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对比剂注射技术在冠状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150例行冠状动脉CTA成像患者,随机抽取50例二期相对比剂注射技术为A组,三期相对比剂注射技术分B1组(1.0 mL/kg)和B2组(0.8mL/kg)各50例.A组:一期碘普罗胺1.0 mL/kg,注射速率4.5mL/s;二期生理盐水30 mL,注射速率4.0 mL/s.B1组:一期碘普罗胺按1.0 mL/kg对比剂总量的75%,注射速率4.5 mL/s;二期碘普罗胺按对比剂注射总量的25%+生理盐水按1:1浓度,注射速率4.0 mL/s;三期生理盐水25 mL,注射速率3.5 mL/s.B2组:一期碘普罗胺(0.8 mL/kg)按对比剂注射总量的75%,注射速率4.5 mL/s;二期碘普罗胺按对比剂注射总量的25%+生理盐水按1:1浓度,注射速率4.0 mL/s;三期生理盐水25 mL,注射速率4.5 mL/s.将图像根据5分制评分标准,评分在3分及以上的受检者纳入研究.结果 3种对比剂注射技术的比较显示B2组与A组、B1组对比剂用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房、左右心室、主动脉根部和冠状动脉密度A组与B1组、B2组比较,右心房与右心室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CTA成像采用三期相对比剂优化注射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可以减少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下肢动脉CT成像中2种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对比剂剂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临床上怀疑下肢动脉疾病行CTA检查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组,对比剂碘普罗胺(350 mg I/mL).A组注射流率4mL/s,对比剂用量1.2 mL/kg.B组第1期5 mL/s注射20 mL,第2期3mL/s注射剩余量;B组对比剂总量=1.2 mL/kg×体质量-4 mL/s×(B方案对比剂注射时间-A方案对比剂注射时间).对2组腹主动脉-髂动脉段、股动脉-腘动脉段、小腿动脉段、足背或足底动脉段4个动脉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4个动脉段CT值,记录2组对比剂剂量.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B组4个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平均CT值均低于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对比剂剂量为(89.08士11.45)mL和(72.61士10.3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比剂流率5 mL/s+3 mL/s分期注射可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下肢动脉CTA的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SCT肺动脉成像三期对比剂注射方案对于降低对比剂用量及提高检查成功率的可行性。方法:搜集在我院行肺动脉CTA检查的63例连续患者。将63例患者分成两组(三期组和两期组),三期组(30例)采用优化的对比剂注射方案,第一期注射混合液(对比剂占10%,生理盐水占90%),流率5mL/s,总量25mL;第二期注射对比剂,流率5mL/s,总量0.2~2.5mL/kg体重;第三期注射生理盐水,流率5mL/s,总量20mL。二期组(33例)采用传统对比剂注射方案,第一期注射对比剂20mL,第二期生理盐水30mL,流率均为5.5mL/s。分别测量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干、肺叶动脉、肺段动脉、肺亚段动脉、左右肺动脉分叉层面上腔静脉、主肺静脉及升主动脉的CT值。记录两组患者的对比剂用量。结果:两组患者肺动脉主干、上腔静脉及主动脉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剂平均用量三期组为(10.73±1.72)mL,二期组为20mL,三期组较二期组减少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双期注射方案比较,优化的三期对比剂注射方案可提高肺动脉CTA的检查成功率,同时降低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颅外段血管成像的最佳速率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比较使用不同注射速率所获得的多层螺旋CT颈动脉造影(CTC)重建图像,优化注射速率的选择。方法:8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为30例和55例,注射速率分别为2.0ml/s或3.5ml/s,首先于第六颈椎水平行同层面动态扫描,对比剂剂量为0.3ml/kg,利用小剂量试验软件绘制出时问一密度曲线,确定最佳延迟扫描时问。然后,对每个病例分别以与同层动态扫描时相同的速率进行多层螺旋CT颈动脉造影,并对其CTC重建图像评分。结果:速率3.5mL/s与速率2.0ml/s所得CTA图像综合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3.5ml/s所得图像明显优于2.0ml/s所得图像。结论:快速法(3.5ml/s)多层螺旋CT颈动脉造影的成像质量优于慢速法(2.0ml/s)。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CT血管成像生理盐水自动触发不同注射速率时对主动脉的强化作用。利用生理流动模型进行单层动态CT扫描,扫描时间为开始注射对比剂后0~50s。对比剂注射方式相同(150mL,注射速率5mL/s),以4个注射参数注射生理盐水:基础参数A,不使用自动触发的盐水注射;参数B、C和D,注射50mL生理盐水,注射速率分别为2.5、5、10mL/s。