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朱方石教授治疗慢性萎缩胃炎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登记典型病例,查阅相关文献,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论述朱方石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对其病证结合、中西互参、身心同治及方药运用特色进行总结,并列举病案以佐证。[结果]朱方石教授通过卫气营血辨证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四个阶段(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分别对应其四个病理时期(萎缩-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做到分期辨病。在此基础上辨证,可分为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气虚瘀热证、肝胃不和证四个常见证型,辨证施方,辨病用药,病证结合。另外强调食养结合,身心同治,临床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朱方石教授病证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分期辨病,病证结合,辨病用药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可归属中医“胃痛”“痞满”范畴。杨晓军教授认为,岭南地区CAG患者以脾胃气虚证为主,辨治过程中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标本同治;治法以健脾为主,行气为辅;用药需缓急分治,汤丸合用;善用药对,改善兼症;肝胃同治,疏肝以理脾。治疗用药基于健脾益气之原则,内服方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并根据CAG病程长的特点,常合用摩罗丹、胃复春、加味胃炎消、消胀片、胃肠舒片等丸剂或片剂以改善CAG黏膜炎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健脾消萎方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根据中医辨证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健脾消萎方,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胃镜下黏膜病变积分、胃黏膜组织病理积分及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转阴率。结果:经治疗,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3.33%,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更显著(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胃镜积分、胃黏膜组织病理积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健脾消萎方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1989年全国第五届脾胃病学术交流会上把CAG的中医病名拟为”胃痞”。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尚未阐明,多采用对症治疗,多数学者认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能明显改善症状,而且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表明CAG病变能够逆转。笔者将近5年有关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采用随机对照方法的中医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评价,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中医辨证分型为基础,将胃镜下黏膜改变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等微观指标应用于辨证分析,寻求微观指标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90例。参考2010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进行辨证分型,对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胃黏膜征象、中医证型与木村-竹本分类、中医证型与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对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胃黏膜征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胃络瘀阻证和胃黏膜白相与否呈正相关(P<0.05),肝胃不和证和胃黏膜变薄与否呈正相关(P<0.05),脾胃湿热证和胃黏膜水肿与否呈正相关(P<0.05),脾胃虚弱证和胃黏膜出血与否呈正相关(P<0.05)。对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胃黏膜征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胃络瘀阻证与木村-竹本分类具有相关关系(P<0.05),胃络瘀阻证患者相比非胃络瘀阻证患者木村-竹本分类为闭合型的概率更高。对中医证型与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提示肝胃不和证与OLGA、OLGIM具有相关性。结论 研究发现中医证型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黏膜像变化、萎缩的范围及组织病理学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萎缩性胃炎胃酸大多偏低甚至无酸,过去西医多主张用稀盐酸治疗,中医也沿用其说,无论患者或医生,都存在是否要用和如何使用酸类药物的问题。近年人们通过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增加胃酸药物无助于胃酸的增加,但在促进消化,抑制胃肠细菌,减少腐败菌的生长,改善胃胀、泄泻等症有一定疗效。中医中有一些人认为使用乌梅一类酸类药物,一是能增加胃酸,改变萎缩性胃炎无酸或缺酸这一病理现象;二是一部分人认为,萎缩性胃炎腺体萎缩,分泌减少,根据“脾喜燥,胃喜润”的特点,认为萎缩性胃炎多胃阴虚,主张养胃阴,润降胃气,于是提出酸甘化阴法。诚然,萎缩性胃炎由于胃的粘液分泌减少,胃壁变薄,腺体减少,阴虚较溃疡病,浅表性胃炎,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难治的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反复发作性强等特点,发病原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因素、胆汁反流和遗传等有关。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导致胃黏膜损伤,胃腺体萎缩。西医治疗可短期改善症状,但从长远来说容易复发。李军茹主任医师扎根高原30余载,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独特的理论,她提出治疗应立足高原,采用“依天时-辨体质-辨病证-辨病症”结合的方式,重视患者舌象、脉象的变化,强调“皮膜同治”,时时顾护胃气,重调脾胃气机,从而制订临床方案。  相似文献   

8.
