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8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黄疸消退时间及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快于对照组(P〈0.05),且在治疗后第3、6、8d治疗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茵栀黄口服液对于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佐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胆红素水平并随访。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91.33%高于对照组的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d内,2组患儿经皮测胆红素值均逐渐下降;其中在治疗3~5d,观察组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随访,2组患儿皮肤、巩膜黄染状况、血清胆红素变化和智力发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佐治新生儿黄疸,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加服茵栀黄口服液治疗,5d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确切,且无明显副作用,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联合抚触护理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新生儿黄疸60例,依据分层随机分组方法将患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茵栀黄颗粒冲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抚触护理,2组同时接受常规治疗,均治疗7d。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7d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胆红素下降幅度、黄疸消退时间、胎粪第1次变黄时间及2组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7d后,治疗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消退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治疗组的胎粪第1次变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胆红素下降幅度则明显大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儿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抚触护理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具有更好地降低血清胆红素及促进黄疸症状消退的功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13年12月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蓝光治疗,并给予肝酶诱导剂;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1—2mL/kg,静脉滴注,1次/d,连续给药5d。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蓝光照射时间、住院时间及胆红素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0%,对照组8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蓝光照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随着治疗的进展,胆红素水平不断降低,治疗第3天、第5天,治疗组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确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胆红素恢复至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早产儿经皮胆红素测定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皮胆红素(TCB)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50例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及TCB值,按数据从高到低顺序分为5组,每组10例,29例早产儿光疗3d(每天8h)后于第4天测血清胆红素及TCB,并分别对两者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第1~5组早产儿的TCB值与血清胆红素值显著相关(r=0.75,P〈0.05)。29例患儿光疗后TCB值亦与血清胆红素相关(r=0.67,P〈0.05)。结论早产儿TCB检测可反应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CB测定可以用于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动态观察,但不能代替血清胆红素测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及双歧杆菌/嗜酸性乳杆菌/粪链球菌(商品名:贝飞达)口服治疗及早有效地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符合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的患者19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5例和对照组92例。对照组常规给予光疗、清蛋白、酶诱导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贝飞达,每次1粒,每天2次及菌栀黄颗粒每次3g,每天3次。结果治疗组胆红素日均下降值为(51.23±24.38)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12±26.4)μmol/L(P〈0.01),治疗组胆红素降至102.6μmol/L以下时间为(4.3±2.7)d,较对照组的(6.1±4.2)d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第1天胆红素下降值(54.74±47.3)μmol/L高于对照组的(38.45±32.2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茵栀黄颗粒及贝飞达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用于新生儿黄疸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光疗单用组75例,采用间歇蓝光照射,联合治疗组75例,在光疗单用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等。结果联合治疗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光疗单用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联合治疗组患儿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光疗单用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联合治疗组患儿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光疗单用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较于光疗单用,光疗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0.
张庆地  冯伊利 《中国药业》2008,17(22):60-61
目的评价茵栀黄注射液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选择患儿73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7例采用苯巴比妥+蓝光照射,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结果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日均下降值为(29.33±16.78)μmol/L,下降至102.6μmol/L以下需要(6.8±1.1)d;治疗组TBIL日均下降值为(48.67±24.12)μmol/L,下降至102.6μmol/L以下需要(4.1±0.8)d。两组治疗时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茵栀黄注射液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菌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菌栀黄颗粒,6d后统计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血清胆红素浓度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11%,治疗组为100.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72h胆红素下降值、日均胆红素下降值、胆红素降至102.6μmol/L以下所需天数均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菌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茵栀黄注射液辅助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探讨提高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疗效的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伴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96例,在患儿家长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均分为对照组(n=48例)和观察组(n=48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结合茵栀黄注射液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的动态变化、治疗6d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1~6d中每天TBiL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d后显效与好转例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与无效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基础治疗中,应积极辅助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可促进患儿TBiL水平改善,提高临床疗效,且不增加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胆红素〉170μmol/L的早产儿在静脉营养时对脂肪乳的耐受性。方法: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血清胆红素峰值均〉170ttmol/L,体质量〈2500g,孕周〈37周,不能经口喂养的早产低体质量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按早产儿管理指南能量要求逐日增加脂肪乳用量,对照组胆红素〉170μmol/L时限制脂肪乳用量为1g/k,两组患儿均进行光疗。分别于生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观察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脂指标,对两组患儿体质量变化情况及低血糖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血清胆固醇在第1天、第3天、第10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甘油三酯在第5天、第7天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质量下降幅度较对照组低,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日龄明显缩短,观察组患儿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现黄疸的早产儿在及时光疗情况下不应限制脂肪乳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对早产儿黄疸的预防效果,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胎龄28~32周的病情稳定、无消化道疾病的10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1例。观察组予以早产儿配方奶加布拉酵母菌100 mg/(kg·d)口服,对照组单纯早产儿配方奶喂养,连续治疗2~4周至校正胎龄34周,观察两组患儿黄疸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黄疸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及消退时间分别为(4.25±1.18)d、(5.12±1.39)d及(8.56±2.04)d,对照组分别为(2.09±0.98)d,(11.25±1.68)d及(14.21±3.5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出生后第1天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出生后第3天和第7天血胆红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腹胀、喂养不耐受及呼吸暂停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布拉酵母菌対早产儿黄疸可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双歧杆菌活菌胶囊联合茵栀黄佐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本院收治的84例黄疸患儿,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蓝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双歧杆菌活菌胶囊联合茵栀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及黄疸消退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治疗组的黄疸消退时间、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胆红素日均下降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活菌胶囊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张赤  刘汉楚  吴宁  彭奕  邱梅 《中国药房》2011,(16):1482-1483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将35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为治疗组186例和对照组172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和茵栀黄颗粒,观察2组患儿血清胆红素的浓度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72h胆红素下降值、胆红素日均下降值及治疗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足月新生儿及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的量效关系。方法:用单面光疗装置治疗112例足月儿及69例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测定其治疗前后微量血胆红素指数及血清胆红素(TSB)浓度,每3 h检测暴露部位及非暴露部位经皮胆红素指数(TCB)。分别按日龄≤7 d和〉7 d及是否早产分组进行统计分析。足月儿≤7 d组为A组,〉7 d为B组;早产儿≤7 d组为C组,〉7 d为D组。结果:(1)经连续光疗24 h,四组非暴露部位TCB下降值分别为(55.58±37.28)μmol/L、(70.97±35.74)μmol/L、(32.83±38.82)μmol/L、(51.47±37.96)μmol/L,与同组暴露部位TCB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9.12、6.57、7.48,P均〈0.01);(2)光疗24 h期间暴露部位及非暴露部位TCB指数下降速率不同,暴露部位及非暴露部位TCB差值在早产儿≤7 d组光疗12 h后达最大值,其余三组光疗9 h后达最大值,之后变化不明显(t=0.82、0.78、0.91、1.05,P均〉0.05),停止光疗后TCB差值缩小,暴露部位TCB值接近非暴露部位TCB值所需时间早产儿≤7 d组为6 h,其余三组为9 h。结论:不论足月儿或早产儿,光疗对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疗效确切,不同组别可采用不同间隔时间进行间歇光照疗法,建议早产儿≤7 d组以单次单面光疗时间12~15 h,停光疗时间12~9 h为宜,其余三组以光疗时间9~12 h,停光疗时间15~12 h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