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植入不同方法处理的同种异体骨 ,观察移植免疫排斥中脾脏T细胞的总数与亚群的变化 ,探讨同种异体骨移植后机体的免疫反应。方法 取 64只C5 7BL/6、1 6只BALB/C小鼠的双侧肱骨、股骨及胫骨 ,制成新鲜异体骨、冷冻干燥异体骨、冷冻干燥脱脂异体骨、脱脂脱钙异体骨四种同种异体骨 ,及新鲜自体骨 ;每只小鼠骨对等分为 2份 ,分别植入 1 60只BALB/C小鼠双侧股四头肌囊袋内。于术后 1、2、4、8周处死 ,提取脾脏T淋巴细胞。用FITC特异性荧光标记的CD3、CD4、CD8单克隆抗体作用后 ,FACS流式细胞仪检测 ,得到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百分数。结果 接受C5 7BL/6同种异体骨移植后BALB/C小鼠T细胞总数及亚群于术后 1周、2周渐升高 ,4周开始下降 ,8周基本恢复正常。其中新鲜异体骨移植组显著高于其它各组 (P <0 .0 0 5 ) ,冷冻干燥异体骨、冷冻干燥脱脂异体骨、脱脂脱钙异体骨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5 )。结论 冷冻干燥异体骨、冷冻干燥脱脂异体骨、脱脂脱钙异体骨移植后的细胞免疫水平相似。创伤对脾脏T细胞总数及亚群的变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探讨感染进程中CD4+T细胞亚群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 通过日本血吸虫尾蚴腹贴法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将18只6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日本血吸虫感染组,每组9只。 通过流式细胞染色计数的方法检测感染3周、5周及8周后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中Th1、Th2、Th17、Treg细胞变化情况。结果 随着日本血吸虫感染进程,与正常对照小鼠相比,感染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中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增加。不同细胞亚群比例增加的趋势不尽相同,其中Th1细胞在感染第3周占比较高但其增长较为缓慢,而感染前3周Th2、Treg细胞占比较低但其增加幅度较大,在第8周达到峰值;Th17细胞比例在感染前3周基本无变化,随后显著增加。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宿主CD4+T细胞亚群比例发生变化,本研究发现感染显著增加小鼠外周血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感染后3周内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以Th1细胞为主,5周后Th2、Th17、Treg细胞逐渐占主导地位。本结果为研究日本血吸虫病免疫病理机制和特征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重组两歧双歧杆菌(rBb)疫苗不同途径免疫BALB/c小鼠后不同时间诱导的免疫应答作用,阐明该疫苗的免疫应答机制。方法: 将8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44只,分别经皮下注射(皮下注射组,SC组)和鼻腔黏膜(鼻腔黏膜接种组,IN组)接种免疫小鼠,在免疫后0~20周每2周每组随机取4只小鼠,无菌取脾,制备悬浮脾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脾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FACsort)检测T细胞亚群和脾细胞凋亡率,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脾细胞上清液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免疫0周时比较,SC组小鼠脾细胞增殖活性于免疫后8周达到峰值(P<0.05),IN组小鼠于免疫后4周达到峰值(P<0.05)。与免疫0周时比较,SC组和IN组小鼠CD4+T细胞均于免疫后8周达到峰值(P<0.05);CD8+T细胞分别于8周和6周达到峰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免疫0周时比较,2组小鼠脾细胞上清液中IFN-γ水平均于免疫后2周达到峰值(P<0.05),SC组和IN组IL-17水平分别于免疫后14和12周达到峰值(P<0.05)。与免疫0周时比较,SC组小鼠脾细胞凋亡率于免疫后2周达到峰值(P<0.05),IN组于4周达到峰值(P<0.05)。IN组与SC组小鼠各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下注射和鼻腔黏膜途径接种的日本血吸虫重组Bb疫苗早期即可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以Th1型免疫应答为主,2种免疫途径所诱导的免疫应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脏中Toll样受体7(TLR7)对可表达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的CD4+ T细胞的含量、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使用日本血吸虫分别感染C57BL小鼠和TLR7基因敲除(TLR7 KO)小鼠,并分别设未感染对照组。分离脾脏,制备单细胞悬液,使用流式细胞计数分别检测ICOS+CD4+ T细胞的含量、ICOS+CD4+ T细胞活化和功能相关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未感染对照组相比,C57BL/6组小鼠脾脏ICOS+细胞的比例由(13.7±3.1)%升高至(24.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C57BL/6组小鼠ICOS+CD4+ T细胞中表达CD69、CD40L和CXCR5分子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分别达到(32.2±7.1)%、(4.0±1.4)%、(6.1±1.1)%(P<0.05),CD62L+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至(20.1...  相似文献   