自动触发生理盐水注射速率为对比剂的2倍时,主动脉强化峰值较以对比剂的一半或与其相同的速率注射生理盐水时明显要高(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碘流率的个体化注射方案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选取行CCTA检查的患者1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90例)和试验组(90例).2组固定注射时间12 s,对比剂统一使用碘海醇(350 mg I/mL).对照组固定注射流速为5.0 mL/s,对比剂用量为6...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双源CT最佳对比噪声比单能图像在低对比剂用量下对肾动脉血管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肾动脉造影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扫描组与双能量扫描组,常规组管电压120kV,参考管电流为210mAs;双能量扫描组:A管80kV、B管Sn140kV,参考管电流分别为480mAs、185mAs,管电流采用CareDose 4D技术。常规组对比剂注射速率4.0ml/s,用量为1.2ml/kg,双能量扫描组对比剂注射速率3.0ml/s,对比剂用量为0.7ml/kg,评价两组扫描的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及图像质量。结果双能扫描组与常规扫描组在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上无明显差异,在对比剂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在低对比剂用量下双能最佳对比噪声比图像对CT肾动脉成像效果良好,可用于肾动脉源性高血压的筛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比剂注射速率对家兔肺动态CT时间-密度曲线的影响.方法:健康家兔2只,非离子型对比剂总量5ml/kg,对比剂的注射速率分别为0.1ml/s,0.3ml/s,0.5ml/s,0.8ml/s.在选定层面的肺动脉、主动脉、肺设置感兴趣区,绘制时间-密度曲线,纪录曲线特征参数.结果:兔肺动脉、主动脉、肺的时间-密度曲线表现为不对称的类钟形曲线.在对比剂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对比剂注射速率与强化峰值正相关,与到达峰值时间负相关.结论:对比剂注射速率是家兔肺动态CT时间-密度曲线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造影剂双期注射方法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联合下肢静脉造影(CTVPA)中的技术应用.方法 应用多层螺旋CT对30例疑似肺动脉栓塞的病人进行肺动脉造影(CTPA)联合下肢深静脉造影(CTV).A组(15例)采用120~150 mL对比剂,注射速率4 mL/s.B组(15例)采用120~150 mL对比剂,双期注射,第一期50 mL,注射速率4 mL/s,第二期注射70~110 mL对比剂,注射速率2 mL/s,为对照组(B组).对肺动脉各级血管CT均值和下肢静脉血管CT均值进行测量及上腔静脉伪影进行评价.结果 30例检查中肺动脉各级血管和下肢静脉均得到良好的强化,2组无显著性差异.上腔静脉伪影评价,B组上腔静脉伪影对右肺动脉及右上叶动脉的影响明显少于A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双期对比剂注射方法可以得到良好的肺动脉各级血管和下肢深静脉的强化,并可降低上腔静脉伪影的影响,可作为CTVPA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320排冠状动脉 CTA 检查中降低等渗低浓度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心率≤70次/min、心律规则、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患者64例行320排冠状动脉 CTA,采用100 kVp 管电压,威视派克270 mg I/mL 对比剂,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自适应迭代剂量减低算法重建。根据对比剂用量的不同将其分为3组:A 组22例注射50 mL 固定剂量对比剂,注射速率为5.0 mL/s;B 组21例按0.7 mL/kg 计算剂量,注射速率为4.5 mL/s;C 组21例按0.6 mL/kg 计算剂量,注射速率为4.0 mL/s。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感兴趣区(ROI)的 CT 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以及冠状动脉节段评分的差异,并对患者碘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3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比、BMI、心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剂用量及注射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OI 的 CT 值从 A 组到 B 组再到 C 组呈下降趋势,A 组明显高于 B 组和 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 B 组与 C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间冠状动脉节段评分、SNR 和 CNR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 组的碘总量和碘注入率最低。结论在320排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对于心率≤70次/min、BMI≤24 kg/m2患者,按0.6 mL/kg 剂量注射等渗低浓度对比剂,图像质量能满足诊断要求,明显减少了患者的碘摄入量,降低了发生对比剂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oral resolution of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DC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classification of breast lesions as benign versus malignant.

