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畸形固定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针对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畸形固定期病人,行屈肌起点滑移术11例。结果:随访6个月~7年,优6例,良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72.7%。结论:屈肌起点滑移术适用于轻、中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治疗,手术损伤较轻,术后可保留各指的独立运动,且对手指屈曲力量的影响最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治疗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轻、中、重型前臂缺血挛缩采用氦氖激光,辅以按摩等康复综合治疗共29例,其中3例作病理学观察。结果:全部病例随访2~5年,其中优15例,占51.7%,良8例,占27.6%,差6例,占20.7%。结论:用氦氖激光治疗前臂缺血性肌挛缩,辅以按摩等康复综合治疗对促进前臂神经组织的血运恢复和再生,前臂肌群硬结的消退,防止关节挛缩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屈肌起点滑移治疗晚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屈肌起点滑移术治疗前臂缺血性肌挛缩I、Ⅱ度的临床观察,运用该术式更趋合理,同时为完善该术式寻找理论依据。方法:对25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病例进行观察,并对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均采用屈肌止点滑移术治疗,总有效率100%,术后随访22例,失访3例,畸形矫正优良22例,达88%;手功能恢复优良18例,达72%。结论:(1)肘前窝和肘尺侧筋膜室壁和神经血管穿入处是最易受压的部位。(2)深屈指屈肌腱的滑移距离与屈指、屈腕的角度,前臂旋前畸形的程度与骨间膜的宽度,骨间膜及旋前方肌的的挛缩程度密切相关。(3)屈肌起点下移术,为治疗前臂缺血性肌挛缩Ⅰ、Ⅱ度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屈肌滑移术治疗前臂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的疗效。方法:将42例前臂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病例分为单纯型和复合型,分别采用单纯屈肌滑移术(21例)、屈肌滑移术加神经内松解术(12例)、屈肌滑移术加骨矫形术(7例)治疗。结果:本组42例中,3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96月(平均36.5月)。参考手功能评分标准,疗效优31例(73.8%),良6例(14.3%),差2例(4.8%)。优良率为88.1%。结论:屈肌滑移术治疗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疗效可靠,对复合型病例和术后复发病例仍有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应用肌腱转位治疗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患者采取肌腱移位功能重建.术后石膏固定3周后行功能锻炼.结果18例患者术后随访1~3年,优6例、良9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83.3%.结论通过肌腱移位方法重建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屈指功能,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由于骨折、血管损伤、筋膜间隙高压症所致前臂及小腿之缺血性肌挛缩较为常见.而手内在肌挛缩虽亦为缺血性肌挛缩所致,然尚未被广大临床医师所熟悉,故有些病人长期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影响了手的功能.我院自1979年6月至1984年3月共有7例入院治疗.  相似文献   

7.
屈肌滑移术治疗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学东  蒋电明  安洪 《重庆医学》2003,32(4):483-484
目的:探讨屈肌滑移术治疗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疗效。方法:自1997年9月-2001年11月共收治前臂缺血性肌挛缩10例,采用屈肌滑移术,将旋前圆肌、屈腕肌与屈指浅、深肌从起始部于骨膜外剥离松解,使肌肉向远端滑移,直至手部畸形消失。结果:10例患者随访11-50个月,优4例,良6例。结论:屈肌滑移术疗效肯定,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8.
董向明  周鹏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132-133
目的:探讨小儿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临床分期、预防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将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划分为急性缺血期、挛缩期和畸形固定期。急性缺血期采用筋膜切开减压术8例;挛缩期采用神经血管松解术13例,坏死肌肉和神经切除神经移植、肌腱移位术1例;畸形固定期采用屈肌起点下移术11例,其中1例作过肌腱延长术。结果:2个月-15年随访,急性缺血期优8例;挛缩进行期神经、血管松解术7例中,优良率85.7%;挛缩恢复期神经松解术6例中,优良率66.7%;畸形固定期屈肌起点滑移术11例中,优良率73.3%,其中2例曾作过神经、血管松解术,1例作过肌腱延长术,术后畸形复发。结论:急性缺血期筋膜切开减压术、挛缩期积极的神经松解术及畸形固定期前臂屈肌起点滑移木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于1881年由Volkmann首次报道,故又称Volkmann挛缩,是对前臂这一特殊部位的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命名.1978年,Muborak对其提出如下定义 :Volkmann挛缩是指在前臂密闭的筋膜腔内,由于组织液压力升高而导致筋膜腔内肌肉、神经循环障碍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此病发病机制复杂,晚期对手功能损害严重,且很大一部分患者为儿童、青少年.  相似文献   

10.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又名Vdlkan挛缩,它是由于创伤后使前臂骨筋膜腔内肌肉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变性,变性后的肌肉又为纤维组织取代而形成瘢痕,发生挛缩而产生功能障碍。本病大多发生在2~16岁之间,它是上肢骨折、  相似文献   

