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术中超声在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IOUS)在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中超声引导下对269例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或肝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并将术前常规超声、增强CT及术中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69例肝癌患者中因肿瘤累及肝内大血管行姑息性手术切除或放弃手术治疗17例;余252例(368个肝癌病灶,104个直径1.5cm,264个直径≥1.5cm)术前常规超声显示肝癌病灶304个(82.6%)、增强CT显示肝癌病灶329个(89.4%)、术中超声显示肝癌病灶357个(97.0%,直径1.5cm肝癌小病灶95个);术中超声对肝癌病灶的显示率高于术前常规超声及增强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超声诊断直径1.5cm肝脏恶性病灶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8.1%、67.9%及82.1%。(2)术中超声引导下完成肝切除手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15例(17个病灶);肝切除手术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2例(2个病灶),48例经术中超声检查改变了术前制定的手术方案。结论术中超声对肝癌病灶(尤其直径1.5cm小病灶)显示率高,在肝癌切除术或射频、无水乙醇注射消融治疗中可引导临床医师精确操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转移性肝癌的效果.方法:对9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病灶的临床特征、术中射频消融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7例结肠癌和2例直肠癌均有梗阻症状而行手术切除,其中4例CEA异常升高,最高124μg/L,每例肝内转移病灶2~4个,总共23个,平均2.6个;最大径1.0~4.2 cm,平均3.1 cm.结直肠肿瘤切除后,对肝脏每个肿瘤行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治疗结束后可触摸到肿瘤及周边肝组织凝固变硬,超声下见肿瘤局部组织呈不均匀回声,形态不规则.随访24~58个月,治疗部位肿瘤固化坏死,体积缩小,无复发,CEA明显下降,9例全部有效.结论:术中超声引导射频治疗转移性肝癌的疗效确切而满意,对临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容积超声造影对肝肿瘤射频消融效果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容积超声造影评估肝肿瘤射频消融效果的价值。方法对22只新西兰白兔肝脏VX2肿瘤和22例肝癌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二维及容积超声造影,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行增强CT检查,动物肝脏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消融前所有病灶二维及容积超声造影均表现为早期动脉相病灶内均匀或不均匀高增强;消融后,动物实验中19个病灶的疗效判断二维超声造影与病理结果相同;22个病灶容积超声造影与病理结果相同;临床研究中20个病灶的疗效判断二维超声造影与增强CT相同,24个病灶容积超声造影结果与增强CT相同。结论容积超声造影有可能更好地评估肝脏肿瘤消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超声引导射频(LARF)治疗小肝癌(直径≤3.0cm)的优点及价值。方法腹腔镜下腹腔镜超声结合腹壁超声引导射频治疗小肝癌。2例患者均为男性,合并乙型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年龄43、66岁,Child-pugh评分A级,肿瘤毗邻肝内较大管道系统和/或肝脏周围脏器,直径1.7~2.3cm,超声准确定位后腹腔镜辅助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后2周复查超声造影及甲胎蛋白(AFP),以判断射频消融疗效。结果2例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或死亡,消融范围超出原肿瘤0.5~2.2cm,AFP逐渐下降。结论腹腔镜下超声引导射频治疗小肝癌有诸多优点,对于不可切除小肝癌、肿瘤毗邻肝内较大管道系统和/或肝脏周围脏器的小肝癌,特别是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者,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值得推广的微创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针组合射频消融治疗在大肝癌(≥5 cm)治疗中的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8月至2009年10月肝癌患者共15例.其中初诊原发性肝癌8例,肝癌术后复发3例,转移性肝癌4例,共23个病灶,直径1.0~7.3 cm.其中≤5 cm者6个,5.0~6.0 cm者14个,6.0~7.0 cm者3个,平均(5.5±0.6)cm.≥5 cm的共17个病灶,均行一次多针组合射频消融.患者依次编号,建立动态随访制度,术后24 h内即刻复查CT或MRI检查,并于第l、3、6个月分别行CT或MRI双期增强扫描评价治疗疗效.结果:1个月后肿瘤影像学评价,17个病灶中,14个完全消融,呈完全坏死,坏死率迭82%,部分消融3个,周边可见残留病灶,全组15例目前全部存活.13例动态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2例术后3个月出现肝内转移.结论:CT引导下多针组合射频消融是治疗大肝癌近期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超声背向散射积分评估肝脏肿瘤的消融治疗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S)在肝癌射频或微波消融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3个肝脏肿瘤病灶,在微波或射频消融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肿瘤及消融区的IBS值,比较治疗前后的IBS值变化,并以增强CT/MRI检查作为对照。