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同性外斜视不同年龄组的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变化,双眼单视功能重建及欠矫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63例不同年龄组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术后行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测定,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7岁组45例,术后眼位稳定,双眼单视功能重建,欠矫3例;8-12岁组52例,眼位较稳定,双眼单视功能重建,但融合范围小,术后欠矫6例;≥13岁组66例,术后欠矫15例,双眼单视功能部分恢复。结论手术治疗是共同性外斜视的最佳选择,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术后双眼单视功能重建对眼位的稳定影响甚大;大龄组手术矫正眼位后,双眼单视功能重建和完善较困难,术后欠矫是普遍存在的,术中如无复视,保持适度过矫,可降低远期欠矫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研究成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质量效果.方法 总结我院2014-2017年共18例成人视近可控正位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主要临床特征以及术后疗效评价.结果 以复视、视疲劳为主诉,视近可控正位,视远外斜视明显,手术是改善眼位及症状的有效方法.结论 成人外斜视治疗主要目的为改善复视,提高视物舒适度,改善眼位为第二位,术前检查以实际视物无复视时最低三棱镜度数为手术参考值,需适度欠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共同性外斜视的术后远期回退与术中手术量的关系.方法 将我院近四年有较完整资料的54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量采取术终不同的过矫量,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 54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远期正位(≤±10△)493例,>-10△ 38例,其中>-15△ 17例,过矫(>+10△)15例,行二次手术5例,正位率达90.29%.结论 共同性外斜视的术后回退与手术后徙及缩短的量有很大的关系,手术量越大术后回退量越小,手术量越小回退量越大.遵循此规律采取个性化过矫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3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手术时机,手术过矫等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 手术年龄愈小,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愈好,结论 建议≥20△的间歇性外斜视病人应早期手术,有利于重建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共同性外斜视病因、方法、疗效.方法 对40例共同性外斜视手术后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术后一周正位28人,欠矫8人,过矫1人.结论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效果与年龄、双眼单视功能、手术矫正程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一退一缩术式对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和术后回退程度。

方法:对45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由同一术者进行单眼一退一缩术式后,检查术后1d,2wk的斜视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45例进行单眼一退一缩术式后,术后1d,视远平均过矫8.27±7.17PD,视近平均过矫2.40±8.86PD,术后2wk视远平均欠矫1.18±6.98PD,视近平均欠矫4.36±7.83PD。术后2wk内,视远平均回退9.45±6.40PD,视近平均回退6.77±7.92PD。视远及视近回退呈正相关。术后2wk视远视近斜视度差异(3.18±5.60PD)较术前(7.65±6.55PD)明显减小,两者呈正相关。

结论: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适合一退一缩术式,适当加大内直肌手术量可减少术后远近斜视度的差异,且不改变患者内外直肌的张力状态。术后视远视近回退呈同步状态,视远约回退10PD,术后近期过矫10PD可有利于远期正位。  相似文献   


7.
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3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手术时机、手术过 矫等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 手术年龄愈小,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愈好,手术轻度过矫对眼位正位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建议对≥20△,有斜视症状的间歇性外斜视应早期手术,可重建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压贴三棱镜治疗4~8岁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过矫导致的继发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17年1─12月于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斜视矫正术且术后2个月确定存在过矫(+5△<斜视度≤+25△)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38例,年龄4~8岁,配戴压贴三棱镜,度数为1/3~1/2的残余内斜视,每2个月复查,根据眼位情况调整压贴三棱镜度数,斜视度≤+5△并稳定3个月后可去除压贴三棱镜。自使用压贴三棱镜起随诊1年观察眼位正位率(百分比)、斜视度、远近立体视觉。各时间点的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压贴三棱镜治疗2个月正位率为5%(2/38),治疗6个月正位率为45%(17/38),治疗1年正位率为71%(27/38)。压贴三棱镜治疗6个月后近立体视正常率较戴镜前提高(χ2=3.75,P=0.029)。压贴三棱镜治疗1年后近立体视和远立体视正常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χ2=14.53,P=0.025;χ2=15.57,P=0.022)。结论:4~8岁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出现>+5△~≤+25△的内斜视时,使用压贴三棱镜有助于眼位及立体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角膜屈光手术治疗屈光性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77眼近视及近视散光并伴有不同程度斜视的病例进行PRK治疗,术后辅以遮盖疗法等非手术治疗训练,观察术前后斜视的变化.结果43例屈光性斜视中,38例正位,5例残存斜视.术前优势眼平均欠矫度数为1.78D±1.63D,劣势眼平均欠矫度数为4.08D±2.23D,术后,优势眼及非优势眼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和达到5.0的眼数相近.结论角膜屈光手术治疗屈光性斜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共同性斜视术后普遍存在外斜漂移,所以对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早期过矫,共同性内斜视早期欠矫的手术设计被普遍采用。但斜视术后漂移还没有被很好的定量,所以不同类型的共同性斜视术中或术后早期应过矫或欠矫多少亦没有被定量。研究斜视术后的漂移可以指导斜视的手术设计及确定术中或术后早期过矫或欠矫目标量,以抵消漂移而获得远期稳定的眼位,进而提高斜视手术远期正位率。基于此,有必要将目前各类型斜视术后漂移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