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应用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实施剖宫产的产妇260例,进行从心理到生理,由术前至术后等的综合护理措施。结果实验组产妇术后恢复较好,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实验组产妇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应用综合护理可促进产妇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前访视心理护理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焦虑情绪、围术期依从性及术前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天津市环湖医院2019年7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9例和研究组40例.对照组采取术前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术前访视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护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前访视对子宫肌瘤拟行阴式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的影响.方法 60例子宫肌瘤拟行阴式子宫切除术患者根据手术申请号的先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进行术前访视,对照组未进行术前访视.观察两组术前的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麻醉前和术中收缩压及脉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子宫肌瘤拟行阴式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适合用于研究术前访视对围手术期心理应激的影响.术前访视能有效减轻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应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术前访视疼痛自我评估教育对剖宫产产妇术中疼痛管理及术后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8月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26例,按照产妇建档立卡先后顺序予以编号,单号者为观察组、双号者为对照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术前疼痛教育,观察组采用术前访视疼痛自我评估教育;比较两组产妇术中疼痛水平、术后心理状态、机体功能恢复时间、术中疼痛管理主观感受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中轻度疼痛率、术后焦虑/抑郁状态未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中度、重度和极度疼痛率及焦虑/抑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次下床活动、初次肛门排气和首次泌乳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术中疼痛管理主观感受、满意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访视疼痛自我评估教育有助于提升产妇术中疼痛管理和产妇对医护服务体验感,减轻术后心理波动,实现高质量医护行为。  相似文献   

5.
徐霞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711-2712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的临床观察数据进行分析,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由责任护士进行术前术后心理和医疗方面的耐心说明和讲解,准确评估,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观察两组产妇的在术前术中的手术情况及术后的恢复情况。结果结果比较发现,实验组产妇术前术中配合良好,手术顺利进行,术后恢复迅速,实验组手术顺利进行程度和术后恢复情况均好于对照组,术后平均时间实验组比对照组提前了7.4±2.5天。结论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的围手术期采取有效科学的护理,术后恢复快,损伤小、有利于产妇及早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6.
张林涛 《现代保健》2010,(16):93-94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剖宫产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将2005年1月~2006年10月的手术产妇作为对照组,2006年11月~2007年12月的手术产妇为观察组,以“术前访视、术中护理、术后随访”的模式进行护理。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观察组在心理状况、术中舒适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寒战、术后满意度等方面均比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产妇实施围手术期舒适护理,不仅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还减少了并发症,是“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术前访视及术后回访对术后学龄期患儿及家长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5年7月至2015年1 2月随机抽取6-14岁择期手术患儿70例、急诊手术患儿70例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作为调查对象,分析围手术期术前访视及术后回访的作用结果:实验组患者与医务人员配合更好,术中平稳,满意度为94.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学龄期患儿围手术期术前访视及术后回访,减轻了患儿的恐惧心理,同时更好的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的康复,从而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术前心理干预对缓解剖腹产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护理效果。方法将64例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孕妇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孕妇实施心理干预后术前10min心率、血压变化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1d及术后3d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访视对改善择期剖宫产者心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7月在本院进行择期剖宫产15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2次特定的术前访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自尊量表(SES)评定患者心理改善效果。结果访视后观察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SE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折期剖宫产者进行术前访视可针对性的疏导患者心理问题,有效改善患者情绪,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李晓红 《中国校医》2009,23(6):702-703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产妇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措施。方法将不同时期行剖宫产手术产妇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围手术期采用心理护理;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不进行心理护理,比较2组产妇进入手术室后心理指标变化和2组产妇进入手术室前后生理指标变化。结果实验组产妇的紧张、恐惧程度明显减轻,生理指标相对稳定,应激反应减轻,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心理护理,产妇心理和生理应激反应明显减轻,能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麻醉时间对剖宫产术后感染发生率及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30日—2019年4月30日本院剖宫产1200例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及术后感染特点、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分析麻醉时间对术后感染影响及不同麻醉时间患者手术前后应激指标(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和血糖)变化。结果:术后感染70例(5.8%),切口感染为主(44.3%),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22.9%),革兰阳性杆菌占55.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阳性杆菌占44.4%,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术中出血≥200ml、术中输血、麻醉时间≥1h、术前未使用抗生素、侵入性检查≥5次及胎膜早破的产妇术后感染率增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200ml、麻醉时间≥1h、侵入性检查≥5次是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剖宫产术后感染保护因素(均P<0.05)。术后麻醉时间≥1h组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和血糖均高于麻醉时间<1h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麻醉时间≥1h可增加术后应激水平及感染发生率,缩短麻醉时间及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降低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剖宫产护理过程中人性化护理起到的作用。