Materials and Methods:

Patients underwent T1‐weighted DCE MRI with 15 s/acquisition temporal resolution using 1.5 Tesla (n = 48) and 3.0T (n = 33) MRI scanners. Seventy‐nine patients had pathologically proven diagnosis and 2 had 2 years follow‐up showing no change in lesion size. The temporal resolution of DCE MRI was systematically reduced as a postprocessing step from 15 to 30, 45, and 60 s/acquisition by eliminating intermediate time points. Average wash‐in and wash‐out slopes, wash‐out percentage changes, and kinetic curve shape (persistently enhancing, plateau, or wash‐out) were compared for each temporal resolution.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analysis were used to compare kinetic parameters and diagnostic accuracy.

Results:

Sixty patients (74%) had malignant lesions and 21 patients (26%) had benign lesions. All temporal‐resolution parameter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benign versus malignant diagnosis (P < 0.05). However, 45 s/acquisition and higher temporal‐resolution datasets showed higher accuracy than the 60 s/acquisition dataset by ROC curve analysis (0.72 versus 0.69 for average wash‐in slope; 0.85 versus 0.82, for average wash‐out slope; and 0.88 versus 0.80 for kinetic curve shape assessment, for 45 s/acquisition versus 60 s/acquisition temporal‐resolution datasets, respectively (P = 0.027).

Conclusion:

DCE MRI data with at least 45‐s temporal resolution maximized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kinetic parameters and correct classification of benign versus malignant diagnosis. J. Magn. Reson. Imaging 2009;30:999–1004. © 2009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1.5T场强下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前列腺癌的能力。方法:对照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在24例患者的前列腺动态增强图像中测量130个ROI,其中癌肿组50个,良性组80个,建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标注曲线的类型,在曲线上测得开始时间、达峰时间、初始值、峰值,计算时间差、差值、强化速率和强化比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癌肿组50个ROI中,渐升型6个(12%),平台型5个(10%),速升缓降型39个(78%);良性组80个ROI中,渐升型20个(25%),平台型40个(50%),速升缓降型20个(25%)。癌肿组和良性组强化类型、开始时间、达峰时间、时间差、强化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值、差值、峰值、强化比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表明强化速率指标优于开始时间、达峰时间和时间差,其最佳工作点为72.085,特异度为0.76,敏感度为0.62,曲线下面积为0.73±0.046。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是鉴别前列腺癌与良性组织的有效手段,并以强化速率指标最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 RI动态增强扫描评价恩度在乳腺癌中的抗血管生成与抗肿瘤作用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8月60例乳腺癌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接受恩度联合新辅助化疗、单独新辅助化疗治疗3个周期,在治疗前、后使用Siemens公司Magnetom Trio Tim 3.0T超导型磁共振进行扫描,在常规成像的基础上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对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曲线进行定量分析,对比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瘤灶相应指标的变化,并将动态增强扫描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肿瘤的抑制率为(69.72±6.2)%,高于新辅助化疗对肿瘤的抑制率(48.71±5.8)%( P <0.05)。实验组治疗后肿瘤的微血管成熟度较高,MVD分别为(3.7±1.7),低于对照组(5.1±2.8)( P <0.05)。治疗后实验组反应肿瘤的血管通透性指标Ktrans在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下降( P <0.05),实验组下降了(0.32±0.11)ml/min /100cm3,对照组下降了(0.14±0.08)ml/min /100cm3,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P <0.05)。两组肿瘤的血管外细胞外间隙Ve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缩小( P <0.05),但实验组缩小了(0.40±0.14),而对照组仅缩小(0.19±0.12)( P <0.05)。结论 DCE‐MRI可以作为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的疗效评价手段,Ktrans与Ve可以作为肿瘤M VD、血管通透性的代替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对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月于我院行同步放化疗、并于治疗前、治疗末(常规治疗结束时)行DCE—MRI扫描的88例宫颈鳞癌患者。测量治疗前肿瘤及肌层DCE—MRI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及半定量参数,并计算肿瘤与肌层的比值,包括相对正性增强积分(rPEI)、相对最大上升斜率(rMsI)、相对最大下降斜率(rMSD)、增强后15S、30s、45s及60s的相对信号增强比率(rSER)、相对最大信号增强比率(rSERmax)及肿瘤达峰时间(TTP)。于治疗末依据肿瘤残存情况分为完全缓解(CR)组(56例)及部分缓解(PR)组(32例),对组间DcE-MRI半定量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治疗前参数预测治疗末肿瘤残存的诊断闽值及效能。结果:CR组治疗前rPEI、rMSI、rSER、rSER。及rSER。均高于PR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1、0.045、〈0.001及〈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以治疗前rPEI≤0.84预测肿瘤同步放化疗后残存,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5.0%、69.6%、58.5%、83.O%及71.6%,曲线下面积(AUC)为0.785(P〈0.001)。结论:治疗前DCE-MRI半定量参数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宫颈鳞癌治疗结束时的疗效,有助于临床实施肿瘤个体化精确治疗。  相似文献   

