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内胆汁淤积症 (ICP)孕妇血清胆汁酸水平在预测围生儿预后中的最佳临界值。方法 :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寻找和确定用于预测围生儿预后不良的最佳临界值 ,并以此临界值为界分组分析 2 0 8例ICP孕妇血清胆汁酸值与围生儿的预后。结果 :预测发生围生儿预后不良的胆汁酸最佳临界值为 30 .75 μmol/L。血清胆汁酸≥ 30 .75 μmol/L组围产儿死亡率、胎儿宫内窘迫、早产、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比 <30 .75 μmol/L组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出生缺陷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血清胆汁酸水平是预测ICP孕妇围生儿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其预测围生儿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30 .75 μmol/L ,灵敏度为 82 % ,特异度为 72 .2 %。当血总胆汁酸水平≥ 30 .75 μmol/L时围生儿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儿监护与围生儿预后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进行胎儿监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23例ICP孕妇进行无负荷试验(NST),其中89例进行缩宫素激惹试验(OCT),所有孕妇均进行超声脐动脉血流分析及肝功能检测。结果:OCT和超声脐血流分析结果异常者的围生儿预后不良发生率分别为63.89%和21.43%,明显高于正常者的16.98%和11.11%(P<0.05,P<0.05)。NST正常者和异常者的围生儿预后不良发生率无明显差异。ICP患者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早产、胎儿电子监测异常及脐血流异常高于正常组。ICP组中总胆汁酸大于50μmol/L组的胎儿电子监护异常及脐血流S/D值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组。结论:OCT和超声脐动脉血流分析对了解ICP孕妇胎盘功能和预测围生儿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PE)及其高危因素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根据国内外资料统计的PE高危因素,筛选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产检和分娩的正常及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妇154例,最终发展为PE的孕妇50例,非PE孕妇104例.通过采集病史及实验室检查,追踪妊娠结局,分析PE及存在高危因素PE孕妇的围产儿结局.结果:(1)PE组的新生儿体重及分娩孕周显著小于非PE组(P<0.05).(2)PE组的胎儿生长受限(FGR)、胎儿窘迫、早产、死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是非PE组的4.64倍、2.32倍、4.61倍、2.66倍、6.38倍.两组的FGR、胎儿窘迫、早产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0.05).(3)当MAP≥85 mmHg、蛋白尿、子宫/脐动脉血流异常、D-D>0.246μg/ml、FDP>4μg/ml、PAGT>40%时,易发生围产儿不良结局(P均<0.05).不同高危因素对围产儿结局的威胁程度不同,其中子宫/脐动脉血流异常时围产不良结局发生率均较高(P<0.05).结论:PE对围产儿结局有不良影响.孕期可针对高危孕妇进行严格有效的筛查,严密监测围产儿生长发育,警惕PE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ICP)对围产期的影响及其防治策略。方法 2004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ICP孕妇115例与同期正常孕妇21967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15例ICP孕妇发生早产32例,早产的发生率为27.83%;死胎3例,新生儿死亡1例,其围产儿死亡率为3.478%;新生儿Apgar评分≤7分,并且≥4分者6例,占5.21%;产后出血4例,占3.47%;严重异常脐血流45例,占39.13%。早产率较正常组高(P0.01),新生儿窒息率高(P0.01),羊水污染率高(P0.01),产后出血增多(P0.05),脐血流严重异常增多(P0.01)。结论 ICP可引起胎儿宫内窘迫、早产及新生儿窒息,增高了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量,对于早期疑似该诊断,就应加强产前监护和积极药物治疗,产时严密观察产程进展、胎心变化、羊水情况,适时终止妊娠,是降低ICP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早产儿与自发性早产儿的妊娠结局,探讨ICP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23例ICP患者,统计因ICP及其并发症而终止妊娠的早产儿(ICP早产组)的早产率、孕周、儿科住院情况、处理和结局,并与同期自发性早产280例(自发性早产组)进行围生儿结局对比分析。结果:1323例ICP孕妇,发生早产270例,早产率20.41%,其中双胎12例,分娩胎儿282个,经阴道分娩83例,剖宫产187例(69.26%)。与自发性早产组相比: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ICU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均较自发性早产组高(P<0.05)。