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gaspermeablecontactlens,RGP)联合常规弱视治疗干预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前后的视觉诱发电位(VEP)变化规律,探讨RPG增强常规弱视治疗对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的相关机理。方法将2003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科门诊诊断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43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2人,B组21人,A组配戴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B组配戴框架眼镜,戴镜后两组同时进行正规弱视综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视力、立体视、VEP等的变化。结果3个月后,两组裸眼和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A组有效率达77.3%,平均提高2.01行,B组有效率达14.3%。VEP异常发生率B组多于A组,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6个月后,A组有20例裸眼和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有效率达90.91%,平均提高2.35行,B组4例矫正视力提高,有效率达19.04%,VEP异常发生率B组明显多于A组,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结论RGP矫正屈光参差性弱视安全、有效,可以通过VEP等电生理手段客观评价其在弱视矫正中的作用,并为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病理机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高透氧性硬性角膜接触镜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屈光参差性弱视诊断的53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26例配戴高透氧性角膜接触镜,B组27例配戴框架眼镜并同时给予遮盖、精细目力等弱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随访1个月、6个月、1年、2年后的疗效。结果在随访1个月、6个月、1年、2年后,A组患者的弱视眼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患者,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患者均能满意接受配戴RGP;1月后100%均感配戴舒适,在随访中未发现角膜上皮脱落、巨乳头性结膜炎、感染、眼部痛、痒等症状及眼镜护理方面的问题。结论高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基于其优质的像质和较小的像差,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配戴RGP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为  孙强  张聪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0):2006-2007
目的:比较屈光参差性弱视分别使用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或框架眼镜,进行弱视综合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06例189眼,分为试验组即A组(53例99眼)配戴RGP;对照组即B组(53例90眼)配戴框架眼镜。两组分别戴镜1mo后,选择相同的弱视综合训练方案观察3,6mo;1a的治疗情况。结果:配戴RGP安全、有效,无急性结角膜炎等并症发生。A组弱视治愈率明显优于B组,尤是高度屈光参差患者有明显优势。Ridi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配戴RGP 1mo后,未经弱视训练而矫正视力>0.8者5例7眼。结论:配戴RGP比配戴框架眼镜有更优秀的视觉质量,是一种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安全、有效,值得使用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透氧性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正屈光参差性弱视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高透氧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方法将诊断为屈光参差性弱视并已进行了半年以上正规弱视治疗无效的83例惠者分为两组,A组43例配戴高透氧性硬性角膜接触镜,B组(对照组)40例继续配戴框架眼镜,戴镜后两组同时进行正规弱视综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3个月、6个月后的疗效。结果3个月后,RGPCL组有33例裸眼和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效率达76.74%,平均视力提高2.01行;对照组6例矫正视力提高,有效率达15.00%,两组疗效差异具显著性(X^2=31.72,P〈0.01)。6个月后,RGPCL组有40例裸眼和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效率达93.02%,平均视力提高2.35行;对照组8例矫正视力提高,有效率达20.00%,两组疗效差异具显著性(X^2=45.31,P〈0.01)。RGPCL组全部患者均能满意接受配戴,未发现角膜上皮损伤、结膜明显充血、分泌物增多及眼磨痛、痒、异物感等不适。在配戴过程中未出现眼镜护理方面问题。结论高透氧性硬性角膜接触镜通过提供优秀的像质、屈光全矫,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屈光不正、调节不足等因素对视功能发育的影响,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安全、有效,与框架眼镜、软性角膜接触镜、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相比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与框架眼镜对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矫治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以来,在我院小儿眼科门诊诊断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患儿28例,分别配戴RGP-CL与框架试镜片后进行CSV-1000对比敏感度及Titmus立体视检查。对比敏感度检查结果先转换为对数表达,然后采用SPSS13.0行配对样本t检验。Titmus立体视检查结果根据有无中心立体视分为两组,然后进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戴RGP-CL的CS在各空间频率均明显高于戴框架眼镜患儿(P<0.01)。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戴RGP-CL后的立体视明显优于戴框架眼镜患儿(P<0.05)。结论 RGP-CL对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矫正效果良好,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屈光参差患者戴用框架镜和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后的立体视功能差异,并探索其形成原因。方法对56例屈光参差患者戴框架镜、RGP、及RGP一个月后分别用Worth四点灯测定看远的融合,用Random-dot立体图测定视近的融合及立体视功能。结果戴RGP及戴RGP一月后的融合和立体视均较戴框架镜有明显的提高,且戴RGP一月后融合较初戴RGP有所改善,立体视也逐步恢复正常。结论戴用RGP可使屈光参差患者获得清晰视力的同时,还可减少不等像视,促进融合,使多数患者获得良好的立体视觉,为屈光参差患者视力矫正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7.