方法:通过研究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剖宫产护理治疗的160例剖宫产孕妇,根据剖宫产孕妇接受的护理措施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80例。其中这160例剖宫产妇分别接受相同情况下的手术前剖宫产护理。对研究组80例剖宫产妇在常规剖宫产护理的同时再采取人性化护理进行合理化护理。结果:依照相关数据分析指标进行综合评分分析,对研究组和对照度进行剖宫产孕妇手术之前的综合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剖宫产孕妇进行相关剖宫产手术以后发现研究组综合观察评价分析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研究评价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可以帮助剖宫产孕妇缓解伤口的疼痛、可以帮助剖宫产孕妇稳定情绪。人性化护理广泛应用于剖宫产护理中,可以带来最佳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描述河北省某市剖宫产的情况及其时间趋势,分析剖宫产的影响因素,为合理降低剖宫产率提供依据.方法 调取河北省某县级市卫生统计信息网络直报系统中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15~49周岁育龄产妇住院分娩的病案首页数据12507份,剔除重复、死产、死胎等病例1043份,共11464份病例纳入本研究.应用修正版R...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在孕妇孕期护理干预服务中运用健康信念模式指导对剖宫产率影响情况。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进入本院接受产检及相应护理的117例孕妇,将其划分为研究、对照两组,研究组59例于妊娠期内施行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系统化护理干预服务,对照组58例于妊娠期内施行基础性的相关护理干预服务,探究产妇剖宫产率情况,对比两种护理法的效果。结果:研究组干预护理前、后选择破宫产的孕妇例数减少,占比下降显著,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护理前、后孕妇选取生产方式的占比情况没有较大变化,差异不具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产科护理服务当中引入以健康信念为导向的干预模式,可降低剖宫产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ocial inequalities in cesarean section rates among primiparae having single pregnancy and delivering in maternity hospitals. METHODS: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Southern Brazil in 1996, 1998 and 2000. Data from the Live Birth N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were used to estimate annual rates and crude and adjusted odds ratios (OR) of cesarean sections according to social conditions (maternal age and education, newborn skin color/ethnicity and macro-regions), duration of pregnancy, and number of prenatal visits. RESULTS: The overall cesarean section rate was 45%, and above 37% in all macro-regions. Increased rates were seen among native and black mothers, aged 30 years or more, living in metropolitan, river valley and mountain macro-regions and having attended to more than six prenatal visits. Crude and adjusted OR show that cesarean rates we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all categories of skin color/ethnicity when compared to white newborns, particularly those of native Brazilian (ORadj=0.43; 95% CI: 0.31-0.59), and they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higher maternal education (ORadj=3.52; 95% CI: 3.11-3.99), older age (ORadj=6.87; 95% CI: 5.90-8.00) and greater number of prenatal visits (ORadj=2.16; 95% CI: 1.99-2.35). The effects of age and education were partly mediated by the greater number of prenatal visits among higher educated older women. The OR varied among macro-regions but were greater for the wealthier mountain region. CONCLUSIONS: High rates of cesarean section rates in Southern Brazil are a public health concern. They are associated with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factors which can lead to misuse of medical technology during labor and delivery.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静安区738例产后家庭访视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社区产后访视工作开展情况。方法:对2008年下半年静安区产后家庭访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2008年下半年在静安区建册并分娩的孕产妇共738人,其中本市户籍562人,外地户籍176人;产后访视覆盖率97.14%,其中在本区应访视284人,失访8人,外区应代访434人,失访12人,20人在"月子中心"休养。②本区两次访视时间较外区代访均显著提前;访视2次例数本区访视显著多于外区代访;外区代访及时性显著低于本区访视。③剖宫产率60.43%,新生儿1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60.30%。结论:目前社区产后访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未访视甚至拒访现象仍然存在,访视及时性有待提高,转代访工作有待改善;应加强孕产期保健知识宣传,降低剖宫产率,提高母乳喂养率,提高产后访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米索前列醇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孔佳  李斌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0):1208-1209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用于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124例剖宫产者,随机分为米索前列醇+催产素组及催产素组。米索前列醇+催产素组,术前给孕妇肛门塞入米索前列醇400μg,胎儿娩出后宫体肌注催产素20U;催产素组,胎儿娩出后,宫体肌注催产素20U,再静脉滴注催产素20U。观察两组术中、术后2h内出血量。结果:米索前列醇+催产素较单独使用催产素预防产后出血效果显著。结论:应用米索前列醇能有效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8.
周冬  肖梅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9):3029-3031
目的:探讨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厚度的准确性。方法:按照是否有手术史将139例孕妇分为两组,其中88例至少有一次剖宫产史,51例无子宫手术史。全部孕妇均进行剖宫产术前B超及术中子宫下段厚度测量,对比不同组别间B超与术中测量的子宫下段厚度,以及同组间术前B超及术中测量的差别。结果:术前1周内B超测量子宫下段厚度与术中测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手术史组子宫下段厚度大于有剖宫产史组(P<0.05)。3例瘢痕子宫孕妇术前B超未发现异常,术中发现2例子宫下段肌层不全裂开,1例肌层完全裂开。结论:分娩前有剖宫产史者子宫下段厚度薄于无剖宫产史者。分娩前期B超检测情况基本可以反映子宫下段的真实厚度,但并不是阴道试产的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北京市剖宫产的现状、探讨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03年8~12月对北京市9所助产单位分娩的826例产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全市医院剖宫产率为52.54%;②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5岁、本市户籍、产检次数≥8次、有妊娠合并症、新生儿出生体重≥4000g、分娩意愿等剖宫产可能性大;③相对头盆不称、社会因素、胎儿宫内窘迫为前3位的剖宫产原因。结论:近年来剖宫产率有上升趋势,应加强孕产妇产前宣教,医生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可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程活跃期胎方位异常采用药物松弛宫颈并配合孕妇体位干预对纠正胎方位、提高阴道顺产率的效果。方法:产程活跃期以胎方位为枕后位患者,给孕妇应用间苯三酚80mg,并指导孕妇采取与胎儿脊柱同方向的同侧俯卧位的正常初产妇共150例作为观察对象,以孕妇随意卧位1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产程活跃期对胎方位异常给间苯三酚松弛宫颈,并配合孕妇采取同侧俯卧位时,孕妇采用同侧俯卧位组的胎方位纠正率、阴道顺产率均比采取随意卧位的相应的对照组高(P<0.01);持续性枕后位及剖宫产的发生率均比随意卧位相应的对照组低(P<0.01)。结论:在活跃期出现了枕后位产程停滞,及时给松弛宫颈的药品配合孕妇体位干预,采取脊柱同侧卧位可有效的纠正胎方位,提高阴道顺产率,方法简单,孕妇依从性好,易于在任何医院推广使用,有助于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