15.
王喜军  史浩  赵华  许芳 《放射学实践》2006,21(9):941-944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21例肾细胞癌患者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和延迟增强扫描,获得病灶的时间-对比增强率曲线,分析动态增强扫描时肾细胞癌的强化特点和规律并进行分型。结果:不同血供肾癌动态增强后的时间-对比增强率曲线不同,富血供肾癌呈早期强化,其时间-对比增强率曲线呈逐渐上升而无明显峰值;乏血供肾癌早期轻度强化,曲线呈缓慢上升至60s后趋于稳定。结论:通过定量分析肾脏病变的强化特点,动态增强MRI可以提供肿瘤的血供信息,有助于肾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SENSE技术在磁共振腹部动态增强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磁共振敏感编码技术在腹部动态增强血管成像(DcE—MRA)中的应用优势。方法:将疑有腹部血管疾病的40例患者分为二组,实验组20例使用SENSE技术扫描;另外20例为对照组,直接行DCE—MRA扫描。结果:对照组20例中,13例因患者呼吸配合好,图像清晰,其中5例显示了动、静脉不同时相,8例由于扫描时间长,得到动、静脉均显影的图像。其余7例因屏气配合不好,图像出现伪影,为诊断带来了困难。实验组20例患者由于扫描时间明显缩短,均获得了清晰且不同时相的图像。结论:sENsE技术的使用大大地缩短了扫描时间,使腹部DCE—MRA可不受呼吸影响,并能获得不同时相血管强化图像,明显改善了DcE—MRA影像的质量,提高了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慢性乳腺炎与乳腺癌的 MRI 表现,探讨 MRI 鉴别诊断两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慢性乳腺炎的 MRI 检查资料,同时期经病理证实的30例乳腺癌作为对照。评估两者的形态学征象与动态增强表现并作统计学分析。形态学征象包括:病灶形状、毛刺征、环形强化、病灶周围水肿、皮肤增厚、乳头受累、腋窝淋巴结肿大。动态增强表现(DCE)包括计算早期强化率,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结果乳腺炎与乳腺癌形状、环形强化、灶周水肿等征象存在统计学差异,毛刺征、皮肤增厚、乳头受累、腋窝淋巴结肿大等征象无统计学差异。乳腺炎早期强化率1.156±0.635,乳腺癌1.253±0.499,两者无统计学差异(t=0.604,P =0.548)。乳腺炎Ⅰ、Ⅱ、Ⅲ型 TIC 病例分别为11、6、3例,乳腺癌分别为4、11、15例。两者 TIC 有统计学差异(χ2=8.713,P =0.013)。结论乳腺炎常呈非肿块样外观,环形强化、灶周水肿、偏良性的 TIC 等 MRI 征象可作为与乳腺癌鉴别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于MRI的增强三维颅脑容积成像(3D-BRAVO)的组学分析在评估儿童脑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儿129例,其中IDH1基因突变型51例,IDH1基因野生型78例.收集术前2周内3D-BRAVO增强扫描图像,将所有患儿按照7:3随机分...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