罗俊  王平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0):1743-1745
双眼在一条或两条子午线上的屈光力存在差异时,称为屈光参差。屈光参差是导致儿童弱视的常见原因之一,且其发病率呈现随年龄逐渐上升的趋势。屈光参差的形成原因很多,不单是眼轴长度差异所致。屈光参差达到一定程度时造成融合困难,立体视下降,形成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通过磁共振来探讨其神经机制已取得一定成果。目前矫正屈光参差方法包括:框架眼镜、遮盖与药物治疗、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屈光手术等,框架眼镜结合遮盖与药物治疗是最传统的治疗方法,但框架眼镜无法避免光学欠缺,RGP则克服了这一困难,而屈光手术直接作用于角膜,避免了光学像差,较框架眼镜和RGP更能改善立体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非弱视性远视屈光不等儿童中,使用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 rigid gas permeable lens,RGP)矫正高屈光度眼视力,对双眼屈光度等效球镜差值(△SE )、眼轴差值(△AL )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视光门诊远视性屈光不正的6~12岁儿童95例190眼,且双眼屈光度差值(△SE)1D≤△SE<2.0D和矫正视力不等,但每一眼的矫正视力均在同龄儿童正常范围内,即均非弱视。随机分为两组:A组48例,给屈光度较高眼(视力较差眼)配戴RGP,另一眼不戴镜处理;B组47例,不配镜作为对照组。用1%环戊酮散瞳验光计算等效球镜(SE),测量眼轴(AL),并随访1.5a。分别计算A组和B组等效球镜差值(△SE )、眼轴差值(△AL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双眼之间等效球镜度差值(△SE )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08,P=0.002<0.05);A组双眼之间眼轴差值(△AL )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16.765,P=0.000<0.05)。结论:在非弱视性远视屈光不等儿童中,用RGP矫正高屈光度眼视力是有必要的,可以明显减少双眼屈光度、矫正视力差异,避免屈光参差所带来的视觉功能异常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屈光参差性重度弱视综合性治疗的疗效。方法:将56例56眼9~19岁的屈光参差性重度弱视患者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均充分散瞳验光,观察组(A组)配戴高透氧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对照组(B组)给予足矫框架眼镜,两组均进行遮盖、增视治疗、脱抑制治疗,在弱视眼矫正视力>4.7时,除继续遮盖、增视治疗、脱抑制治疗外,增加双眼视觉及立体视觉训练,随访观察24mo。结果:弱视治疗18mo后,两组的总有效率均为100%。比较两组的弱视治疗24mo时临床治愈率、脱抑制率、立体视≤100"患者所占百分比。A组临床治愈率为33%,B组为8%,A组的临床治愈率高于B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χ2=4.02,P<0.05)。A组的脱抑制率为37%,而B组的脱抑制率为4%,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χ2=14.43,P<0.05)。A组立体视≤100"患者占30%,B组占4%,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χ2=4.83,P<0.05)。A组全部患者均能满意接受配戴RGPC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角膜上皮损伤、感染、结膜明显充血、分泌物增多及眼部磨痛、痒、异物感等不适。在配戴过程中未出现镜片护理方面问题。结论:对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屈光参差性重度弱视应采取积极弱视治疗,两组的有效率达到了100%。配戴RGPCL组24mo脱抑制率、临床治愈率、立体视优于戴框架眼镜组。对于屈光参差性弱视,应建议患者戴RGPCL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可能地恢复立体视。  相似文献   

10.
