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HBsAg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 (HBV)宫内阻断作用。【方法】拉米夫定组 43例 ,孕 2 8周起口服拉米夫定 ,每天 10 0mg至产后 30d。对照组 5 2例 ,未予用药。两组孕妇均于孕 2 8周、分娩前 ,其新生儿于生后 2 4h内免疫接种前抽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及HBV的定量。【结果】拉米夫定组孕妇HBV的DNA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5 ) ,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 (16 3% )明显低于对照组 (32 7% ) ,P <0 0 5。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携带HBV孕妇产前服用拉米夫定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韩琴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6):631-633,636
目的:评价妊娠中期应用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的影响及安全性,寻求最佳预防宫内传播的方法。方法:拉米夫定组52例孕妇于孕20~26周开始服用拉米夫定100mg/d至分娩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组61例孕妇于孕28周开始使用HBIG 200 IU行宫内阻断治疗,2组新生儿出生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观察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情况、抗病毒疗效及母婴异常情况,随访到婴儿1岁,并分别在0、1、7、12个月龄时监测其血清HBVDNA、HBsAg和抗-HBs定量变化。数据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拉米夫定组孕妇于分娩前HBV DNA显著下降(t=18.72,P<0.05),转阴率为34.6%,肝功能异常者全部恢复正常。该组52例新生儿随访至1月龄时HBsAg或HBV DNA均为阴性,宫内感染率为0,与HBIG组宫内感染率(14.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P<0.05)。2组婴儿1岁时的血清抗-HBS水平无差异(t=0.71,P>0.05),拉米夫定组HBV慢性感染为0,HBIG组9例宫内感染婴儿均为HBsAg、HBeAg、抗-HBc、HBV DNA阳性,2组孕妇及婴儿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对于HBV水平较高的孕妇,妊娠中期采用拉米夫定降低病毒含量,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宫内传播及产时传播)是行之有效的,且用药安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4.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方法】对87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采集脐血行乙肝标志物、PCR-HBV-DNA检测,孕妇产后1~4d内取静脉血进行乙肝标记物检测。【结果】脐血PCR-HBV-DNA阳性1例占1.2%(1/86)。母血HBsAb、HBeAg、HBeAb、HBcAb的宫内感染的危险度(OR)分别为0.697(0.586~0.786)、50.792(13.082~197.204)、0.103(0.032~0.338)、2.261(0.587~8.712)。母血HBeAg阳性(含HBcAb阳性)组的脐血HBsAg阳性百分数(31.0%)、HBeAg阳性百分数(72.4%)显著高于HBsAg阳性组(分别为3.92%,3.92%)。性别与是否宫内感染无显著相关,母血HBeAg与脐血HBsAg特别是HBeAg显著相关。【结论】孕妇血中HBeAg阳性是胎儿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新生儿性别与宫内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5.
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HBsAg阳性母亲孕晚期肌注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及婴儿出生后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HBV母婴传播及慢性化阻断的效果. 方法:历史对照组只对婴儿进行乙肝疫苗的全程免疫;HBIG组母亲孕晚期3 mo每月肌注200 u的HBIG;婴儿出生时、半月龄时分别肌注200 u的HBIG,并常规接种乙肝疫苗. 随访两组婴儿HBsAg变化情况,采用历史对照临床试验评价母亲及新生儿注射HBIG对HBV母婴传播及慢性化的阻断效果. 结果:历史对照组HBV宫内感染率5.34%,随访时婴儿HBsAg转阳率5.15%,HBV感染慢性化率87.5%;HBIG组分别为5.26%,0,18.18%. 经统计学检验,两组HBV宫内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1.000),但婴儿HBsAg转阳率及HBV感染慢性化率具有显著差异(P分别为0.019, 0.001). 结论:母亲孕晚期注射HBIG对阻断HBV宫内传播效果不明显;母亲及新生儿注射HBIG可显著提高乙肝疫苗对婴儿出生后HBsAg阳转及HBV感染慢性化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6.
