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I多态性分布,以及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关系,探讨其遗传易感性。方法对象为41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和68例健康对照组儿童,均为山西籍汉族儿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 RFLP)等技术测定VDR基因BsmI多态性,比较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并用Hardy 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方法进行基因分布遗传平衡吻合度检验。结果佝偻病患儿组Bb、bb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14.6%和85.4%,健康对照组儿童Bb、bb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19.1%、80.9%。病例组等位基因B、b分布频率分别为7.35%、92.7%,对照组等位基因B、b分布频率分别为9.6%、90.4%,佝偻病组和正常对照组VDR基因型Bb、bb分布频率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间没有显著性差异。BsmI多态性分布极不平衡,bb型最多占80.9%,b位点占90.4%,是优势基因。结论VDR基因BsmI酶切位点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遗传易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遗传因素是否参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目前尚未明了。拟通过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159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儿童和78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I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两组之间VD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VDR基因FokI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FF(37%),Ff(51%),ff(12%)和FF(18%),Ff(55%),ff(27%),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χ20.01(2)=9.210,χ2=13.3880,P<0.01);佝偻病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VDR基因FokI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F(63%),f(37%)和F(46%),f(54%),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χ2=6.18,P<0.05)。佝偻病患儿F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群(63%vs46%)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而佝偻病患儿f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7%vs 54%)。结论:VDR基因Fok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Lu HJ  Li HL  Hao P  Li JM  Zhou LF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7):493-496,T001
目的 通过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FokI,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基因测序等技术测定48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病例组)和92名正常儿童(对照组)的VDR基因多态性,比较两组VD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并计算基因型优势比(OR)。结果 在48例佝偻病患儿中FF、Ff和ff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46%、33%和21%;而在92名正常儿童中FF、Ff和ff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22%、52%和26%。两组VDR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x^2=8.912,P=0.012),病例组中FF基因型占明显优势(OR=3.046)。两组VDR基因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也有显著性(x^2=5.451,P=0.020),病例组中F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VDR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有相关性,提示VDR基因多态性可能在决定个体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遗传易感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I多态性分布,以及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关系,探讨其遗传易感性。方法对象为41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和68例健康对照组儿童,均为山西籍汉族儿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等技术测定VDR基因BsmI多态性,比较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并用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方法进行基因分布遗传平衡吻合度检验。结果佝偻病患儿组Bb、bb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14.6%和85.4%,健康对照组儿童Bb、bb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19.1%、80.9%。病例组等位基因B、b分布频率分别为7.35%、92.7%,对照组等位基因B、b分布频率分别为9.6%、90.4%,佝偻病组和正常对照组VDR基因型Bb、bb分布频率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间没有显著性差异。BsmI多态性分布极不平衡,bb型最多占80.9%,b位点占90.4%,是优势基因。结论VDR基因BsmI酶切位点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佝偻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159例佝偻病患儿和78名健康儿童(对照组)VDR基因Bsm Ⅰ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两组之间VDR基因型和基因分布.结果 佝偻病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VDR基因Bsm Ⅰ位点基因型分布分别为:BB(0%),Bb(15.7%),bb(84.3%)和BB(0%),Bb(11.5%),bb(88.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佝偻病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VDR基因BsmⅠ位点等位基因分布分别为:B(7.9%),b(92.1%)和B(5.8%),b(94.