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心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析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体会。方法:将患者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瘀血阻络、气滞血瘀型、胃阴不足型遣方用药。结果:辨证辨病结合治疗均取得很好的疗效。结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体会。方法:将患者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瘀血阻络、气滞血瘀型、胃阴不足型遣方用药。结果:辨证辨病结合治疗均取得很好的疗效。结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经验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年的临床总结,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0例,在辨证分型、治疗用药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特点 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固有腺体萎缩,胃酸分泌减少,胃蠕动功能减弱。属中医“胃痞”、“胃脘痛”范畴。其发病机理为脾胃虚弱,情志不和,饮食不节,湿热之邪导致肝胃不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慢性胃炎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PLGC)转化过程中的证候演变规律。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4年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接受胃镜检查并通过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共592例。其中,CNAG338例、CAG134例、PLGC120例。应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卡方检验。结果经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CNAG得到证候类型9个,前3位依次为脾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CAG得到证候类型10个,前3位依次为肝胃不和证、瘀阻胃络证、脾胃虚寒证;PLGC得到证候类型10个,前3位依次为胃阴不足证、胃阳亏虚证、瘀阻胃络证。根据因子构成提取证候要素,结合描述性统计结果,CNAG病位证素:胃肝脾,病性证素:气滞热气虚湿阳虚;CAG病位证素:胃肝脾,病性证素:气滞热阳虚湿瘀阴虚气虚;PLGC病位证素:胃脾肝,病性证素:热阳虚阴虚气滞瘀湿气虚,χ2检验结果显示3个阶段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胃炎在由非萎缩性胃炎向萎缩、肠化及不典型增生转化过程中存在由实至虚、渐见阴虚、血瘀的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2.
刘铁军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应该以毒损胃络立论,脾胃虚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基础,而寒邪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理因素,肝郁贯彻在胃炎的整个过程,三者共同作用,滋生毒邪,毒损胃络,导致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在继承前人经验、学识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主张以温阳通络,肝胃同治为基本治则,临证以方证为主导,予经典方剂合方加味应用,在运用温中补虚、散寒通络的方剂时,配合疏肝解郁之法,提倡中医下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运用,常以小剂量大黄起逐毒邪外出之效,逆转或阻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体现"已病防变"的中医"治未病"特点。  相似文献   

13.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病理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笔者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胃粘膜病理改变的特点 ,采用中医宏观辨证与西医微观辨病相结合的方法 ,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 80例 ,获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80例病例均经胃镜及胃粘膜病理检查确诊。男48例 ,女 32例 ,年龄 2 9~ 77岁 ,病程 2~ 2 5年。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 1 8例 ,十二指肠球炎 7例 ,伴幽门螺杆菌感染 36例。2 治疗方法基本方 :当归 1 2 g,丹参 1 5g,莪术、泽兰各 1 0 g,黄芪、白芍、白术各 1 0 g,白花蛇舌草 1 …  相似文献   

14.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范畴。邱健行教授在继承前人治疗胃病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并结合岭南地区气候特点及岭南人体质,提出了具有岭南特色的“胃热主病”学说及“肝胃相关的胃病发病模式”学说;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上注重“清胃法”及“调肝法”的应用,总结出以柴胡、赤芍、枳实、甘草、夏枯草、蒲公英等作为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方药,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火郁发之”探讨论幽门螺杆菌胃炎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施治,为幽门螺杆菌胃炎的治疗拓展思路。