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和分析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眼压变化。方法 对7例伴有高眼压、明显影响视力的白内障但尚无严重的视神经、视野损害的剥脱综合征患者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比较手术前后的眼压变化。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31.57mmHg,术后1周时平均眼压18.19mmHg,降幅为13.38mmHg,术前术后眼压差异极显著。结论 伴有明显影响视力白内障的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病人在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压会显著下降,对那些尚未发生明显视神经视野损害的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2.
剥脱性青光眼又称晶体囊假性剥脱,囊性青光眼。认为属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范畴,但晚近多主张系继发性者。本病首先在北欧人中发现,而又以北欧血统的人中最常见;然有人统计本病的发生率有20%系在南非黑人中发生,而我国则甚少报导。本病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相似,不  相似文献   

3.
作者(1976)对一例剥脱综合征观察结果认为Bertelsen等提出的来自晶体上皮的纤维物质通过囊膜而呈现在晶体表面的理论是不够确切的。而作者认为晶体表面的物质是与有病的虹膜色素上皮接触沉积而来,或间接地来自睫状上皮。而在晶体内形成的物质不能穿过纤维层和带状板层。作者报告一例女性89岁双眼剥脱综合征患者,在顺利地囊内摘除白内障后15年期间,剥脱物质在玻璃体上不断增加以证明其论点。后又见2例在晶体囊内摘除时,未见有剥脱综合征,但1  相似文献   

4.
晶体囊真性剥脱是晶体前囊的剥脱。患者78岁,男性。主诉:左眼视物不清。检查:视力:右0.3,左0.1。眼压:右14mmHg,左12mmHg。双眼均在前房中可见到薄而透明的玻璃纸样膜,晶体核及后囊下有混浊。左眼底可见到黄斑破口,但未见到视网膜脱离。房角双眼均为宽角,色素沉着正常,未见剥脱物质。前房中可见到的膜状物与晶体前囊相连  相似文献   

5.
剥脱综合征     
剥脱综合征的特点是临床上见淡灰色或白色碎片位于瞳孔缘和晶体前囊,也出现于虹膜的两面、小带、睫状体、玻璃体、小梁和角膜内面。常合并青光眼。作者注意到单眼剥脱病人中93%需要在双眼进行抗青光眼治疗。这表明在未发生剥脱症的另一眼多有异常高眼压,并由此推测囊性青光眼可能经常与原发性开角青光眼并存。作者复查了1977年74例患单眼或双眼剥脱综合征的病人及其资料。都曾经过散瞳裂隙灯下检查、房角检查、视盘的描绘或照像和视力、视野的测量。剥脱综合征的诊断是通过对晶体、小带等处典型碎片的观察而做出的。眼压数次测量为  相似文献   

6.
剥脱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历史背景多年来关于剥脱综合征(Exfoliation Syndrome)有许多描述和命名,Vogt(1925)首次提出老年性晶体囊膜剥脱和晶体囊膜性青光眼(Senile exfoliation of the lens capsule and glaucoma capsular),以后又有老年性炎性青光眼(Glaucoma senilis),晶体囊膜假性剥脱(Pseudoexfoliation of the lens capsule)等名称。电子显微镜研究证实除晶体囊膜外,眼的其他结构如房角小梁、睫状体、虹膜、结膜等都存在着剥脱物质。晶体摘出后,剥脱物质仍存在于玻璃体前表面,说明晶体囊膜并不是剥脱物质的唯一来源。鉴于眼的多种结构被累及,所以Sunde(1956)称之为剥脱综合征,这个名称是迄今为止最能为大家所接受的。Eagle等(1979)发现睫状体后短动脉被累及,提示剥脱综合征是一种基底膜疾病,因而命名为基底膜剥脱综合征(Basement Membrane Exfoliation Syndrome)。  相似文献   

7.
有关假性囊膜剥脱的来源问题,历来有许多说法。早年,Vogt(1926)认为是晶体周边部囊膜的分离和剥落。Gifford(1957)和Sugar(1976)提出与小带层有关。但是Busacca从组织学上不能证明有囊膜分裂,认为这是一种来源不明的不能确定的物质。为了有别于热性晶体囊膜剥脱有人建议使用假性剥脱(Pseudoexfoliation)一词(以下简称“剥脱”)。近年来,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研究证明,真正的晶体表面囊膜剥脱是  相似文献   

