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6岁,70kg,因急性阑尾炎急诊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术前未用药,入室时,BP120/85mmHg,P90次/min,R18次/min,sPO2 96%经T12~L1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顺利,平卧后经导管注入试验量2%利多卡因5ml,5min后测麻醉平面为T10~L2,再经导管分两次注入2%利多卡因总量9ml,麻醉平面在L7~L2,硬膜外麻醉效果良好,静脉给安定5mg,让病人镇静,手术开始2~5min后患者诉胸闷,呼吸困难,随之出现说话无力,声音低纯,声嘶,失音继而发展为通气严重不足,神志不清,此时,BP85/50mmHg,P102次/min sPO2降至90%,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即回抽导管未见液体回流,考虑可能出现广泛异常阻滞,  相似文献   

2.
梁恩德 《右江医学》1993,21(3):160-160
<正> 欧阳某某,女,30岁,51kg。因左胫骨内外髁上骨折,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术。术前血压16/10kPa,心率90bpm。各项化验检查正常。术前30min 常规给鲁米那0.1g、阿托品0.5mg 肌肉注射。麻醉选择连续硬膜外阻滞,右侧卧位 L2~3旁正中进针,穿刺顺利。向上插管回抽无脑脊液,但约有1.5ml 血泡。用2ml 生理盐水冲入后再回抽无任何液体,即留置导管于硬膜外腔内  相似文献   

3.
4.
椎板后路阻滞与竖脊肌平面阻滞是近年发现的新型区域阻滞,此2 种阻滞方式皆被报道为椎旁 阻滞的改良技术,并逐渐应用于各类手术的围手术期镇痛。尽管穿刺部位相似,但目前国内外缺乏两者比较 的临床对照研究。区别于以往区域阻滞技术,该文从解剖结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对椎板后路阻滞 与竖脊肌平面阻滞进行总结及比较,旨在探讨两者的临床应用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王翔 《河北医学》2002,8(7):630-630
骨科创伤急诊中 ,髌骨骨折是常见病 ,尤以老年患者多见。以往事多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我科自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6月以来 ,采用股神经合并坐骨神经阻滞用于髌骨骨折手术共 16 4例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6 4例患者中 ,男 6 0例 ,女 10 4例 ,其中 2 0~ 5 0岁患者 8例 ,5 0~ 6 0岁患者 37例 ,6 0岁以上患者 119例 ,最大年龄 89岁。老年患者中伴心肺疾病者 4 8例 ,伴有其它疾病患者 4 6例 ,其中 2例类见湿患者伴腰椎强直 ,手术时间最长 3h。术前 30min肌注安定 0 .2mg/kg ,开放静脉通路 ,BP、P、SPO…  相似文献   

6.
许多年来,硬膜外阻滞一直是剖宫产首选的麻醉方法,但由于产科麻醉的特殊性及妊娠后孕妇的一系列生理改变,使得硬膜外阻滞的效应难以尽如人意,临床上一直在寻求一种简单、安全、满足手术要求的麻醉方法。我们比较了80例剖宫产腰一硬联合麻醉(简称联合麻醉CSEA)与硬膜外麻醉的处理,从产妇的血压变化、麻醉平面、局麻药用量、手术开始时间、肌松效果与新生儿评分等方面进行评价,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严兴福 《海南医学》1996,(4):236-238
本文分析重复多次硬膜外阻滞184例,(1)根据硬膜外阻滞的重复次数分为:I组(重复二次)优良率占82.9%,Ⅱ组(重复三次)占61.5%,Ⅲ组占57.1%,I组与Ⅱ、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硬外腔用药量I组13.8ml/h,Ⅱ组8.9ml/h,Ⅲ组76.ml/h,I组与Ⅱ、Ⅲ组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Ⅱ组与Ⅲ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按重复间隔时间分  相似文献   

8.
<正> 颈丛神经阻滞在颈部手术中应用普遍,但阻滞后常有部分患者出现膈神经阻滞的并发症。围手术期合理有效的处理可有效控制此类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共204例择期甲状腺手术病人,其中男65例,女139例。年龄20~62岁ASAⅠ~Ⅱ级,术前无心、肺疾患。手术前准备,术前1d麻醉医师访视病人。给患者讲明麻  相似文献   

9.
例:患者,男,16岁,因外伤性右手中、环指屈深肌腱挛缩,拟在臂丛(喙突下)行肌腱延长术。术前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患者平卧,于右侧喙突下一横指处用7号注射针头直刺进入3.5cm时出现异感,抽吸无回血,缓慢注入“利布”液5ml,观察4分钟患者无不良反应,于5分钟内注入15ml,全量为20ml(“利布”液系我科自配,每20ml内含利多卡因200mg,布比卡因100mg,按1:20万加入肾上腺素)。给药时多次抽吸无回血,患者无任何不适感。  相似文献   

10.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简称RBBB)合并左束支前分支阻滞(简称LAB),往往是由于心肌病特别是冠状动脉硬化所造成,冠状动脉硬化的结果,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及阻塞,使心脏的传导系统发生缺血,造成心脏传导组织的器质性病灶与/功能性障碍,从而产生心脏传导阻滞,在双侧束支阻滞的各种组合中,RBBB合并LAB是最常见的一种,临床上较多  相似文献   

