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文文 《光明中医》2012,27(3):448-449
运动神经元病( MN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属于中医的“痿证”、“瘖痱证”范畴.王宝亮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近30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思路,着重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2.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对痤疮的认识历史悠久,本文结合西医对痤疮发病的认识,通过"性激素水平变化与中医肾之间的关系"以及"皮脂腺分泌异常与中医脾胃之间的关系"探讨痤疮西医主要发病机制与中医"脾肾"的密切关系,认为"肾阴不足及脾胃运化失常"是痤疮发病关键病机所在;并从中医"五行学说"出发,结合痤疮发病特点,运用"生克制化"原理全面阐述"脾肾"在痤疮发病中的关键作用;最后从中医病机学说入手,强调"疾病病机"的重要性,认为"脾肾同病"是痤疮发病关键病机,并提出从脾肾论治痤疮。  相似文献   

3.
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疾病死亡原因。胃癌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均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笔者从医20年,临证发现胃癌常见证型为脾胃气虚证、痰湿中阻证、肝脾不调证、毒瘀交结证、阳虚寒瘀证、胃气上逆证、胃阴不足证等,从脾肾着手,胃、脾、肾同治,并相应地采用健脾益气、芳香化湿、调和肝脾、活血解毒、温阳散寒、降逆和胃、养阴和胃等法治疗后,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多年的临证中 ,遇有久服排石汤未效而耗损阴津的病人 ,则改用滋补脾肾法 ,佐以通淋利尿之品 ,常获满意的疗效。现择例报告如下。陈某 ,男 ,42岁。工人。患肾结石自服排石汤 1年余 ,但未见结石排出。近周来口干咽燥 ,头晕心烦 ,伴阵发性腰痛而来院急诊。经X线摄片检查 :左肾下盏、输尿管上段有结石 2枚 ,大小为 0 .8cm× 0 .3 cm及 0 .5cm× 0 .4cm。观其面色无华 ,舌光红、少苔 ,脉细弦。予以解痉止痛 ,并鼓励大量饮温开水 ,急投六味地黄汤加减 :生地、茯苓、泽泻、石韦各 2 0 g,怀山药、党参各 3 0 g,知母、滑石、女贞子各 1 5g。5…  相似文献   

5.
根据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病机演变规律,从中医治疗学角度,提出了脾肾两虚是AS发病的始动因素,痰瘀蕴结是AS发病的关键环节,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是治疗AS的有效治法。基础和临床研究均显示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治疗AS有效,为其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是由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能满足正常的人体需要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以糖代谢异常为特点的代谢性综合征,以消瘦、口渴、多食易饥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深入开展糖尿病相关研究刻不容缓。随着疾病的进展,糖尿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成为危及生命的主要问题。因此,及早控制血糖,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西医主要通过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物及注射胰岛素等方式进行干预,但是增加了低血糖、体质量增加及胃肠道反应等风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且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糖尿病在中医中归属于“消渴病”的范畴,其发生多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嗜食肥甘厚味等有关。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脾、肾两脏密切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喜燥恶湿;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主水。本病以脾肾两虚为核心,痰瘀互结为关键,以健脾益肾、祛痰化瘀为干预原则。为了研究从脾肾论治糖尿病的应用价值,文章采用文献查证的方法,重点探究从脾肾论治糖尿病的理论依据,分析其病因病机,从益气健脾祛湿、补益肾之阴阳、健脾补肾同治三个方面辨证论治,以期为从脾肾治疗糖尿病提供参...  相似文献   

7.
介绍时毓民教授从脾肾论治肾消耗病(nephronophthisis,NPHP)的临床经验.时教授认为脾肾亏虚为其主要病理机制,瘀血内生为其病理产物,治疗应从脾肾入手,培补先后天之本,辅以养血活血,并附医案一则.  相似文献   

8.
马莹  吕静 《山西中医》2020,(11):1-2+5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肾性贫血的病机为气血亏虚、脾肾不足,病位涉及脾、肾两脏。该病证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之候。在治疗过程中脾肾兼顾,可提高临床疗效。此外,在疾病发展中亦有湿浊、气滞、血瘀等兼夹证,治疗时不可偏执一端,应注意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9.
王素芳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8):125-125
东汉末年,张机撰《伤寒杂病论》,首先提出虚劳病名,并设立专篇,内容包括亡血、失精、阴亏、阳虚、风气白疾、瘀血内结等,治疗重在脾肾,偏于甘温扶阳,且创立了虚劳病辨证施治大法。历代医家都作了许多十分重要的论述,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就有精气夺则虚,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五劳所伤等记载。1虚劳病病机在脾肾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属虚劳的范畴,可运用《金匮要略》虚劳病篇的理法方药,通过建中益气、温阳补肾、滋养心肝、扶正化瘀、益气补血、祛风散邪的方法进行论治,常可收到良效。  相似文献   