结论:ICP早产和剖宫产密切相关,医源性提前终止妊娠是早产率增加的主要原因,ICP早产儿中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及其新生儿脐动脉血(脐血)血清总胆酸(TBA)水平变化对胎儿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循环酶法测定30例ICP孕妇(ICP组)及30例正常妊娠妇女(对照组)外周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血TBA水平,单克隆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新生儿脐血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胎儿左心室Tei指数.结果 (1)TBA:ICP组孕妇血清TBA水平为(36.0±9.6)μmol/L,新生儿脐血TBA水平为(10.1±2.0)μmol/L;分别高于对照组的(3.8±0.9)、(5.5±0.4)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ICP组孕妇血清TBA水平明显高于其分娩的新生儿脐血TBA水平,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孕妇血清TBA水平明显低于其分娩的新生儿脐血TBA水平,两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2)Tei指数:ICP组胎儿左心室Tei指数为0.58±0.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43±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cTnI:ICP组新生儿脐血cTnI水平为(0.92±0.23)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52±0.10)μg/L,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4)ICP组脐血TBA水平与孕妇血清TBA、脐血cTnI水平及胎儿左心室Tei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r=0.769、0.635、0.758,P<0.01);脐血cTnI水平与胎儿左心室Tei指数呈正相关关系(r=0.637,P<0.01).结论ICP胎儿存在左心室功能异常及心肌损伤,这种损伤可能与孕妇血TBA水平升高有密切关系;胎儿左心室Tei指数可作为监测ICP胎儿心脏功能及心肌损伤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多胎妊娠的母婴合并症较多,故已列入高危妊娠而受到重视。双胎妊娠的早产发生率、围产儿死亡率、胎先露异常、手术产、分娩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等均高于单胎妊娠,因此,除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外,分娩方式的选择和处理对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婴儿生存率很重要。本文就1998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的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单纯性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影响。方法:以2009年06月0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 808名正常产妇与100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产妇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组间围产儿不良结局差异。结果:ICP组产妇的剖宫产率(81.0%)高于对照组(57.9%);围生儿孕周(37.9周±1.5周)小于对照组(38.9周±1.5周);围生儿出生体重(3 270.1 g±525.7g)低于对照组(3376.7g±456.1g);围生儿羊水粪污发生率(28.0%)高于对照组(18.9%);围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2.0%)高于对照组(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ICP产妇的血胆酸值与围生儿孕周呈负相关关系(r=-0.455,P=0.000),与早产呈正相关关系(r=0.298,P=0.003);与围生儿出生体重、羊水粪污及窒息发生均无相关关系(P值均大于0.05)。结论:单纯性ICP产妇剖宫产、早产、羊水污染、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均较高,且胆酸值越高,早产几率越大,出生体重越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孕产妇和国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分析17例GDM合并ICP患者和85例单纯GD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间孕妇分娩孕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先兆早产、早产、酮症、胎膜早破、羊水过多、胎盘早剥、剖宫产、产后出血、宫内生长受限、胎儿宫内窘迫、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和呼吸窘迫综合征、胎儿畸形、死胎、死产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早诊早治,有效控制血糖及胆汁酸,适时终止妊娠可改善围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收集1993年1月至1995年12月间在我院分娩的早产病例231例,其中自然早产136例(58.87%),有指征早产95例(41.12%)。分析早产的原因,早产儿的窒息,围产儿发病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胎膜早破、原因不明、前置胎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居前四位。新生儿窒息率为25.51%,有指征早产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自然早产(P<0.01)。围产儿死亡率243.0‰,有指征早产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自然早产。孕周<32周,体重<1500g,围产儿死亡率大于500‰。  相似文献   

11.