11.
硬膜外阻滞出现硬膜下阻滞效应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院近年来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手术或封闭治疗出现2例硬膜下麻醉效应,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例1:患者男性,14岁,36公斤,ASAⅠ级。因急性阑尾炎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入手术室,开放静脉通路,测血压16 /10kpa ,SPO2 98% ,取左侧卧位T12 -L1间隙穿刺,负压显著,头向置管3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肌间沟阻滞和肌间沟阻滞+腋窝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临床效果,选择一种更理想的麻醉方式。方法:对上肢手术患者随机选择各50例,分为Ⅰ组和Ⅱ组,一组采用单纯肌间沟阻滞法,二组采用肌间沟阻滞+腋窝神经阻滞法,局麻药采用2%利多卡因15ml+0.894%罗呱卡因10ml+0.9%氯化钠15ml。结果:Ⅰ组50例患者中有11例手术中出现疼痛,辅助静脉镇痛药物才能完成手术,有效满意率为78%。Ⅱ组50例中有2例出现疼痛需辅助静脉镇痛药物外,其他患者手术平稳顺利完成手术,满意率为96%。两组相比较麻醉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间沟阻滞联合腋窝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明显比单纯肌间沟阻滞好,患者满意度比较高,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1 概述肢体局部阻滞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外科麻醉与止痛及治疗肢体慢性疼痛综合征。在手术后期,与全身麻醉比较,肢体局部阻滞具有以下优点:(1)镇静剂的用量减少;(2)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3)患者可尽早离开恢复室;(4)当阻滞作用逐渐消退时,能平稳过渡到疼痛控制期。经皮导管在末梢神经或神经丛附近持续输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阻滞在急诊膝关节以下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40例小腿、足部或膝关节外伤拟行清创缝合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超声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行患侧股神经和腘窝坐胃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定位穿刺,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定位。在穿刺点注入1.5%利多卡因,30 min内每5 min观察一次阻滞的效果。记录局麻药物起效时间,观察阻滞效果、镇痛维持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组局部麻醉药的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短,超声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阻滞比传统阻滞方法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偏头痛在神经科和疼痛门诊中并非少见,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靠口服麦角胺咖啡因、去痛片等药物来控制头痛的发作。自1995~1999年作者采用星状神经阻滞加颅骨骨膜下穴位阻滞治疗偏头痛9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杨颖  刘慧 《西部医学》2010,22(4):709-710
目的比较椎旁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在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0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椎旁组(P组)和硬膜外组(E组),每组30例,年龄25~80岁,分别、分次行椎旁阻滞及硬膜外阻滞治疗,并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变化、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组与E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后遗神经痛发生率P组与E组治疗无显著性差异。并发症发生率P组少于E组。结论椎旁阻滞与硬膜外神经阻滞在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方面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具有更大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腰丛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合并症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60例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每位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项或数项.随机分为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腰丛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联合组)和腰麻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输液量、手术时间、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 腰麻组麻醉后至手术开始后30min时SBP低于麻醉前和同期联合组(P<0.05);腰麻组麻醉后10min至手术切皮时DBP低于麻醉前和同期联合组(P<0.05);腰麻组麻醉后10min、15min时HR低于麻醉前和同期联合组(P<0.05).腰麻组术中麻黄碱、阿托品使用例数和术中输液量多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恶心、尿潴留发生率低于腰麻组(P<0.05或P<0.01).结论 腰丛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对重要脏器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少,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前言 三叉神经是脑神经中最大的神经,其疼痛异常剧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因各种刺激而诱发疼痛。第二支、第三支三叉神经痛患者,不能洗脸更不用说饮食与说话,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治疗方法 可分为药物治疗、神经阻滞与手术治疗。在药物治疗中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虽然对控制疼痛发作有显著效果,但只  相似文献   

19.
许忠玲 《南通医学院学报》1996,16(1):152-152,155
对乳癌根治术96例分别用一点法高位硬膜外阻滞,一点法高位硬膜外阻滞加同侧肌间沟臂丛,二点法高位硬膜外阻滞3种不同的文本方法,观察并比较3种方法利弊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一点法低浓度小剂量高位硬膜外阻滞作麻醉,加同侧肌间沟臂滞既能满足手术要求,又尽可能减少平面不够引起的疼痛。同时能降低牵拉不适及对循环,呼吸系统的抑制和高位硬膜外操作的难度,危险性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阻滞性和非阻滞性抑郁症患者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的特点.方法 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单相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且1月内未服用药物的28名抑郁症患者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阻滞因子得分,分为阻滞组(n=14)和非阻滞组(n=14),并与15名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3组均进行PSG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阻滞组和非阻滞组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下降(t=-2.32,-2.17;t=-2.34,-2.16),睡眠潜伏期延长(t=2.87,2.93),觉醒时间、觉醒次数、觉睡比增加(t=2.97,2.84,3.02;t=2.85,2.80,2.98),S1百分比、快眼动睡眠(REM)百分比均增加(t=2.23,2.16;t=2.19,2.08),慢波睡眠比例降低(t=-2.44,-2.36),REM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缩短(t=-2.21,-2.56;t=-2.52,-2.48),REM活动度、强度增加(t=2.73,2.76;t=2.28,2.5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0.01).阻滞组REM密度[(170±24.8)μ/min]高于非阻滞组[(145±21.8)μ/min]和对照组[(122±19.4)μ/min,t=2.36,2.75,P<0.05).结论 阻滞性和非阻滞性抑郁症PSG都呈现出异常表现,阻滞症状越突出,REM密度可能越高.阻滞性与非阻滞性抑郁症之间PSG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