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1,25二羟基维生素耽干预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动物模型体质量、临床评分、血钙及足垫厚度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8/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用健康纯系雌性Lewis大鼠56只。随机分为2组:预防组和治疗组各28只。预防组随机分为4个亚组:口服对照组、口服预防组、注射对照组及注射预防组各7只;治疗组随机分为4个亚组:脑脊髓炎口服对照组、脑脊髓炎口服治疗组、脑脊髓炎注射对照组及脑脊髓炎注射治疗组各7只。①动物模型的制备:每只大鼠双侧后足跖一次性皮下注射含有豚鼠髓鞘素碱性蛋白25μg的福氏完全佐剂200μL。②分组干预:①口服对照组及口服预防组:致敏当天(第0天),每天给每只鼠喂花生油0.3mL/d或含1,25二羟基维生素D3 2.5μg/kg花生油0.3mL/d,至第lO天。注射对照B组及注射预防组:致敏第0天开始,隔天给每只大鼠腹腔注射花生油0.1mL或含1,25二羟基维生素D3 5μg/kg花生油0.1mL(1,25二羟基维生素、D3注射制剂浓度为10mg/L),至第10天。脑脊髓炎口服对照组及脑脊髓炎口服治疗组:出现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症状当天,给每只大鼠喂花生油0.3mL/d或含1,25二羟基维生素D32.5μg/kg花生油0.3mL/d,至第18天。脑脊髓炎注射对照组及脑脊髓炎注射治疗组:出现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症状当天及第1天给每只大鼠注射花生油0.1mL/d或含1,25二羟基维生素D35μg/kg花生油0.1mL/d,然后喂饲花生油0.3mL/d或含1,25二羟基维生素D32.5μg/kg花生油0.3mL/d,至第18天。③临床评分:大鼠致敏后,每天对实验大鼠进行吏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严重性的临床评估④)于致敏前、出现临床症状高峰期、恢复期分别采各组大鼠静脉血测Ca^2+水平。⑤足垫厚度:于致敏后第5天足垫红肿高峰期,采用盲法用游标卡尺由至少两个观察者对实验大鼠后足垫厚度测量。⑥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差异性测定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大鼠5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预防组大鼠各项指标变化:①大鼠临床评分:口服对照及口服预防大鼠于第10天开始出现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临床症状,第12天达高峰,第16天逐渐恢复;预防口服预防组及注射预防组大鼠发病高峰延迟,分别于第11和12天逐步发病,第12和13天病情达高峰,第16天症状逐渐恢复。口服对照组与口服预防组高峰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注射预防组高峰评分明显低于注射对照及口服预防组(P〈0.05)。②大鼠外周血清Ca^2+水平:各组致敏前无明显差别(P〉0.05);临床评分高峰期第12天注射预防组明显高于注射对照组(P〈0.01),口服预防组明显高于口服对照组(P〈0.05),而注射预防组亦高于口服预防组(P〈0.05);症状完全恢复期第18天各组无明显差异(P〉0.05)。(④足垫厚度变化:注射预防组明显小于注射对照组(P〈0.05),口服预防组与口服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组大鼠各项指标变化:①临床评分:致敏第12~15天脑脊髓炎注射治疗组临床评分明显低于脑脊髓炎注射对照组(P〈0.05),而脑脊髓炎口服治疗组与脑脊髓炎口服对照组临床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②大鼠血清Ca^2+水平:各组治疗前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第3天(致敏第12天)及治疗第9天(致敏第18天):脑脊髓炎注射治疗组明显高于脑脊髓炎注射对照组(P〈0.05)。各组模型诱导的成功率均为100%,所有致敏但未治疗的大鼠均出现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临床症状。结论:①髓鞘素碱性蛋白加完全佐剂致敏Lewis大鼠的成功率达100%。②)致敏大鼠能迅速吸收注射的1,25二羟基维生素D3。口服组虽然选择了最小量,大鼠胃肠道仍不能完全吸收油剂,使药物吸收利用缓慢。这提示1,25二羟基维生素D3口服制剂的浓缩剂型,将有利于其吸收利用。(④选择连续2d注射后口服1,25-羟基维生素D3的用药方式,可达到二者之间的最佳血药浓度。④应用1,25二羟基维生素D3治疗和预防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可使其症状缓解。⑤注射用药后,1,25二羟基维生素D3在体内吸收迅速,血Ca^2+升高明显;而口服用药后,血Ca^2+升高缓慢,其预防效果低于注射用药。⑥1,25二羟基维生素D3可使致敏后足垫厚度减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服苯巴比妥对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作用。方法:选择80例母婴同室的新生儿,随机分成服药组和对照组各40例,于生后1天在服药组开始口服苯巴比妥5mg/kg,每日2次,共3天。对照组不服用药物。结果:服药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和胆红素整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口服苯比妥 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3.
