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
作者在新疆南部地区人源型黑热病和荒漠型黑热病的寄生虫学和流行产现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控制本病的过程中出现的若干流行病学问题。论证了免疫预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1989~1992年用LDT和IFAT对山东和江苏两省17个地区(市)、38个县(区)的134个乡(镇)人群进行免疫学监测。山东省30岁以下人群LDT无1例阳性,30岁以上的人群阳性率平均为4.4%,显示山东省黑热病的传播已得到有效控制。江苏省LDT阳性者最小年龄为8岁,1~9岁年龄组LDT阳性率是各年龄组中最低的,其中1~7岁1409人无1例阳性,30岁以下与30岁以上人群平均阳性率分别为2.2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原黑热病流行区人群免疫学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9 ̄1996年,用LDT和IFAT对山东(13个市)、江苏(4个市)和安徽(3个县)3省原黑热病流行区人群进行免疫学监测。1989 ̄1990年,山东省30岁以下人群LDT无1例阳性,30岁以上人群阳性率平均为4.4%。1991 ̄1992年,江苏省10岁以下人群有LDT阳性者,但30岁以下和以上人群LDT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1)。1996年对江苏省人群进行动态监测,10岁以下人群已无L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陇南市305例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甘肃省陇南市现阶段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余年来甘肃省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住的305例黑热病在年龄、性别、职业、季节和地区等分布特征.结果 黑热病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5:1;年龄平均37.25岁,2岁以下患者占总病例的33.44%,4岁以下占总病例的47.87%,10岁以下占总病例的64.92%;以学龄前儿童、学生和农民多见;春季发病增多,夏初达到顶峰,秋冬季发病下降;近17年来发病呈逐渐上升趋势,具有波动性特点;所有病例均来源于白龙江沿岸,分布于舟曲、宕昌、迭部、武都、文县等地.结论 近年来陇南市的黑热病防治工作应加强,防治重点应放在男性、4岁以内学龄前儿童,春天要加强灭蛉和犬的工作,武都、文县和舟曲3县作为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青川县(流行区周边县)黑热病流行病学模底调查李国茹吴远祥高斌(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成都市610041)王恒钦1何仕银2(四川省青川县:1.卫生防疫站;2.地病办,青川县6281000)近几年来,我省陆续有黑热病新疫区出现及休止数十年的老疫...  相似文献   

7.
黑热病166例病例流行病学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黑热病病例的分析,探讨黑热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为临床减少误诊提供依据。方法对就诊患者采用rk39试纸条检测,阳性者收集流行病学、发病情况、临床表现以及其在医院的病原学、辅助检查和病历记录等资料,免费给予锑剂药物治疗;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例均有传播季节在流行区居住史;全年各月均有发病,非流行区病例以到九寨沟县、黑水县和甘肃、新疆流行区感染后发病的居多。发病男性高于女性。流行区16岁以下发病较多,占35.09%;非流行区以16岁及以上发病居多,占97.85%。病程最短者为7d,最长者达2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占100.00%,进行性肝脾肿大占98.00%;以白细胞为主的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分别占83.33%和93.18%。rk39试纸条检查与骨髓穿刺的阳性符合率为100.00%,rk39试纸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骨髓穿刺(P0.01)。结论加强流行区居民和流动人口防病宣传,从流行病学入手控制黑热病;黑热病的早期诊断关键是了解流行病学资料,认识该病的临床特点,掌握骨髓或rk39试纸条检查方法,防止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8.
黑热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近一年来,我市黑热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病死率较高。鉴于我市做过本病系统性调查及相关报道,病原学检查常出现阳性,易误诊而延误治疗时间.笔者就1990~2000年库尔勒市黑热病发病情况做一分析。1材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我市历年法定传染病月报、年汇总表,以及各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登记本,黑热病个案调查表.人口资料来自我市统计局每年的“统计年鉴”。2结果2.1概况:1990~2000年全市共报告黑病病例11例,平均发病率 0.3/10万。死亡病例 2例,病…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生邦 《地方病通报》1996,11(2):114-116
甘肃省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的现状陈生邦(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兰州市730030)甘肃省的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liesh-maniasis,VL)始见于1919年King的报道[1];1925年,该氏又报道了经临床诊断为VL的病例...  相似文献   

10.