50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围生结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围生结局。方法:对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住院分娩的500例ICP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ICP分为轻度和重度,观察其围生结局;选择正常孕妇300例为对照组。结果:①重度、轻度ICP分别为126、374例,两组和对照组平均孕周分别为35.1±1.2周、37.4±1.6周和39.2±1.9周,早产率分别为96.4%、16.6%和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重度组羊水粪染、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③2例围生儿死亡,均为重度病例。结论:对ICP患者进行分度诊断和处理,有助于改善围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不同类型的重度子前期(severe preeclampsia,S-PE)早产和自发早产的对比分析,探讨影响S-PE早产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将重度子前期(研究组)早产72例(早产儿83例),按不同孕周分为早期早产、中型早产及轻型早产3类,分别与相同类型的自发早产(对照组)222例(早产儿279例)进行孕产妇及围生儿结局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及对照组3类型间的早产儿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0)。研究组与对照组同类型间早产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早期早产儿平均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3),而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中的中型早产新生儿除重度窒息明显高于对照组外(P=0.022),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新生儿轻度窒息率、新生儿病死率及新生儿加强护理NICU(neonate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日和住院费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在轻型早产组,除研究组NICU住院日明显长于对照组外(P=0.000),两组间其他观察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早产的分娩孕龄是影响重度子前期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促胎肺成熟和孕期检查是影响新生儿病率的主要因素。结论:不论重度子前期早产还是自发早产,在早期早产阶段影响围生儿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分娩孕龄,重度子前期早产与自发早产围生结局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分度诊断和处理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3,自引:0,他引:73  
目的 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ICP)分度诊断和处理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 1999年1月至 2 0 0 3年 5月 ,在我院产前检查并诊为ICP的 2 78例患者 ,应用我院 1999年自订的ICP分度标准 ,根据ICP患者的血清胆红素、肝转氨酶和甘胆酸水平分为轻度与重度ICP。并进行分度诊断和分度处理 ,观察其妊娠结局与分度诊断前后的围产儿死亡率。结果  (1)轻度ICP患者为 192例 (轻度组 ) ,重度ICP患者为 86例 (重度组 )。 (2 )重度组和轻度组ICP患者终止妊娠的平均孕周分别为(35 8± 1 6 )周和 (37 7± 1 9)周 ,两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3)重度组和轻度组ICP分度诊断后 ,期待治疗的时间为 (10± 5 )d和 (19± 6 )d ,两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0 1)。 (4)重度组ICP患者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转入重症监护室的发生率分别为 38 4 % (33/ 86 )、12 8% (11/ 86 )、30 2 % (2 6 / 86 ) ,明显高于轻度组的 9 4 % (18/ 192 )、4 2 % (8/ 192 )、9 4 % (18/ 192 )。(5 )采用分度诊断前围产儿死亡率为 3 9%~ 6 0 % ,分度诊断后围产儿死亡率为 0 7%~ 1 2 % ,两者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对ICP患者进行分度诊断和处理 ,有助于改善围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远程胎儿监护网络在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产前监测的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远程胎儿监护网络 ,对 5 4例 ICP孕妇进行产前无负荷试验 (NST)监测 (研究组 ) ,同期进行常规胎儿监护 (胎动计数和定期到医院进行 NST检查 )的 ICP孕妇 5 4例作为对照 (对照组 ) ,分析两组胎儿监护结果和围产儿结局。 结果 研究组 NST异常检出率 (36 .1% )较对照组 (2 7.2 % )明显增加 (P<0 .0 5 )。研究组 NST异常图形为变异减速、基线变异减少或消失和胎儿心率 (fetal heart rate,FHR)过缓的百分率分别为 4 4 .1%、13.8%和 9.2 % ,与对照组(分别为 2 1.3%、2 9.8%和 2 3.4 % )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 )。研究组新生儿窒息和早产儿的发生率分别为 11.1%和 9.3% ,低于对照组的 2 7.8%和 2 4 .1% (P<0 .0 5 )。两组剖宫产率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利用远程胎儿监护网络进行 ICP产前监测 ,可改善围产儿预后 ,是 ICP孕妇自我监护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ors of adverse perinatal outcomes in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 with dichorionic diamniotic (DCDA) twin pregnancies.