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R基因Bsm Ⅰ酶切住点的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性相关关系尚须大样本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ApaI位点多态性与儿童急性白血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对127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和268例健康儿童的VDR基因ApaI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VDR基因ApaI酶切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在急性白血病患儿和正常儿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DR基因Apa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遗传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南部地区维吾尔族儿童尿路结石相关性,阐明分子遗传学规律。方法:维吾尔族尿路结石患儿(病例组)74例和维吾尔族正常儿童(对照组)103例纳入此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研究VDR基因FokI和ApaI位点多态性与新疆南部地区维吾尔族儿童尿路结石相关性。结果:VDR基因FokI位点FF、Ff、ff 3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之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8, P<0.05),基因型Ff在病例组占5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R基因ApaI位点AA、Aa、aa 3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差意义(P>0.05)。结论:VDR基因FokI位点多态性将来可作为维吾尔族儿童泌尿系结石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维牛素D受体(VDR)基因FokⅠ、TaqⅠ多态性分布及其与女性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男性婴幼儿58例为佝偻病男童组,女性婴幼儿佝偻病60例为佝偻病女童组;健康男、女性婴幼儿62、58例分别为健康对照男童组及女章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等技术测定各组VDR基因Fok Ⅰ、Taq Ⅰ多态性,分别比较4组VDR基因Fok Ⅰ、Taq Ⅰ多态性分布频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佝偻病女童组与各对照组间比较,VDR的Taq Ⅰ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Fok Ⅰ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佝偻病女童组与健康对照女童组和健康对照男章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01,0.002);佝偻病女童组与佝偻病男童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VDR基因部分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女性婴幼儿佝偻病显著相关;VDR基因多态性在婴幼儿佝偻病中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1~3岁佝偻病患儿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FokⅠ位点与佝偻病相关性,初步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FokⅠ位点在佝偻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病例组(佝偻病患儿)62例与对照组(正常健康儿童)60例,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比较两组之间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FokⅠ位点,比较两组之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病例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4.1 ng/mL vs 16.1±6.9 ng/mL;P<0.05)。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FokⅠ位点病例组FF基因型明显高于对照组(53% vs 25%),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1,P<0.05),病例组F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3% vs 57%),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11,P<0.05)。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FokⅠ位点与佝偻病有相关性,提示其在佝偻病遗传易感性方面起重要作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7):544-546]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佝偻病)的遗传关联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Springer、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VDR基因FokⅠ、ApaⅠ、BsmⅠ和TaqⅠ位点多态性与佝偻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以佝偻病患儿为病例组。依据NHI NHGRI研究工作组2007年制定的遗传关联性研究报告规范为基础,并依据相关文献选取其中的14条标准用于评价文献偏倚。以基因型频率为指标,提取数据后先确定最佳遗传模型,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的OR值及其95%CI。结果:19篇病例对照研究进入Meta分析。①FokⅠ位点采用共显性模型(FF基因型 vs ff基因型;FF基因型 vs Ff基因型)分析,病例组704例,对照组59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亚洲人群FF基因型较ff基因型(OR=4.59,95%CI:2.98~7.07)和Ff基因型(OR=2.58,95%CI:1.79~3.73)患佝偻病的风险显著增加;高加索人群Fok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FF基因型 vs ff基因型,OR=2.50,95%CI:0.76~8.19;FF基因型 vs Ff基因型,OR=1.18,95%CI:0.66~2.10);非洲人群FF基因型较ff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显著增加(OR=5.81,95%CI:1.21~27.98)。②ApaⅠ位点采用显性模型(AA+Aa基因型 vs aa基因型)分析,病例组338例,对照组459例。亚洲人群和非洲人群ApaⅠ位点与佝偻病均无显著关联性,OR分别为1.04(95%CI:0.72~1.49)和0.98(95%CI:0.57~1.71);高加索人群AA+Aa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增高(OR=5.50,95%CI:1.22~24.75)。③BsmⅠ位点采用显性模型(bb基因型 vs Bb+BB基因型)分析,病例组822例,对照组736例。亚洲人群BsmⅠ位点bb基因型较Bb+BB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降低(OR=0.46,95%CI:0.23~0.92),非洲人群Bsm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OR=1.65,95%CI:0.95~2.88)。④TaqⅠ位点采用隐性模型(TT基因型 vs Tt+tt基因型)分析, 病例组519例,对照组513例。