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观察了20例急性脑水肿患儿于发病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内给予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治疗,并比较分析不同时间给药组临床病情转归情况,发现于发病24小时内给药疗效显著,分别优于48、72小时给药组(P<0.01)。尼莫地平治疗组于治疗后72小时CT下脑水肿情况明显好转率高于21例对照组患儿(P<0.05)。提示钙通道阻滞剂对急性脑水肿患儿有积极的治疗防护和改善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SAH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本研究对33例SAH患者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并观察其经颅多普勒(TCD)改变,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为发病3d内住我科的71例原发性SAH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和腰穿检查证实。分为:(1)尼莫地平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25~70岁,平均48岁。(2)对照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21~73岁,平均54岁。1.2方法1.2.1治疗方法两组均用止血、脱水、对症治疗。尼莫地平组住院后即加用尼莫地平(德国拜耳公司生产,…  相似文献   

3.
有2/3的动脉瘤性SAH病人造影时可发现血管痉挛(VS),VS在SAH后大约3天出现,并在6~8天达高峰。但一些SAH病人在入院时血管造影即可发现VS,它们的预后价值以及超早期动脉变化后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还不能肯定。本文目的是要确定与超早期VS有关的因素(它被定义为出血后48小时内造影发现的VS),以及它对继发的症状性VS风险性和预后的影响。 1992年6月~1994年2月,在北美54所神经外科中心有902例病人经CT或腰穿诊断为SAH,并经造影确定出血原因为脑动脉瘤。在排除了潜在的影响因素后,有296例病人列入最后分析。所有病人在出血后48小时内行脑血管造影。根据造影将VS分为:缺失、  相似文献   

4.
本文观察尼莫地平预防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的脑血管痉挛(CVS)。将创伤性SAH病人136例分为两组,尼莫地平组(65例)于伤后24小时内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对照组(71例)采用一般综合治疗各三周。结果提示尼莫地平组死亡率(24.6%)、CVS发生率(26.1%)分别低于对照组(33.8%和36.6%),说明尼莫地平预防创伤性SAH所致的CVS有效。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欧洲急性缺血性卒中研究合作组(ECASS),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资料做了分析,旨在探讨不同类型出血性转变(HT)的可能因素。 该组病例涉及14个国家620例病人,凡收缩压>26.7kPa或舒张压>14.7kPa不得入选,全组均在发病6小时内开始治疗,rTPA剂量为1.1mg/kg,治疗的头24小时禁止使用全量肝素及抗血小板剂。在治疗前24±12小时及治疗后6~8小时各做CT检查,620例中有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00例病因及CT估价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影像所见与临床对照分析,明确SAH的病因及CT对其估价的方法。方法 本组对1000例患者于发病后3天内行CT检查,并证实为SAH,均在发病后3天~2周内行DSA检查,明确SAH的病因与病变的位置,与CT所见对照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SAH的病因:(1)动脉瘤55%;(2)动静脉畸形21%;(3)高血压动脉硬化13%;(4)其它8%;(5)原因不明3%。CT对SAH病因及病变位置的估价正确率平均为80.52%。结论 明确SAH的病因对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CT能对SAH的病因及位置进行估价。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SAH后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分析总结1999-01~2007-06在我科住院的49例SAH患者出现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CT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49例SAH患者经常规抗纤溶及尼莫地平治疗后有9例出现迟发性脑缺血,FisherⅡ型发生率最高。结论SAH后迟发性脑缺血发病机制复杂,单纯依赖尼莫地平不能完全控制,应从多方面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8.
103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血糖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近期血糖增高的预后意义国内报告尚少。本文就我们三所医院自1984年1月~1990年12月住院的SAH 103例(脑实质出血、外伤、糖尿病及出血性疾病所致的SAH除外)。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入院后48小时内作清晨空腹血糖检查,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高血糖组(血糖值增高>5.6mmol/L)28例(占27.2%)。非高血糖组(血糖值正常3.9/5.6mmol/L)75例(占72.8%)。对这两组病例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9.