Methods: This study wa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women diagnosed with ICP and DCDA twin pregnancies in Chengdu’s women and children’s central hospital. These patients were subdivided into mild and severe ICP groups according to total bile acid (TBA) level.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rinatal outcomes were collect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developed to evaluate predictors of adverse perinatal outcomes.

Results: About 134 case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Eighty-four cases were in the mild ICP group, and the other 50 cases were in the severe ICP group. Level of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total bilirubin (TBIL), and direct bilirubin (DBIL) in the severe ICP group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mild ICP group. The rate of delivery before 34 gestational weeks, meconium-stained amniotic fluid, and composite adverse neonatal outcome were higher in the severe ICP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mild ICP group. After adjusting for confounders, ICP onset gestational age (GA)?<30 weeks and AST >200U/l were associated with GA at delivery <34 weeks. ALP >400U/l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of meconium-stained amniotic fluid. ICP onset GA <30 weeks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of composite adverse neonatal outcome.

Conclusion: ICP onset GA <30 weeks, TBA >40 µmol/l, AST >200U/l, and ALP >400U/l were associated with composite adverse perinatal outcomes in ICP with DCDA twin pregnancies. For those patients with these characteristics, fetal surveillance and treatment should be enhanced.  相似文献   

16.
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孕妇的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孕妇的发生率变化趋势及经规范治疗后的不同类型糖代谢异常的母、儿结局。方法 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分娩的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共1490例,按照糖代谢异常情况分为糖尿病合并妊娠79例(DM组),妊娠期糖尿病777例(GDM组,其中A1型355例,A2型316例,分型不明106例),妊娠期糖耐量异常634例(GIGT组)。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3组的母、儿结局进行分析,并对糖代谢异常孕妇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同期分娩的19013例糖代谢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结果 (1)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总发生率为7.3%,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一阶段即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发生率呈缓慢增长,平均为4.3%(376/8739);第二阶段即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发生率呈快速增长趋势,平均为10.8%(445/4133);第三阶段为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基本稳定于8.9%(678/7640)。(2)3组糖代谢异常孕妇总的巨大胎儿、子痫前期、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12.1%(180/1490)、9.5%(141/1490)和9.4%(140/149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P〈0.01)。3组糖代谢异常孕妇子痫前期、早产、宫内感染、羊水过多、酮症的发生率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糖代谢异常孕妇围产儿总死亡率为1.19%(18/1513),其中,DM组为4.93%(4/81),显著高于GDM组的1.14%(9/787)和GIGT组的0.78%(5/645)(P〈0.05)。而且,DM组新生儿窒息、低血糖及转诊的发生率均高于GDM组和GIGT组(P〈0.01)。(4)3组1505例新生儿中仅有0.6%(9/1505)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均发生于早产儿。结论 (1)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应重视提高对孕期糖尿病的筛查、诊断和处理。(2)经过孕期规范化管理,巨大儿、子痫前期和早产仍是糖代谢异常孕妇最常见的并发症,DM孕妇的母、儿合并症显著高于GDM和GIGT孕妇,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该类型糖尿病孕妇管理。(3)新生儿RDS已不再是新生儿的主要合并症。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早产发生现状及早产儿结局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早产发生现状及不同孕周、不同类型早产儿的结局.