01).结论 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应加大对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住院分娩率,提高HepB1及时接种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