结果肿瘤消融后IBS值明显大于消融前,与增强CT/MRI确定的范围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通过观察IBS值的变化,超声背向散射积分为肝脏肿瘤消融治疗疗效评估提供了一种无创的量化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脏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材料与方法:CT导向下经皮穿刺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38例,共55个病灶,其中原发性肝癌28例,转移性癌10例,治疗后用增强CT和MRI评价消融效果,并观察并发症和生存率。结果:RFA治疗后4周复查,肿瘤直径≤3cm,直径3cm~5cm,直径≥5cm,完全坏死率分别为91%,70%和17%,一年生存率为94%,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导向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 33例肝癌患者的40个肿块接受了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行超声造影检查评估RFA的治疗效果,并随访观察其复发情况。结果射频消融治疗后,直径<3 cm的肿瘤完全消融率95%,直径≥3 cm的肿瘤完全消融率79%;单个病灶的完全消融率86%,多发病灶者完全消融率75%。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完全消融率与肿瘤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9.
超声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治疗小肝癌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冷循环射频(PRFA)治疗小肝癌的价值。方法:10例小肝癌患(5例男性,5例女性),肿瘤直径2.1~3.5cm,平均3.1cm。肝内的10个病灶采用超声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治疗,治疗后一月复查CT或MRI。结果: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有8个病灶完全坏死。有1例患出现新的复发灶。经再次射频治疗后病灶坏死。随访时间7~16个月,患存活率90%。结论:冷循环射频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耐受性好的治疗小肝癌的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射频及射频综合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分别对123例肝细胞肝癌(HCC)术后复发患者共149个肿瘤病灶进行射频消融或射频消融综合治疗,(1)Ⅰ组66例77个肿瘤病灶(肿瘤直径<3cm),行单纯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CRFA);(2)Ⅱ组57例72个肿瘤病灶(肿瘤直径>3cm),其中Ⅱ a组21例30个肿瘤病灶行单纯CRFA;Ⅱ b组36例42个肿瘤病灶于CRFA之前分别行肝动脉栓塞或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3)Ⅲ组另选63例75个肿瘤病灶(肿瘤直径<3cm)行单纯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PEIT).术后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丙氨酸转氨酶(ALT)和术后1个月甲胎蛋白、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增强CT/MRI的改变.其中23例分别于消融治疗前后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记录患者治疗后1、2、3年生存率.结果Ⅰ组肿瘤病灶完全坏死率为92.2%(71/77),术后1个月AFP明显下降;术后1年生存率93.2%(55/59),2年生存率71.9%(23/32),3年生存率64.0%(16/25);Ⅱ a组肿瘤病灶完全坏死率为23.3%(7/30),术后1个月仅1例AFP下降,术后1年生存率45.0%(9/20),2年生存率38.5%(5/13),3年生存率28.6%(2/7);Ⅱ b组术后1个月肿瘤病灶完全坏死率57.1%(24/42),术后1个月AFP下降;术后1年生存率65.6%(21/32),2年生存率47.4%(9/19),3年生存率38.5%(5/13);Ⅲ组肿瘤病灶完全坏死率为78.7%(59/75),术后1个月AFP明显下降;术后1年生存率78.9%(45/57),2年生存率58.1%(18/31),3年生存率46.2%(12/26).结论对于术后复发的小肝癌CRFA的效果优于单纯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且术后复发的小肝癌肿瘤病灶是CRFA的最佳适应证;而对于直径大于3 cm的HCC复发肿瘤病灶,应采用包括射频消融、酒精注射以及肝动脉栓塞在内的综合治疗,以增强疗效和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7例肝癌患者,共83个肿瘤结节(直径1.9~6.2cm),采用Lee Veen针(3.5cm/15G十电极),术中定位、穿刺采用超声引导,≤2.0cm结节单点消融,>2.0cm结节采用多点消融,每个肿瘤结节治疗1~3针,每3~6个月CT复查,对新出现的结节再次行RFA治疗.结果 RFA术后3~7d肿瘤完全消融率93.1%(78/83),术后3、6、12、24个月CT检查,肿瘤完全坏死分别为86%、81%、72%、65%,患者存活率分别为96%、91%、84%、67%.结论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具有创伤小、见效快,并可多次进行、患者痛苦小、体质恢复快,无需输血等优点,是治疗肝癌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蔺武  李力军 《临床荟萃》2009,24(10):869-87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联合缓释化疗粒子植入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不宜手术、放疗化疗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58例(89个病灶)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治疗,同时植入缓释化疗粒子。