6.
日本血吸虫尾蚴不同途径感染小鼠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医学实验动物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时间和方法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小白鼠建立日本血吸虫病的动物模型时,选用经腹壁皮肤感染的方法效果好,感染时间短,感染率、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7.
将日本血吸虫虫卵经尾静脉注入正常小鼠,观察沉积在肺血管床形成的虫卵肉芽肿内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注卵后第一天即见淋巴细胞浸润,随后,淋巴细胞均数及其所占反应细胞总数的构成比逐渐增加。酯酶染色结果表明,注卵后10天内酯酶染色阳性细胞高于阴性细胞数,第10天后发生逆转;至第35天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异源免疫现象存在血吸虫与其他吸虫和线虫之间。有人发现感染猪蛔虫的小鼠对杜氏血吸虫尾蚴攻击有明显保护力。本文以小鼠为动物模型,探讨猪蛔虫感染对日本血吸虫攻击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1.感染性猪蛔虫卵的制备:将新鲜雌性猪蛔虫成虫洗涤,解剖,取阴道及子宫末端内的虫卵,均匀平布培养皿内滤纸上。滴加2%福尔马林。置28℃恒温箱培养30 d取出,洗涤后和4℃冰箱备用。临用时,以0.5%羧甲基纤维素的生理盐水调整虫卵浓度为10 000个/ml。 2.动物分组及感染方法:雌性昆明杂种小白鼠,体重18~22 g,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鼠  相似文献   

9.
报道小发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脏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形态学观察。取感染后42d鼠肝经酶消化处理后,制备肝细胞悬液,经贴壁培养分离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10.
血吸虫疫苗的研究与发展是血吸虫病防治的热点[1]。本实验观察了感染日本血吸虫或以可溶性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SWAP)及可溶性蚯蚓抗原(SEWP)免疫后小鼠胸腺细胞总数、胸腺活性细胞率、CD+4细胞百分率、CD+8细胞百分率的变化,现予以报道。1 材料与方法1.1 SEWP及SWAP的制备:蚯蚓为参环毛蚓(pheretimaasperigllum),血吸虫成虫取自人工感染兔,其抗原制备具体方法见文献[2]。所得SEWP蛋白含量为0.198mg/ml,SWAP蛋白含量为0.195mg/ml。1.2 …  相似文献   

11.
目的动态观察血吸虫小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肝脏的病理改变。方法随机将48只健康小鼠分为感染组与正常组,于感染后第6、9、11、13周每组随机挑选6只剖杀作病理观察;同时检测两组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及肝脏羟脯氨酸(HyP);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组小鼠血清ALT含量在感染后第6、9周时明显升高(P<0.01),之后逐步回复到正常水平附近;而PA含量先下降,后又升高,但在各阶段与正常组相比差别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LB在早期变化并不明显。HA、LN及肝脏HyP的含量,在感染后各个时期与正常组比都明显升高,差别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鼠感染血吸虫后,急性期时肝脏损伤较为严重,检测血清PA含量可以更敏感、及时、特异地反映肝脏的损伤及贮备状况,而HA、LN则可以反映血吸虫肝脏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应用RT PCR方法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细胞体外在SEA与ConA诱导下产生的IL 2从mRNA转录水平进行研究 ,以探讨该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在肉芽肿形成与调节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 ,未感染和感染 3周小鼠脾细胞均无IL 2表达 ,感染后第 5周的小鼠脾细胞出现IL 2特异性条带 ,感染后第 8周IL 2表达明显增强 ,感染后第 1 0、1 2周无论SEA或ConA都不能诱导IL 2mRNA的转录。表明IL 2表达的动态变化与肉芽肿的形成、发展及调节相平行 ,提示IL 2可能在肉芽肿形成和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肺组织病理改变及相关基因表达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东方田鼠抗血吸虫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00条/只),取对照组东方田鼠和感染血吸虫后第6、10、15、20、30天肺、肝组织样品,HE染色后进行病理观察,并提取肺和肝总RNA,对Lyz、RT1-Db1、Cd74、C1qa、Thra、Igf1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比较其在肝脏和肺脏的动态表达水平。结果 东方田鼠感染血吸虫后6-10天,肺部有大量出血点,肝细胞空泡变性,肝窦高度扩张,肺和肝组织内血管周围及管腔均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至第20天逐渐恢复。从感染后第6天开始,Lyz、RT1-Db1、Cd74基因在肺和肝内表达均明显上调,在第20天后逐渐恢复,C1qa基因在肺内表达上调,Thra基因在肺内表达下调,Igf1基因肝内表达下调。结论 在东方田鼠抗血吸虫感染的过程中,嗜酸性粒细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基因在东方田鼠抗血吸虫感染的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灵敏及特异的PCR方法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方法根据日本血吸虫18S-rRNA基因,设计1对引物,建立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PCR方法。测定PCR扩增产物的DNA序列,并进行PCR方法的灵敏性、交叉反应以及群体检测试验。结果PCR扩增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得到了与靶DNA位置相同的产物,测序长度为469bp,与靶DNA相同且序列一致,并将序列登陆Genbank,注册号:DQ442999。扩增阴性钉螺无产物出现。灵敏性试验提示,PCR方法可以检测出日本血吸虫毛蚴DNA的最低浓度为40pg/μl;交叉反应试验显示,该方法不能扩增出被单尾尾蚴感染的钉螺DNA;群体检测试验表明,PCR方法可以检测出被感染钉螺提取DNA的最高稀释度为1:640。结论初步建立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PCR方法,灵敏、特异且具有良好的群体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5.
He Y  Luo X  Zhang X  Yu X  Lin J  Li Y  Li Y  Liu S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99,112(7):649-654
ObjectiveToexploretheimmun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naturalresistancetoSchistosomajaponicuminfectioninMicrotusfortis(MF)living...  相似文献   

