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分析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通过病理诊断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62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历资料,使用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表现特点进行观察,然后比较病理检查方法与内镜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在62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病例中,内镜诊断38例,诊断准确率为61.29%。相比较中度与轻度,重度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内镜诊断准确率更高( P<0.05)。相比较Ⅰ型与Ⅱ型,Ⅲ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内镜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结论内镜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最主要特征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形态特点,且内镜诊断准确率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及分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 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band imaging NBI-ME)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intestinal metaplasia IM)的形态学特征,并结合病理学探讨NBI-ME下靶向活检诊断IM的临床运用。方法对50例患者行常规检查,窄带成像放大内镜( NBI-ME)观察胃体有无浅蓝色的嵴状结构( light blue crest LBC)、边缘透光带( marginal turbid band MTB)区域,分别在LBC、MTB区域或阴性区域活检,并对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共获得112块活检组织,其中88块组织取自MTB+区域,其中病理学诊断IM:68例,灵敏度:97.1%,特异度:52.3%;24块组织取自LBC+区域,其中病理学诊断IM:22例,灵敏度:31.4%,特异度:95.2%;MTB+/LBC+区域重度IM比例最高.NBI-ME下在LBC、MTB阳性黏膜区活检可明显提高IM的检出率(P<O.05)。结论 NBI-ME对MTB、LBC区域靶向活检,提高IM的检出率,对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做胃镜检查时,医师常会取几块胃黏膜组织做病理检查,结果常常报告有“肠上皮化生”。此时病人通常想知道.我的胃病严重吗?会转化成胃癌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内镜下胃黏膜形态改变与肠上皮化生的关系。方法对2008~2012年在本院进行内镜检查的528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肠上皮化生与胃黏膜形态的关系。结果胃镜下不同黏膜形态肠上皮化生的内镜检出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上皮化生在黏膜粗糙、溃疡、小结节(〈5mm)顶端伴糜烂或溃疡三种黏膜形态下内镜检出率较高,均超过50%。结论胃镜下黏膜形态与肠上皮化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内镜医师可根据黏膜形态变化在相应部位取材,以增强肠上皮化生的内镜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慢性感染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远期疗效。方法:随访319例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其中根除组182例,未根除组137例,分析不同程度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在不同手术方式中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结果:轻度肠上皮化生在Hp根除后13~36个月和37~70个月与未根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度肠上皮化生仅在Hp根除后37~70个月与未根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肠化在随访的6~70个月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中度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后可逆转。  相似文献   

7.
8.
9.
染色胃镜对胃黏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旺加  德吉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4):3425-3426
染色内镜子检查技由日本学者Yamakawa于1966年提出,目前广泛应用于内镜检查过程,弥补了普通内镜的诊断缺点。染色素内镜较一般内镜更能获得确切的形态学判断,黏膜染色可显示肉眼不易辨认的病灶,提高活检的准确率。根据染色原理,将色素内镜分为直视染色法、对比染色法、反应染色法、标记染色法、双重染色法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Hp相关性萎缩性胃窦炎的随访观察,探讨根除Hp后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的转归及胃黏膜肠化生逆转、发生、发展的影响,以进一步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案,减少胃癌发生率。方法65例患者经胃镜定标活检取材,病理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或/及肠上皮化生,Hp检查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和胃黏膜组织切片亚甲蓝染色镜检。用三联抗Hp治疗2周(埃索美拉唑片20rag,q12h;克拉霉素片0.5g,q12h或阿莫西林片1.0g,q12h,呋喃唑酮片0.1g,q12h)。随访1年,再次于定标活检部位取材行Hp检测及病理检查。结果Hp根除1年后胃窦黏膜萎缩及肠化程度均有所减轻,重度萎缩及重度肠化程度明显减轻,但除重度萎缩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持续性感染可加重萎缩性胃窦炎的病理进展,根除Hp后可减轻胃窦黏膜炎症、萎缩、肠化程度,减少胃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上皮化生对慢性胃炎患者经络电导的影响。方法收集行胃镜检查的胃炎病例,用亚健康检测仪(TDS)对经络原穴进行电导测量。结果伴肠上皮化生与无肠上皮化生的慢性胃炎患者相比,右侧肺经、左侧脾经的电导测量值明显增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经络的电导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经络电导会产生相应变化,其中,肺经,脾经,肾经,肝经的电导均跟着慢性胃炎的进展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2.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下胃粘膜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应用放大或普通型内镜对受检查的胃底、胃体及胃窦进行仔细观察 ,详细描述肠上皮化生的特点并至少于胃窦小弯、胃大弯及胃体各取一块行活组织检查 (简称活检 ) ,收集同期病理诊断上皮化生的病例并将内镜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同期病理组织学诊断肠上皮化生患者 32 9例。内镜下的特异性肠上皮化生的表现特点 :淡黄色结节型、瓷白色小结节型、鱼鳞型和弥漫型。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 134例 ,经活检病理证实 12 8例 ,内镜诊断符合率 95 .5 % ,胃粘膜活检诊断而内镜未予诊断者 2 0 1例 ,内镜检查诊断肠上皮化生的总符合率为 38.9%。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内镜诊断率不同 ,分别为 2 3.8%、4 8.5 %和5 1.7% ,而放大内镜对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 4 7.5 %、78.5 %和 75 .4 % ,明显高于普通型内镜组的 14 .95 %、2 8.6 %和 34.9%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放大内镜对肠上皮化生诊断率明显高于普通型内镜  相似文献   