8.
人工晶体取出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1980~1985年的2482例人工晶体植入患者进行回顾。有21例(0.8%)行人工晶体取出术(前房型20例、后房型1例)。取出原因为:疑为细菌性眼内炎6例(3例经培养证实);持续非感染性葡萄膜炎2例;人工晶体大小不适合,并能在眼内移动者5例;人工晶体明显脱位者4例;角膜失代偿2例;持续前房出血及伤口渗漏伴有玻璃体嵌顿者各1例。植入与取出的平均间隔时间:疑为眼内炎者11天;葡萄膜炎者13个月;人工晶体大小不适宜  相似文献   

9.
最近20年内,许多学者应用电子显微镜检查拟确定有争议的所谓“晶体囊膜假性剥脱”的性质及其起源。“假性剥脱”是1954年Dvorak-Theobald提出,旨在把这种假想的晶体囊膜沉着物区别于晶体囊膜内的真正的分离即“真性”晶体囊膜剥脱。Bertelsen等(1964)和Ashton等(1965)分别发表其电子显微镜检查所见,明确指出产生此种脱落物质的是晶体上皮,这种脱屑能穿过邻近赤道部的晶体前囊。其后许多人对老年人晶体或病眼的检查都同意这种说法。目前有证据(包括临床观察所见)说明虹膜和睫状上皮也能产生脱落物质。此外,不论临床有无病变,  相似文献   

10.
作者描述3例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数年,见到剥脱物在植入人工晶体的后面,而在术前未见到这些剥脱物质。所有3例在见到剥脱物前均有后囊膜破裂。此现象以往文献均未见报道。最近超微结构研究显示,脱落物至少部分  相似文献   

11.
外伤性晶体后脱位及人工晶体脱入玻璃体临床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总结外伤性晶体脱位及人工晶体脱入玻璃体腔的病例,选择手术方法。方法:通过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伴有并发症的外伤性晶体后脱位,手术治疗去除脱位晶体,全部取出成功,眼压得到控制,视力均有提高。人工晶体掉入玻璃体腔的病例,在玻璃体切割手术直视下行人工晶体取出,合并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取得成功,对伴有视网膜脱离者在玻璃体切割手术中行晶体切除联合眼内光凝、冷凝、环扎术,使视网膜脱离复位成功  相似文献   

12.
通常,对角膜裂伤伴有晶体损伤及外伤性白内障者,主张分二步手术:即一期角膜裂伤修复及二期白内障摘出联合或不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否一次完成此类手术尚有争议。作者等于1989年8月1日至1991年3月31日对7例角膜裂伤伴有晶体损伤或外伤性白内障的患者在进行角膜伤口修复的同时联合白内障囊外摘出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所制定的手术适应证为:(1)伤口无明显污染,当有全层角膜裂伤时尚可看清虹膜与晶体组织;(2)晶体前囊膜已破  相似文献   

13.
剥脱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弘  苏静  邹欣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7,25(12):1340-1342
目的探讨剥脱综合征(PEX)的临床表现及其特点,寻求有效的治疗途径。方法对34例49眼剥脱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最小发病年龄61岁,平均73岁。全部伴有不同程度的白内障。就诊时眼压已超过21mmHg者占全部PEX眼的55.1%,而已经发生青光眼性视野改变者也达到了全部视野检查的PEX眼的48.48%。25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后平均眼压分别为24.41mmHg和17.23mmHg。结论剥脱综合征是一种老年性的、以纤维状物质在许多眼部组织中的产生和进行性蓄积为特征的细胞外基质代谢紊乱性疾病。开角型青光眼发生风险大,在青光眼早期对所伴有的影响视力的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摘除术可能会阻止其青光眼的进展。所伴青光眼病理过程严重,需要滤过手术介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是避免延误其所伴青光眼治疗以及预防各种手术并发症风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1917年,Lindberg首次描述了位于瞳孔缘的灰蓝色片状物。1925年,Vogt认为此征系老年人囊膜分层所致,称之为“老年性剥脱”。1954年,Dvorak—Theobald提示该征不是晶体囊膜的正常脱落,确切的说是眼前段不明原因的沉积物,命名为晶体囊膜的假性剥脱,以区别于正常的囊膜分层及生理性脱落。而最近的超微结构研究结果证明,剥脱物至少部分是来自晶体囊膜,因而根据其性质命名为“剥脱综合征”。该征常见,约占正常成人的3~8%,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发病率更高,主要发生在75~85岁年龄组,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剥脱综合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剥脱综合征(ExfoliationSyndromeES)是以眼前节组织表面出现灰白色头皮屑样物质为特征的原因不明的疾病。因对其临床特征缺乏认识和重视,故此病在我国报道较少。此病于1917年Lindberg即已提及,他首先注意到在单纯性青光眼患者中,约有半数的虹膜瞳孔缘有灰白色碎屑状沉积物。此后,1925年Vogt称本病为囊膜性青光眼(CapsularGlaucoma),他认为这是由于晶体囊膜的脱屑堵塞房角所致。1954年Theobald认为此剥脱物并非来自晶体囊本身,称之为晶体囊膜假性剥脱(Pseudoexfoliationofthelenscapsule)。1956年和1974年Sunde和William先后发现剥脱物…  相似文献   

