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兵 《光明中医》2013,28(9):1962-1963
(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所治均为阳明气分热邪充斥内外,弥漫表里为其特征。故本条之"表有热,里有寒"应理解为表里俱热。其脉象浮滑中的浮象,为热盛于外,滑为热炽于内,里热盛,鼓舞气血,故其证当见大热、汗出、口渴以及心烦等热象。白虎汤中知母寒而润,既能清热,又能滋养阴液,其清热之力大于滋阴养液。石膏甘辛大寒、善解肌、清热泻火、为清热之重剂。炙甘草、粳米为甘甜之品,既能补中气、调胃和中而滋化源,同时亦可节制石膏、知母为性过寒,以免使药苦泄沉重下达,不利清泄阳明之热。  相似文献   

2.
白虎汤刍议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主治阳明经热盛,功在清热生津,是外感热病气分实热的祖方,疗效可靠。笔者就本方君药的认识、主证、四禁、石膏用量,谈谈看法,供读者参考。一、白虎汤君药的认识白虎汤君药,历代医家看法不一,有以知母为君者,亦有石膏为君论述。前者有成无己、许宏等,基本观点是根据《内经》:“热淫所胜,佐以甘苦”和“热淫于内,以苦发之”为理论基础的。后者有柯韵伯、张锡纯等,他们认为:“甘先入脾,以甘泻之,甘寒之品,为泻胃火生津液之上剂。石膏甘寒,寒胜热,色白通肺,质重而气轻,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为君;知母气寒主降,苦以泻肺火,辛以润肾燥.故为臣。  相似文献   

3.
<正> 白虎汤(现今有些方书改名为石膏知母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该书第181条(据赵开美本)云:“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此条《玉函经》改白虎汤为白通汤,以迎合“里有寒”句,而不顾“脉浮滑”三字之义,这无异于削足适履。考《伤寒论》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以此证彼,白虎汤证者,必是里有热,而非里有寒也。181条的“表有热”必是表有寒,“里有寒”必是里有热的错简。因为181条之首明明冠以“伤寒”二字,表有寒者,是表有寒邪之意也,表之寒邪不解,传里化热,则  相似文献   

4.
<正> 编辑同志: 贵刊一九八三年第五期《伤寒串讲》关于阳明经证引用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既是清热重剂,为什么“里有寒”又可使用之? 山东宁津县中医院任建林河北省石家庄市杨青一任建林、杨青一同志: 关子《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历来注释颇多。《玉函经》作“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旧云白通汤,一云内虎者恐非。”《医宗金鉴》引王三阳云“经文‘寒’字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第181条云;“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是清解里热之剂,其证为里热证无疑,然条文却说“里有寒”。对此,后世注家众说纷纭,有谓“寒”字作“邪”字解者,有谓“表热里寒”应改为“表寒里热”者,亦有谓“白虎汤”系“白通汤”之误者。余认,为“里有寒”的寒字乃实字笔误。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6.
廖宇 《河南中医》2004,24(1):3-3
明·赵开美本《伤寒论·太阳病篇》第 1 76条“伤寒脉浮滑 ,此表有热 ,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历代医家注家对此条文争议颇多。其关键在于“里有寒”三字上。医者共知 ,白虎汤乃主阳明气分邪实表里俱热之方 ,有虎啸生风驱邪退热之妙。若病人里有寒证 ,断无单用白虎之理。如林亿等人校对该书时对此条文备有疑问 :“臣亿等谨按前篇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 :其表不解 ,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 ,表有热里有寒 ,必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 :脉浮迟 ,表热里寒 ,四逆汤主之。此表里字差明矣。《千金翼方》云白通汤 ,非也。”南京…  相似文献   

7.
指出《伤寒论》第170条中“脉浮,发热,无汗”非白虎汤之禁证,须合参其他脉症而决断。参照诸家注释及经验,认为“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乃仲景所示之常法,论中亦有用白虎汤及加人参汤而不忌表证之活法。指出石膏有解肌发汗之能,白虎汤加减可用于温热病初起或太阳表证未罢而阳明里热已盛之证。  相似文献   

