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干眼是Lasik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对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已引起眼科界广泛的重视。本综述对Lasik术后并发干眼的相关因素进行详细论述,以便为减少Lasik术后干眼的发生提供更多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LASIK术后6个月干眼症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随访LASIK手术后6个月,360例患者根据是否有干眼症状分成干眼症状组和非干眼症状组。比较两组间干眼症状和SPEED评分,χ2检验和t检验用于统计分析。结果:干眼症状组与非干眼症状组比较:长时间用眼阅读、睡眠差、紧张、认为干眼与手术有关的比例分别为(30.5%vs.12.5%,P=0.000)、(18.3%vs.9.6%,P=0.025)、(24.4%vs.9.9%,P=0.002)、(35.4%vs.1.5%,P=0.000);干眼症状组有、无相关影响因素SPEED评分分别为(3.22±1.72)vs.(1.92±1.57),P=0.001;(2.62±1.52)vs.(1.82±1.45),P=0.045;(2.72±1.57)vs.(1.98±1.39),P=0.043;(3.02±1.66)vs.(1.88±1.47),P=0.032。两组间饮酒和吸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干眼症状组患者更容易发生长时间用眼阅读、睡眠差、紧张及认为干眼与手术有关等情况。本研究利于合理解释LASIK术后远期干眼的症状和提高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思然、潇莱威联合卡波姆眼用凝胶与思然联合潇莱威比较治疗缓解LASIK术后重度症状干眼的疗效。方法:术后第7天有重度干眼者8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思然和潇莱威联合卡波姆眼用凝胶,对照组用思然和潇莱威。比较两组SPEED评分,干眼症状及治疗有效率的差异,重复测量方差分析、χ2趋势检验及χ2检验用于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后第3、7天,治疗组干眼SPEED评分更低,在第3、7天SPEED评分分别为(8.59±3.36 vs6.59±3.28,P=0.000)、(6.59±3.08 vs 3.96±1.87,P=0.000);对照组和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42.5%,67.5%,P=0.025)、(65.0%,87.5%,P=0.018)。结论:思然和潇莱威联合卡波姆眼用凝胶应用与单用思然和潇莱威比较治疗减少与LASIK手术相关的重度干眼症状可能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李光明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2):1342-134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瓣皱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对LASIK术后13例膜瓣皱褶的原因和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术后角膜瓣皱褶分类为小皱褶和大皱褶指导治疗,小皱褶以观察为主,大皱褶采用去上皮水化角膜瓣加戴接触镜法。结果术后大多小皱褶可随时间推移自动消失。大皱褶经处理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角膜透明,未见明显皱褶,角膜瓣位置正常,无上皮植入。结论角膜瓣皱褶可根据皱褶轻重分类指导治疗方法,大多可治愈并恢复良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干眼患者结膜印迹细胞学(IC)检查的意义。方法研究接受LASIK手术25位患者50只眼,采用球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联合PAS染色,观察术前球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及结膜上皮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术后7例患者14只眼表现为干眼组(CDEG)。观察5个高倍视野的杯状细胞数量,CDEG组6.07±2.12,明显减少,无干眼组(NDEG)103.83±9.51,P〈0.01。CDEG组鳞状化生分级平均秩次31.64明显高于NDEG组的平均秩次23.11,P〈0.05。结论 IC是一种无创、简便、准确的检查方法,球结膜杯状细胞减少及鳞状化生与LASIK术后干眼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LASIK术后外伤性角膜瓣移位的处理及预后.方法 对开展LASIK手术8年来诊治的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20例(20只眼)进行手术复位,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角膜瓣情况及其并发症,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 角膜辩复住后次日患者裸眼视力除5例为0.6外,其余均≥1.0,术后3月全部患者裸眼视力均≥1.0,其中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4只眼,低于最佳矫正视力1行者6只眼.本组患者无1例发生感染、上皮植入及角膜瓣融解.结论 LASIK术后角膜辩与基质床的愈合需要较长时间,患者术后至少半年内要注意术眼的保护,避免眼外伤.发生角膜瓣移位后要及时手术复瓣,其预后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7.
LASEK与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r keratomileusis, LASEK)术后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的变化。方法将134例268眼近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接受LASEK治疗的为1组79例158眼,平均屈光度( -5.67±0.59)D,接受LASIK治疗的为2组55例110眼,平均屈光度( -5. 97±0.83)D。术后采用orbscan -2角膜地形图系统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时,1、2组的角膜中央3mm区后表面屈光力和角膜后顶点到理想球面之间的距离(diff值)的改变量,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LASEK与LASIK术后角膜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前突且与残留角膜床厚度相关。LASEK在角膜后表面形态的稳定性方面优于LASIK。  相似文献   

8.
全雄  陈玄之  苗晓睛 《当代医学》2013,(10):110-111
目的分析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发生原因、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5例15只眼Lasik术后发生角膜瓣移位导致角膜瓣皱褶的患者行裂隙灯观察、验光、角膜地形图检查,同时观察复位术后的变化。结果本资料角膜瓣移位,发生于术后24h内发生的有8例8只眼,均于术后次日复诊发现,术中过度操作、薄瓣、窄蒂、术后揉搓眼球、眼睑痉挛等是高危因素;7例7只眼发生在LASIK后2~26月,均与外伤有关。角膜瓣移位后24h主要表现为角膜刺激症状,以视力下降、重影、视物变形、眩光、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为主,角膜瓣重新复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发生原因众多,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视觉质量下降,及时正确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10.