13.
胃黏膜脱垂症(prolapse of gastric mucosa)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胃黏膜暂时性进入邻近消化管的一种可复性病变。临床上多见者为胃窦幽门处松弛、冗长,当胃壁蠕动增强时使松弛的胃窦黏膜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球部,形成远端胃黏膜脱垂。少见者为因频繁、剧烈的恶心、干呕使腹压增高,加之食管下端括约肌(LES)松弛,而使松弛的近端胃黏膜(胃底、贲门及近端胃体)逆行进入食管下段,形成逆行性胃黏膜脱垂(retrogressive prolapse of gastric mucosa)。  相似文献   

14.
健脾益气化瘀法治疗胃癌术后肠上皮化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患者,虽然手术时胃大部切除,残胃合并肠上皮化生,病情缠绵难愈,长期发展有恶化可能,临床可用方法不多,以前多采用化瘀、祛邪、解毒等方法,针对单纯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对胃癌术后患者易伤胃气,若采用健脾益气法为主导,加用化瘀治疗,能从脾胃本身功能出发,改善本病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增生平片治疗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99例肠上皮化生患者服用增生平片12个月后肠化生逆转情况。结果:增生平片在肠上皮化生逆转的治疗中有效率59.6%,且不良反应低(1.98%)。结论:增生平片在胃粘膜肠化生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小、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消痞愈萎汤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患者7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胃复春片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消痞愈萎汤联合胃复春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3%)高于对照组患者(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痞愈萎汤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逆转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  相似文献   

17.
中医辨证治疗肠上皮化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是胃粘膜常见病变,见于多种慢性胃病.WHO于1972年提出,胃癌前病变包括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等.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肠上皮化生为重要的胃癌前病变之一.现就肠上皮化生的特点、病理机制、评价方法、临床干预等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张赟  陈祎  马亮  文建力  王剑  曹颖 《贵州医药》2022,46(5):785-786
目的 探讨尾侧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IM)及肠型胃癌(GC)中的表达。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CDX2在胃粘膜、IM、上皮异型增生和肠型GC中的表达;Spearman相关性分析CDX2表达与IM分型分级、异型增生分级以及肠型GC分化的相关性。结果 与胃粘膜组相比,IM组CDX2高表达病例百分率显著增高(P<0.01);与IM组和异型增生组相比,肠型GC组CDX2高表达病例百分率降低(P<0.01,P<0.05);异型增生组CDX2高表达病例百分率稍低于IM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X2表达与肠型GC癌细胞分化相关(Rho=0.3491,P<0.01),癌细胞的分化越低,CDX2表达也越低,CDX2表达与IM分型及分级、异型增生分级不相关。结论 CDX2蛋白可能参与了肠型GC的恶性转化,可能在肠型GC发生发展中发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究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到我院诊断胃黏膜肠上皮生化的患者60例,全部患者均经过病理诊断和内镜诊断,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诊断结果。结果:Ⅰ、Ⅱ型与Ⅲ型诊断准确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与重度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相近,可充分显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特点,患者的胃黏膜肠上皮的化生程度与分型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