8.
张锡纯运用金石药之创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润生 《河北中医》1998,20(6):361-362
张锡纯,河北盐山县人,近代名医,治学崇尚衷中参西,辨证论治,立方遣药常不落前人臼巢.兹例举张锡钝对金石药的运用论述如下.1 清热崇石膏石膏,味辛性寒,功能解肌清热,临床常用于外感实热病证.张锡纯盛赞石膏之功,对其应用则别有见地.一是用石膏发汗透表.张氏谓石膏“凉而能散”,“性能发汗,其热可由汗解”,若辨证确是外感实热,无论新感伏气,均“可放胆用之”,不必遵“无汗不可用石膏”之诫.如治一年近三旬,于春初患温病之人,用大剂白虎汤后,遍体汗出而愈.二是用石膏降胃止吐.张氏认为石膏“其质之重坠,大能折其上逆之气使之下行”,故每用于热病呕吐.如治天津杨媪之温病呕吐而不能服药,以鲜梨片蘸生石膏末服之而愈.三是用石膏泻热通下.张氏认为石膏能清阳明之热,使胃府气化清肃,津液润下,因其质重而逐热下行,故又善通实热便结.对“阳明肠实大便燥结者,恒投以大剂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往往大便得通而愈,且无下后不解之虞”.如用潞党参煎  相似文献   

9.
白虎汤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创制,此方始见于<伤寒论>第一百七十六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中.此条经文讹误处经宋臣林亿等人校注"寒"应作"热","伤寒"泛指外感病.根据以脉测证法,脉浮滑,浮为热盛于外,为表有热,其证当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滑为热炽于里,里有热当有舌干燥而烦、大烦渴引饮不解.历代医家研究<伤寒论>基本方法之一是以方药测证法,白虎汤为甘寒重剂,治则以辛寒清热为主,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热,知母辛苦而润以清热,两药同用可清阳明独盛之热,炙甘草、粳米益气和中,避免寒凉药剂伤胃,故当用于胃热弥漫之证,若非邪热充斥,表里俱热证,不可妄投.又<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统领全书为主线,白虎汤其主治阳明经病证.故综以上三点用白虎汤其本义是辨阳明表里俱热证治,其主治病症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心烦、舌干、口渴、脉浮滑.  相似文献   

10.
白虎汤君药之争,以成无己为代表者认为:《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之以苦甘’,又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欲彻表热,必以苦为主,故以知母为君”。以柯韵伯为代表者认为:“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质刚而主降,备中土生金之体,色白通肺,质重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为君’。究其何者为是,何者为非,既不可主现臆杜,又不可附和盲从,当从仲景论断精旨寻找内证。  相似文献   

11.
戴春福  郑京 《国医论坛》1998,13(6):45-45
多少年来,白虎汤一直被公认为治疗气分证的代表方。但证之临床,仍有不少气分证经投白虎汤后疗效不显或毫无效果,如有治气分证用石膏量至14斤者(《笔花医镜》),有一证而竟用数十斤者(《吴鞠通医案》),其因何在?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白虎场本身祛除热毒和养阴益气之力不足,故白虎场不宜作为治疗气分证的代表方剂。l仲景白虎汤的适应症《伤寒论》论及白虎场的原文共有3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寒”当作“热”解),白虎汤主之”(17条)。“三阳合并,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振,话语,遗尿…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第176条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由于本条“里有寒”三字与脉治不符,历代医家争议颇多.杨韵伯《伤寒来苏集》改原文为:“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邪,白虎场主之.”黄元御《伤寒悬解》改原文为:“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也,白虎场主之.”现行中医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则认为应系:“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而肖氏[’J则撰文认为当以桂林古本《伤寒论》“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白虎场主之”为准.细绎以上各论,似均不能表达件太原旨.…  相似文献   