龙曙光 《广西医学》2008,30(5):630-63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联合角膜瓣背面磨镶术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0例(15眼)LASIK术后屈光回退,剩余的角膜基质层厚度不足以矫正的患者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联合角膜瓣背面磨镶术治疗.结果 术后复查角膜瓣平整、复位良好.术后视力第1天、1周、3个月均值分别为0.95±0.26、0.98±0.25、1.02±0.26;术前屈光度(-2.5±1.25)DS,散光(-1.05±0.65)DC;术后3个月的屈光度(-0.37±0.50)DS,散光(-0.50±0.37)DC,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50,P=0.002;F=3.086,P=0.043),术后3个月时15眼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联合角膜瓣背面磨镶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术前预测角膜基质层厚度不够的近视患者,而且无明显并发症,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前后泪膜功能及角膜知觉的改变,初步探讨LASIK对结膜杯状细胞的影响。方法60例120眼近视眼患者行LASIK,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3、6个月行角膜知觉检查、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及术前、术后1、3、6个月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结果术后1周,1、3个月角膜知觉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BUT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均于术后6个月恢复(P〉0.05);SIt值术后各时期平均值较术前均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结膜上皮鳞状化生程度较术前明显加重(P〈0.01)。结论LASIK术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角膜知觉减退、泪膜稳定性下降、眼表组织损害,但随时间延长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已证实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以下称LASIK)可导致和加重干眼症状,约65%的患者在术后3~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地出现干眼症状[1].2002年1-12月,笔者对LASIK引起的干眼现锡进行了临床干预,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De  Paiva  C.  S.  Chen  Z.  Koch  D.  D.  潘佳鸿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6):3-4
目的:评价近视患者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眼干燥症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设计:单中心、前瞻性、随机的临床研究,纳入35例成年近视患者,年龄24~54岁,均接受LASIK。机构和研究人群:受试者被随机安排接受上方或鼻侧角膜瓣的LASIK,并在术后1周和1月、3月和6月进行评估。干预措施:分别使用上方角膜瓣的Hansatome微型角膜刀(n:17)或鼻侧角膜瓣的Amadeus微型角膜刀(n:18)进行两侧LASIK。主要观察指标:眼干燥症的判定标准为总的角膜荧光染色分值I〉3。同时评价视力、眼表面参数和角膜敏感度。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评估危险比(RRs)及其95%CI。结果:17例中鼻侧角膜瓣组和上方角膜瓣组在术后1周的眼干燥症发病率分别为8例(47.06%)和9例(52.94%),在术后1月分别为18例中7例(38.89%)和17例中7例(41.18%),术后3月分别为16例中4例(25%)和17例中3例(17.65%),术后6月分别为16例中2例(12.50%)和17例中6例(35.29%)。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LASIK术后干预与干眼症发病的相关性,通过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降低LASIK术后干眼症的发病率。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近视眼激光治疗中心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100人(200眼),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人(100眼)。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复查并常规用药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干眼症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于术后1周、1月、3月、6月比较两组患者干眼症的发病率。结果 干预组患者干眼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LASIK术后患者尽早采取干眼症的针对性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LASIK术后干眼症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LASIK术后干眼发病率与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屈光度及术后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使用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LASIK术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屈光度及术后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使用情况与术后干眼发病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按照患者年龄、性别分组,术后干眼发病率情况,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干眼发病率,≤30岁女性较>30岁女性明显要低( P 〈 0.05),并且女性明显要高于同龄男性(P 〈 0.05).按照患者术前屈光度分组,术后干眼发病情况:高度近视组术后3月及术后1年干眼发病率,明显高于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P 〈 0.05或P 〈 0.01).LASIK术后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使用1个月以内患者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干眼发病率分别为30.8%,11.1%,明显低于使用1个月以上患者的43.1%,24.5%.结论 LASIK术后干眼发病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屈光度及术后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使用情况密切相关;年龄大于30岁的高度近视女性患者LASIK术后更易发生干眼症,术后避免长时间的应用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对减少干眼症的发生有明显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应用泪膜干涉成像方法诊断干眼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泪膜干涉成像方法对干眼诊断的意义,并与临床上常用的其他干眼检查方法相结合,探讨上述检查方法之间的关系和对干眼诊断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标准的干眼调查问卷,确定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对460例符合标准的干眼患者的DR-1泪膜干涉成像仪静态图像分级资料和Schirmer I 试验的测定值进行分析.结果 460例患者中Schrimer I值有随年龄呈下降的趋势,泪膜级别随年龄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Schrimer I值与级别之间有显著性的相关关系(P=0.006,R= 0.09),但相关系数较小.结论泪膜的级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泪液的量,但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系,泪膜干涉成像方法可以作为干眼诊断的初步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郭建军  陈则云  田学武  王敏 《海南医学》2014,(14):2072-2074
目的:探讨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CIC)在干眼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在我院就诊的干眼症患者180例为观察组,按干眼症的分级,轻度65例,中度58例,重度57例;另选择1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泪液分泌实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荧光素染色(FLS)检查;同时重点进行CIC检查。结果 S-I-T、BUT、FLS检查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轻、中、重度患者的杯状细胞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CIC分级主要集中于0级和1级;干眼症患者则多集中于1、2、3级;其中轻、中度多集中于1、2级,重度主要为3级。观察组与对照组CIC分级有明显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中、重度患者CIC分级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CIC检查能够反映泪膜黏液层的病理变化情况,可用于区分正常人与干眼症患者并可了解干眼的病程变化。  相似文献   

18.
炎症与干眼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国际干眼病专题研究会赋予干眼病的最新定义中着重强调了干眼病伴有泪膜渗透性增加和眼表炎症,将抗炎治疗也定为干眼病分级治疗中的明确内容。可见炎症在干眼症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炎症环节治疗干眼症已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炎症到底在干眼病的发生发展中如何起作用的?本文主要针对近年炎症与干眼症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