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李冰  邢攸红  蔡宇  杨红梅  杨玉 《护理学报》2010,17(10):35-36
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并发严重出血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提供依据。2005年2月—2008年12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2 245例,其中并发严重出血45例,其中腹股沟和下肢巨大血肿13例(29%),消化道出血9例(20%),腹膜后血肿6例(14%),心包腔内出血5例(11%),局部血肿伴假性动脉瘤形成5例(11%),颅内出血4例(9%),咯血1例(2%)、腹壁血肿1例(2%)、锁骨下静脉穿刺致纵隔血肿1例(2%)。统计出血部位的临床特点,寻找护理观察的关键点,如对于腹股沟和下肢巨大血肿,出血原因为股动脉穿刺点血液渗漏;并发消化道出血者多为高龄患者,或既往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者等。认为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应做好术前干预,预防术后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针对不同部位严重出血的特点,有针对性实施干预,及早发现出血征兆。  相似文献   

2.
葛庆青  陈鸿尔  孙兰飞   《护理与康复》2017,16(5):444-445
总结55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消化道出血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一旦发生消化道出血积极对症处理,出血多者及时输血补充血容量,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健康指导,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出院后建立回访档案,特别是术后前6个月密切随访。55例患者消化道出血均发生于出院后,46例在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期间(即服药1年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其中有25例患者行输血治疗;所有患者经短时间暂停抗血小板药物、补液、质子泵抑制剂等对症治疗后好转。  相似文献   

3.
自1977年Gruentzig首次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t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治疗冠心病以来,介入技术在全球范围推广及普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冠心病介入治疗,并以其方便易行、操作相对简单、疗效显著成为常规选择方法之一.但随着介入治疗病例的增加,伴随出现的并发症例数也相应增加,经股动脉或桡动脉路径行PCI的围手术期常常需加强肝素抗凝和抗血小板血栓治疗,易发生术后局部出血、血管并发症或身体其他器官的出血,且术后拔除动脉鞘管尚需暂时中断肝素治疗,需要24 h卧床且采取被动体位,易发生尿潴留、腰痛、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行PCI的病例640例,分析股动脉出血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出血病例(34例)占全部病例的5.3%;(2)出血组平均年龄高于非出血组,女性多于男性;(3)2组止血方法差异有显著性;(4)出血前后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结论 PCI术后出血的发生有病人自身的因素,也有手术操作过程及护理上的因素,处理措施和护理需个体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PCI)术后穿刺部位并发出血的高危因素,加强医护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方法以PCI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48例患者(出血组)和出血量正常的96例患者(非出血组)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筛选PCI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出血组凝血功能异常(12.50%),遵医依从性差(35.42%),砂袋压迫位置不当(25.00%)和手压法止血(85.42%)的构成比高于非出血组(分别为3.13%,9.38%,5.21%和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35±9.34)岁]和收缩压(SBP)[(142.67±13.07)mm Hg)]亦大于非出血组[(59.67±8.21)岁,(135.68±12.4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57,95%CI:1.073~1.248),SBP(OR=1.004,95%CI:1.007~1.083),遵医依从性(OR=4.365,95%CI:1.455~13.096)和手压止血(OR=3.161,95%CI:1.050~9.474)是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PCI术后出血受多因素影响,年龄、SBP、遵医依从性和止血方法是其独立相关因素,除不可控因素年龄外,其它因素均可通过改进护理措施,达到减少术后出血并发症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67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组和非心肌梗死组、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支架术后支架再狭窄率高于非心肌梗死组患者(P<0.05);合并糖尿病患者再狭窄率高于未合并糖尿病患者(P<0.05);术后有可疑心绞痛症状者支架内再狭窄率高于无症状定期随访者(P<0.05)。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可能由于其本身的病变特征,易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2)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该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详细记录研究对象基本资料、临床指标及术后房颤发生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影响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  相似文献   

