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全民整体文化素质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患者在住院期间,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护理技术服务,而对医护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要求。医学模式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而更加注重心理因素、环境变化和预防保健。为了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保证护理质量,减少医患纠纷,护士必须了解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想法,从而能够使护理工作从传统的单一护理向综合性护理转变。为此,笔者对我院2003年度住院患者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加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观念和理念使得护理工作由单一的功能制护理转向对患者心身及相关的社会因素的综合护理。护理人员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主动接受治疗,以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深入,护理模式和护理工作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思想,护理工作除了执行医嘱,协助诊治疾病,进行各项技术操作和生活护理外,还扩大到对患者心理、社会状况的了解和提供支持,包括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等。很多疾病单凭良药难以治愈,需要进行手术才能痊愈,而患者在手术前后的心理与普通患者不同,对他们进行心理护理,就显得更为重要。我科自开展整体护理以来,强调心理护理,护士关心的是整体的人,重视患者的感受,情绪和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科对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浅谈心理护理的道德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护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护理也必然由单纯的生物护理走向完整的心身护理。心理护理随着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越来越被重视,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态度、表情、姿势等,以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从而调动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可见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脑梗塞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环境的转变及人口的老龄化加速,脑梗塞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从前护士的工作是打针、发药、对患者生命的抢救及病情监测,而忽视了患者的心理情绪的变化。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从单纯对患者生活和疾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护理学正由传统的护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模式转变,护理内涵不断扩大,护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待手术的患者,住院后处于新环境,对手术和麻醉不了解,存在不同程度疑虑和恐惧心理,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时间减少,甚至彻夜不眠。因此,必须在以往单纯的手术室护理模式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内容,采用到病房去、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通过多接触患者,深入了解其心理生理、社会心态,达到提高心理护理质量,使患者安全顺利渡过围手术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的心理护理分析,说明心理护理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方法收集分析我科268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结果。结果通过心理护理治疗,所有患者的精神面貌有很大改观,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不同程度地缩短了住院时间。结论心理护理在现代医学模式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患者的医疗保健已不是单纯的生理问题,心理需求也逐渐得到了重视。本院2009-01—2009—12住院的离休患者102例,男80例,女22例,年龄78~91(平均81)岁。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后,因种种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碍逐渐消除,患者情绪稳定,在整个住院期间身心处于最佳状态,积极地接受、配合治疗和柏理。现将心理分析和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日益增多的车祸创伤患者,是意外伤害人群中的特殊一族。2002年1月至2004年7月,我中心院前急救护理组对150例车祸灾难创伤患者以传统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和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了现场急救护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因为目前世界各地身心疾病大幅度增加,使得人们对身心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甚至在整个医疗观念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形成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护理模式和护理观念也形成了,使护理工作从单一的功能制护理发展为身心及对社会因素的整体护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各种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及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健康和疾病具有重要的影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正在逐步取代旧的生物医学模式。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逐步深入。正因为如此,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要讲究艺术。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卫生服务的整体性,护理工作亦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了对患者躯体和心理的整体护理[1]。心理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缓解负面情绪、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2-4]。现将临床心理疏导护理的应用技巧综述如下。1临床心理疏导的概念1.1定义护理的目的是让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5]。随着医学模式与健康观念的转变,患者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不断发展,由单纯的责任护理转变为全方位的为患者服务的整体护理,护士不仅要有娴熟的业务知识,良好的服务态度,更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变态,并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促进患者的康复,现将多年来在妇产科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特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术前访视护理的重要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当前,国内手术室护理工作未能充分体现整体护理观念,其根本原因是未能摆脱旧的生物模式的影响。以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整体护理观念指导临床改革,促进这一改革的根本是护士的观念更新。从单纯的注射、器械准备及配套手术走出来,去对患者进行疏导、讲解、心理安慰,使患者安全渡过手术关,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但人们往往只重视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而门诊患者特别是注射室患者由于停留时间短,心理护理容易被忽视。本人在门诊注射室工作多年的观察发现,在治疗时出现的一些意外很多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把握门诊患者注射的不同心理特征,依据其不同的心理需要,适时给患者以尊重、理解、同情和关怀,对于提高医护工作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心理护理是在生物模式护理的过程中,通过护士、患者等人际间的密切交往,达到解决病人的心理难题,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调节病人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之配合医护,服从治疗,以求身心早日康复。一个护士倘若仅有熟练的专业技术,而不具备高尚的护理道德,心理护理的开展将无从谈起,护理效果也必然不尽人意,简言之,心理护理要靠护理道德来保证,护理道德能推动心理护理向纵深层次健康发展,并使其不断创新,发挥巨大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老年住院患者抑郁障碍与心理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彬彬 《现代护理》2006,12(14):1288-1289
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老年人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受到人们的关注。医院中的老年住院患者由于本身生理、心理、社会都处在一个特殊阶段,更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在老年人的心理障碍中较多见的是情感障碍,其中主要为抑郁障碍。因此笔者就抑郁障碍的发生机理、老年住院患者中抑郁障碍发生的现状及其心理护理做一阐述,以期能够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促进老年住院患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对疗养院护士的新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疗养院的护理工作也由过去单一的功能制护理模式拓展为身体、精神等诸多方面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作为疗养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的护士,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着力从形象、能力、作风等方面加以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护理医学正由传统的护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模式转变,护理内涵不断出现新内容。对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住院后处于新环境,对手术和麻醉不了解,存在不同程度疑虑和恐惧心理,多思少眠,甚至彻夜不眠。因此,必须改变过去单纯的手术室护理模式,转变为到病房去、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通过多接触病人,深入了解其心理生理、社会心态,以期提高心理护理质量,才能使病人安全顺利渡过手术关。为此我们采取了如下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自1860年南丁格尔开创近代护理事业以来,护理界的同仁们,一直从事护理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的研究。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院改革进一步深入,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模式由单纯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逐渐转为以整体人为中心的护理;护理方式由功能制护理、责任制护理向整体护理演变。70年代,美国率先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推动了护理学科的发展;80年代我国南京、沈阳等地也先后开展了整体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