方法 选择2006年12月1日-2007年5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大一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市妇产医院)、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海淀妇幼)、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大三院)住院分娩的孕28周~36周~(+6)早产产妇955例及其早产儿1066例为研究对象,4家医院同期分娩数为15 197例.结果 (1)早产发生率:早产总发生率为6.3%(955/15 197).其中北大三院的早产发生率为13.1%(150/1142),北大一院的早产发生率为8.1%(125/1549),市妇产医院的早产发生率为5.5%(369/6656),海淀妇幼的早产发生率为5.3%(311/5850).其中北大三院的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医院(P<0.01).两家综合医院(北大一院及北大三院)的早产率10.2%(275/2691)明显高于两家专科医院(市妇产医院及海淀妇幼)的早产率5.4%(680/12 50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早产发生孕周:<34周的早产发生率为28.5%(272/954),≥34周的早产发生率为71.5%(682/954),早产主要发生在孕34周以后.各家医院的早产发生孕周分布有明显不同,其中,海淀妇幼<34周的早产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3家医院(P<0.01),北大一院<34周的早产发生率最高(P<0.05),北大三院与市妇产医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早产发生的原因:在早产的发生原因排序中,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早产占首位(405例),其次为医源性早产(340例)和自发性早产(205例).各医院早产发生的原因有所不同,北大三院的医源性早产率明显高于其他各医院(P<0.01);北大一院的PPROM发生率较高而自发性早产率较低.医源性早产的发生原因排序中前4位分别是子痫前期143例(42.0%),胎儿窘迫58例(17.1%),前置胎盘43例(12.6%),胎盘早剥33例(9.7%).(4)各家医院的早产儿结局比较:4家医院由于早产原因、孕周不同,其早产儿结局也存在较大差异,市妇产医院早产儿死亡率最高,为5.4%(22/408),与海淀妇幼(1.3%,4/320)及北大三院(0.6%,1/1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北大一院(2.4%,3/1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不同孕周的早产儿结局比较:<32孕周的早产儿治愈率显著低于≥32孕周者(P<0.01),≥34孕周的早产儿治愈率为99.6%.<32孕周的早产分娩家属放弃及早产儿死亡率显著高于332孕周者,其中,<32孕周的早产儿死亡率为22.1%,≥34孕周者仅为0.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不同原因的早产儿结局比较:医源性早产的早产儿死亡率(4.9%)高于PPROM早产(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ROM、自发性早产及医源性早产3者的早产儿治愈率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死亡率较高,尤其是<32孕周的早产儿死亡率更高,这部分早产儿是早产预防的重点;同时,减少医源性早产,积极预防PPROM早产的发生也是降低早产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七家三级甲等医院宫内感染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北京市部分医院宫内感染发生的概况及其菌群分布特点,并探讨对母儿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七家三级甲等医院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所有出院诊断为宫内感染的176例病历资料,按分娩孕周分为早产组(77例)和足月组(99例),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母儿感染结局.分析细菌培养中常见的菌群分布,以及宫内感染与母儿结局的相关性. 结果 2007年七家医院宫内感染病例数占该年总分娩数的0.67%(176/26 204),早产孕妇的宫内感染发生率为3.91%(77/1969),其中早产胎膜早破(PPROM)占84.4%(65/77).早产组与足月组比较,剖宫产率(16.9%和61.6%)、胎膜早破(PROM)(85.7%和33.3%)和人工破膜(1.3%和61.6%)的发生率和破膜至分娩的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母体产褥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6%(2/77)和3.0%(3/99),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5.9%(20/77)和30.3%(30/9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早产组新生儿病死率为7.8%(6/77),明显高于足月组(P<0.05).最多见的宫内感染菌群为大肠埃希菌,占培养阳性者的37.3%(22/59),其次为B族链球菌,占32.2%(19/59),第三为葡萄球菌,占23.7%(14/59). 结论 早产孕妇宫内感染发生率高,围产儿预后差.常见的宫内感染菌群为大肠埃希菌和B族链球菌,应针对菌群选择敏感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干预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干预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比较70例ICP患者干预治疗前后,与同期未作过任何干预的48例ICP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及围生儿结局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瘙痒评分、血清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生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孕周较长,新生儿体重较重,胎儿窘迫、羊水粪染、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降低(P<0.01)。但低体重儿、围生儿死亡发生率无明显改变,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积极正确处理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可明显减轻孕妇的瘙痒症状,降低围生儿的胎儿窘迫、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等的发生率,提高围生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