亚洲人群(OR=1.22,95%CI:0.82~1.82)、高加索人群(OR=0.91,95%CI:0.35~2.35)和非洲人群(OR=1.18,95%CI:0.68~2.05)Taq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亚洲人群FokⅠ位点FF基因型为患佝偻病的危险因素,而BsmⅠ位点bb基因型为佝偻病轻微的保护因素,尚不能认为ApaⅠ和TaqⅠ位点与佝偻病有关联性;由于高加索人群和非洲人群研究较少,VDR基因多态性与佝偻病的关联性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TaqI、BsmI、ApaI位点在儿童克罗恩病(C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9例CD患儿为病例组,122例正常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ELISA方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3 [25(OH)D3]水平;基因测序方法检测两组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TaqI、BsmI、ApaI位点,比较两组之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病例组血清25(OH)D3水平(17.3±2.4 ng/mL)较对照组(26.9±2.1 ng/m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患儿存在低25(OH)D3水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TaqI、BsmI、ApaI位点与CD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12.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使正在生长的骨骼在成骨过程中不能正常沉着钙盐而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目前认为环境因素及营养因素等是主要致病原因,但遗传因素在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正逐渐受到重视.维生素D是人体内钙稳态和骨代谢的主要调节因子之一,其在体内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是1,25-(OH)2D3.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是介导1,25-(OH)2D3发挥生物学效应的核内生物大分子,VDR是由VDR基因编码,因此VDR基因是研究骨代谢性疾病遗传基础的候选基因之一.文章就VDR基因多态性与佝偻病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I和Tru9I酶切位点多态性在广西地区儿童中的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268名广西地区健康儿童[男143例,女125例;年龄(4.15±0.63)岁]VDR基因BsmI、Tru9I酶切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对基因分布进行检验。结果268名儿童中VDR基因型为bb、Bb和BB的例数分别为246例、21例、1例,即基因型为bb、Bb和BB的频率分布分别为91.79%、7.84%、0.37%,b、B等位基因频率为95.71%、4.29%;VDR基因型为tt、Tt和TT的例数分别为12例、85例、171例,即基因型为tt、Tt和TT的频率分布分别为4.48%、31.72%、63.80%,t、T等位基因频率为20.34%、79.66%。基因测序结果与PCR-RFLP结果相符。样本经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具有群体代表性。结论中国广西地区儿童VDR基因BsmI、Tru9I酶切位点多态性分布频率有其自身的特点,BB和tt基因型较少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儿童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25例汉族儿童 结核病患儿,以同期在北京儿童医院门诊行外科手术(如疝、牙齿矫正、鞘膜积液等)前查体的446例患儿作为对照,对照组无结核病史,X线胸片无异常,PPD皮 试硬结直径小于5 mm,按照年龄、性别以及居住地与病例组进行匹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VDR基因上的Fok I和Taq I位点多态性,采用SPSS 12.0软件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卡方检验。 结果 结核组和对照组Fok I位点的FF、Ff、ff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29.6%、51.2%、19.2%和27.6%、50.9%、21.5%;Taq I位点的TT、T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0.4%、9.6%、0和86.8%、13.0%、0.2%;结核组和对照组在基因型频率 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将样本按性别进行分组比较后发现,不同性别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结论 VDR基因上的Fok I和Taq I位点的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儿童结核病的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维生索D受体基因Fok Ⅰ位点多态性在广西地区儿童中的分布.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268名广西地区儿童的维生索D受体基因Fok Ⅰ位点多态性.结果 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FF、Ff、ff在研究人群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9.85%、48.13%、22.02%,F、f等位基因频率为54.66%和45.34%.结论 中国广西地区儿童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多态性分布频率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Lu JJ  Li YN  Jin Y  Li L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1):46-50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起始密码子(VDRSC)多态性在晚发性佝偻病组、维生素D缺乏状态组及正常对照组中分布频率的差异,探讨晚发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晚发性佝偻病组30例、维生素D缺乏状态组35例以及正常对照组60例VDRSC多态性的分布频率。结果三组VDRSC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84,P=0.010);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8.975,P=0.011)。组间两两比较晚发性佝偻病组VDRS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FF型频率(56.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1.7%,P=0.006),也明显高于维生素D缺乏状态组(22.9%,P=0.002);晚发性佝偻病组F型(70.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8.3%,P=0.006),也明显高于维生素D缺乏状态组(47.1%,P=0.009)。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其他危险因素后,FF型仍是晚发性佝偻病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OR)=3.120。结论VDRSC多态性可能决定晚发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性。  相似文献   

17.