作为患有乙型肝炎的父母,拥有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是多么重要。如果孩子被乙肝病毒(UBV)感染,将给整个家庭以及孩子一生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危害我国乃至全球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全球慢性HBV感染者约3.5亿,我国人群中慢性HBV携带者约1.25亿,慢性乙肝患者2000多万,其中30%-50%的HBsAg携带者是由母婴传播造成的,而富内感染则是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作用.方法:对乙肝病毒携带孕产妇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结果:87例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母婴传播阻断率达到98.9%.结论:通过加强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围产期的健康教育,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阻断及其预防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婴垂直传播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尤其是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将乙肝病毒传给婴儿,引起婴儿感染的过程.本文首先阐释了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途径,提出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垂直传播阻断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周冬生  林秋香  蒋就喜 《海南医学》2013,24(21):3155-3157
目的 观察不同孕期拉米夫定(LAM)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寻求服用LAM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最佳时机.方法 血清HBsAg阳性及HBVDNA≥1×106 copies/ml孕妇208例,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分为三组,Ⅰ组孕妇未做特殊处理,Ⅱ组和Ⅲ组孕妇分别于妊娠20周、28周开始服用拉米夫定,100 mg/d,定时服用药物并持续至分娩后.新生儿出生后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观察婴儿12个月龄时HBV感染情况.结果 Ⅰ、Ⅱ、Ⅲ组婴儿HBV慢性感染率分别为21.05% (20/95)、0(0/49)、7.81% (5/64),Ⅰ组与Ⅱ、Ⅲ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1.98、5.06,P为0.001、0.024),且Ⅱ组与Ⅲ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1,P=0.045).结论 LAM能够减少HBV母婴传播的风险,妊娠20周的干预效果比妊娠28周好.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周祖文 《医学文选》2001,20(5):713-715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全球有近 3亿 HBV携带者 ,其中我国占 45 % [1 ] 。而母婴垂直传播是 HBV的重要传播途径 ,估计约有 30 %的 HBV感染是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 ,亦是致人群中形成众多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慢性携带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阻断母婴 HBV垂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关键 [2 ] 。近年来 ,国内外对母婴 HBV垂直传播途径及其阻断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机率  一般认为 ,母婴传播的决定的因素是母亲 HBs Ag的滴度及 HB…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方法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方法。方法 将94例HBsAg阳性孕妇分成4组,单纯HBVac治疗组29例,单纯HBIG治疗组19例,左旋咪唑涂布剂加两者联合应用13例,未治疗组33例,均在孕26周起开始注射,孕妇和新生儿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检测采用ELISA法。94例孕妇按分娩方式不同分别观察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结果 脐血中HBsAg阳性率,HBVac治疗组为17.24%,HBIG治疗组为5.26%,联合治疗组为0,未治疗组为21.21%。在不同的分娩方式中,急症剖宫产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为0,行择期剖宫产者为10.5%,经阴道分娩者为16.9%。结论 携带HBV孕妇于孕晚期给予HBVac,HBIG和左旋咪唑涂布剂联合两者治疗后,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之间传播,以联合治疗组效果最佳,剖宫产术有助于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育龄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于妊娠28周起给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肌内注射。观察组于妊娠28周起给予口服拉米夫定,100mg/d,直至分娩后4周。比较2组宫内感染率、肝功能复常率、HBVDNA下降率、HBVDNA转阴率、孕妇对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淆疗有效率达90.0%,肝功能复常率100%。对照组宫内感染率(50.0%)明显高于观察组(15.0%)。两组用药期间及分娩前后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所有婴儿生长发育未见异常。结论妊娠晚期使用拉米夫定可显著降低乙肝宫内感染发生率,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 观察孕期应用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免疫球蛋白阻断其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②方法 将88例乙肝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4 4例 ,于孕 2 8、32、36周肌肉注射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 (HBIG) 3次 ;对照组 4 4例 ,仅随访查体不用药。