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CA125及EMAb测定对子宫腺肌病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经术后病理确诊子宫腺肌病患者62例和子宫肌瘤患者44例,均于术前及术后测定两组血清CA125水平和NEMAb。结果子宫腺肌病组术前血清CA125平均水平及EMAb阳性率均高于子宫肌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及0.01)。联合测定血清CA125水平和EMAb,以两者均阳性为诊断标准,诊断子宫腺肌病的敏感性为54.71%,特异性为100%。子宫腺肌病组术后血清CA125水平和EMAb阳性率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及0.05)。结论测定血清CA125及EMAb对子宫腺肌病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联合检测更能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并可作为评价子宫腺肌病疗效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付敏  李桂林  彭凤云  周强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0):4302-430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电消融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电消融术治疗,对合并子宫肌瘤或卵巢巧克力囊肿同时行子宫肌瘤挖除术或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合并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者行粘连分离及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灶电灼术。术后观察月经量、痛经程度、子宫体积等变化;测定手术前后血癌抗原(CA125)、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水平。结果:术后月经量减至术前的(48.7±18.5)%,14例(77.8%)痛经完全消失,3例(16.6%)痛经明显缓解,1例(5.6%)痛经部分缓解,术后疼痛评分、分级均明显降低(P(0.01);子宫体积明显缩小;术后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及EMAb阳性率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电消融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新方法,近期疗效显著,患者易接受。  相似文献   

3.
血清CA125、EMAb联合测定诊断子宫腺肌病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CA125、EMAb联合测定诊断子宫腺肌病的临床价值。方法: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子宫腺肌病患者179例和子宫肌瘤患者129例,均手术前测定血清CA125水平和EMAb。结果;子宫腺肌病组血清CA125平均水平及EM-Ab阳性率均高于子宫肌瘤组,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01)及(P<0.01)。联合测定血清CA125水平和EMAb,以两项均阳性为诊断标准,诊断子宫腺肌病的敏感性为51.04%,特异性为100%。结论:测定血清CA125及EMAb对子宫腺肌病有明显的辅助诊断价值,联合测定有助于子宫肌瘤的鉴别,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LNG—IUS)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8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放置LNG-IUS前、后1、3、6及12个月月经量评分、痛经程度评分、子宫大小、肝功能、血清CA125、EMAb、性激素、血糖及血脂水平变化。结果放置LNG-IUS后,痛经缓解明显,6个月内痛经症状基本消失。置环后6、12个月月经量明显减少[(40.0±15)ml、(28±7)m1],与置环前[(200.0±60)m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A125水平和EMAb阳性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A125:(50.69±10.00)IU/Lvs(18.60±3.55)IU/L;EMAb:80.0%vs3.8%,P〈0.05];置环6、12个月时,子宫体积缩小不明显,肝功能、血糖、血脂、血清促卵泡生成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平分别与放置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NG-IUS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且对其卵巢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CA125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从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经腹腔镜确诊的2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13例,子宫腺肌病患者127例;另选取240例子宫肌瘤与其他正常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子宫肌瘤者120例,正常体检患者120例,通过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病人的CA125水平,并将病例组中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1个月、6个月的血清CA125进行检测,通过变化差异,分析血清CA125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 结果:病例组其血清CA125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中子宫肌瘤病例和正常人群的CA125水平无统计差异(p〉0.05).病例组在治疗1个月与6个月后,血清CA125明显下降,并较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术后1个月CA125下降明显,阳性率也随之减少,但在术后第6月CA125水平有所回升,阳性指标也出现上升,术后随访中有5例病例复发,考虑CA125可作为复发显示指标.结论:血清CA125在子宫内膜异位与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升高明显,可作为诊断鉴别子宫肌瘤、正常人群与子宫内膜异位及子宫腺肌病的参考指标,诊断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 125)、抗子宫内膜抗体(anti endometrial antibody,EMAb)、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及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威海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ore,VAS)评估两组患者痛经疼痛程度,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检测治疗前后子宫体积、病灶体积。检测两组治疗前后CA 125、EMAb、HGB、雌二醇(estradiol,E_2)、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子宫体积、病灶体积、VAS评分、CA 125、EMAb均降低,HGB升高,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E_2、FSH、LH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子宫腺肌病的疗效确切,能降低患者血清CA 125、EMAb水平,提高HGB水平,保护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度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腹腔镜术后辅助米非司酮(Ru486)治疗的疗效,探讨病情程度与血清CA125的关系。方法将294例重度内异症患者分成2组,A组(129例)用腹腔镜术治疗,B组(165例)腹腔镜术治疗后采用Ru486治疗,分析其疗效及术后复发率与血清CA125的关系。结果联合治疗组有效率(67.3%)高于单纯手术组(46.3%)(P〈0.05);联合治疗组6例转氨酶升高,血清CA125明显下降,不易复发,而单一手术组血清CA125有下降缓慢,易复发。