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研究超临界CO2流体萃取(SFE)与分子蒸馏(MD)联用技术对中药挥发性成分提取与分离,纯化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川芎的挥发性成分,再将所得到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子蒸馏,以气相色谱(GC)-质谱(MS)技术分别测定萃取物和蒸馏物的化学成分,并对成分种类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川芎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共鉴定了45种成分,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再经分子蒸馏后所得蒸馏物的成分种类有所减少,为39种,两提取物所含成分的含量也有所变化。结论 SFE与MD联用技术可用于挥发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且优于单一SFE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 提取的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川芎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 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的收率较水蒸气蒸馏法高,提取的挥发油中共分离出142种成分,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分离出152种成分,两种提取方法 得到的挥发油中有20种成分不同,且藁苯内酯和丁烯基酜内酯的含量差异较大.结论 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川芎挥发油较水蒸气蒸馏法更方便,但水蒸气法能提取更多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CO2 -分子蒸馏对独活化学成分的萃取与分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研究独活的化学成分并建立提取方法。方法:采用超临界CO2-分子蒸馏技术对独活化学成分进行萃取与分离,并对其提取物和蒸出物进行GC-MS分析,结果:从超临界C煤萃取物和蒸山物中分别得到37种和29种成分,结论:用超临界CO2-分子蒸馏技术提取独活化学成分是一种先进合理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4.
草 Humulus scandens ( L our.) Merr.为桑科植物草的全草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主产于河北、河南、浙江、江苏、安徽等地。采集新鲜草 ,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味甘苦者为佳品。草是一种常用中药 ,收载于《中华药海》中 ,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消瘀散结等作用 ,并对腹泻、痢疾等有很好的治愈效果。为进一步探讨草的临床疗效与所含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采用 CO2 超临界萃取技术( SFE和水蒸气蒸馏法 ( SD)提取草挥发性成分 ,并用 GC- MS进行测定分析。 SFE萃取物分离鉴定了 4 9个挥发性成分 ;SD提取物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沙姜超临界CO2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并比较超临界CO2提取法和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提取法的提取效果.方法 采用GC-MS法测定沙姜超临界CO2萃取物和水蒸气蒸馏提取法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结果 沙姜超临界CO2萃取物中分离鉴定出9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十五烷、肉桂酸乙酯、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等;水蒸气蒸馏法中分离鉴定出28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δ-3-蒈烯、肉桂酸乙酯和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等.结论 与水蒸气蒸馏法相比,超临界萃取能够更有效地提取沙姜中的有效成分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体现了超临界萃取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概述银杏叶内活性成分(黄酮类和萜内酯)的提取工艺:水蒸汽蒸馏、溶剂索氏提取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测定方法:分光比色法、衍生化一气相色谱法、萃取一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水解—高效液相色谱法。目前,融合提取法测定方法为一体的超临界流体萃取/超临界流体色谱—质谱(SFE/SFC-MS)的联用技术,它将是今后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7.
刺山柑果实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脂肪酸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刺山柑果实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脂肪酸及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对刺山柑果实进行萃取,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其脂肪酸及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检测出11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占脂肪酸总含量的97.80%;分离出了14种挥发性成分,确定了其中13种化合物的结构。结论:刺山柑果实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中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可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等行业。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大果木姜子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苗药大果木姜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以及是否可以用叶代替果实入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对大果木姜子叶中的挥发油进行提取,应用GC-MS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测定了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并对两种方法提取所得的挥发油进行比较。结果: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的挥发油得率约为水蒸气蒸馏法的1·6倍,且两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性成分存在一定差异。结论: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挥发油得率高,提取时间短,温度低,低挥发性成分萃取完全,是提取苗药大果木姜子叶挥发油的理想方法,并且其主要成分为桉油精,与以果实入药的主要成分相同,为叶代替果实入药,扩大该苗药的药用部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提取分离技术,是利用某种流体(特别是CO2)在临界点具有特殊溶解能力的特点进行物质的萃取分离,减压分离产品,利用相态的变化直接从固体或液体中萃取分离有效成分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水蒸汽提取与超临界萃取丁香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CO2超临界萃取技术(SFE)用于丁香油提取的可行性。方法:利用气-质分析比较了丁香超临界提取物及水蒸汽蒸馏丁香油的化学组成,并建立了其药效主要成分丁香酚气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结果:2种方法获得的丁香油主要成分组成基本一致,但SFE获得的丁香油及其中丁香酚的收率均提高了1倍以上。结论:SFE可以取代水蒸汽蒸馏技术用于丁香油的提取。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选骨疽康膏中当归、川芎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以挥发油提取量和阿魏酸含量为考察指标,筛选出当归、川芎挥发油和当归、川芎水溶性成分的最佳提取条件.结果:挥发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加6倍量水浸泡4 h后,蒸馏3 h.水溶性成分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加6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45 min.结论:正交实验优选出的提取工艺科学、可行.  相似文献   