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心理分析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对PCI术患者实施治疗中的效果,以调动患者良好情绪,使患者处于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状态。方法先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和患者进行交谈后,摸清患者的情绪波动种类,将心理护理贯穿到护理全程中。结果无一例患者因心理问题而出现并发症。结论PCI术的心理护理,对患者来说是整个治疗过程中重要的一方面,它不但能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还可以使患者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CI的病例320例,分析股动脉出血者的发生原因及护理方法。结果①出血病例(17例)占全部病例的5.3%;②出血组平均年龄高于非出血组,女性多于男性;③本组病例经专科的精心护理均无不良后果。结论PCI术后出血的发生有患者自身的因素,也有手术操作过程及护理上的因素,处理措施和护理需个体化。规范而细致的护理工作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保证了手术的成功,提高其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术后联合静脉抗凝治疗的护理观察要点。方法将60例术后使用肝素800~1000U/h静脉泵入患者设为对照组,60例使用肝素800~1000U/h+欣维宁10~12ml/h同时静脉泵入患者设为实验组,观察两组患者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出血无意义及轻度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PCI术后予肝素+欣维宁同时使用的患者,护士要加强健康教育,密切监护,观察局部及全身出血情况。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目的:总结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慢性肾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对比剂肾病(CIN)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行PCI治疗的慢性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80 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照组术前给予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分别于手术前、术后3 d监测血清肌酐(Scr)、血浆胱抑素(Cys C),并根据Cockcroft-Gault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CIN发生率(11.67%)低于对照组(1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肾功能指标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8.11±3.15)d 明显短于对照组(11.26±3.1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2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病患者在PCI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减轻肾损伤,但在CIN的预防没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应用灯盏花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7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加用灯盏花素注射液静脉滴注(50 mg/d)治疗1周,两组均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低分子肝素;比较治疗后血液黏稠度、血清纤维蛋白原、动态心电图缺血负荷改善情况及术后出血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前各项血液凝血指标低于对照组(P<0 05);缺血总负荷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出血病例数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应用灯盏花素治疗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18.
陈娜  季汉华 《临床荟萃》2012,27(8):667-671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根据血栓弹力图(TEG)结果指导AC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方法 用TEG方法检测ACS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性别、年龄、吸烟、家族史、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对PCI术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以及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预测意义.结果 67例ACS患者中13例(19.4%)存在阿司匹林反应低下,9例(13.4%)患者存在氯吡格雷反应低下,3例(4.5%)同时存在阿司匹林反应低下和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血小板药物反应低下者44.0%(11/25)合并糖尿病,血小板药物反应正常者11.9%(5/42)合并糖尿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药物反应正常者女性比例(60.0%)明显高于血小板药物反应低下者(19.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会降低(P<0.05).而两者在吸烟、家族史、使用PPI、合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比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变量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CI术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结论 对不同性别、年龄的ACS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采用个性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临床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延续性自我管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将100例PCI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心内科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给予以延续护理理念及自我管理理论为基础制订的延续性自我管理干预方案。应用自我管理知识问卷及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 CSMS)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和干预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知识问卷和CSMS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1个月,试验组患者的CSMS日常生活管理、疾病医学管理、情绪认知管理评分分别为(48.17±7.20),(46.43±5.66),(47.96±9.69)分,优于对照组的(30.68±8.51),(33.40±4.86),(22.44±8.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539,10.767,13.221;P<0.01);干预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CSMS日常生活管理、疾病医学管理、情绪认知管理评分分别为(58.83±6.16),(65.30±5.28),(61.55±8.23)分,高于对照组的(30.47±8.37),(28.45±5.07),(24.00±7.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373,33.822,22.929;P<0.01)。试验组干预后6个月与干预后1个月相比,自我管理知识及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各维度得分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后1个月时日常生活管理知识及行为、疾病医学管理知识及行为得分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6个月时与1个月相比,疾病医学管理行为得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心内科的健康教育相比,延续性自我管理干预能显著改善PCI患者的自我管理知识及行为,可以在临床上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