约15%~2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出血原因不明,这类病人的预后较动脉瘤性SAH 病人要好。头部CT 的临床应用对SAH 病人的诊断有很大帮助,发病后3日内进行CT 检查,对SAH 及其颅内并发症非常敏感,还可鉴别SAH 的病因。脑出血、动脉瘤性SAH 病人,血液常在大脑外侧裂、大脑半球间裂及基底池被探测到。Van Gijn 等(1985)发现在28例非动脉瘤性SAH 病人CT 片中有13例病人的出血主要局限于中脑周围池,而在92例动脉瘤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硫酸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缺血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对SAH病人在发病早期静脉应用硫酸镁(24 mmol/d),连续使用至动脉瘤填塞后14 d,治疗前检查镁浓度,以后至少每2天检查1次,并与92例常规治疗的病人相比较,观察血清镁浓度能否达1.0~1.5 mmol/L的目标水平.结果 126例应用硫酸镁治疗的病人,平均镁浓度为(1.37±0.14) mmol/L,在整个治疗期间,有108例病人血清镁维持在目标水平,单次检测有2例病人血清镁浓度<1.0 mmol/L(0.79 mmol/L和0.82 mmol/L),1次或多次检测中,15例病人血镁浓度>2.0 mmol/L.结论 对大多数SAH病人来说,每天给予静脉补充24 mmol/L的硫酸镁,容易使血镁浓度维持在1.0~1.5 mmol/L,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血管内栓塞后D-dimer浓度的变化以及D-dimer浓度升高能否做为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对204例发病48 h内入住我院和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SAH病人,在手术当天早晨和动脉瘤填塞后14 d检测血浆D-dimer浓度,3个月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和CT随访脑梗塞的发生做为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结果动脉瘤栓塞后预后不良的病人较预后良好者D-dimer浓度明显升高,手术当天2组各自平均为(1 368±298)μg/L和(756±144)μg/L,14 d时分别为(1 129±166)μg/L和(356±73)μg/L,P<0.001。重复检测发现,预后良好者D-dimer浓度降低较快,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后,D-dimer与预后不良有明显关系。结论 SAH后血浆D-dimer升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可能与凝血酶代谢产物过量积聚引起的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EAA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兴奋性氨基酸浓度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首次发病24小时内入院脑梗死病人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制定的诊断标准,且经CT及MRI证实大脑半球部位梗死。88例符合入选条件的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血浆中兴奋性氨基酸(EAA)Glu、Asp浓度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测定,脑梗死体积根据CT来估计,神经功能评定根据欧洲评分标准(CSS)。Glu、Asp动脉观察于脑梗死后6~24小时,24~48小时,48~72小时,3~5天,5~7天,7~10天,12~14天,与其相平行于6~24小时,3~5天,12~14天对神经功能和脑梗死体积评定。40例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血浆中Glu、Asp于梗死后6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后升高明显,72小时达到高峰,以后开始下降,7~10天后达到正常水平。将病人根据48~72小时测得Glu水平分三组:Glu明显升高,Glu>120mmol/L,3~5天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为A组25人;Glu中度升高,80mmol/L≤Glu≤120mmol/L为B组36人; 轻度升高,Glu<80mmol/L,3~5天开始下降为C组27人。A、B、C三组病人Asp浓度经统计学分析也有差别(P<0.05)并且A>B>C。Glu、Asp浓度升高明显的A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和脑梗死体积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24小时入院CT阴性患者血浆中Glu浓度与健康组Glu浓度比较有显著差异(P<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最佳剂量。方法对30例原发性SAH患者分别给予尼莫地平大剂量(1~2mg/h, 12例)、中剂量(0. 5~0. 8mg/h, 12例)、小剂量(0. 2~0 .4mg/h, 6例)治疗。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SAH患者脑动脉的收缩峰速度,观察各组CVS发生的情况。结果 大剂量组与中剂量组用药后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 05),大、中剂量组与小剂量组用药后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0. 01);大、中剂量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 05),小剂量组治疗前后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 .05)。结论 大、中剂量尼莫地平对SAH后CVS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而小剂量尼莫地平则不能有效防治CVS。  相似文献   

14.