11.
罗陆一  黄梦雨 《中医药学刊》2010,(12):2474-2476
冠心病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属虚劳的范畴,可运用《金匮要略》虚劳病篇的理法方药,通过建中益气、温阳补肾、滋养心肝、扶正化瘀、益气补血、祛风散邪的方法进行论治,常可收到良效。  相似文献   

12.
孙锁锋  李媛 《河南中医》2011,31(2):117-118
脾在水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中起着重要作用,痰饮、水病的形成与脾密切相关,治疗水气病时应在利水剂中配伍使用行气或益气的药物,达到顾护人体正气,重视后天之本脾胃,祛邪不忘扶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从"肝与脾五行相克"的角度论述肝与脾的密切关系,对肝脾两脏的生理病理进行阐述,并从"肝"治疗消化性溃疡,为"脾病从肝论治"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自名老中医陈达夫教授首倡“视网膜黄斑应属脾脏的精华”之说以来,这无论在临床上或理论上都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眼科内容。笔者对此从脾论治,举例如下: 病例一:戴××,男,45岁,外语讲师。因精神忧郁而突发右眼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视瞻有异色)。右眼黄斑区水肿渗出,中心凹反光消失,视力0.1,住院经西医治疗二月余疗效不显,改看中医。脉缓,舌苔白腻;眼底同前。服“三仁汤”加党参、茯苓、前仁、夜交藤等  相似文献   

15.
从肝、脾、肾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论述肝脾肾三脏与妇科疾病的关系及从肝脾肾论治妇科疾病;并根据冲任二脉的始末与循行,与肝脾肾三脏经脉相通,冲任二脉的生理病理,与肝脾肾息息相关,治疗也是通过调治肝脾肾三脏而达到目的,故提出冲任二脉为病,均责于肝脾肾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从脾肾论治糖尿病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刘炳凡研究员行医六十余年,融会古今,学验俱富,尤其对糖尿病治疗独具匠心,认为本病属祖国医学的“消渴病”范畴。临床从脾肾论治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将笔者学习和运用这一经验对45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观察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及激烈的竞争,人们思想紧张、精神负担加重,失眠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疾病。祖国医学认为失眠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通过从肝脾肾论治失眠有助于临床的辨证分型,希望能给失眠的治疗提供依据,有助于失眠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脾与肾先后天相互资生,共司津液代谢,二者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肾系疾病病机多见脾气、脾阳亏虚,寒湿、湿热蕴结或湿瘀互结,皆与脾密切相关,故辨证治疗可从脾入手,健脾祛湿治其本、燥湿运脾治其标;辨病治疗亦可着眼于脾,如基于脾主运化水饮、脾气升清、脾肾共司津液代谢治疗水肿、蛋白尿,基于脾主统血治疗血尿,基于\"脾胰...  相似文献   

19.
崩漏既是妇科的常见病,亦是疑难重症、急症。属西医"功血"范畴。其临床表现以阴道不规则下血为主症。阴道下血形式多样,或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漓日久不净,或时崩时漏,或崩闭交替。病因多端,病机复杂,常有连锁反应。每多气血同病,累及多脏,先天藏精之肾与后天生化之源脾胃则是病机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痛风性肾病属"痹症""历节病"等范畴,与脾肾不足、痰瘀湿浊密切相关,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脾肾亏虚是致病之本,痰瘀湿浊是致病之标,当从脾肾论治。健脾则脾之运化升清功能正常,水谷得以化生精液,湿浊之邪难以生成;补肾能使肾藏精、主水、分清泌浊功能正常,精微物质得以保留,湿浊之邪得以排泄;化痰祛湿,泄浊通络,活血化瘀,经脉流畅,则痰瘀湿浊之邪不能滞留为害。急性发作期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明显加剧,邪气实,以风湿热痹及风寒湿痹为主,方选二陈汤;慢性稳定期正虚邪恋,脾肾虚衰为主,方选温脾汤。临症辨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