11.
我科二年来收治各类型骨折病人90例,其中有二例因使用小夹板外固定不当而造成前臂缺血性肌挛缩。为接受教训,减少伤残,提高医疗质量,现将我们所遇到的二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报告如下,并略加讨论,供同志们参考。例1.谢××,男性,19岁,战士,病历号31427。患者于1972年6月23日不慎摔伤左前臂致尺桡骨中1/3闭合性完全性骨折,在某医疗单位进行手法复位后,用自制的小夹  相似文献   

12.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减压松解治疗缺血性肌挛缩的手术时机并评价治疗效果.方法对24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患者行减压松解神经、肌肉术,为纠正畸形,其中12例同时行屈肌腱延长术,4例同时行屈肌起点滑移术.结果伤后3d~3个月手术者12例中,优4例,良4例,中1例,差3例;伤后3~12个月手术者12例中,优2例,中5例,差5例.结论伤后1年内做神经、肌肉减压松解治疗缺血性肌挛缩有一定的效果,早期(伤后3个月内)做神经、肌肉减压松解治疗缺血性肌挛缩是必要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顾洪生  黄磊 《广东医学》2000,21(8):663-664
目的:采用软组织松解术治疗小儿前臂晚期缺血性肌挛缩,以矫正畸形,改善功能,观察疗效,方法:(1)术前常规物理治疗1个月,行手腕及手指主动脉被动功能练习;(2)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采用软组织松解及肌腱移植术4例;(3)软组织松解及肌滑移术5例;(4)软组织松解、肌滑移术及肌腱移植术4例。术后采用石膏外固定及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12例患儿“爪形”手消失,功能恢复满意;1例患儿无改善。结论 Vol  相似文献   

14.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是肱骨下端或髁上伸展型骨折的早期并发症。本文介绍并发败血症一例如下: 患者张××、男性、29岁、住院号50467,因左肱骨下端骨折并发前臂缺血性肌挛缩、败血病,于1982年2月10日急诊入院。患者于2月7日跌伤左臂,致肘部肿痛畸形,运动障碍。当地医生作肘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局部用小夹板和石膏作两层固定。  相似文献   

15.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forearm isehemiec ontracture)是在肘部、前臂创伤、骨折或血管损伤等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由德国医生Volkmann于1881年首先报道.由于会给患者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目前治疗Volkmann挛缩多数采用手术,病人的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极少部分病人会再次出现远端肢体活动障碍,其程度比术前还要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臂缺血性肌挛缩行早、晚期神经松解减压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9年1月~2005年10月收治的49例行神经松解减压术的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患者,按手术时间分为早期手术组(3个月内)和晚期手术组(3个月以上),根据手功能评价标准比较2组患者术后手内在肌挛缩程度和手部感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获随访33例,随访时间6个月~5年。早期手术组14例中优7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1%;晚期手术组19例中优5例,良4例,可1例,差9例,优良率为47.37%。早期手术组优良率明显高于晚期手术组(P〈0.05)。结论:神经松解减压术宜早期施行。早期手术能够有效解除组织缺血,防止挛缩纤维化,减轻神经压迫和损害,有利于手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是以患儿头向患侧歪斜,颜面部旋向健侧为特点,因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机化所致.多数患儿在出生后发现颈部一侧有梭形肿块,继而头部歪斜,影响转颈功能,日久可使患儿面发育不对称,甚至同侧斜方肌受累,颈椎、胸椎产生代偿性弯曲,视力亦可因两侧眼外肌不平衡而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推拿结合姿势训练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彭奇小儿肌性斜颈是因患儿出生时各种原因所致胸锁乳突肌挛缩,从而引起颈部或面部的畸形。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注意到斜方肌前缘颈三角处的挛缩也是引起侧屈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此采用下列康复手段治疗10例小儿肌性斜颈,均取得了...  相似文献   

19.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前臂筋膜间隙内组织压力增高,使筋膜间隙内血循环障碍,造成神经和肌肉缺血坏死,从而引起前臂及手部严重的功能障碍,是肘部及前臂外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自1881年Volkmann报道第1例此病以来,关于此病的发病机制,病变发展变化过程的研究及临床手术治疗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将对其外科治疗方法做一回顾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臂肌挛缩症     
徐国鹏  肖进等 《医学综述》2001,7(4):230-232
臂肌挛缩症(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GMC)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臂肌及其筋膜挛缩,导致髋关节功能受限,表现出特殊的症状,体征的临床综合征。1970年Valderrama首先报道本病,国内马承宣于1978年系统报道了此类病例,至今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报道。该病名称尚未统一,又称注射性臂大肌挛缩症,臂肌纤维化,儿童臂豳挛缩症,臂肌筋膜挛缩症,注射后臂肌挛缩症,续发于臂大肌纤维化的髋关节挛缩。儿童髋关节缩症,续发于臂大肌纤维化的骨害挛缩,儿童髋关节外展性挛缩等。国内区域性调查显示儿童发病率为1%-2.49%。该病目前在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仍存在争议,作者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文献,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