神经外科术后早期癫痫的治疗及病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常规应用丙戊酸钠进行预防后仍出现术后早期癫痫的治疗方法及病因。方法对幕上开颅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应用丙戊酸钠进行癫痫预防。对预防后出现术后早期癫痫者立刻给予丙戊酸钠(15mg/kg)静脉注射,同时增加丙戊酸钠静脉维持剂量[1.5mg/(kg·h)],观察20min,无效者再次给予丙戊酸钠(18mg/kg)静脉注射。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并分析术后早期癫痫与疾病、手术损伤、颅内出血及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等关系。结果全组29例病人,丙戊酸钠治疗有效23例(79%),30min内控制癫痫发作,无复发;无效用其他药物6例(21%),测得最高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为150mg/L,无明显副作用。全组病例中20名患者在癫痫发生后首次丙戊酸钠静注(15mg/kg)后10min,所测丙戊酸钠血浓度低于70mg/L,全部应用丙戊酸钠针剂控制癫痫者血药浓度大于80mg/L。同时分析此29例病人,发现术后早期癫痫65%发生在术后6h内,平均手术时间为5.2h。72%早期癫痫患者为右侧额叶病变,72.4%早期癫痫患者在术中有侧裂静脉及额叶回流至矢状窦静脉损伤,31%术后早期癫痫患者术后复查头颅CT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脑内血肿。结论丙戊酸钠在治疗术后早期癫痫中效果肯定,无明显副作用。预防后仍出现术后早期癫痫与疾病部位、术中静脉损伤、术后颅内出血、脑水肿、手术时间及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偏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162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脉瘤进行了研究。1287例(79%)接受了手术治疗。SAH 3天内进行手术的有4例(早期手术组),4~15天或超过15天手术者823例(后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率36%占全部病人的29%,95%的病人行动脉瘤颈夹闭术。采用Hunt和Hess分级方法、SAH严重性根据基底池内血凝块厚度分为:未见、薄层和厚层。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计分(GOS)判断结果。早期手术组倾向于厚层SAH的Ⅳ、Ⅴ级病人,晚期手术组多为未见SAH的Ⅰ级病人。脑血管痉挛率为25%~46%。早期和晚期手病人各级恢复良好无差异,早期手术组死亡率高,在Ⅴ级明显。335例未手术病人中105例发生致命性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血管病血清钠改变及其意义(附48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我院 1992年 1月~ 1998年 1月连续 6年收住的482例急性脑血管病 ACVD病人血清钠浓度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资料和方法临床资料 :本文 482例均急性发病 3天内入院。 482例中男 2 90例 ,女 192例 ,CI组 2 6 4例 ,年龄 6 4.0± 11.12岁 ,CH组 181例 ,年龄 5 9.80± 13.30岁 ,SAH组 37例 ,年龄 5 6 .0±13.72岁。全部经头颅 CT证实 (6例 SAH CT未见异常 ,而临床腰穿脑脊液支持诊断 )。本组病人的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方法 所有病人在入院 2 4小时内首次取静脉血测定钾(…  相似文献   

17.
腺苷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治疗已逐渐被接受,该药已知的副作用常见的有面潮红、恶心、胸闷、头晕和轻度头痛。而头痛可能是低血压或脑血管扩张的后果。本文报道1例因静脉注射腺苷后引起颅内压(ICP)升高的病例。患者男性,58岁。因头部外伤后发生硬膜下血肿而住院治疗。手术前行ICP 监测,颅内压波动于1.5~2.0KPa之问持续4天,第四天因发生SVT 且伴血压降低而给予腺苷静脉注射治疗,剂量为50μg/kg/次;以后每2分钟增加50μg,直至总量达250μg/kg 时仍无效。同时发现每次用药后均引起平均动脉压(MAP)下降和ICP 升高,程度与剂量相关。剂量为150μg/kg 时,ICP 从早期的1.5~2.0KPa 上升至3.0~3.5KPa;剂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 血所致,但有部分病人全脑DSA检查为阴性,不能明确其病因 学诊断,影响其诊治。本研究通过对我科1999年10月~2005 年6月的40例首次DSA检查阴性的病人的检查、诊断及治疗 的回顾性分析,结合影像学资料,探讨其病因学特点及治疗。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40例首次DSA检查阴性 病人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13~65岁,平均34.8岁。 本组病人发病时均有剧烈头痛,13例出现发病后昏迷,5例有 癫痫发作。21例有脑膜刺激征,合并肢体活动障碍3例。 2.辅助检查本组病人均于发病30min~48小时内行C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丹奥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血管痉挛 (CVS)的疗效并与尼莫地平进行比较。方法 将 64例SAH病人随机分成丹奥组和尼莫地平对照组各 3 2例 ,两组均在发病 48h内接受脱水、止血、控制血压等基础治疗 ,丹奥组应用注射用奥扎格雷钠 80mg加入生理盐水 2 5 0ml中静滴 1次 /d ,连用 14d ;尼莫地平组应用尼莫地平注射液每日 2 0mg加入生量盐水 5 0 0ml中持续2 4h静滴 ,连用 14d。结果 丹奥组CVS发生率和SAH死亡率与尼莫地平组经Ridit分析无显著差异。结论 丹奥防治SAH后CVS与尼莫地平具有相同疗效 ,使用方便、安全 ,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我科近20年来经脑血管造影发现脑底异常血管网症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性别与年龄:男8例,女5例;6~16岁4例,29~48岁9例。二,临床表现:1.发病形式与入院病程:均为卒中样发病,病后10小时至8天入院12例,67天1例。2.首发症状: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