本组肿瘤直径2.3~6.7cm(中位数3.3cm),36例为单发灶,余22例为2个以上病灶;术后采用CT增强扫描为主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肿瘤标记物等检查方法综合评价疗效。结果1个月后CT增强扫描显示87个病灶完全失去活性,近期有效率达97.7%。局部复发1例,肝内其他部位再发1例,而行第2次治疗。全部病例经3~18个月随访,目前存活52例,射频治疗后肿瘤缩小者行手术治疗2例,因手术并发症死亡,因脑和(或)肺广泛转移死亡4例。结论超声引导射频消融联合缓释化疗粒子植入术可作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一种微创局部治疗方法,其并发症少,缓解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3.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35例肝癌49个病灶行超声引导下RFA治疗,对治疗前后病灶的超声影像、超声造影、螺旋CT检查、肝功能、AFP变化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等进行综合研究以评价疗效。结果RFA后5min,超声造影,肿块中83.7%(41/49)各个时相无增强,即回声缺失;1周后彩超示肿块中87.8%(43/49)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1个月后螺旋CT扫描肿块中81.6%(40/49)大小无明显变化,但肿块内无强化。肝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甲胎蛋白下降,CD4 、CD4 /CD8 明显升高,sIL-2R明显降低。结论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是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其为操作简便、损伤小、安全性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射频治疗在不可切除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5月至2008年11月引进Cool—tip冷循环超能射频治疗仪对不可切除肝癌(原发和转移)43例78个病灶在B超引导下施行了射频消融治疗。其中开腹单纯射频治疗15例,开腹肝癌切除+射频6例,开腹射频+乙醇注射5例,经皮射频治疗17例。均按需一次单针多点顺次穿刺布针方法完成,最多布针5针,平均2.1针;单灶最大径7cm,平均2.5cm;单例最多病灶6个,平均1.8个。结果所有患者均经CT和B超或MRI诊断,其中原发性肝癌18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复发12例,转移癌13例;43例全部得到随访,术后定期甲胎蛋白、B超和(或)CT检查,最长随访时间28个月,最短1个月,平均13.6个月。术前AFP增高20例,术后3个月内全部恢复正常;2例CT发现可疑针道和周缘残留,6例随访过程出现肝脏新的转移灶;1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后出现胃肠道瘘入皮下,并于3月后死于多发转移;1例死于开腹射频消融治疗后持续腹腔出血,1例死于开腹肝切除+射频消融治疗后腹腔出血和感染,3例于随访过程中死于多发转移(该3例平均生存时间6个月)。结论B超引导的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患者痛苦小、恢复快,是一种有效安全的肝癌局部治疗方法。可以作为切除手术的重要辅助手段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不可切除肝癌的射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射频治疗在不可切除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5月至2008年11月引进Cool-tip冷循环超能射频治疗仪对不可切除肝癌(原发和转移)43例78个病灶在B超引导下施行了射频消融治疗.其中开腹单纯射频治疗15例,开腹肝癌切除+射频6例,开腹射频+乙醇注射5例,经皮射频治疗17例.均按需一次单针多点顺次穿刺布针方法 完成,最多布针5针,平均2.1针;单灶最大径7 cm,平均2.5 cm;单例最多病灶6个,平均1.8个.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CT和B超或MRI诊断,其中原发性肝癌18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复发12例,转移癌13例;43例全部得到随访,术后定期甲胎蛋白、B超和(或)CT检查,最长随访时间28个月,最短1个月,平均13.6个月.术前AFP增高20例,术后3个月内全部恢复正常;2例CT发现可疑针道和周缘残留,6例随访过程出现肝脏新的转移灶;1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后出现胃肠道瘘入皮下,并于3月后死于多发转移;1例死于开腹射频消融治疗后持续腹腔出血,1例死于开腹肝切除+射频消融治疗后腹腔出血和感染,3例于随访过程中死于多发转移(该3例平均生存时间6个月).结论 B超引导的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患者痛苦小、恢复快,是一种有效安全的肝癌局部治疗方法 ,可以作为切除手术的重要辅助手段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超声在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1例不能耐受开腹手术的肝癌患者,常规超声均无法经皮定位病灶,行经皮射频消融术时术中均在腹腔镜超声下引导穿刺,并动态观察手术进程.结果 31例肝癌患者均在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完成经皮射频消融术.其中7例为术前CT或MRI发现而常规超声无法扫查的膈顶部病灶,3例为术前未发现小病灶,1例排除术前MRI诊断的假阳性病灶.31例肝癌患者腹腔镜手术顺利,无术中死亡,术后未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5例出现一过性发热,4例出现恶心,3例出现轻微腹痛.术后随访6个月内无1例复发.结论 腹腔镜超声可检出术前影像学检查遗漏的肝癌小病灶、定位常规超声盲区处肝癌病灶并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术.