上海地区0~6岁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0~6岁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了解上海地区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各种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随机收集儿保门诊就诊的0—6岁汉族儿童204名,其中男140名,女64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4个限制性酶切位点(ApaⅠ、TaqⅠ、BsmⅠ、FokⅠ)的多态分布。结果0-6岁汉族儿童a、T、b、F等位基因位点占优势,分别占75.0%、97.7%、97.4%、60.0%;aa、TT、bb、Ff等位基因型占优势,分别为52.9%、91.7%、90.2%、47.6%;对每一个体4种等位基因型分析显示以aaTTbbFf、aaTTbbFF、AaTT bbFF占多数,分别为25.5%、14.2%、11.8%。与文献报道的其他人种VDR的基因多态性分布存在差异。结论上海地区0-6岁汉族儿童VDR基因在ApaⅠ、TaqⅠ、BsmⅠ、Fok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分布存在种族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铅易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hi KL  Guo RR  Wang WY  Ma H  Yuan PF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0):751-754
目的 了解某铅污染较重矿区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 (VD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状况 ,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铅易感性间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矿区幼儿园 5~ 6岁汉族儿童 12 0名。研究VDR等位基因 (VDRB和VDRb)的出现频率并测定血铅水平 ,同时问卷调查每位研究对象血铅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  ( 1)所研究儿童VDRBB型 2例 ,占 1 7% ;VDRBb型 11例 ,占9 2 % ;VDRbb型 10 7例 ,占 89 2 % ;( 2 )携有VDRB等位基因的儿童血铅平均值 [( 0 910 8± 0 2 650 )μmol/L]明显高于VDR基因型为bb者 [( 0 740 1± 0 2 70 1) μmol/L] (t =2 155,P <0 0 5)。 ( 3 )儿童血铅水平相关因素分析发现 :VDR基因型 ,燃料类型及母亲文化程度等 7个因素与血铅显著相关 ,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 ,发现VDR基因型对血铅水平的影响在排除协变量影响后仍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组儿童VDR基因存在遗传多态性 ;携有VDRB等位基因的儿童对铅易感性较高 ,可能成为铅毒性作用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雏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I位点多态性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的相关性,寻找RRTI的易感基因.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2004年3月至2006年2月长春市儿童医院97例RRTI患儿和同期于该院体检的100名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浆VDR基因BsmI位点基因型.结果 RRTI组BB、Bb基因型出现频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增高的趋势(X2=14.97,P<0.01).结论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0~6岁汉族儿童骨密度(BMD)的关系,为临床儿童低BMD的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上海新华医院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2002年7月至2004年3月收集排除影响骨代谢疾病的上海地区0~6岁汉族儿童204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血清锌;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清25(OH)D3;用超声BMD仪测定胫骨中段骨密度;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4个限制性酶切位点(ApaI、TaqI、BsmI、FokI)的多态分布。用多因素协变量方差分析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BMD的关系。结果多因素协方差分析消除血清25(OH)D3水平、血清锌水平、户外体育活动等因素对BMD的影响后,发现VDR基因BsmI酶切位点等位基因型和FokI酶切位点等位基因型与BMD相关,Bb基因型的BMD百分位数明显低于bb基因型,分别为22.00%和43.14%,差异有显著性(F=5.04,P<0.05);ff基因型骨密度低于Ff与FF基因型,分别为26.97%、37.95%、53.52%,差异有极显著性(F=8.11,P<0.001)。而在ApaI、TaqI酶切位点,不同等位基因型与BMD无关(F=1.08、1.27,P>0.05)。结论VDR基因在BsmI、Fok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与0~6岁汉族儿童BMD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