苯巴比妥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苯巴比妥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方法:以出生后1天内住院的180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预防组于生后24小时内给予苯巴比妥5mg(kg.d),每日2次口服,疗程3天,对照组不同苯巴比妥,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测定胆红素,比较两组胆红素的变化。结果:预防组总红素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预防组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为2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9%(P<0.01)。结论:生后预防口服苯巴比妥可降低新生儿胆红素浓度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至今仍然是全世界值得重视的问题,如何有效地预防此病的发生目前有不同的观点。目的:监测血浆中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protein indueed by vitamin K absence,PIVKA-Ⅱ)的水平,探讨预防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最佳方案。设计: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地点和对象:由河南省妇幼保健院负责收集1999—05/2000—12在新密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79例(男40例,女39例;平均胎龄39.3周;平均体质量3516g)婴儿血浆,送至北京医科大学和首都儿研所分别检测血浆中维生素K含量和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的水平。方法:将婴儿随机分成乳母口服干预组和婴儿口服干预组,乳母口服干预组自婴儿出生后乳母每周口服维生素K110mg,共10次,婴儿口服干预组为婴儿出生后每周口服维生素K1,剂量和次数与乳母口服干预组相同。维生素K含量和血浆PIVKA-Ⅱ阳性率分别采用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主要观察指标:①乳母口服维生素K1干预组与对照组乳汁维生素K含量比较。②婴儿、乳母口服维生素K1干预组与对照组血浆PIVKA-Ⅱ阳性率比较。结果:乳母口服干预组在1个月、2个月时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5),但婴儿1个月时血浆中PIVKA-Ⅱ阳性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762,P&;gt;0.05);婴儿口服干预组在1个月、2个月时血清PIVKA-Ⅱ阳性率比对照组明显下降(x^2=6.695,P&;lt;0.05)。结论:婴儿每周口服维生素K110mg是预防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比较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水疗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将400例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水疗组与对照组各200例,对水疗组新生儿于出生后24h~30d连续水疗,1次/d,15min/次。对照组单纯沐浴,于生后24h及第5,10,30天比较2组新生儿的胎便初排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指数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情况。结果水疗组新生儿胎便初排时间,胎粪转黄时间较对照组显著提前(P〈0.01);生后第5,10,30天黄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水疗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水疗可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预防核黄疸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地塞米松联合三氧化二砷、维生素C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44例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2例。治疗组应用沙利度胺开始剂量100mg口服,1次/晚,以后每周增加50mg,直至200mg,1次/晚维持;地塞米松lOmg静脉滴注,1次/d,第1~7天:三氧化二砷10mg加入500ml 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1次/d,第1~14天;维生素C 1.0g加入100ml 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1次/d,第1~14天(三氧化二砷静脉滴注结束后15min滴注)。对照组应用沙利度胺开始剂量100mg口服1次/晚,以后每周增加50mg,直至200mg,1次/晚维持;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1次/d,第1~7天。28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估疗效和毒副作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68.2%.对照组为4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利度胺、地塞米松联合三氧化二砷、维生素C治疗难活性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肯定,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口服阿维A对急性期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的疗效,选择45例临床诊断为急性口腔扁平苔藓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阿维A30mg,1次/d,连续口服4周,雷公藤多甙片20mg,27欠/d,口服4周,维生素B2片10mg,3次/d,口服4周,复合维生素B,2片,3次/d,1:3服4周。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4周进行评价。对照组:不用口服阿维A,其他治疗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服药后4周后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阿维A综合治疗对急性期口腔扁平苔藓患者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8.
氟嗪酸灌肠治疗小儿菌痢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高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一般治疗为氟嗪酸口服,头孢噻肟纳静脉输注。而笔者采用氟嗪酸50mg/kg/次,加维生素K38mg灌肠,经过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自1995年1月至1998午6月,我科共收治小儿菌痢280例,男153例,女127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13岁。随机抽样,分为改进组140例,对照组140例。12方法改进组:将氟暖酸50mg/kghe加维生素K38319溶解在30~50毫升生理盐水中,选择合适的导管进行湖肠。对照组:采用氟酸酸口服…  相似文献   

9.
背景迟发性维生素 K缺乏症至今仍然是全世界值得重视的问题,如何有效地预防此病的发生目前有不同的观点.目的监测血浆中维生素 K缺乏诱导蛋白 (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PIVKA Ⅱ )的水平 ,探讨预防迟发性维生素 K缺乏症的最佳方案.设计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地点和对象由河南省妇幼保健院负责收集 1999- 05/2000- 12在新密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 79例 (男 40例,女 39例 ;平均胎龄 39.3周;平均体质量 3 516 g)婴儿血浆,送至北京医科大学和首都儿研所分别检测血浆中维生素 K含量和维生素 K缺乏诱导蛋白的水平.方法将婴儿随机分成乳母口服干预组和婴儿口服干预组,乳母口服干预组自婴儿出生后乳母每周口服维生素 K1 10 mg,共 10次,婴儿口服干预组为婴儿出生后每周口服维生素 K1,剂量和次数与乳母口服干预组相同.维生素 K含量和血浆 PIVKA Ⅱ阳性率分别采用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主要观察指标①乳母口服维生素 K1干预组与对照组乳汁维生素 K含量比较.②婴儿、乳母口服维生素 K1干预组与对照组血浆 PIVKA Ⅱ阳性率比较.结果乳母口服干预组在 1个月、 2个月时母乳中维生素 K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但婴儿 1个月时血浆中 PIVKA Ⅱ阳性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 2=1.762, P 》0.05);婴儿口服干预组在 1个月、 2个月时血清 PIVKA Ⅱ阳性率比对照组明显下降 (χ 2=6.695, P《 0.05).结论婴儿每周口服维生素 K1 10 mg是预防迟发性维生素 K缺乏症的比较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复方丹参维生素K1注射液预防新生儿肺出血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维生素K1、预防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方法对12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维生素K1静脉滴注5 d,1周后评价观察组及对照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无1例出现肺出血,对照组11例肺出血.统计学有显著差异(x2=3.867,P<0.05).结论早期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和维生素K1,可预防肺出血的发生,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