胎儿娩出后 ,检测所有出生新生儿股静脉血HBsAg、乙肝表面抗体 (HBsAb)及HBV DNA ,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均给予HBIG和乙肝疫苗注射 ,随访新生儿至生后 8个月时 ,复查上述指标。血HBV DNA含量的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FQ PCR)技术。③结果 孕期预防性应用HBIG被动免疫组孕妇的宫内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新生儿血HBsAg和HBV DNA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2 c=7.4 3、6 .5 6 ,P <0 .0 5 ) ,HBsAb阳性率两组无差异 (χ2 c=5 .88,P >0 .0 5 )。随访新生儿至 8个月时 ,两组婴儿HBsAg、HBsAb及HBV DNA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χ2 c=9.38、8.81 ,χ2 =4 .36 ,P <0 .0 1、0 .0 5 )。④结论 孕期应用HBIG能显著降低乙肝病毒宫内传播 ,联合新生儿主被动免疫 ,尚能提高婴儿HBsAb阳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免疫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间我院接治的300例肝功能正常、HBs Ag阳性孕妇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新生儿乙肝宫内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免疫阻断率、新生儿HBs Ab阳性率以及1年后HBs Ab阴性转阳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有近三亿HBV携带者,其中我国占45%.而母婴垂直传播是HBV的重要传播途径,估计约有30%的HBV感染是通过母婴传播获得,也是导致人群中形成众多乙肝表面抗原(HBsAg)慢性携带的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宫内已感染HBV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虽然乙肝疫苗加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在阻断HBV传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母亲携带HBsAg,HBeAg和/或HBV-DNA者新生婴儿的免疫阻断困难相当大.因此,预防和减少宫内感染,阻断母婴HBV垂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韩忠厚 《肝博士》2006,(1):12-14
母婴垂直传播是我国当前乙型肝炎病毒(HB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如不进行干预,非活动性HBSAg携带孕妇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的机会是50%~70%;如慢性HBV携带,则传播机会是90%~100%。由于新生儿的免疫能力尚未成熟,一旦感染了H13V则90%以上形成慢性携带,以后,特别是长大成人后易发病,部分则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定时即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在预防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中的作用。方法对自孕28周起3次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的HBsAg(+)孕妇79例(A组)及未注射的41例HBsAg(+)孕妇(B组),用固相放免法和套式PCR检测母血及其新生儿血HBsAg.HBV-DNA。结果A纽新生儿血HBsAg、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B组;A组孕妇用药后血HbsAg滴度及HBV-DNA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结论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经母亲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种方案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免疫效果。方法选取1998年3月至2002年3月在新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就诊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389例,按照孕妇意愿分为三联治疗组和对照组,三联治疗组279例采用三联疗法进行干预,即给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乙型肝炎疫苗、左旋咪唑涂布剂联合应用;对照组110例未进行干预治疗。选取2008年5月至2012年7月在新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就诊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271例作为HBIG组,采取HBIG接种法对孕妇进行干预。比较3组孕妇产后阻断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结果对照组孕妇110例中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16例(14.55%),其中HBeAg阳性孕妇68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12例(17.65%);HBeAg阴性孕妇42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4例(9.52%)。三联治疗组孕妇279例中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7例(2.50%),其中HBeAg阳性孕妇140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4例(2.86%);HBeAg阴性孕妇139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3例(2.16%)。HBIG组271例中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7例(2.58%),其中HBeAg阳性孕妇137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4例(2.92%);HBeAg阴性孕妇134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3例(2.24%)。三联治疗组与HBIG组出生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1.00);三联治疗组和HBIG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555,P<0.01;χ2=17.809,P<0.01)。结论三联疗法和HBIG接种法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均有较好效果,且效果相当,故主张应用简单方便的HBIG接种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