中国黑热病流行学的现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熊光华 《地方病通报》1992,7(3):113-125
关于中国黑热病流行学的论述,50年代以来已有不少报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王兆俊(1957),柴君杰(1963)、熊光华等(1974) 和管立人等(1976)的报告。他们均分别论述了我国黑热病流行特征和类型。至于近15年来关于我国黑热病流行学的现状尚缺乏系统的总结。作者自60年代初开始即连续在我国西北、西南特别是西北新开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汶川县黑热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四川省汶川县黑热病流行情况的调查结果。1987年以来共确诊患者141例,分布在两区一镇六个乡,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发病季节以春夏季为多。对5个村寨的调查,凡病犬多的村寨都有黑热病人发生,证实汶川黑热病流行与犬内脏利什曼病的感染有着密切关系。此外,间有病人相距很近或一家中有数例患者先后发病的现象。在调查的125只家犬中,以1~3龄的家犬发病较高。中华白蛉为当地唯一媒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多年来对荒漠型黑热病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本病是由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由硕大白岭吴氏亚种传播,分布在新疆南部、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西部荒漠地带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黑热病。提出了本病的临床特征,补充了有关患病率和野生动物宿主调查的新资料。讨论了本病流行病学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疆喀什地区黑热病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自制调查问卷,以基于利什曼原虫kDNA保守区PCR扩增的分子方法检测呈阳性感染的为病例组,按1∶3匹配选择年龄、性别、营养状况、职业、家庭收入与消费、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利什曼原虫感染检测呈阴性的健康人为对照组,对性别、环境和行为等10个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75份易感人血样感染利什曼原虫阳性率为82.67%(62/75)。单因素分析显示:户外被叮咬、户外露宿习惯、邻居有黑热病患者、蚊帐及趋避剂杀虫剂的使用与当地易感人群感染利什曼原虫关系密切,危险比(RH)值和95%可信区间(95% CI)依次为7.296,(3.102,1.16)、15.429(5.876,8.995)、75.6(26.6,214.9)、0.311(0.132,0.733)、0.491(0.292,0.672);多因素分析显示:户外被叮咬、邻居有黑热病患者是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危险因素,使用蚊帐是保护性因素,RH值和95%CI为12.56(3.476,45.38)、140.987(37.59,528.8)、0.185(0.05,0.68)。结论 在该地区易感人群感染利什曼原虫率较高的情况下,对当地居民普及黑热病的危害及防御措施,及时确诊并彻底诊治黑热病患者,尽量避免户外被叮咬,养成使用蚊帐习惯是预防控制当地人源型黑热病感染暴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鲍勇  吴中兴 《地方病通报》1993,8(1):101-104
本文用LDT方法于1989~1991年对山东、江苏两省15个地市、28个县区、89个村庄12835名农村居民进行了黑热病的免疫学研究。结果发现,在近30年无病人地区,30岁以下无一人呈LDT阳性反应;而近10年曾有病人地区,各年龄组均有阳性人群,且10岁组(1.81%)和30岁组(3.28%)阳性率差异不显著(x~2=2.18,P>0.05)。两地区LDT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对泰安地区青少年进行LDT的动态观察,发现其阳性反应和黑热病患病率呈正比关系。不仅证实LDT对黑热病流行病学研究的作用,而且初步肯定了LDT用于黑热病防治效果考核的可行性。对IFAT在黑热病研究方面的应用亦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5.
对四川省九寨沟县中华白蛉生物学的观察,表明中华白蛉是当地的优势蛉种,是黑热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当地白蛉季节较长,密度高,高峰季节峰幅宽,导致传播黑热病的强度增加。野外洞穴药物滞留喷洒对控制白蛉密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甘肃省南部文县黑热病流行区群众对黑热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2010年在文县有黑热病流行的15个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每个村随机选取20名居民进行黑热病基础知识、健康行为和居住环境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结果调查显示71.04%(211/297)受调查者不知道犬是黑热病的传染源,79.80%(237/297)的受调查者不知道黑热病的传播过程,78.10%(232/297)和35.35%(105/297)的受调查者未采取悬挂蚊帐和使用杀虫剂的防蛉措施。结论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群众对黑热病防治基础知识了解很少,需根据流行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群众黑热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并加强乡村医生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效果与评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评估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控制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与现场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统计2004-2006年居民粪检阳性率、家畜粪检阳性率、急性血吸虫病发病人数、实有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变化情况;2007年采用Kato-Katz法(1粪3检)和粪便毛蚴孵化法调查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并现场抽查核对防治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结果2004-2006年全省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09%、0.07%、0.02%,家畜感染率分别为0.19%、0.06%、0.02%;发生急性血吸虫病人数分别为38、11、3例;钉螺面积分别为7882、5357、4067hm^2;感染性钉螺面积分别为2131、1185、703hm^2。2007年在12个县(市、区)共调查193个村,检查居民42227人,查出粪检阳性14人,人群平均感染率为0.03%。其中有10个村查到了粪检阳性病人,病人最多的村查出阳性3例,感染率为1.42%;调查各种家畜4292头(只),其中牛906头,羊3386只,未查到粪检阳性家畜;现场走访140户427人,其中送粪查病231人,查病登记结果和走访情况完全一致。结论2004年以来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逐年稳定下降,各项血吸虫病疫情指标已达到我国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的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和分析河南省人间狂犬病流行特征,探讨防控策略。方法 收集并整理河南省1951-2015年人间狂犬病疫情相关资料,对2007-2015年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河南省人间狂犬病上世纪80年代曾严重流行、90年代得到有效控制。本世纪初以来疫情上升明显,近10年又有下降趋势。病例以农村地区居民为主,男多于女,多为35-65岁组及15岁以下组人群。7-9月份是发病高峰期。豫东和豫南是人间狂犬病病例较为集中区域。病例平均潜伏期为60 d,平均病程为3 d。病例暴露后约45.9%未作任何伤口处理,76.5%未曾接种疫苗,伤口肉眼可见出血的占93.6%,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注射率仅为0.64%。传染源98.7%是犬只,其中非栓养犬占82.1%以上。犬只狂犬病毒感染率为0.63%~6.00%。农村地区犬只免疫率为0.64%,人犬比值平均为6.50。结论 河南省是狂犬病流行地区,应开展以农村地区为重点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