结论重度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辅助米非司酮治疗较单一手术治疗,能降低内异症的复发率及血清CA125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ROC曲线评价血清CA125、EMAb联合检测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0月该院确诊的子宫腺肌病患者48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拟于该院体检的健康女性45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血清中EMAb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两组血清中的CA125水平。比较两组血清CA125、EMAb水平,同时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CA125、EMAb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的EMAb水平和CA12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A125、EMAb联合预测子宫腺肌病的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37、95.92%和97.73%,血清CA125、EMAb单独预测子宫腺肌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2和0.797,灵敏度分别为93.75%和91.30%,特异度分别为93.33%和87.23%,二者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较高(P0.05)。结论血清CA125、EMAb水平检测对子宫腺肌病的辅助诊断价值良好,二者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诊断子宫腺肌病的准确性,血清CA125、EMAb水平可作为诊断子宫腺肌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CA125值及B超检查的特点,提高诊断率。方法对比分析38例妊娠合并子宫腺肌病和40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血清CA125值及B超资料。结果两组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但妊娠合并子宫腺肌病以痛经,流产后下腹剧痛,宫体压痛为特点(P〈0.01),两组B超检查均有特征性改变,B超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5.79%及95%,有显著差异(P〈0.01);妊娠合并子宫腺肌病组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其阳性率为78.94%,明显高于子宫肌瘤组(P〈0.01)。结论诊断妊娠合并子宫腺肌病可依据临床表现、血清CA125值测定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4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宫内放置LNG-IUS,观察放置前后痛经、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子宫体积、血红蛋白、血清CA125及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放置LNG-IUS后1个月痛经明显缓解(P〈0.001),经量明显减少(P〈0.001),贫血得以纠正(P〈0.05);3个月后子宫内膜变薄(P〈0.001),子宫体积缩小(P〈0.001),血清CA125下降(P〈0.001);放置LNG-IUS后血清FSH、LH、E2水平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 LNG-IUS治疗子宫腺肌病安全、有效,对卵巢功能无明显影响,是一种较好的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术前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s,GnRHa)对子宫体积≥孕12周的子宫腺肌病患者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影响及GnRHa联合腹腔镜对子宫腺肌病的治疗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青岛市立医院收治的子宫体积≥孕12周的子宫腺肌病患者34例的临床资料。术前予GnRHa(戈舍瑞林)皮下注射2~3针(1针/28 d),停药15~30 d综合评估后进行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记录药物治疗前后的子宫腺肌瘤体积、血红蛋白水平、血清(cancer antigen 125,CA 125)水平及手术完成情况。术后自愿接受GnRHa继续治疗的18例患者为研究组,未接受GnRHa继续治疗的16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3、6、9、12月监测痛经程度、月经量、子宫体积、血清CA 125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及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34例患者术前在GnRHa治疗后腺肌瘤体积明显缩小(P0.05),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CA 125水平显著下降(P0.05)。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镜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者。术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经量过多及痛经改善情况在随访12月时、子宫体积在随访9、12月时、CA 125水平在随访6月时出现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需反向添加治疗患者11例,添加治疗后,潮热出汗、骨关节痛等围绝经期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在子宫体积≥孕12周的子宫腺肌病患者中,术前使用2~3月戈舍瑞林可以显著提高血红蛋白水平,缩小腺肌瘤体积,有利于腹腔镜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前后连续使用GnRHa较单纯术前用药可获得更好的疗效,推迟疾病的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可行性。方法给予2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射频消融治疗。治疗前后行子宫附件彩超检查子宫大小、子宫卵巢血流灌注,子宫病灶局部穿刺活检及血清CA125、性激素检查,同时观察临床症状。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子宫长度、子宫厚度、子宫后壁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后6个月比较子宫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厚度、子宫后壁厚度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与治疗后子宫卵巢血流灌注及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或素(LH)、雌二醇(E2)、睾酮(T)、孕酮(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仅催乳素(PRL)在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术后血清CA125水平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腺肌病将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10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放置LNG-IUS前后痛经、月经量、子宫体积、子宫内膜厚度、血清CA125、血红蛋白及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放置LNG-IUS3、6、12个月后痛经明显缓解;月经量明显减少;子宫内膜变薄;血清CA125下降;贫血得以纠正(P<0.01)。血清FSH、LH、E2水平及子宫体积无变化。结论:LNG-IUS治疗子宫腺肌病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卵巢功能无明显影响,为一种较好的保守治疗手段,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2例依临床症状、彩色超声或腔镜检查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予米非司酮口服10 mg,每天1次,连续服用6个月,治疗前后行妇科检查、子宫、附件阴式B超检查,同时观察治疗前与服药6个月后月经变化、激素水平变化、子宫大小变化、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全部患者都发生闭经;治疗后痛经分级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血清FSH、LH、E2水平较治疗前下降;B超测量子宫体积明显缩小。[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能有效控制痛经,减少月经量,诱导闭经,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5.