12.
石菖蒲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石菖蒲挥发油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石菖蒲挥发油,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石菖蒲挥发油的收率是0.8%,鉴定出29个化学成分。结论:石菖蒲挥发油发油成分含量最高的是蒿脑31.453%。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松针和佛手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阐明松针对佛手鲜果的保鲜机制.方法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松针和佛手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用计算机检索NIST05数据库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佛手挥发油共分离出56个色谱峰,含量和相似度较高的成分有19种,主要为单萜化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松针挥发油共分离出46个色谱峰,含量和相似度较高的成分有20种,其成分类型较为复杂,主要有单萜、倍半萜、脂肪醇和脂肪酸等成分.结论 松针挥发油中含有佛手挥发油中所没有的倍半萜和脂肪醇成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松针对佛手鲜果的保鲜机制.  相似文献   

14.
辛夷超临界CO2提取物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GC/MS技术对辛夷的超临界CO2(SFE)及常规水蒸气蒸馏提取物进行分析。主要结果:两种提取工艺所得提取物的组分不尽相同,而SFE法较常规水蒸气蒸馏法所需提取时间少1倍,提取率则高2-3倍。结论:超临界CO2提取法可以取代水蒸气蒸馏法用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用不同方法提取的草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变化。方法:通过微波、超声辅助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提取草果挥发油,用正交实验法研究各种方法的最佳提取条件,运用GC/MS法分析鉴定不同方法提取草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3种提取方法的最高收率分别是4.50%(微波萃取)、3.82%(超声萃取)、2.75%(水蒸气蒸馏),3种方法共分离出39种化合物,主要为单萜类化合物。结论:3种方法提取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均相似,在快速提取挥发油时可以采用微波、超声辅助提取。  相似文献   

16.
药对木香-乌药与其单味药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药对木香-乌药与其单味药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药对及其木香、乌药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离检测,通过质谱自动解析鉴定系统(AMDIS)结合色谱保留指数辅助定性。结果从单味药木香、乌药及其药对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72、79、99种化学成分;药对与单味药挥发油共有成分26种,为药对挥发油总含量的12.4%。结论已鉴定的药对主要成分多来自单味药木香,药对挥发油组分种类为单味药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7.
Z Liu  Y Shi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3):160-1, 163, 133
By occluding the bilateral carotid arteries of rabbits to produce bilateral partial cerebral ischemia, and by using radioimmunoassays to measure the levels of dynorphin A1-13 like immunoreactivity (ir-Dyn A1-13) in plasma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the authors find that the levels of ir-Dyn A1-13 in plasma and CSF hav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less than 0.01)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appears. The result of the Ligusticum wallichii Franch (Ligusticum) pretreatment to the test-group shows a definite improvement of the changes of ir-Dyn A1-13 levels in plasma and CSF. The severity of brain ischemic damage and neurologic dysfunction in Ligusticum-treated animals is lighter than that of saline-treated group, too. In this study, some new approaches are explored to expla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cerebral ischemia and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Ligusticum prevents and treats cerebral ischem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