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治疗难治性弱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小燕  张然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7):1337-1339
目的:研究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 RGP)在难治性弱视患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治疗难治性弱视 者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98例98眼难治性弱视患者,根据自愿原则给以配戴RGP镜及继续配戴框架眼镜,并继续予以正规弱视训练6mo,观察两组的弱视治疗效果(当天,1,3,6mo矫正视力)及RGP组并发症。 结果:RGP组同期矫正视力较框架眼镜组提高明显;治疗6mo后,RGP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框架眼镜组,且RGP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对于治疗难治性弱视患者,配戴RGP比配戴框架眼镜能获得更好的矫正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联合遮盖疗法治疗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并将其与传统光学矫正联合遮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9例,年龄10~17岁。A组包括患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青少年10例,光学矫正联合遮盖疗法后,他们的视力不能改善。这些患者后接受LASIK联合遮盖疗法。B组包括年龄相匹配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9例作为对照,他们适应光学矫正联合遮盖疗法。分析A组的术后视力,并与B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术前平均球性屈光不正度数为-8.9±5.2D,术后为-1.9±2.0D;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25±0.18,治疗后提高至0.50±0.26。B组,治疗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27±0.18,治疗后提高至0.50±0.28。两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经过传统的光学矫正联合遮盖疗法而不能提高视力的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LASIK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与传统疗法相当。  相似文献   

12.
LASIK矫治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鹏飞  周跃华  孙省利 《眼科》2010,19(4):270-274
目的观察儿童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接受LASIK后立体视觉的恢复情况及其矫治儿童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设计前瞻性非随机自身对照观察。研究对象36例36眼行LASIK手术的6~12岁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患者。方法患者在LASIK术前、术后3、6及12个月检查视力、屈光度,采用颜氏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立体视觉。立体视锐度≤60”为有中央立体视;80"-800”为有周边立体视;〉800”为立体视盲。按最佳矫正视力分为轻、中、重度弱视三组。主要指标立体视锐度。结果LASIK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参差程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均〈0.05)。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立体视盲分别占55.6%(20例)、33.3%(12例)和16.7%(6例)(P均〈0.05)。术后12个月轻度弱视组100%恢复了立体视,其中40.0%(8例)恢复了中央立体视;中度弱视组有10.0%(1例)恢复了中央立体视,70.0%(7例)恢复了周边立体视;而重度弱视组仅33.3%(2例)恢复了周边立体视(P均〈0.05)。术后12个月,年龄〈10岁者与≥10岁者分别有89.5%、76.5%恢复了立体视(P=0.351)。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立体视建立与弱视程度、弱视治疗时间有关。对于不能耐受戴镜矫正的严重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LASIK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后可能恢复正常或部分立体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分析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方法近视性弱视患儿甲、乙两组共112例212眼,甲组62例117眼,年龄4-12岁(5.71±1.78岁),乙组50例95眼,年龄3-12岁(5.96±1.83岁);其中甲组轻度、中度、高度近视眼分别为21眼(17.95%)、67眼(57.26%)、29眼(24.79%),乙组为18眼(18.95%)、55眼(57.89%)、22眼(23.16%)(χ2=0.09,P〉0.05);甲组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眼分别为30眼(23.15%)、64眼(54.70%)、23眼(19.66%);乙组为24眼(25.26%)、54眼(56.84%)、17眼(17.89%)(χ2=0.133,P〉0.05);甲组病例采用短小遮盖+近距离视功能训练;乙组病例采用短小遮盖+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所有病例治疗随访时间17个月,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结果甲组基本治愈率为39.32%,有效率为43.59%,无效率为17.09%;乙组基本治愈率为47.37%,有效率为36.84%,无效率为15.79%,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χ2=1.434,P〉0.05);甲乙两组治疗后轻、中、高度近视眼数分别为:4眼(3.42%)、65眼(55.56%)、48眼(41.03%)和5眼(5.26%)、67眼(70.53%)、23眼(24.21%)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6.734,P〈0.05)。结论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治疗近视性弱视疗效好,同时能更好的减少治疗后弱视眼近视度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传统弱视治疗方法联合视功能训练治疗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弱视训练室的50例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年龄(7.57±2.65)岁。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眼部疾病、危险因素和全身性疾病。在屈光矫正、遮盖健眼的基础上对弱视眼进行治疗,分析治疗前后的视力、立体视变化情况。结果 根据筛选最终纳入31例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其中轻度弱视10例,中度弱视15例,重度弱视6例。31例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591,P=0.000);中、重度弱视组治疗前后3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轻度弱视组治疗后与治疗前视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3)。轻度弱视组与中、重度弱视组治疗后视力进步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05,P=0.022;χ2=5.760,P=0.026);治疗后立体视比治疗前明显提高,与视力呈负相关(r=-0.537,P=0.002;r=-0.885,P=0.000)。结论 传统弱视治疗方法联合视功能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力,而且有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系列实验通过研究弱视噪声视功能的缺损和感知觉学习对弱视视觉功能的恢复作用,进一步证实大脑可塑性和感知觉学习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屈光不正性弱视50例88眼和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儿童40例80眼。正常组屈光不正儿童和弱视组戴镜1个月后,进行噪声视功能检查,将弱视组噪声视力与无噪声视力之差异常的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戴镜、遮盖并行知觉学习,对照组仅戴镜、遮盖。3个月后对两组进行视力及噪声视功能测试,比较结果。结果弱视组:噪声视力与无噪声视力之差异常率(80.7%),明显高于正常组(18.8%)。X^2=64.328,P〈O.05。弱视组71眼噪声视力与无噪声视力之差大于2行。治疗组知觉学习后视力0.89±0.02与对照组视力0.56±0.02比较,经t检验,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噪声视力与无噪声视力之差1.55±0.11,与对照组3.45±0.19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不仅视力低下,他们排除外部噪声的能力也是降低的。知觉学习可促进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噪声视功能的恢复,即知觉学习降低了屈光不正性弱视视觉系统的内部噪声和提高了视觉信息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16.