子宫动脉栓塞和子宫切除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和子宫切除2种术式对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78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子宫动脉栓塞术组(栓塞组)和子宫切除术组(切除组),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患者血中生殖内分泌激素(FSH、LH、E2)水平,监测卵巢排卵功能,比较每组之间内分泌激素(FSH、LH、E2)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前栓塞组FSH、LH、E2水平与切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组术后FSH、LH水平均较术前增高(P<0.01),E2水平较术前降低(P<0.001);栓塞组术后FSH、LH及E2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子宫切除术对卵巢功能影响明显,子宫动脉栓塞对卵巢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体马蹄形切除术在治疗弥漫性子宫腺肌病方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50例弥漫性子宫腺肌病患者分为子宫体马蹄形切除术组和全子宫切除术组,每组为25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3、6以及12个月激素水平,术后6个月性生活质量、痛经强度、糖链抗原125(CAl25)水平以及马蹄形切除术组子宫体积大小。结果全子宫切除术组后3个月E2水平较术前降低,术后6个月下降最为明显.12个月以后逐渐回升,与术前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12个月FSH和LH水平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6个月痛经强度、CAl25水平以及马蹄形切除组的子宫体积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子宫切除组术后性生活质量降低。结论子宫体马蹄形切除术切除病变组织,保留子宫,不影响卵巢血供,且有效治疗子宫腺肌病。在临床可行,是治疗希望保留子宫的需行手术的弥漫性子宫腺肌病患者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与开腹全子宫切除术对中青年女性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未绝经的子宫良性疾病并需行子宫切除术的中青年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性激素水平及围绝经期综合征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4.27和3.11,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9、0.95、0.67、-0.33,均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FSH、LH、E2、P水平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88、-0.21、1.65、0.20,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具有对机体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与传统子宫切除术相比不会增加对卵巢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梭形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8月黄石市第四医院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180例,采用子宫后壁和(或)前壁梭形切除术治疗的6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子宫大部切除术、子宫体楔形切除术、病灶剔除术等其他方式治疗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同期要求行全子宫切除术的60例患者为全切组。观察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月、12月的相关临床症状(痛经程度及性生活质量)与相关生化指标[雌二醇(estradiol,E2)、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卵巢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及抑制素(Inlibin B,INHB)]的变化。结果 1观察组患者术后6月、12月痛经程度较术前明显减轻(P0.05);性生活质量术后6月改变不明显(P0.05),术后12月较术前提高(P0.05);术后6月、12月相关生化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6月、12月痛经程度、性生活质量、FSH、E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H、RI及INH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与全切组术后6月、12月相关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采用子宫后壁和(或)前壁梭形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能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2与全子宫切除术及其他保守手术方式相比,该术式最大的优点是把手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降到最低,有利于保留患者生育功能。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the hormonal pattern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fter high dose danazol therapy. In 16 postmenopausal women (mean age 66.4 +/- 8.6) treated with danazol 1.2 g/die x21 we studied serum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of FSH, LH, E2, fE2, T, fT, D4-A, DHEAS, SHBG. METHODS: FSH, LH, SHBG by IRMA kits (DPC); E2, T, DHEAS, D4-A by RIA kits (Sorin Biomedica) after celite microcolumn chromatography; fT by coat-A-count kit (DPC); fE2 by equilibrium dialysis; serum albumin by bromocresol-green colorimetric methods. RESULTS: After therapy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LH by 13%, of FSH by 19%, SHBG by 84% and increase of fE2 by 24.5%, fT by 77%. Other hormones show changes that a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danozol therapy, even if at a higher dose, has about same effect on hormonal pattern as in normally cycling women. Danazol showed a clear antigonadotropic effect and can play a role in therapy when reduction of gonadotrophins and E2 secretion is desir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