[方法]通过查阅中医古籍文献,结合现代医学相关理论,探讨“火郁”病机在幽门螺杆菌胃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将“火郁发之”理论作为切入点进行辨证施治,并赋予医案以证其效。[结果]幽门螺杆菌胃炎以“火郁”为核心病机,邪气积聚化热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前提,痰浊、湿热、瘀血、癌毒是病机演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正虚邪实是后期胃黏膜发生萎缩和肠化的必要条件。治疗初期强调因势利导,疏导阳明胃腑气机,驱除邪气、透泄郁热;后期虚实夹杂,在清透伏热的基础上佐以扶正,补透结合。所举验案中患者证属肝胃郁热、湿热瘀阻,以理气透热、化湿通络为主要治法,疗效明显。[结论]从“火郁发之”论治幽门螺杆菌胃炎,紧扣病机,疗效显著,为中医辨治幽门螺杆菌胃炎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纳入所有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0月1日,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1项研究,共1 06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柴胡疏肝散能有效提高肝胃不和型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RR=1.25,95%CI(1.19,1.33),P<0.000 01]、症状疗效总有效率[RR=1.57,95%CI(1.30,1.89),P<0.000 01]及血清胃泌素G17水平[MD=3.61,95%CI(2.89,4.33),P<0.000 01],并能改善胃粘膜萎缩[MD=-1.53,95%CI(-1.93,-1.12),P<0.000 01]、肠上皮化生[MD=-0.79,95%CI(-0.96,-0.63),P<0.000 01]、异型增生度[MD=-0.69,95%CI(-0.84,-0.55),P<0.000 01]的病理检查积分,2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连建伟教授从"关脉"脉诊特点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跟诊学习,分析研究连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病案,总结连建伟教授从"关脉"脉诊特点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临证经验,并附医案佐证。[结果]连建伟教授根据平脉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尤重"关脉"。临证医案脉诊时常以"右关缓""右关大""右关虚大""左关弦"为主。右关脉候脾胃,左关脉候肝胆,两关相参,重调肝脾,认为该病多与肝、脾相关。并参合舌诊辨其夹杂之证,辨脉论治,随证加减,临床疗效显著。[结论]连建伟教授从"关脉"脉诊特点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具有浓郁的中医思维特色,临床效果突出,值得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辨证论治前后的胃粘膜内镜及病理的变化,探讨该病中医证型与胃粘膜变化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不同证型该病患者提供一定试验依据。方法 将6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辨证分为6个证型,脾胃虚弱证18例、肝胃郁热证16例、脾胃湿热证12例、胃阴不足证9例、肝胃气滞证8例、胃络瘀血证5例,予中医辨证治疗3月,比较治疗前后胃粘膜变化程度,并分析其与各证型的关系。结果 证型例数从多到少依次为:脾胃虚弱证(26.5%),肝胃郁热证(23.5%),脾胃湿热证(17.6%),胃阴不足证(13.2%),肝胃气滞证(11.8%),胃络瘀血证(7.4%);胃粘膜轻度萎缩以脾胃虚弱证最常见(88.9%,P<0.001),胃粘膜轻度肠上皮化生以脾胃湿热证最常见(91.7%,P<0.01),重度萎缩和重度肠上皮化生均以胃络瘀血证(100%、80%,P<0.05)最常见,胃粘膜I级糜烂以脾胃虚弱证(77.8%,P<0.05)最常见,IV级糜烂以脾胃湿热证(75.0%,P<0.05)最常见;脾胃虚弱证在中医治疗后胃粘膜萎缩程度积分变化最大(△=0.94±0.42,P<0.05),胃络瘀血证在中医治疗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程度变化最大(△=1.80±0.45,P<0.05),脾胃湿热证在中医治疗后胃粘膜糜烂程度变化最大(△=1.67±0.49,P<0.05)。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中医治疗前后证型与胃粘膜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为临床诊治不同证型患者提供部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病因病机、中医证型分析、治疗等论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为外邪犯胃、内伤饮食、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痰瘀内阻。把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概括为脾胃气虚是本病之根本,气滞血瘀胃热乃病理关键,把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五型,深入浅出的探讨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化痰消瘀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各证型的临床疗效。方法:26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中、重度异型增生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胃阴不足证59例,脾胃虚弱证64例,肝胃不和证57例,气滞血瘀证42例,湿热内阻证46例,分别予以化痰消瘀方口服,1剂,每日2次,疗程为180 d,治疗前后均行电子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各组总有效率89.2%;治疗前后各组患者均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萎缩、肠化病理积分及胃痛、嗳气症状积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化痰消瘀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