部分遮盖法治疗大龄儿童弱视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每天全遮盖健眼不同时间治疗7~12岁单眼弱视儿童的疗效.方法 对84例诊断为屈光参差性、斜视性或混合性单眼弱视的7~12岁儿童采用部分时间全遮盖健眼,随机分为每天遮盖2 h组、4 h组和6 h组.4周复查1次,记录视力及对应的logMAR值.连续随访6个月.结果每天遮盖2、4和6 h组,治疗6个月后视力提高分别为:0.17±0.09、0.25±0.12及0.30±0.13(LogMAR值),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遮盖4 h和6 h组间视力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2 h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类型弱视视力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7~12岁单眼弱视儿童,每天全遮盖健眼2~6 h均能改善视力,但遮盖4 h及6 h较2 h能更有效地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临床角度分析弱视治疗后影响视力回退的因素.方法 确诊为弱视的儿童77例( 148眼),治愈后观察2年,根据弱视类型、程度及巩固治疗进行视力回退分析.结果 77例(148眼)患者中有25例(46眼)视力回退,回退率31.08%,其中斜视型61.36%、屈光参差型31.82%、屈光不正型14.63%发生视力回退,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相同屈光参差范围内不同类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视力与立体视情况,以及视力、屈光参差类型对拥有立体视与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56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和52例伴有斜视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以及20例正常儿童相应检查数据,检查包括矫正视力、屈光程度、随机点动态2阶粗糙立体视。采用多元方差分析3类儿童的视力差异,统计立体视分布情况,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视力与屈光参差类型对拥有立体视与否的影响。结果单纯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与伴有斜视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58,P=0.0314,校正α=0.016)。单纯及伴有斜视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粗糙立体视拥有率分别为96%,71%。在双眼视力一致的条件下,伴有斜视的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单纯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相比,拥有2阶立体视的OR估计值为0.132(95%CI:0.034~0.503)。在屈光参差类型一致的条件下,高、中双眼视力平衡度与低双眼视力平衡度相比,拥有2阶立体视的OR估计值分别为5.161(95%CI:0.868~30.675)和3.939(95%CI: 0.920~16.858)。结论相同屈光参差程度范围中不同类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视力差异不明显;伴有斜视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立体视缺损的可能性更高,并且双眼不平衡度越高引起的立体视下降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李莉  张丰菊  柳静  高思敏 《眼科》2011,20(2):130-13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在治疗成年人屈光参差性弱视中的作用。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临床已确诊为屈光参差性弱视并自愿接受LASIK治疗的成年患者11例(11眼)。方法对上述患者行常规角膜屈光手术前检查,行LASIK手术治疗后随访3~12个月,观察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地形图等,并进行比较。主要指标手术前后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地形图。结果术前裸眼视力(0.04±0.01),最佳矫正视力(0.54±0.14),术后平均4个月裸眼视力(0.64±0.22),最佳矫正视力(0.65±0.21)。术前屈光度(-10.52±6.07)D,术后屈光度(-0.25±2.26)D,11眼手术后裸眼视力和屈光度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7眼(63.64%)术后裸眼视力(0.76±0.18)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60±0.13)。结论本文的小样本资料显示,LASIK在治疗成年人屈光参差性弱视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