16.
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T细胞表位的预测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鉴定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的T细胞表位。方法用SYFPEITHI软件预测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副肌球蛋白的T细胞表位,候选表位分别命名为P20、P21、P22、P23、P24。设计并合成候选表位的编码核苷酸,定向克隆入融合表达载体pET-32c( ),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出重组克隆。阳性克隆经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以Ni^2 -NTA柱亲和层析及透析纯化。纯化后的硫氧还蛋白(Trx)融合蛋白体外刺激C3H/HeJ及C57BL/6小鼠腹股沟淋巴结或脾脏单个核细胞,^3H-TdR掺入法检测其增殖。结果候选表位中P20、P21、P22、P23能有效刺激C3H鼠致敏淋巴细胞细胞增殖,P20、P22能刺激C57鼠致敏淋巴细胞增殖。结论P20和P22可能是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的通用性T细胞表位。  相似文献   

17.
基因芯片检测日本血吸虫及其现场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敏感、特异的检测日本血吸虫的基因芯片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根据日本血吸虫高度保守的编码免疫原性毛蚴抗原5D基因,筛选、设计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引物和基因探针,制成日本血吸虫基因芯片。采用基因芯片对江西、湖南和安徽三省现场采集的钉螺进行检测。检测时抽提待测钉螺的DNA,进行PCR扩增及不对称PCR荧光标记,然后与检测芯片杂交,最后进行扫描及分析。结果:建立的基因芯片能特异、敏感地检测出感染性钉螺,江西、湖南感染性钉螺的检出率为100%,安徽省品系的感染性钉螺检出率略低。结论:成功地建立了检测日本血吸虫的基因芯片,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成虫单酚氧化酶(monophenol oxidase,MPO)和二酚氧化酶(diphenol oxidase,DPO)的同工酶酶谱形式。方法:将收集到的42d活成虫置含0.05%戊巴比妥钠的RPMIl640培养基中,23℃孵育8h,分别研磨雌、雄成虫呈匀浆,显色单酚氧化酶的样品匀浆时另加5%的TX-100。超声粉碎、低温高速离心取上清(含PO).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及酶染色后分析两种酚氧化酶同工酶酶谱形式。结果:单酚氧化酶的同工酶酶谱与二酚氧化酶的同工酶酶谱基本一致,电泳位置相同,表现为迁移率相同的一条带,但是单酚氧化酶的酶谱谱带较二酚氧化酶的酶谱显色弱。同时,雌虫及雄虫的单酚氧化酶和二酚氧化酶亦表现为迁移率相同的一条主带;但雄虫的酶带显色反应较雌虫弱。结论: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酚氧化酶存在两种形式:单酚氧化酶和二酚氧化酶。而且不仅雌性虫含有酚氧化酶,雄性成虫也含有少量的酚氧化酶且两者酶分子相同。雄性成虫含有少量酚氧化酶的生理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急、慢性期肝肉芽肿病变与Th1/Th2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探讨Th1/Th2在肉芽肿形成及调节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后观察感染小鼠肉芽肿病变,用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小鼠感染后0、4、6、8和12周血清及脾淋巴细胞IL-2、IFNr和IL-4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小鼠感染后6周出现明显肉芽肿病变,8周肉芽肿反应达高峰;12周则明显缩小;感染小鼠血清及脾淋巴细胞的Th1细胞因子IL-2和IFNr在感染后4~6周开始上升,8周达高峰,随后下降;而Th2细胞因子IL-4在感染后8周时迅速上升且随感染时间延长而明显升高。结论 Th1细胞因子IL-2和IFNr与血吸虫卵肉芽肿的诱导和形成密切相关。而Th2细胞因子ILL-4可抑制Th1细胞因子在血吸虫病慢性期虫卵肉芽肿自发性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