16.
一、诊断:外伤性房角后退型青光眼可在房角损伤后多年方出现症状,当单侧患眼前房正常或深、眼压增高但无晶体囊膜剥脱时,应高度怀疑为外伤性房角后退型青光眼。二、前房角检查:前房角检查常能确诊本病,房角后退可超过270°,与未受伤之对侧眼比较,房角被认为“正常”宽角开放者常需重新分类。因此,对于单侧青光眼,应检查双眼房角以资比较。检查中偶尔可见周边房角前粘连,这是外伤性房角撕裂急性期的后遗症。其它有关眼前节陈旧性挫伤的体征如虹膜震颤、晶体前囊星状混浊或晶体震颤、外伤性虹膜炎所形成的晶体前囊色素沉着等有助于诊断。此  相似文献   

17.
晶体囊内摘出术后,无晶体性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病率可高达60~77%。病情轻重不等,轻者不影响视力,大多可自行缓解或消退;重者可有明显的视力障碍。故其治疗问题难以评价。为了确定皮质类固醇、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或其它药物在局部、眼周或全身应用对本病的治疗效果,本文将对有关方面研究作一综述。一、无晶体性黄斑囊样水肿与全身病据报告高血压者无晶体性黄斑囊样水肿发病率高。因此控制血压对治疗无晶体性黄斑囊样水肿有利,对此尚有待证实。同时,少数患有红斑狼疮、结节病、梅毒或其它血管疾患者,治疗全身病也有益于本病的治疗。二、黄斑囊样水肿与炎症黄斑囊样水肿常伴有色素膜炎综合征,包括睫状体平部炎、非特异性虹膜炎、弓形体病和梅  相似文献   

18.
剥脱综合征是一种不明原因的灰白色物质沉积于晶体、虹膜、睫状小带和睫状突等部位的疾病,亦可沉积于角膜内皮和前房角。这种脱落物可为多源性,可能是老化细胞合成的异常基底膜所导致的结果。在房角下部Schwalbe线以前的角膜内皮有一波浪形色素线被作为剥落综合征的一个特点。青光眼伴有剥脱综合征已被明确地证实。作者从1982年1月到1983年5月共研究88例剥脱综合征患者,有12例由于外伤、葡萄膜炎、激光小梁成形术和内眼手术等外来因素影响房角所见而被除外。所有患者均作了视盘照相、眼压测量、视野检查和房角检查。并随机选择80例原发性青光眼作对比观察。房角检查内容包括:(1)房角结构,周围虹膜曲度和虹膜附着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晶体源性青光眼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将65例由晶状体异常所致的继发性青光眼分为三类:晶体膨胀性青光眼22例,晶体溶解性青光眼11例,晶体异位性青光眼32例。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眼压控制在正常水平者56例,占86.15%;未控制者9例,占13.85%。视力提高者53例,占81.54%;下降者12例,占18.46%。结论视力的提高与眼压的控制密切相关,晶体异位性青光眼的视力提高尚与所伴有视网膜、脉络膜或视神经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晶体脱位的处理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晶体摘除大多伴有玻璃体脱出、瞳孔上移,且常伴有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的并发症。Ⅰ期植入人工晶体困难较大,术后视力恢复也较差,因而限制了先天性晶体脱位的手术治疗。我院成功地实施了1例晶体摘除加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先天性晶体脱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