腹腔镜超声可以辅助完成不能耐受开腹手术、常规经皮超声又无法定位治疗的肝癌患者的经皮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射频消融术(RFA)后的CT表现,评价RFA对肝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对21例共26个肝血管瘤病灶在RFA前后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征象.结果术后1个月病灶较术前增大,术后4个月病灶缩小至术前大小.术后病灶呈不规则形,边界较术前清晰,CT值进行性下降.12个病灶未见强化,6个病灶周围的肝组织在肝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可见均匀薄环状强化,8个病灶内部见结节样强化.结论 RFA是治疗血管瘤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RFA后肝血管瘤在大小、形态、密度及强化形态的变化上具有其特点.螺旋CT扫描,特别是三期增强扫描可以准确判断RFA对肝血管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在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RFA)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湖北省肿瘤医院超声科治疗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61例,均经影像学手段、肝穿刺行组织学病理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脏恶性肿瘤,共81个病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0例,共46个病灶,利用超声造影检查后行RFA,做出TIC;对照组患者31例,共35个病灶,常规超声检查后行RFA。比较观察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RFA前后正常肝实质与肿瘤组织超声造影定量分析结果的差异,同时比较肝脏恶性肿瘤患者RFA治疗后1个月肝脏肿瘤残留病灶与正常肝实质的超声造影定量分析结果,并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射频消融疗效的差异,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超声造影与增强CT/磁共振(MRI)检查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RFA治疗前,运用超声造影对观察组46个肝脏病灶和肝脏肿瘤周边区的正常肝实质进行量化分析,术前肿瘤病灶造影剂灌注初始时间(IT)、最大峰值到达时间(PT)、灌注加速时间(AT)[(13.21±3.47)s,(17.56±7.12)s,(19.02±3.35)s]低于术前正常肝实质IT、PT、AT值[(18.75±3.68)s,(31.20±6.13)s,(34.50±3.12)s],灌注加速斜率(AS)(2.89±0.94)高于术前正常肝实质AS值(1.28±0.58),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3,9.85,22.93,9.89;均P<0.01)。RFA治疗1个月后,81个病灶中,有67个病灶未出现造影剂增强情况,8个病灶周边出现高增强,另外4个病灶出现内部不均匀高增强,2个病灶均匀性高增强;TIC分析显示肿瘤完全消融部分动脉相、门脉相及延迟相均无造影剂充填,肿瘤残留部位的IT、PT、AT值[(15.11±2.57)s,(20.97±3.33)s,(18.32±0.27)s]小于正常肝实质[(19.90±3.96)s,(35.68±2.92)s,(31.28±0.16)s],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3,29.89,37.17;均P<0.01)。随访3~6个月,以增强CT/MRI为判断肿瘤消融程度的对照指标,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完全消除率为91.30%(42/46),对照组患者的肿瘤完全消除率为71.43%(25/3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P<0.05)。RFA术前超声造影与增强CT/MRI检出率具有较高一致性(Kappa=0.87,P<0.05),RFA术后超声造影与增强CT/MRI检出率具有较高一致性(Kappa=0.93,P<0.05)。 结论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能有效识别肝脏恶性肿瘤组织,与增强CT/MRI检查具有较高一致性,在指导肝脏恶性肿瘤患者RFA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超声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治疗肝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冷循环射频系统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射频或术中射频治疗肝癌患者40例,共48个病灶,对比治疗前后的影像检查,评价肝癌消融是否完全,并记录射频治疗后的并发症及其转归情况。结果 冷循环射频治疗后,当肝癌直径〈3cm,直径3-5cm,直径〉5cm时,一次治疗完全坏死率分别为95.8%,78.4%及40%,三组治疗后一年时复发率分别为0.16,40%,主要并发症是疼痛,发热,出血等。结论 冷循环电极射频治疗肝癌,是一种适应证较广泛,疗效较为确切,副作用较少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肾移植术后原发性肝癌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并发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肾移植后原发性肝癌患者8例,采用B超引导下肿瘤病灶射频消融术联合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治疗,观察联合治疗效果和生存情况。结果 4例单病灶者经1次射频消融+2次介入化疗栓塞治疗后,3例存活,4-8a无复发,1例1a后复发,经再次治疗后存活,6a未复发;4例多病灶患者经2~3次射频消融并3~5次化疗栓塞,2-4a死于肝功能衰竭;8例均未发现肝外转移病灶。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肾移植术后肝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介入化疗治疗肾移植术后原发性肝癌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