13.
“表有热,里有寒”见《伤寒论》181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历代注家对此争论颇多,如:《医宗金鉴》曰:“王三阳云经文‘寒’字当‘邪’字解,亦热也”。清·程郊倩曰:“此处‘表里’二字错简,里有热表有寒”。明·方有执曰:“里有寒者,里字非对表而称,以热之里言,盖伤寒之热本寒因也。故谓热里有寒,指热之所以然者言也”。笔者认为,“里有寒”之“里”指阳明,“寒”指寒邪;“表有热”之表,是与“里”相对而言,指体表之肌肉,“热”指里热蒸腾于外之热。现将此不同看法,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许洁  王晞星 《光明中医》2016,(18):2632-2634
《伤寒论》以四方之神来命名方剂,并与风热燥寒相互联系,创造出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皆寓所治之邪和方剂之效义。青龙为东神,故青龙汤为治风邪疗表证之剂,对应大、小青龙汤;白虎为西神,秋属西,故白虎汤以秋金肃杀之气降炎热烦暑,对应白虎汤;玄武为北神,玄武汤即今之真武汤,寒、水属北,故真武汤为治寒、治水之剂。朱雀为南神,热、火、暑属南,故朱雀汤应为治火、热、暑的方剂,对应黄连阿胶汤。  相似文献   

15.
石膏退热心悟武进县中医院(213100)陈耀兴1外感发热配伍石膏可清汉张仲景《伤寒论》中之“白虎汤”,以生石膏为君治疗阳明经证之大热、大汗、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给后世医家治疗热性病之危、急、重症拓宽了道路,但亦有后世医者因畏白虎汤中生石膏之寒凉,或...  相似文献   

16.
论白虎汤证不为“四大”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清以降,注伤寒白虎证者,多遵《温病条辨》而言其为“四大”症,沿袭至今,致使无法认识何者为白虎证,何者为白虎加入参汤证,遂使仲师辨证之精微处湮而不彰,使吴氏之鉴别法亦晦而不明。故提出,以就正於同道。所谓四大症,为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笔者按:更有加面大赤为五大症者)。此四大症与《伤寒论》原意不符,试看大论所载白虎证三条: 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第176条之“里有寒”显系有误,有改为里有热者,有改为里无寒者,有改为表里  相似文献   

17.
近读“对《金匮·水气病篇》第八节的探讨”一文(见《江苏中医杂志》1:10,1981),受益良多,但对其中某些观点,不敢雷同,故也谈谈自己对本节的学习体会,并提出商榷如后。一、关于“浮脉则热”真假问题作者在讨论“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时谓“浮为在表之脉,迟为寒象,‘寸口脉浮而迟’者系指外感寒邪之谓。寒邪外来,每见发热,故曰浮脉则热,但此热是假象,寒实为病因。”这样一来,就把“热潜相搏,名曰沉”的病机限定在外寒传里的前提之  相似文献   

18.
余读《伤寒论》,发现论中有的条文值得商榷。如第175条云:“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本条提要曰:“白虎加人参汤证及禁例”(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1964年版)。接着释义曰:“白虎汤的用法,必须在表解后内热盛者,方可使用。”观之临床,殊不尽然。张仲景设此禁之意,是针对表证而无内热者,郑重告戒庸医不可妄投白虎汤,以免遭冰伏难解之弊。清代吴鞠通提出用白虎汤有四禁:“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相似文献   

19.
陈元 《光明中医》2010,25(7):1268-1269
<正>笔者自2006年至今,接诊10余例血液病患者,其症多伴高热,病势危急,拜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得见其对此类高热的认识:"惟热实脉虚者,其人必实热兼有虚热,仿白虎人参汤义,以人参佐石膏亦能退虚热。"仿其意拟扶正清火法以黄芪、石膏之重剂治  相似文献   

20.
大青龙汤乃伤寒发汗峻剂,公认是用以治疗“不汗出而烦躁”的表寒里热证,如程门雪说:“大青龙汤合麻黄、桂枝、石膏于一方,而佐以姜枣,使不致因石膏之寒而碍汗,一面仍用麻黄、桂枝,不致因石膏之寒而碍表,为外寒束其内热出一主要方法。”笔者认为,这只是其适应证的一个方面,尚有两个方面,易被人们忽视,兹不揣浅陋,予以小议。 1.寒水困遏肌表、郁热于内《伤寒论》38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金匮要略》云: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讨论了寒水困遏、热郁于内导致四肢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沉重或兼见疼痛的证治。由于寒困水滞,阳气被郁不得发越,则脉由紧变缓;热邪虽郁于内,但时时向外冲击寒水之邪,故身虽重,但乍有轻时。此时可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